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7/1806

[31]埃德加·斯诺:《漫长的革命》,第11—12页。除第一句以外,引文的其余部分都在被中方认可的原文中删除了。
[32]《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1970年12月18日);也见斯诺《漫长的革命》,第171—172页。
[33]斯诺:《漫长的革命》,第182—183页。
[34]周恩来:“关于国际形势的党内报告”(1971年12月),参见陈庆编《中国与三个世界》,第137—138页。周的报告由台湾渠道获得,看来是一份可靠的真实的文件。
[35]中共湖北省委写作组:“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学习‘论政策’,载《红旗》,第9期(1971年8月2日),第14页。
[36]例如,西摩·赫什的《权力的代价: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基辛格》。
[37]引自上书,第367页。
[38]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载《外交事务》第61卷第1期(1982年秋季号),第177页。奥克森伯格的评论根据的是大量有关这一时期中美谈判所得到的记录。
[39]西摩·赫什:《权力的代价》,第361页。
[40]同上书,第375—376页。
[41]“过去30年越中关系真相”(1979年10月4日),国外广播信息处印:《亚太动态》(增刊)1979年10月19日,第22页。
[42]见阮基石1982年3月6日接受阿姆斯特丹《民族报》采访时的谈话。报道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亚太动态》1982年3月17日,第2页。
[43]“越中关系真相”,第22—23页。
[44]上面这段话中的消息是由一位了解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中国官员给作者提供的。
[45]所有引言所用的文本见理查德·H.所罗门编《中国因素,中美关系和全球舞台》,第296—300页。
[46]理查德·穆尔斯廷、莫顿·阿布拉莫维茨:《重新制定对华政策:美中关系和政府的政策制定》。
[47]基辛格:《白宫岁月》,第765页。
[48]同上书,第906、910—911页。
[49]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谈话在《白宫岁月》第1061页有记录。
[50]引文见李季银(音)《日本面对中国:战后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第85页。
[51]尼克松的评论表明的日期是紧接着他在1975年辞去总统之职以后。这些资料引自赫什《权力的代价》,第380页。
[52]引自所罗门《中国因素》,第297页。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美国“对其同日本的友好关系给予最高度的重视”时,中美上海公报中并没有提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53]李季银(音):《日本面对中国》,第106—111页。
[54]有关后一个问题的证据含糊不清。据一位参加了与中国人的讨论的美国人说,邓对基辛格说“美国欠中国一笔债”,因为尼克松在1972年时曾承诺在他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之前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所罗门:《中国人的政治谈判行为》,第11页。
[55]亨利·基辛格:《动乱年代》,第44—71页。
[56]《纽约时报》1975年7月10日。
[57]所罗门:《中国人的政治谈判行为》,第7页。一位奉命为周写传记的中国人断言,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周的癌症就已十分严重了。作者们进一步声称,1966年以后,周就一直因心脏不好而被困扰。方钜成、姜桂侬:《周恩来传略》,第115—116页。
[58]基辛格:《动乱年代》,第67、69页。
[59]同上书,第692页。
[60]同上书,第697页。
[61]同上书,第68、694页。
[62]基辛格:《动乱年代》,第52页。
[63]同上书,第47—70页。
[64]基辛格:《动乱年代》,第56、67页。
[65]马奎斯·蔡尔兹:“同周恩来谈话”,载《华盛顿邮报》1973年5月26日。
[66]本章节周的评论出自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8月24日),《北京周报》1973年9月7日,第22页。
[67]基辛格:《白宫岁月》,第763页。
[68]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060页。基辛格并未注明毛的那次谈话是在哪一天,但却暗示是在1975年底他几次会见这位主席中的一次。
[69]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载《北京周报》1977年8月26日,第60—61页。
[70]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4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7/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