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4/1806

[20]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中美关系,1949—1971年》[494];吉纳·萧和迈克尔·威吞斯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政策含义》[313]。
[21]G.F.赫德森、理查德·洛温撒尔和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中苏争论》[343];戴维·弗洛伊德编:《毛反对赫鲁晓夫》[247];亚力山大·达林等编:《国际共产主义的分歧》[192];约翰·吉廷斯:《中苏争论概观》[268];威廉·格里菲思:《阿尔巴尼亚与中苏分裂》[280],《中苏的分裂》[281]和《中苏关系,1964—1965年》[282]。
[22]罗伯特·R.鲍伊和费正清编:《共产主义中国,1955—1959年:政策文件及分析》[59];联合研究所:《中共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件,1966—1967年》[732]和《中共中央文件》[732];H.欣顿编:《1949—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概览》[299]。
[23]约翰·W.刘易斯:《共产党中国的主要原则》[439]。
[24]佩里·林克编:《(人妖之间>及刘宾雁在毛以后所写的其他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461]。
[25]威廉·辛顿:《反省》[300];阿林和阿黛尔·里克特:《释放的俘虏》[614];卡洛·休戈:《在毛泽东的土地上》[689];埃里克·周:《人必须选择》[145];玛丽亚·晏(音):《宏大的园地:红色中国学生生活写照》[833];莫里斯·R.威尔斯:《叛徒》[794];包若望和鲁道夫·切尔明斯基:《毛泽东的犯人》[18];米哈伊尔.克洛奇科:《在红色中国的苏联科学家》[393];斯文·林奎斯特:《紧要关头的中国》[458];伊曼纽尔·约翰·赫维:《在中国的一个非洲学生》[296];查尔斯·泰勒:《在红色中国的记者》[698];董继炳(音)和汉弗莱·伊万斯:《思想革命》[729];尼尔·亨特:《上海日记》[348];杰克·陈:《文化革命内幕》[100];梁恒和朱迪思·夏皮罗:《革命之子》[446];罗杰·加赛德:《活跃起来:毛以后的中国》[262];福克斯·巴特菲尔德:《中国:活跃在苦海中》[72];理查德·伯恩斯坦:《从世界的中央寻求关于中国的真相》[42];杰伊和林达·马修斯:《十亿》[520];戴维·邦纳维亚:《中国人》[56];约翰·弗雷泽:《中国人》,第253页。
[26]利莎·霍布斯:《我看见了红色中国》[304];罗伯特·吉莱恩:《中国醒来的时候》[284];G.S.盖尔:《中国没有苍蝇》[260];苏珊·拉宾:《蚁冢》[414];威廉·史蒂文森:《黄风》[687];埃德加·斯诺:《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672]。
[27]这类报告的例子包括S.D.理查森的《共产党中国的林业》[612];W.R.格迪斯:《共产党中国的农民生活》[263];巴里·里奇曼:《共产党中国的资本家和经理》[613],见《哈佛商业评论》(1967年1月),第57—78页;杰弗里·奥尔德姆:《中国的科学:一个旅游者的印象》[558],见《科学》,147.3659(1965年2月),第706—714页。
[28]例如,见美国全国科学院出版的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编写的报告[185]。它们评价了中国各门科学的状况:植物研究(1975年),固态物理学(1976年),昆虫防治(1977年),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1977年),古人类学(1977年),口服避孕药和类固醇化学(1977年),小麦(1977年),天文学(1977年),地震工程学和减少意外事故(1980年),海洋地理学(1980年),核科学(1980年),牲畜农业(1980年)。又见余英时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古代史学,汉代研究代表团的报告》[836];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中国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185];安妮·瑟斯顿和贾森·派克编:《中国的人文主义的与社会科学的研究》[714];魏斐德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753];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经济代表团访华报告》[185];美国农村小型工业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小型工业》[6]。
[29]K.M.潘尼卡:《在两个中国》[561];马修·李奇微:《朝鲜战争》[615]。
[30]阿瑟·拉尔:《共产党中国如何谈判》[416]。
[31]《在中国的美国人,1971—1980年:密歇根大学国立中美关系档案馆指南》[7]。
[32]玛丽·谢里登:《对英雄的仿效》[655],《中国季刊》[133],33(1968年1—3月),第47—72页。
[33]艾琳·布卢门撒尔:《中国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儿童读物透视》[53],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6;查尔斯·里德利、保罗·戈德温和丹尼斯.杜林:《共产党中国培养模范公民》[616]。
[34]约瑟夫·黄:《共产党中国的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作为生活反映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337]。
[35]见默尔·戈德曼《中国知识分子》[271];克莱夫·安斯利:《吴晗的异端邪说》[11];詹姆斯·普西:《吴晗:借古非今》[590];科林·麦克拉斯:《中国的业余戏剧,1949—1966年》[498]和《文化革命后的京剧(1970—1972年)》[499],见《中国季刊》[133],55(1973年7—9月),第478—510页。
[36]特别见弗雷德里克·盖恩斯兰《文化与决策:中国、日本、苏俄和美国的社会势力》[258],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84。
[37]例如,佩里·林克编:《人妖之间》[461];佩里·林克编:《顽强的毒草》[462];佩里·林克编:《玫瑰与刺》[463];尤金·约扬编:《艾青诗选》[225];苏珊·沃尔夫·陈译:《冯骥才:菊花及其他故事》[103]。分析见邦尼·S.麦克杜格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俗文学和表演艺术,1949—1979年》[522];梅仪慈《丁玲的小说》[240];杰弗里·C.金克利编《毛以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1978—1981年》[391]。
[38]见科恩编《刑事诉讼程序》[179];斯坦利·卢布曼:《毛与仲裁:共产党中国的政治斗争与争论的解决》[486],见《加利福尼亚法律评论》,55:5(1967年11月),第1284—1359页;维克多·李:《惠阳的公安局与政法工作,1952—1964》[445],见刘易斯编《共产党中国的城市》[438];鲍大可:《共产党中国的干部、官僚政治和政权》[28]。
[39]维克多·福肯汉:《福建的县政府》[233],见《中国季刊》[133],59(1974年7—9月),第518—543页;戈登·贝内特编:《中国的财政与贸易:政策读物》[37];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官僚机构内部的联络方法》[557],见《中国季刊》[133],57(1974年1—3月),第1—39页。
[40]这类研究的初步成果,见玛杰里·沃尔夫《把革命放在次要地位:当代中国妇女》[802];斯蒂文·莫舍:《破碎的大地》[533];威廉·帕里什编:《中国农村发展的难题:发展中的争论》[562]。
[41]一个例外是盖尔·亨德森和迈伦·科恩的《中国的医院》[295]。
[42]例子包括苏珊娜·佩珀:《中国的大学》[575];德博拉·戴维斯一弗里德曼:《长寿:中国的老人与共产党革命》[196];戴维·M.兰普顿编《毛以后中国的政策贯彻》[418]中的几篇文章;蒂伦·怀特:《在中国农村贯彻“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人口计划:国家目标与地方政策》[784],见戴维·M.兰普顿《政策贯彻》[418];史蒂文·巴特勒:《中国农村行政机构中的矛盾与决策,1969—1976年》[71];鲍大可:《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26];斯图尔特·R.施拉姆:《“经济挂帅”?三中全会以来的意识形态与政策,1978—1984年》[636],见《中国季刊》[133],99(1984年9月),第417—461页;安妮·瑟斯顿:《中国文化革命的受害者:看不见的创伤》[713],《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第一部分,57.4(1984—1985年冬),第599—620页,第二部分,58.1(1985年春),第5—27页。
[43]史蒂文·巴特勒是一个例外,他与人共享他的关于河北人民公社的原始材料。刘易斯·普特曼为这些意外的材料作了计算机使用的准备。
[44]J.布鲁斯·雅各布斯:《中国的政治联盟中排他主义的一个雏形:一个台湾乡区中的“感情”与“关系”》[360],《中国季刊》[133],78(1979年6月),第237—273页;卢西恩·派伊:《中国人的政治精神》[592];理查德·所罗门:《毛泽东的革命》[674];理查德·W.威尔逊:《学做中国人:台湾儿童的政治社会化》[795];玛杰里·沃尔夫:《林家: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研究》[801];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对中国一个县城的社会生活的研究》[257]。
[45]爱德华·亨特:《红色中国的洗脑》[347];利夫顿:《思想改造和极权主义心理学:对中国“洗脑”的研究》[454];埃德加·斯凯恩、英奇·施奈尔和柯蒂斯·巴克:《强制的劝说》[628]。
[46]见许华茨《“毛主义传说”的传说》[643],《中国季刊》[133],2(1960年4月),第35—42页;《论毛泽东的“创造性”》[642],《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34.1(1955年10月),第67—76页,和《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639];魏特夫:《“毛主义”的传说》[799],《中国季刊》[133],1和2(1960年1月和4月),第72—86页和第16—31页;阿瑟·A.科恩:《“毛主义”有何创造?》[178],《共产主义问题》(Problems
of
Communism),10.6(1961年11月),第34—42页,和《毛泽东的共产主义》[177]。
[47]见富兰克林·霍恩《中国的政治传统》[308];戴维·S.尼维森:《共产党的伦理学与中国传统》[553],《亚洲研究杂志》[361],16.1(1956年11月),第57—74页;芮沃寿:《斗争与调和:现代中国竞争准则的表征》[810],《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6.1(1953年10月),第31—44页;贺凯:《传统的中国审查机关与新的北京政权》[342],《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uiew),45.4(1951年12月),第1041—1057页。
[48]见S.B.托马斯《共产党中国的政府与管理》[711];赵国俊:《共产党中国的群众组织》[93];H.阿瑟·斯坦纳:《共产党中国当前的“群众路线”策略》[686],《美国政治科学评论》,45.2(1951年6月),第422—436页;文慧·C.陈:《共产党中国的战时“群众”运动》[106];反对集中营制度国际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迫劳动和集中营的白皮书》[184];魏文启(音):《1952年以前的共产党中国的法院与政策》[775];陈锡恩:《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04];查默斯·约翰逊:《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政策》[367]。
[49]舒尔曼:《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637]。
[50]见鲍大可《共产党中国的干部、官僚政治和政权》[28]。
[51]沃格尔:《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广州》[749]。
[52]库尔特·伦敦编:《一致与矛盾;中苏关系的主要方面》[480];唐纳德·特雷德戈尔德编:《苏联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的共产主义:相似点与不同点》[721]。
[53]D.W.福克马:《中国的文学教条与苏联影响,1956—1960年》[249];戈德曼:《共产党中国的持不同文艺见解者》[270]。
[54]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1933—1959年的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474];沃尔特·盖伦森、亚力山大·埃克斯坦和刘大中编:《共产党中国的经济趋向》[218];W.W.霍利斯特:《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价值,1950—1957年》[305];肯尼思·R.沃克:《中国农业的计划:公有化与私人经济成分,1956—1962年》[758];亚力山大·埃克斯坦:《共产党中国的国民收入》[213];德怀特·珀金斯:《共产党中国的市场管理与计划》[577];乔治·埃克隆:《为中国政府的预算提供资金:大陆中国,1950—1959年》[212]。
[55]拉尔夫·鲍威尔:《共产党中国的军政关系》[587];约翰·吉廷斯:《中国军队的任务》[267];埃利斯·乔菲:《党与军队:中国军官的职业化与政治控制,1949—1964年》[366];爱丽丝·兰格利·谢:《中国的秘密军事文件:军事学说与战略》[319],《中国季刊》[133],18(1964年4月),第79—99页。
[56]杰罗姆·科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程序入门,1949—1963年》[179];詹姆斯·R.汤森德:《共产党中国的政治关系》[720];马丁·怀特:《中国的小团体与政治仪式》[788]。
[57]这些论文收入许华茨的《共产主义与中国:不断变动的意识形态》[641];又见他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640]。
[58]见斯图尔特·R.施拉姆的著作《毛泽东》[630],《毛泽东的政治思想》[631];又见陈志让的《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08]。
[59]特别见约瑟夫·利文森的三部曲《儒家的中国及其现代的命运》[434];又见约瑟夫·利文森的《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433]。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