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1806


[71]《资治通鉴》卷252,第8182页。
[72]《资治通鉴》卷252,第8154页。
[73]《资治通鉴》卷252,第8186页。
[74]《资治通鉴》卷252,第8187—8188页;《新唐书》卷225下,第6452页;关于王镣见《旧唐书》卷164,第4285页。
[75]《唐大诏令集》卷120,第638—639页。
[76]《资治通鉴》卷253,第8193—8194页。
[77]《新唐书》卷225下,第6454页。
[78]《资治通鉴》卷253,第8215页。
[79]关于中国人避难的村落,见罗香林《唐代黄巢变乱与宁化石壁村》,载《说文月刊》,4(1944年),第265—268页。
[80]关于这些阿拉伯记事的讨论,见霍华德·列维《黄巢传》(中国正史译文第五种,伯克利,1961年),第109—121页。
[81]《旧唐书》卷200下,第5392页。
[82]《新唐书》卷225下,第6455页。
[83]高骈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2,第4703—4712页;《新唐书》卷244下,第6391—9404页。
[84]《资治通鉴》卷253,第8219—8225页。
[85]关于这个问题的详尽的讨论,见周连宽《唐高骈镇淮事迹考》,《岭南学报》,11.2(1951年),第11—45页。
[86]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渡口。唐朝一度曾在采石建立镇戍,但在811年撤销了;见《册府元龟》卷507,第4页。
[87]《资治通鉴》卷254,第8264—8268页。
[88]较早的任命见《唐大诏令集》卷120,第638页,高骈自己的任命包括李罕之(《旧唐书》卷187,第5442页)、毕师铎和秦彦(《资治通鉴》卷253,第8211页;《旧唐书》卷182,第4715页)。
[89]《资治通鉴》卷253,第8229页。
[90]《资治通鉴》卷254,第8237页;又见在此以前几十年杜牧的文章,文中叙述了政府军质量的下降,载《全唐文》卷754,第12—14页。
[91]《资治通鉴》卷254,第8240页。
[92]见堀敏一《黄巢之乱》,第64页。
[93]《新唐书》卷225下,第6458—6459页;《资治通鉴》卷254,第8241页;据《册府元龟》卷374,第14页,大约三分之一京师官员接受了黄巢的任命。
[94]E.H.肖孚:《长安的最后岁月》,载《远东》,10(1963年),第137—179页(第157页)。
[95]关于关中和四川之间的道路,见严耕望《唐代长安南山诸谷道驿程述略》,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1969年),第611—626页。
[96]陈敬瑄的传记见《新唐书》卷224下,第6406—6409页。关于他的任命,见《资治通鉴》卷253,第8221页。
[97]《资治通鉴》卷253,第8222页。
[98]《资治通鉴》卷254,第8263—8264页。
[99]关于阡能叛乱,见《资治通鉴》卷254,第8263页及以后诸页。
[100]《资治通鉴》卷255,第8275页。
[101]关于韦君靖及其民团组织的重要研究,有栗原益男《关于唐末土豪在地方上的势力——四川韦君靖的情况》,载《历史学研究》,243(1960年),第1—14页; 日野开三郎:《关于唐韦君靖碑应管诸镇节级之考察》,载《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61年),第760—780页。后一篇论文主要研究一篇石刻碑文,其内容是纪念韦君靖在892年建成一座大城堡;那篇碑文的复本可以在刘希海(1793—1853年)的《金石苑》(据1846年印本,台北重印,1966年)第189—193页中找到。
[102]见谷川道雄《关于安史之乱的性质》,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丛》,8(1954年),第86—91页。
[103]关于唐代后期建立地方民团组织的讨论,见日野开三郎《唐代藩镇的跋扈与镇将》,载《东洋学报》,27.3(1940年),第341—346页;以及《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年),第229—235页;菊池英夫:《所谓节度使权力与土豪层》,第50—58页。
[104]菊池英夫:《所谓节度使权力与土豪层》,第56—58页。
[105]关于王郢之乱,见日野开三郎《唐末混乱史稿》,《东洋史学》,10(1954年),第17—19页;《资治通鉴》卷252—253,第8178—8190页。
[106]董昌传记见《新唐书》卷225下,第6466—6469页;以及《新五代史》卷133,第14—15页(《钱镠传》)。
[107]关于杭州八都的讨论,见谷川道雄《关于唐代的藩镇——浙西的场合》,载《史林》,35.3(1952年),第297—298页。在《吴越备史》中有些传记资料表明,这些都的首领是杭州地区地方精英的成员;见《吴越备史》卷4(学津讨原丛书本),第6页。关于后来的吴越国,见沙畹《关于吴越国》,载《通报》,17(1916年),第129—264页。
[108]韦昭度传记见《旧唐书》卷179,第4653—4654页;《新唐书》卷185,第5410—5411页。
[109]萧遘传记见《旧唐书》卷179,第4645—4648页;《新唐书》卷101,第3960—3962页。
[110]《资治通鉴》卷254,第8242—8247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