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1/1806

[122]王世贞的批评,见本章的《引言 若干普遍趋势》。
[123]关于明朝奏议的种类和传送,见赛拉斯·吴:《明代奏议的传送及对传送网的评价》[596],《通报》,54(1968年),第275—287页。
[124]明代官方文献的种类和它们的名称,显然同费正清和邓嗣禹在《清代文献的种类与使用》[153]中所说的清代所使用的不完全相同,见《哈佛亚洲研究杂志》,5(1940年),第1—71页;也同费正清和邓嗣禹在《清代的行政:三项研究》[152](坎布里奇,1960年)中所说的不尽相同。
[125]30卷(1638年;台北,1964年重印)。
[126]有彼德·格雷纳的德译本:《从明初至天顺末年(1368—1464年)的明代锦衣卫》[193](威斯巴登,1975年),和同一作者的《王世贞关于锦衣卫的笔记,二部》[192],见《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艾尔弗雷德·霍夫曼诞辰六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汉斯·林克、彼德·莱姆比格勒和沃尔夫冈·库宾编(蒂宾根和巴塞尔,1976年),第130—163页。
[127]又见黄章健《明代律例汇编》[244],两卷(台北,1979年),开列了他所知道的尚存72种版本的名称。
[128]《明实录》[380]中有关蒙古和满洲的章节,田村实造摘录出来单独出版,书名《明代满蒙史料》[496],18卷(京都,1954—1959年)(7.3.27);有关东南亚的章节,赵令扬等编成《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48],两卷(香港,1968和1976年);有关云南历史的章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编成《明实录有关云南历史资料摘抄》[123](昆明,1959年)(7.5.13)。
[129]《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53—1054页。
[130](7.3.5,7.10.2);《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27—1029页。
[131](7.3.6);《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67—1368页。
[132](7.3.20);《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44—546页。
[133]有亨利·塞鲁斯的法译本《萧大亨的〈北路风俗〉》[455],载《华裔学志》,10(1945年),第117—208页。
[134]《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93—595页。
[135]见富路特《打败满族人的九十九种方法》[189],载《天下月刊》,6,5(1933年),第418—424页。
[136]“第三边界”这种说法是博多·维特霍夫创造的《中国的第三边界:传统的中国国家与沿海地带》[565](威斯巴登,1969年),特别是第1—5页。
[137]有卡米耶·圣桑的法译本《〈南诏野史〉:一部古云南史的译文,附地图和历史地名词汇》[442](巴黎,1904年)。
[138]《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26—1027页。
[139]最新附有注释的译本是J.V.G.米尔斯的《马欢〈瀛涯胜览〉:大洋沿岸的全面考察(1433年)》[377](剑桥,1970年)。
[140]《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40—441页。
[141]同上书,第165—167页。
[142]同上书,第762—765页。
[143]《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616—1618页。
[144]同上书,第204—208页。
[145]见裘开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明代类书概述(上)》,《清华学报》,新版,2,2(1961年),第93—115页。
[146]有现代重印本,6卷(台北,1970年)。
[147]《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55—1357页。
[148]《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3—85页。
[149]有现代重印本,30卷(台北,1971年)。
[150]见傅吾康《介绍》,第310—320页。
[151]见本章的《引言 若干普遍趋势》。
[152]谢交敏(音):《徐霞客: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214],载《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48(1958年),第73—82页。
[153]《明人传记辞典》[191],第980—984页;沃尔特·富克斯:《朱思本的中国的“蒙古地图”和〈广舆图〉》[184](北京,1947年)。
[154]见本章的《关于外事和军事组织的著作》。
[155]《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107—1111页。
[156]有明代初版和稍后版本的两种重印本,一为3卷本(台北,1965年),一为2卷本(台北,1969年)。
[157]详见蒂莫西·布鲁克:《苦恼的旅行家的指南:明清时代的路程记录》[12],载《清史问题》,4,5(1981年6月),第32—76页;4,6(1981年12月),第130—140页。
[158]《清代名人传略》[271],第316—319页。
[159]《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59—865页。
[160]《清代名人传略》[271],第690—691页。
[161]博多·维特霍夫:《论方志的意义》[564],载《远东》,15(1968年),第149—168页。本文作者感谢普林斯顿大学格斯特东方图书馆的杰杭·班为本节主旨提出的一些宝贵建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