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1806

[34]据另一作者计算,一个农户必须搞到现金,以支付它的基本费用的1/4。见许倬云:《汉代农业》,第67—80页。
[35]“火耕水耨”这个说法见于多种古籍,如《史记》卷三十,第1437页;《盐铁论》第2篇(“2”当作“3”——译者),第20页(盖尔:《盐铁论》,第18—19页);《汉书》卷六,第182页(德效骞译:《汉书译注》第2卷,第72页)等;又见杨联陞:《晋代经济史注》,收于《中国制度史研究》(坎布里奇,麻省,1961),第175页。又见许倬云:《汉代农业》,第120页。
[36]《汉书》卷六,第183页,应 劭注。
[37]见《周礼·地官·稻人》注,《周礼》第4册,第34页。
[38]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卷,第110页以下。
[39]张光直:《古代中国的考古学》,第169、181页。
[40]石声汉:《氾胜之书》,第21页以下。
[41]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卷,第118页(11、16、1)引《四民月令》文;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第43页。
[42]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卷,第111页(11、6、1)。
[43]在比较这两个人口数字时应记住这一点:公元140年的人口调查可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是外族不久前经常入侵蹂躏华北的结果。这些入侵深入内地,以致在公元139年命令在京畿或在其附近设立300处防守点(见《后汉书》卷六,第269页)。关于汉代人口调查数字的解释,见劳榦:《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5:2(1935),第179—214页。该文的英文节本《两汉的人口和地理》,收入孙任以都和约翰·弗朗西斯合编的《中国社会史》(华盛顿,1956),第83—101页。又见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的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1947),第125—163页。还有《汉代的中兴》第3卷,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9(1967),第11页,第140页以下。毕汉斯认为西北人口的减少是由于匈奴和羌的入侵。又见本书第3章《边境和邻邦》。
[44]有一些人口数字是根据户数计算出来的,《汉书》中没有。见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12页以下。
[45]毕汉斯:《东汉的洛阳城》,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1976),第19—20页。
[46]见第3章《京都》。
[47]见《汉书》卷一下,第6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118页);《汉书》卷二,第88—9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179—183页)。
[48]这些数字和论断,大部分来自王仲殊在1957—1958年的研究。对长安城规划的最近研究,见古贺登:《汉代长安城的建设计划:以与阡陌、县乡制度的关系为中心》,载《东洋史研究》,31∶
2(1972),第28—60页,《汉长安城和阡陌、县乡、亭里制度》(东京,1980);斯蒂芬·霍塔林:《汉长安的城墙》,载《通报》,64:1—3(1978),第1—46页。后者是对王仲殊的论断的批评和改正,说明那时世界上最大的有墙城市长安,是按方格的体系布局的,每一格500步(690米)。城区估计为33.
5平方公里(8200英亩),长安是由160个里和4个大小不同的宫殿禁区组成的。见本书第2章,地图4。
[49]见王仲殊:《中国古代都城制概况》,收于西嶋定生编:《奈良、平安的都城和长安》(东京,1983)。
[50]关于洛阳的城市,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58—59页。
[51]详见下文。
[52]见《汉书》卷三八,第2000页。这些可疑的完整数字是用以作为专门抗辩的一部分,所以只能看作是一种浮夸的说明,而不表示精确的价值。应该记住的是,对关于临淄居民有10万户之说(《史记》卷六十,第2115页)也应持保留态度。
[53]见《史记》卷一二九;《汉书》卷九一。英译文见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405—464页。
[54]见张晏(公元3或4世纪)注,《汉书》卷六,第20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08页)。
[55]《汉书》卷二四上,第1133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66页)。
[56]《汉书》卷二四上,第1132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62页以下)。关于这一段文字的校勘,见加藤繁:《〈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译注》(东京,1942),第143页。
[57]《史记》卷一二九,第3281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462页)。
[58]《史记》卷一二九,第3274页;《汉书》卷九一,第3686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431页以下)。这一段文字说明每一种货物达到20万钱标准收入所需的交易或生产数量。
[59]关于丝绸贸易的实际意义,有一系列的看法。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伯克利,1967);鲁惟一:《香料和丝绸:公元头7个世纪的世界贸易概观》,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1971.
2,第166—179页;何四维:《汉代丝绸贸易考》,收入《戴密微纪念文集》(巴黎,1974)第2卷,第117—136页;曼弗雷德·拉施克:《罗马与东方贸易新探》,收入《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历史与文化之镜的新研究》Ⅱ,9(柏林、纽约,1978),第2部分,第604—1361页;本书第6章。
[60]见《盐铁论》卷一(第1篇),第4页;盖尔:《盐铁论》(1931),第9—11页。
[61]见《后汉书》卷四九,第1646页以下。
[62]李悝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见《汉书》卷二四上,第1125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41—142页)。
[63]渡边卓:《墨家集团及其思想》,载《史学杂志》,70∶10(1964),第1—34页;70∶11(1964),第40—74页。
[64]这些机构的详细情况,见《汉书》卷十九上,第731—735页。
[65]这些地方上机构的详细情况,见《汉书·地理志》各郡县下;如广汉郡的工官见《汉书》卷二八上,第1597页。
[66]关于盐铁收入从少府转归大司农的情况,见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49—50页。
[67]使用这些数字时应该注意,因为这是来自贡禹在大约公元前48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政策问题的论战性的自白书。见《汉书》卷七二,第3070页。
[68]见《史记》卷一二九,第3277页以下;《汉书》卷九一,第3690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452页以下)。
[69]见《史记》卷一○六,第2822页。
[70]见《盐铁论》卷一(第6篇),第42页(盖尔:《盐铁论》,第35页)。
[71]见《汉书》卷五九,第2652页(韦慕庭:《西汉的奴隶制》,第365页)。
[72]汉代农户在衣服方面的自给自足这一复杂问题,见许倬云:《汉代农业》,第70页以下。
[73]关于铸币方面采用的变革,见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377页以下和382—383页的图表;杨联陞:《中国的货币和信用简史》(坎布里奇,麻省,1952),第20页以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