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1806


[215]例如《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上海,1982),第123页。
[216]关于这些论据,见楠山春树:《老子传说的研究》(东京,1979),第328—331页;以及本章的《汉代末年民间的道教》。
[217]安娜·塞德尔:《汉代道教中对老子的神化》(巴黎,1969),第69页注3,及第74页。
[218]见T.
H.巴雷特:《〈道德经〉解释中的道教和佛教的神秘事物》,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1982,1,第37页。
[219]塞德尔:《汉代道教中对老子的神化》,第78—79页;以及吉冈义丰:《道教与佛教》,第3卷(东京,1976),第332—334、349—350页。
[220]福井重雅:《黄巾之乱的起义口号》,载《大正大学研究纪要》,59(1973),第67—68页;《黄巾集团组织的特性》,载《史观》,89(1974),第18—32页;以及《黄巾之乱的传统上的问题》,载《东洋史研究》,34∶1(1975),第24—57页。
[221]见安徽省毫县博物馆:《毫县曹操宗族墓葬》,载《文物》,1978.
8,第32—45页(末页上铭文的复制品);以及田昌五:《读曹操宗族墓砖刻辞》,载《文物》,1978.
8,第46—50页。
[222]关于近年这个问题的典型的有成果的著作,例如见《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年,《简本》(北京,1981),第233—234页。除了上述关于《太平经》的论争以外,张鲁在四川的作用也有很多讨论。对于这两个问题,争论似乎仅仅是过去不同意见的继续:见松崎つね子:《后汉末年宗教的农民叛乱》,载《千代史学》,29(1971),第92页注13
及99—100页。在开始写这一章时,这篇评论文章是有关中国和日本研究的便于使用的总结。
[223]见秋月观暎:《黄巾之乱的宗教性质》,载《东洋史研究》,15:1(1956),第43—56页。
[224]例如魏启鹏:《太平经与东汉医学》,载《世界宗教研究》,3(1981),第101—109页;赵克尧和许道勋:《论黄巾起义与宗教的关系》,载《中国史研究》,1(1980),第45—56页。
[225]见西文:《关于“道教”一词令人困惑的起因。特别是涉及传统中国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载《宗教史》,17:3—4(1978),第323—327页。这篇文章也讨论了上述关于“道教”界说的问题。
[226]米歇尔·斯特里克曼:《茅山的道教:图箓启示年代记》(巴黎,1981)。
[227]这后一研究领域早已吸引了西方中国学的注意:见泽克:《佛教对早期道教的影响》,载《通报》,66:1—3(1980),第84—147页。日本对于佛教的研究也表明他们越来越注意到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最近的多卷本《中国佛教史》可以为证,此书和我们这一章的范围一模一样;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第2卷(东京,1983),第74—75页。
参考书目
传统中国著作的主要条目以其作者或传统作者的姓名列出(例如韩非、桓宽、班固、王符)。相互参照的条目则列出著作名称(例如《韩非子》、《盐铁论》、《汉书》、《潜夫论》)和现代的编者(例如陈奇猷、王利器、彭铎),某些特定的版本则另有条目(例如见王先谦)。
[1]
Abe
Takeo.
Chūgokujin
no
tenka
kannen.
Kyoto:Dōshisha
Univ.,1956.安部健夫:《中国人的天下观念》。
[2]
Adachi
Kiroku.
Chōan
shiseki
no
kenkyū.
Tokyo:Tōyō
bunko,1933.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
[3]
Akizuki
Kan’ei.“Kōkinn
or
 ann
os
hūkyōsei.”TSK,15:Ⅰ(July1956),pp.
43—56.秋月观映:《黄巾之乱的宗教性质》。
[4]
Allan,Sarah.
The
heir
and
the
sage:Dynastic
legend
in
early
China.
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81.萨拉·阿伦:《后嗣和圣贤:古代中国的王朝传说》。
[5]
Amano
Motonosuke.
Chūgoku
nōgyōshi
kenkyū.
Tokyo:Nōgyō
Sōgō
Kenkyūjo,1962.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
[6]
Ames,Roger
T.
The
art
of
rulership: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Honolulu:Univ.
of
Hawaii
Press,1983.罗杰·艾姆斯:《统治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7]
安徽省毫县博物馆:《毫县曹操宗族墓葬》,载《文物》,1978.8。
[8]
Aurousseau,Léonard.“La
première
conquête
chinoise
des
pays
annamites(Ⅱ-Ie
siècle
avant
notre
ère).”BEFEO,23(1923),pp.137—264.鄂卢梭:《中国第一次对安南地区的征服》。
[9]
Balazs,Étienn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Variations
on
a
theme,trans.
H.
M
Wright,ed.
Arthur
F.
Wright.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
Press,1964.白乐日:《文明和官僚:一个主题的变异形式》,赖特英译。
[10]
Balazs,Étienne.“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In
his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Variations
on
a
theme,trans.
H.
M
Wright,ed.
Arthur
F.
Wright.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
Press,1964,pp.187—225.白乐日:《汉末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危机》,赖特英译。
[11]
Balazs,ÉtienneL.e
traité
juridique
du“Souei
chou.”Leiden:E.
J.
Brill,1954.白乐日:《隋书·刑法志》。
[12]
Balázs,Stefan.“Der
Philosoph
Fan
Dschen
und
sein
Traktat
gegen
den
Buddhismus.”Sinica,7(1932),pp.
220—234.斯特凡·巴拉兹:《范缜的哲学和他关于佛教的论文》。
[13]
Barnard,Noel.“Did
the
swords
exist?”Early
China,4(1978—1979),pp.
60—65.诺埃尔·巴纳德:《刀剑存在吗?》。
[14]
Bernard,Noel,ed.
Early
Chinese
art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in
the
Paciflc
Basin.
Authorized
Taiwan
edition,1974.诺埃尔·巴纳德:《早期中国艺术和它对太平洋盆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15]
Barnard,Noel.“The
nature
of
the
Ch’in‘
reform
of
the
script’
as
reflected
in
archaeological
documents
excavated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rol.”In
Ancient
China: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eds.
David
T.
Roy
and
Tsuen-hsuin
Tsien.
Hong
Kong:Chinese
Univ.
Press,1978,pp.181—213.诺埃尔·巴纳德:《在受控情况下发掘出来的考古文献中反映的秦“文字改革”的性质》。
[16]
Barnard,Noel,and
Satō
TamotsuM.etallurgical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
Tokyo:Nichiōsha,1975.巴纳德、佐藤保:《古代中国冶金遗址》。
[17]
Barrett,T.
H.“Taoist
and
Buddhist
myster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o-te
ching.”JRAS,1982.1,pp.
35—43.巴雷特:《〈道德经〉解释中道教和佛教的神秘事物》。
[18]
Beal,Samuel.
Travels
of
Fah-hian
and
Sung-yun,Buddhist
pilgrims,fromChina
to
India.
London:Trülbner
and
Co.,1869.塞缪尔·比尔:《佛教朝圣者法显等人从中国至印度的行纪》。
[19]
Beasley,W.
G.,and
E.
G.
Pulleyblank,eds.
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London:Oxford
Univ.
Press,1961.比斯利和浦立本合编:《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学家》。
[20]
Bielenstein,Hans.
The
bureaucracy
of
Han
tim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80.
〔abbreviation:Bureaucracy〕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
[21]
Bielenstein,Hans.“The
censu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742
A.
D.”BMFEA,19(1947),125—163.
〔abbreviation:“Censns”〕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的中国的人口统计》。
[22]
Bielenstein,Hans.“The
Chinese
colonization
of
Fukien
until
the
end
of
T’ang.”In
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eds.
SФren
Egerod
and
Else
Glahn.
Copenhagen:Ejnar
Munksgaard,1959,pp.
98—122.毕汉斯:《唐末前中国在福建的移民活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