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4/1806

[44]“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安《中国政治》第5章;理查德·鲍姆:《革命的序幕:毛、党和农民问题(1962—1966)》;哈丁:《组织中国》第7章。
[45]“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28期(1966年10—12月),第149—152页。
[46]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26—30页。
[47]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0页。
[48]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55—257页。
[49]《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457—458页。
[50]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1页。
[5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52]《人民日报》1986年1月5日;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6年1月24日,第12—22页。
[53]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117页。
[54]“关于这两种组织形式的相互影响”,参见哈丁《组织中国》第8章。
[55]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4页。
[56]《中国大陆杂志选》第566期(1967年3月6日),第12—20页。
[57]对红卫兵暴力的描述,见戈登·A.贝内特、罗纳德·蒙塔珀图《红卫兵:戴小艾政治传记》;肯林:《上天的报应:一个中国年轻人的日记》;《红旗》1980年10月19日,第32—36页。
[58]关于红卫兵运动内部的分化,见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罗森:《红卫兵的派性》;安尼塔·詹:“中国社会结构的反映:广州学生变化中的看法”,载《世界政治》第34卷第3期(1982年3月),第295—323页。
[59]“中国社会结构的反应”表2,第314页。
[60]高英茂:《林彪》,第346—350页。
[61]迪特默:《刘少奇》,第132页。
[62]关于党的官员对红卫兵运动的反应,见帕里斯·H.张:“省级党的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生存策略”,载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英》,第501—539页;理查德·鲍姆:“困难条件下的精英行为:‘文化大革命’中的‘挡箭牌’教训”,载斯卡拉皮诺编:《精英》,第540—574页。
[63]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85页。
[64]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59—262页。这几个日期与利伯撒尔说的不一样,是孙敦璠的说法,见《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5页。
[65]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40—45页;杰罗姆·陈编:《毛泽东》,第91—97页。
[66]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5页。
[67]关于十月工作会议以后的事件,见多比尔《“文化大革命”史》第3章;迪特默:《刘少奇》第5章;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118—129页。“文革”升级也反映在这一时期发布的中央指示中,见“文件汇编”。
[68]《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1980年11月—1981年1月)》,第35页。
[69]这一时期上海事件的材料可见尼尔·亨特《上海日记:“文化大革命”
目击记》;安德鲁·G.沃尔德:《张春桥和上海一月风暴》。
[70]沃尔德:《张春桥》,第36页。
[71]有关毛泽东的思想倾向的论述,见S.施拉姆:“从‘人民群众的大联合’到‘大联盟’”,载《中国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88—105页。
[72]有关上海事件的论述,见沃尔德《张春桥》第7章。
[73]196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见《北京周报》1967年1月27日,第7—9页。
[7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关于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1967年1月23日,载“文件汇编”,第49—50页。
[75]菲利普·布里奇海姆:“毛的‘文化大革命’:夺权斗争”,载《中国季刊》第34期(1968年4—6月),第7页。
[76]《红旗》第3期(1967年2月1日),出自《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0期,第86页;译自《红旗》(1967年3月1日),第12—21页。
[77]弗拉基米尔·伊·列宁:“国家与革命”;亨利·M.克里斯曼编:《列宁的主要著作》,第290页。
[78]《红旗》第4期(1966年2月15日),见《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35期,第137页,译自《红旗》(1966年4月21日),第5—22页;《决定》摘要见第9页。关于这一时期巴黎公社模式的使用见约翰·布赖恩·斯塔尔:“回顾革命:中国人眼中的巴黎公社”,载《中国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106—125页。
[79]沃尔德:《张春桥》,第61页。
[80]关于毛的评论,见《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451
455页;《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9期,第826页;《有关共产党中国的译文集》(1970年2月12日),第44—45页。
[8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对夺取政权的宣传和报道问题的通知”,1967年2月19日,“文件汇编”,第89页;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136—137页。
[82]哈丁:《组织中国》,第253页。
[83]对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的论述,见托马斯·W.鲁宾逊:“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载托马斯·W.鲁宾逊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第165—31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