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1806


[31]《资治通鉴》卷263,第8597页;孙光宪:《北梦琐言》(重印裨海本,台北,1965年)卷6,第10页。
[32]《资治通鉴》卷250,第8093—8094页。
[33]这些分类是以孙国栋所定的集团为基础,见他的《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荣——唐宋之际社会研究之一》,载《新亚学报》,4.1(1959年),第213—218页,和他的图表,第280页以下诸页。
[34]他们是夏侯孜、蒋伸、毕諴、曹确、路岩和白敏中。
[35]他们是令狐绹、杜审权、杨收、高璩、徐商和于悰。
[36]例如萧邺、萧寘、刘瞻、刘邺和赵隐。
[37]杨收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7,第4595页;《新唐书》卷184,第5392—5395页。
[38]路岩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7,第4602
页;《新唐书》卷184,第5396—5397页。
[39]韦保衡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7,第4602页;《新唐书》卷184,第5398页。
[40]于悰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49,第4010—4011页;《新唐书》卷104,第4009—4010页。
[41]王铎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64,第4282—4285页;《新唐书》卷185,第5406—5407页。
[42]孙国栋:《唐代后期中央政府机构之演变》,载《中国学人》(英文),8(1971年),第5页。
[43]关于宣宗恢复佛教主要事实的论述,见冉云华《中国佛教编年史:581—906年》(桑蒂尼克坦,印度,1966年),第97—105页。关于福建建造的新寺庙,见魏应祺《五代闽史稿之一(续)》,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文海出版社重印,台湾),第70期(1929年),第3051—3070页。
[44]《资治通鉴》卷252,第8166页;《旧唐书》卷19下,第689—690页;《新唐书》卷9,第263页。
[45]田令孜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1—4772页;《新唐书》卷208,第5884—5889页。
[46]《资治通鉴》卷253,第8225—8226页。
[47]杨复恭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4—4775页;《新唐书》卷208,第5889
5892页。
[48]杨复光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2—4774页;《新唐书》卷267,第5875—5877页。
[49]《资治通鉴》卷258,第8419页;《旧唐书》卷184,第4775页;《新唐书》卷186,第5428页。
[50]《资治通鉴》卷252,第8167页;萧倣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2,第4480—4482页;《新唐书》卷101,第3959—3960页。
[51]《资治通鉴》卷252,第8171页。崔彦昭传记见《旧唐书》卷178,第4628—4630页;《新唐书》卷183,第5380—5381页。
[52]见王谠《唐语林》(上海,1957年)卷3,第76—77页;引自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第40—41页。
[53]郑畋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8,第4630—4638页;《新唐书》卷185,第5401—5405页。
[54]卢携传记见《旧唐书》卷178,第4638—4639页;《新唐书》卷184,第5398—5399页。
[55]《新唐书》卷183,第5381页;卷185,第5402页。
[56]《资治通鉴》卷252,第8168—8169页;《全唐文》卷792,第13—14页。
[57]《唐大诏令集》卷72,第400—405页。
[58]关于这些事件,见《资治通鉴》卷251,第8144—8145页;卷252,第8158页。
[59]《全唐文》卷386,第11页;引自栗原益男《唐末五代的变革》,载《历史教育》,12.5(1964年),第60页。
[60]关于黄巢,见《旧唐书》卷225下,第6451页。朱温出身于书香门第,见王赓武《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吉隆坡,1963年),第27页注。关于李罕之,见《新唐书》卷187,第5442—5445页;《旧五代史》卷15,第4—7页;《新五代史》卷42,第454—456页;也见《北梦琐言》卷15,第7页。
[61]“敌对的精英人物”一词是从埃里克·沃尔夫的《论农民起义》中借用的,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1(1969年),第288页。关于唐代地方精英阶级的形成和演变,菊池英夫在《所谓节度使权力的土豪层》中有很好的论述,见《历史教育》,14.5(1966年),第46—58页。
[62]《资治通鉴》卷251,第8129页。
[63]“农民”一词准确地说是用来称呼在农村耕作以维持生计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根据这样广泛被接受的定义,其他乡村居民不是农民,尽管他们是农业社会的组成部分。见西德尼·明茨《关于农民定义的一点意见》,《农民研究》(英文),1.1(1973年),第91—106页和引用的文献。
[64]例如,《旧五代史》卷133,第14页(钱镠);《新五代史》卷63,第783页(王建);《九国志》(《丛书集成》本,上海,1937年)卷3,第39页(徐温)。
[65]《旧唐书》卷182,第4712—4713页(毕师铎);钱镠传记见《旧五代史》卷133,第14—20页;《新五代史》卷67,第835—841页。关于王建,见《新五代史》卷63,第783页;《太平广记》卷224,第1723—1724页。关于徐温,见《九国志》卷3,第39页。关于钟传,见《太平广记》卷192,第1441—1442页。
[66]《旧五代史》卷15,第4页。
[67]《新唐书》卷225下,第6451页。
[68]堀敏一也对血缘关系的确实性表示疑义,见《唐末诸叛乱之性质》,载《东洋文化》,7(1951年),第83页。
[69]见矢野主税《关于唐代假子制的发展》,载《西日本史学》,6(1951年),第86—97页;栗原益男:《唐五代假父子结合的性质》,载《史学杂志》,62.6(1953年),第514—543页;《关于唐末五代假父子结合的姓名与年龄》,载《东洋学报》,38.4(1956年),第430—457页。
[70]关于这种见解见《资治通鉴》卷252,第817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