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1806

[56]《旧唐书》卷49,第2122—2123页;《唐会要》卷88,第1611—1612页。
[57]《唐会要》卷88,第1612页。
[58]《唐会要》卷46,第824页。
[59]同上书,第824—827页。
[60]《资治通鉴》卷193,第6089页。
[61]《资治通鉴》卷195,第6145—6161页;《唐会要》卷47,第829—830页。
[62]《旧唐书》卷65,第2450—2451页;《唐会要》卷47,第829—830页。
[63]《资治通鉴》卷195,第6146页。
[64]见642年褚遂良的谏书;《唐会要》卷47,第831页。
[65]《帝范》卷1,第3—8页。
[66]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考崔瑞德:《唐代统治阶级的组成——从敦煌发掘的新证据》,收于芮沃寿和崔瑞德合编的《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年),第47—85页和第83—85页的参考书目。
[67]详情可参考《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池田温所写的一章;此外还可参考竹田龙儿《关于贞观氏族志编纂的一个考察》,载《史学》,25.4(1952年),第23—41页。
[68]《新唐书》卷95,第3842页。
[69]《新唐书》卷172,第5205—5206页。
[70]《文献通考》卷29,第276页;《太平御览》卷629,第1页。
[71]《唐会要》卷66,第1157页。
[72]《唐会要》卷35,第633页;《资治通鉴》卷195,第6135页。
[73]《旧唐书》卷3,第42
页;《新唐书》卷48,第1267—1268页;刘伯骥:《唐代政教史》(台北,1958年),第93页。
[74]《唐会要》卷64,第1114—1115页。
[75]关于翰林院,可参考A.比绍夫《翰林》(巴黎,1964年)。
[76]《资治通鉴》卷195,第6153页。
[77]关于经学的详情,可参考《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麦克马伦所写的一章。
[78]关于唐初史学的详情,可参考上注所引之书。
[79]《魏郑公谏录》卷4,第42—46页。
[80]《旧唐书》卷191,第5096页。
[81]详情可参考《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崔瑞德所写的有关政府制度的一章。
[82]《旧唐书》卷80,第2729页。
[83]详情可参考《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S.温斯坦所写的一章。
[84]又见温斯坦《唐佛教形成时期帝王的庇护》,载芮沃寿、崔瑞德合编《对唐代的透视》,第265—306页;芮沃寿:《唐太宗和佛教》,第239—263页。
[85]戴密微:《拉萨会议》(巴黎,1952年),第1页注2;邝平樟:《唐代公主和亲考》,载《史学年报》,2.2(1935年),第28页注19。
[86]见李树桐《唐史考辨》(台北,1965年),第257页。
[87]《新唐书》卷93,第3814页;《资治通鉴》卷191,第6019—6026页;王谠编:《唐语林》(上海,1957年)卷5,第152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8章。
[88]如见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收于《唐代文化史》(台北,1963年),第54—87页。
[89]《唐会要》卷73,第1312—1314页;《贞观政要》卷9,第284—287页;《魏郑公谏录》卷2,第8—12页。
[90]勒纳·格罗塞:《草原帝国》,诺亚米·沃尔福德英译本(新不伦瑞克,1970年),第92—93页。
[91]《旧唐书》卷194下,第5183页;威廉·萨莫林:《十二世纪前的东突厥斯坦》(海牙,1964年),第59页。
[92]岛崎昌:《唐朝征讨高昌国的原因》,载《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14.4(1958年),第62—83页。
[93]《唐会要》卷95,第1702页。
[94]《魏郑公谏录》卷2,第13—14页。
[95]关于安西都护,见戴何都《中国唐代诸道的长官》,第31—3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