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1806

[162]维特霍夫:《论方志的意义》[564],特别是第163—165页。
[163]《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74—479页。
[164]米歇尔·卡蒂埃对海瑞的作品作了评价《中国16世纪的一次地方改革:海瑞在淳安,1558—1562年》[15](巴黎和海牙,1973年);又见傅吾康《作为方志原始资料的笔记材料:评米歇尔·卡蒂埃的调查》[173],载《远东》,21(1974年),第191—198页。
[165]见林天外(音)《与方志有关的族谱》[345],载《中国文化》,22,1(台北,1981年),第33—55页。
[166]见本章的《引言 若干普遍趋势》。
[167]黄虞稷:《千顷堂书目》[260],10,第43—48页。
[168]富路特:《乾隆朝的文字狱》[187](巴尔的摩,1935年);林恩·安·斯特鲁夫:《历史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用途:清代编史工作中的南明》[481](安阿伯,1974年)。
[169]有中华书局的新式标点四卷本(北京,1959年);翻印本分成六卷(台北,1978年)。
[170]有新式标点的两卷本(北京,1956年)。
参考文献介绍
各章的作者和本书编者在这里提出一般性的书目资料以补充涉及具体问题的有限的脚注,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研究范围,并对在学识和思想上对各章内容提供的重要帮助表示感谢。
在前一章里,傅吾康对有明一代的历史著述提出了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说明和很有见识的评价,并系统地联系到他的不可缺少的著作《明史资料介绍》(吉隆坡,1968年)。中国刚出版的一本目录列出1900—1978年在各地出版的论明史的9400篇文章和600本书。[1]1960年出版的一本现代中国和日本论明史的著作的更加精选的目录,当时列出的文章和书即有2500种之多。[2]这些书目展示出这个领域的范围有多么广大;同时也证明,专题研究所期望的详尽的文献材料,在这里不能也确实不需要提供。下面既不是书目提要,也不是书目论文,而是构成这部明代政治史的11章中每一章的书目评注,传达作者们对学识专门问题的见识。
第一章 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
虽然在明代和一些历史著作(除正史外,注意傅吾康在他的《介绍》中谈到的著作,编号1.4.1—1.4.3和2.3.1—2.3.16)中对朱元璋的早期经历有很大的兴趣,但只有到了17世纪,批判地考察明朝奠基时的事件才显出了重要性,并在18和19世纪继续成为考据学的焦点。也同有关中国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一样,20世纪最好的近代学术成就虽然使用了一种扩大了范围的概念论和方法论手段并在某种程度上指向新的目标,但仍然坚实地置基于那个传统的成果上。其中对目前的作者对目前这章的研究最直接有关的,有下面三部:(1)钱谦益(1582—1664年):《国初群雄事略》,12卷,著于17世纪20—30年代(2.3.17;新版本和标点本,北京,1982年)。(2)他随后(但在1644年之前)著的《太祖实录辨证》,5卷(傅吾康在《介绍》中提到,编号1.1.1)。(3)一部有关的重要著作是钱谦益的追随者潘柽章(1628—1663年)的《国史考异》(2.3.18)(仅存包括前三朝的6卷)。
18和19世纪清代考据学发展方面的范围极广的著作,跟这里特别有关系的有:(1)赵翼(1727—1814年)的《陔余丛考》,43卷,和他的(2)《廿二史劄记》,36卷。(后者应使用杜维运的批注本,台北,1977年;杜维运还著有《赵翼传》,1983年。)(3)钱大昕(1728—1804年)的《十驾斋养新录》,20卷,又附编3卷。(4)夏燮(1799—1875年?)的《明通鉴》,90卷,又前编4卷,附编6卷(1.3.11)。后者有现代排印的标点本(4卷,北京,1959年,被广泛地重印),是最方便的,除官修《明史》(2.1.9,1736年呈给皇帝)外,也许是最广泛使用的明史。20世纪的学者尚未着手对它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巨大工作。
在专门研究明朝开国和早期历史的新近的学者中,正如脚注所表明的,本章作者大大有赖于王崇武(死于1959年?)的历史学识。他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许多专门研究,把细致的研究、训练有素的想象力和健全的历史判断最好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吴晗(死于1967年?)是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朱元璋传》出版于1948年,1965年的版本作了广泛的修订,这是从1979年的重印本知道的,这部作品作为现代传记著作的开路之作以及作为研究明朝奠基者生平的学术成就都很有影响。在学识上,吴晗的作品在判断上常常是主观的和自觉地“政治的”,尽管很渊博和富于想象力。王、吴一代的第三位学者邓嗣禹已经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大量论朱元璋的著作,尽管更多地是谈他的统治时期而非发迹时期。
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中,对明代的研究繁荣起来,特别是在西方。除傅吾康外,六位学者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发表的作品值得注目地扩大了明初研究的领域。他们是贺凯、罗梅因·泰勒、约翰·W.达迪斯和本书随后三章的作者爱德华·L.德雷尔、小约翰·D.郎瓦洛和陈学霖。本文作者十分仰仗他们的学识,从本书前四章的脚注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明初研究的影响,在那里他们的主要著作一再被引用。
现在回到用中文发表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关于明朝的兴起的研究,20世纪前半期的学术成就不大。一个奇怪的例外,是对张士诚一生的很有用但始终不完全可靠的研究,其中强调了他作为苏州地区的地方英雄的地位。这就是《吴王张士诚载记》,线装五卷,上海,1932年。这部著作似乎是一些人合著的,主编是支伟成。这部著作和最近几十年出现的一些材料说明,对朱元璋的竞争者,特别是张士诚、察罕帖木儿以及扩廓帖木儿政权,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认真的考察。
西方人或日本人的学术成就在这里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指出的。中国人最近的学术成就值得再说几句。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中,在用中文写作的学者中,自从王崇武和吴晗去世后,对明朝建国时期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新建树。中国新的社会主义史学对14世纪中期的研究,正如日本人最近的学术成就一样,把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元末伴随蒙古人统治的腐化而兴起的农民起义上,反映出对历史上的农民运动的关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邱树森(1977年)纪念彭莹玉的文章(第1章第21页注①引证)。邱树森教授领导南京大学的一个元史研究中心,那里对元末社会史的物证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兴趣。不管它对自己立下的限制,这种研究在收集有用的资料上还是成功的。元末的社会和政治史(明朝从中脱颖而出)中比较广泛的问题,将在即将出版的第6卷中谈到。对朱元璋生平的说明的争论,主要是关于他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成分”与14世纪中叶恶化的社会情况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未有定论。
承认新的社会主义史学但并非它的产品的,是中国两位不甚知名的老学者最近的著作。已故黄云眉的四卷《明史考证》出现于1979—1984年。它涉及《明史》332卷中的头158卷,可看成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的现代续篇,后者共100卷,包括《元史》往上的二十二史,完成于1782年。孙正容的《朱元璋系年要录》出版于1983年,该书出版后不久作者即过世。这部著作从范围广大的传统资料中收集必要的材料,涉及明朝奠基者的一生,此外还有编者的考证和史评。序言说,这是初版本,它的最后修订本将构成《新明纪》的第一部分,但未提到这部汇编其余部分的情况。这是一部有用的书,特别因为它在对有争论的事实问题作出仔细判断的同时,叙述了有关的历史,这是黄云眉的考证没有企图做的事。即使这两部著作没有显示出传统的高标准考据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也显示出它的连续性。
第二章 明代的军事起源
本章所述事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是朱元璋的崛起和他的洪武之治的实录。这部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在我的《明初政治史》中引用时写作HWSL(洪武实录)——仅存大学士胡广主持的1418年修订本。两个较早的版本,一是在朱元璋死后不久编写的;一是数年后在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统治时编写的,都受到禁止。正史(《明史》,1739年)以及可与之相比的非官修史书(《罪惟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及其他)都十分依靠《太祖高皇帝实录》,常常不仅在帝纪中,而且也在列传中严格遵循它的用语。此外,大多数方志在提到这个时期与当地有关的事件时,就照抄《太祖高皇帝实录》。
我们永远不能肯定,但看来很可能是,《太祖高皇帝实录》的修订是出于建文和永乐时期特殊的政治需要,因此,如果原来的《太祖高皇帝实录》幸存下来,它对朱元璋早年经历的叙述可能与现存版本没有本质区别。从现代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太祖高皇帝实录》的主要问题是,从一开始就给朱元璋加上真命天子的光环。事实上,朱元璋早期政治生涯中的血腥味是从红巾军带来的,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他属于这个运动,至少直到韩林儿之死。《太祖高皇帝实录》企图贬低这种结合的意义,但却提供了不少内情,而现代历史学家(和田清、约翰·达迪斯、吴晗、罗梅因·泰勒及其他人)十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强调。
一种独立的第一手资料更明确地谈到与红巾军的结合,这就是写于1397年的《记事录》,作者俞本是一个军官,参加过明朝建立时的重大战役。我们通常是从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的引证知道俞本的,但有一个更完全的版本现仍存在(见德雷尔:《俞本》)。这份资料不隐讳地描述在红巾军的“宋”国朝廷当元帅的朱元璋,并提供了一些《太祖高皇帝实录》所没有的有意思的军事资料。它还有一个与《太祖高皇帝实录》很不一致的年表。总的来看,更不令人满意。从17世纪的钱谦益和潘柽章到20世纪的和田清和中山八郎,学者们一直企图用俞本的材料来修正《太祖高皇帝实录》在记述上的真正缺点。我觉得俞本的记述把“宋”描绘成一个相对统一和由中央发号施令的帝国,是易引起误解的,而《太祖高皇帝实录》把红巾军描写成许多互相独立的造反队伍,则更真实些。由于这个以及其他理由,我觉得俞本的材料应该用来补充而不是代替《太祖高皇帝实录》所述事件的基本次序。
在我的《明初政治史》(1982年)里,有一份包括这一时期的补充书目。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第二手叙述
吴晗论明初的著作是关于明朝奠基者的生平和时代的第二手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朱元璋传》,最初在20世纪40年代以《从僧钵到皇权》的书名出版,是现代第一部企图阐明明朝奠基者生平的著作。这部著作的一个有广泛引证的版本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黎明1949年,修订本出现于1965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者受到激烈的攻击,1965年本被禁。但它于1979年重新出版,此时死去的作者已恢复了名誉。
吴晗把朱元璋看成一个人民革命家,后来变成了一个暴君。可以说,权力腐蚀了他;在这个意义上,吴晗的著作是对他的处于权力位置的同时代人的批评。
吴晗的许多关于洪武时期的著作,也非常重要。例如,在《胡惟庸党案考》中,吴晗企图把有关胡惟庸案的许多互相矛盾的资料理出一个头绪。虽然没有得出确实的结论,但在原始资料的收集上极有价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