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1806


[175]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77—78页。
[176]同上书,第76—77页。
[177]《释老志》,《魏书》卷一一四,第3025—3055页。这是正史中少见的宗教史篇章。《魏书》由魏收编修,公元554年修完,其时北魏王朝已覆灭20年。它论及道教的部分已由詹姆斯·R .韦尔译出:《魏收和〈魏书〉论道教》,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刊》,53:3(1933),第215—250页。关于分析和注释,见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78—89页。关于福井康顺的日译文评点版,见横超慧日:《北魏佛教研究》,第453—491页。关于《释老志》中的佛教部分,见塚本善隆:《魏书释老志研究》和《魏收的〈释老志〉》。
[178]此即距长安不远的西岳华山;洛阳附近的中岳嵩山。
[179]见前文。
[180]见M.索伊米:《单道开传》,载《高等实验学院论文集》,1(1957),第415—422页。
[181]见陈观胜:《南朝时期的反佛教宣传》,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5(1952),第172页。
[182]此论被认为是张融(公元479—502年)所作。
[18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卷,第2102(8)号,第50C;又见陈观胜:《南朝时期的反佛教宣传》,第173页。
[184]关于老子化胡的理论,见泽克:《佛教征服中国史》,第288—302页;福井康顺:《道教基础研究》,第256—324页。关于襄楷,见《后汉书》卷三十下,第1075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东汉抗议的预兆》; 以及本章的《佛教的传入》。
[185]宋君荣:《北京来信,1722—1759年》(日内瓦,1970),第364页。
[186]见本章《佛教和道教的诺斯》。
[187]关于葛洪,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5卷第3部分,第75页以下;以及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60—73页。关于《抱朴子》内容的分析,又见克里斯托福·施希佩:《抱朴子内、外篇词语索引》(巴黎,1965,1969)。
[188]见马伯乐:《道家和中国宗教》,第314—315页;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93—95页;以及本章的《佛教和道教的诺斯》。
[189]见本章的《佛教和道教的诺斯》。
[190]见芮沃寿:《传记和圣徒传记:慧皎的高僧传》,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5周年纪念集》(京都,1954),第383—432页;罗伯特·施译:《高僧传》。
[191]见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100—114页。
[192]见本章的《洛阳佛教的开始》。
[193]见本章的《南北朝时代的道教与佛教》。
[19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卷,No.1857,第143叶;鲁滨逊:《印度和中国早期的中观学派》,第125、155页;以及吉冈义丰:《四十二章经与道教》。
[195]此词(observatories)可能用作同音字“观”,意为“寓所”、“旅店”、“大楼”。
[196]马伯乐:《道家和中国的宗教》,第390—391页。
[197]芮沃寿:《隋炀帝:个性与陈规旧矩》,载芮沃寿编:《儒教信仰》(加州斯坦福,1960),第54、56页;陈观胜:《中国佛教的历史考察》,第194—209页;崔瑞德编:《剑桥中国史》第3卷,(剑桥,1979),第75页以下。
[198]关于道教的“劫”,见《隋书》卷五三,第1091页。
[199]见芮沃寿:《隋代意识形态的形成,公元581—604年》,载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和制度》(芝加哥,1957),第86页。
[200]见吴其昱编:《〈本际经〉,7世纪编辑的道教著作,敦煌手稿写本》(巴黎,1960)。
[201]见本章的《公元3世纪哲学的振兴》和《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202]“数十百倍”,见《隋书》卷三五,第1099页。
[203]见本章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204]见山崎宏:《隋唐佛教史研究》(京都,1967),第45—46页。
[205]此即梵文Cakravarti-rāja。
[206]见下文。
[207]见陈荣捷:《中国哲学资料集》,第357—369页;以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英文版)第2卷,第294—299页。
[208]“三论宗”:见本章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209]其中有来自犍陀罗的阇那崛多(公元523—600年);来自南印度的达摩笈多(卒于公元619年);来自乌耆延那(在犍陀罗之北,今西巴基斯坦的斯瓦特河谷)的那黎提孥耶舍和毗尼多流支等人。
[210]见赫尔维茨:《中国早期佛教中的恺撒译文》;智卒于公元598年初。
[211]见本章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212]关于天台山和智,见马伯乐:《浙江考古队考古简报》,载《法国远东学院通报》,14:8(1914),第58页以下。
[213]埃里克·泽克对这种新趋向已加以阐述,见他的《对中国佛教研究的几点看法》,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1982.
2,第161—176页。
[214]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总结,见B.J.曼斯维尔特·贝克:《〈太平经〉的日期》,载《通报》,66:4—5(1980),第149—18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