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3/1806

[4]帕里斯·H.张:《中国的权力和政策》(修订本),第131页。
[5]斯图尔特·施拉姆编:《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93—195页。
[6]杰罗姆·陈编:《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102页。
[7]《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文件”,1967年5月18日,《北京周报》1967年5月19日,第10—12页;《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北京周报》1967年11月10日,第9—11页。最近出版的材料说明,后一篇文章是在陈伯达与姚文元的监督下起草的,见孙敦璠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
[8]关于人民解放军在60年代初期的情况,见约翰·吉廷斯:“中国军队在‘文化大革命’的作用”,载《太平洋事务》第39卷第3—4期(1966—1967年秋季号和冬季号),第269—289页;约翰·吉廷斯:《中国军队的作用》第12章;埃里斯·乔菲:“林彪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政治干预的前奏”,载约翰·M.H.林德贝克编《中国:一个革命社会的管理》,第343—374页;埃里斯·乔菲:《党与军队:中国军官的职业化与政治控制(1949—1964)》。
[9]关于向人民解放军学习的运动,见安《中国政治》第6章;约翰·吉廷斯:“‘向解放军学习’运动”,载于《中国季刊》第18期(1964年4—6月);哈丁:《组织中国》,第217—223页;拉尔夫·L.鲍威尔:“经济中的政委:中国的向解放军学习运动”,载《亚洲概览》第5卷第3期(1965年3月),第125—138页。
[10]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67年12月16日)引自约翰·吉廷斯:“从‘文化大革命’看党与军队的关系”,载约翰·威尔逊·刘易斯编《中国党的领导与革命力量》,第395页。
[11]肯尼思·利伯撒尔:《中共中央和政府会议研究指南(1949—1975)》,第238—239页。
[12]高英茂编:《林彪事件:权力政治和军事政变》,第321—322页。
[13]罗斯·特里尔:《白骨精:毛泽东夫人传》,第154页。
[14]关于江青在此时期的作用及其与激进知识分子的关系,见默尔·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建议和异议》第3章;罗克珊·威特克:《江青同志》,第321—322页。
[15]上海的与北京的之间的区别,参见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第3章。
[16]洛厄尔·迪特默:“中国政治中的权力基础:‘四人帮’垮台的理论和分析”,载《世界政治》第31卷第1期(1978年10月),第42页。
[17]关于60年代初期的教育政策,见约翰·加德纳:“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1958—1966)”;约翰·威尔逊·刘易斯编:“共产党中国的城市”,第235—286页;唐纳德·
J.芒罗:“共产党中国的平均主义思想与教育真相”,林德贝克:《中国》,256—301页。
[18]中国学生的分类参照李洪勇(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个案研究》;史坦利·罗森:《红卫兵派性与广州的“文化大革命”》。
[19]李洪勇(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129—139页。
[20]马克·J.布里奇、戈登·怀特:《当代中国的微型政治:对一技术单位在“文革”中和“文革”后情况的分析》。
[21]有关罗瑞卿的情况,参见哈里·哈丁、梅尔文·格托夫《清洗罗瑞卿:中国战略计划中的政治斗争》;迈克尔·亚胡达:“苏联政策研究和中国的战略争论(1965—1966)”,载《中国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32—75页。
[22]哈丁、格托夫:《清洗罗瑞卿》,第10页。
[23]罗瑞卿:“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北京周报》第20期(1965年5月14日),第7—15页。
[24]罗瑞卿:“人民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人民也一定能战胜美帝国主义”,《当代背景材料》第770期(1965年9月14日),第1—20页。
[25]见前引书;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26]关于罗的命运,见安《中国政治》,第203—204页;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8—249页。
[27]关于吴晗事件,见安《中国政治》,第195—213页;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第5章;杰克·格雷、帕特里克·卡文迪什:《危机中的中国共产主义:毛主义与“文化大革命”》第4章;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1章;詹姆斯·R.普西:《吴晗:借古讽今》。
[28]“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1965年9月一1966年12月)”,《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2期,第349页;《共产党中国译文集:政治和社会学情报》(1967年8月25日),第3页。
[29]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
[30]“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件集(1966—1967年)》,第7—12页。
[31]“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北京周报》第10卷第23期(1967年6月2日),第10—16页。
[32]《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382页。
[33]安:《中国政治》,第207页。
[34]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6—247页;《大事记》,第10—11页。
[35]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8—249页;高:《林彪》,第326—345页;《人民日报》1978年5月18日,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78年5月24日,E2—11。
[36]“中共中央通知”,《“文化大革命”文件集》,《当代背景材料》第852期(1968年5月6日),第2—6页。关于江青的作用,见威特克《江青同志》,第320页。
[37]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47页。
[38]北大的事件见《红旗》第19期(1980年10月),第32—36页。
[39]关于“五十天”,见安《中国政治》第9章;琼·多比尔:《中国“文化大革命”史》第1章;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群众批评的政治》,第78—94页;哈丁:《组织中国》,第225—229页。
[40]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50页。
[41]合肥电台1966年7月16日消息。
[42]“大事记”,第25页。
[43]安:《中国政治》,第218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