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7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8/1806

[187]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册,第784页。沈氏的报告乃是也出现于《神宗实录》中的材料的一个简明版。有关沈氏与利玛窦的谈话,参见第785页。
[188]凯利:《1616—1617年的反基督教迫害》,第88页。
[189]凯利:《1616—1617年的反基督教迫害》,第91—94页。
[190]凯利:《1616—1617年的反基督教迫害》,第99—103页。
[191]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132—133、138页;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1966年),第157—167页。
[192]方豪:《李之藻研究》,第167—171页;《明人传记辞典》,艾儒略条、郭居静条、毕方济条、曾德昭条和王丰肃条;敦约翰:《巨人的时代》,第187页。
[193]《明人传记辞典》,汤若望条和邓玉函条。
[194]《明人传记辞典》,傅方济条;方豪:《李之藻研究》,第205页。
[195]杨廷筠:《总论》,第1a页,《代疑编》,重印于《天主教东传文献》(台北,1965年),第495页。
[196]杨廷筠:《总论》,第1章,第12a—15a页(第546—551页)。
[197]杨廷筠:《总论》,第1章,第1a页(第503页)。第一个回答的部分内容译见于斯坦达尔特:《杨廷筠》,第111—112页。
[198]杨廷筠:《总论》,第2章,第2a—3a页(第506—507页)。
[199]杨廷筠:《总论》,第2章,第1ab页(第583—584页)。
[200]杨廷筠:《总论》,第2章,第2a页(第585页)。这一段译见于斯坦达尔特:《杨廷筠》,第129—130页。
[201]杨廷筠:《总论》,第2章,第3b—11b页。
[202]杨廷 筠:《总论》,第2章,第16b页(第614页)。斯坦达尔特:《杨廷筠》,第150—151、207页。对于这一点从杨的著作中提供了其他的例子。
[203]杨廷筠:《代疑续编》,第1章,第2a页,稍改译自斯坦达尔特:《杨廷筠》,第207页。
[204]杨廷筠:《总论》,特别是第1a页(第495页)。参见《代疑续编》的开始,译见于斯坦达尔特《杨廷筠》,第206页,关于同样的问题,却更加尖锐地提出。
[205]艾儒略:《西学凡》,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第27—59页。注意李之藻首次把这一文本收人集中。
[206]艾儒略:《西学凡》,特别是第1a—b、4b—5a页(第9—10、16—17页)。
[207]一个更详尽的论述见陆鸿基:《艾儒略的〈职方外纪)研究》,载《东方学和非洲研究学报》,第40卷,第1期(1977年),第58—84页。另参见彼德森:《西方自然哲学》,第306—307页。
[208]杨廷筠:《序言》,特别是艾儒略《职方外纪》第5页(第1296页),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第3卷。
[209]陈继儒,引见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153页。
[210]参见《明人传记辞典》,叶向高条。
[211]参见《明人传记辞典》,艾儒略条,及敦约翰:《巨人的时代》,第189—192、259—261页。
[212]叶的序言译见陆鸿基:《生死大事:1627年福州的一次学校谈》,载《东西方相遇》,罗南等编,第201—202页。
[213]稍改译自陆鸿基:《生死大事》,第201页。
[214]艾儒略:《三山论学记》(1847年版),重印于《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1966年),上册,第419—493页。艾儒略描述了这两次会面。第1a、435、7b、448页。这次谈话是陆鸿基在《一个生与死的难题》中的论题,173—206页。
[215]陆鸿基:《一个生与死的难题》,第176页。
[216]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4b、442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87页。
[217]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4b、442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87页。
[218]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5b、444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87页。
[219]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6a、445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88页。即使没有设定一个造物主,道学的支持者们曾经也为以下问题争论不休,即在世上存在恶和无序,他们认为这是由理的特点所决定。
[220]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7b—8a、448—449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89页。
[221]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9b—10a、452—453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90页。
[222]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11a、12b、445、458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91—192页。
[223]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30a、493页;陆鸿基:《生死大事》,第196页。
[224]方豪:《王徽之事迹及其输入西洋学术之贡献》,载《文史哲学报》,第13卷(1964年),第39—40页。
[225]对他的生平的一个摘述,参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王徽条。
[226]王徽:《畏天爱人极论》(1628年)(一个抄本保存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3368)、第3b—5b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8/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