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6/1806

[11]李大钊:《李大钊选集》,第81—82页,原载《甲寅日刊》,1917年3月29日。陈独秀:《独秀文存》,1(1916年2月15日),第53—54页;《新青年》,3,4(1917年6月)。陈独秀:《独秀文存》,1(1918年7月15日),第222页;2(1919年11月2日),第387页。
[12]《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竹内本1,第61—64页。
[13]陈独秀的两篇文章,载《每周评论》,4(1919年1月12日);8(1919年2月7日)。同时,李大钊在1915—1916年从其达尔文式的内省的民族主义,发展到1919年1月坚定的反帝立场,见迈斯纳:《李大钊》,第24页。李氏写的社论《新纪元》,载《每周评论》,3。
[14]校注:陈独秀于1932年10月15日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工总部逮捕。1933年6月30日,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以陈独秀“危害民国与叛国”罪,判处其有期徒刑8年。
[15]陈独秀:《辩诉状》(出版处不详),标明日期为1933年2月20日,第1页;可参阅陈氏于1919年3、4月份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文章,均预示1919年11月2日经常被引用的文章《实行民治的基础》的出现。对于陈独秀改信马克思主义的日期后于李大钊一年或两年的看法,如许华茨的《中国共产主义》第22页和迈斯纳的《李大钊》第112—113页所坚持的那样,我是知道的。然而,尽管陈独秀对杜威的论述是很客气的,但他在11月份的文章上不仅批评杜威的民主观念“还有点不彻底”,而且明明白白地将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置于经济基础之上,参看《独秀文存》,1,第375页;关于李大钊的观点,见《晨报》1919年2月7—8日。
[16]陈独秀:《独秀文存》,3(1919年1月19日),第589—591页;4(1919年3月26日),第646页。
[17]陈独秀:《独秀文存》,2(1919年12月1日),第72页;4,第216—217页。
[18]《每周评论》,22(1919年5月18日),第22页;见《李大钊选集》,第214页。
[19]《思想史资料》,第1906、1201页。
[20]《思想史资料》,第1207页(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6(1919年2月15日),第2页;《独秀文存》,4(1920年9月1日),第224页。
[21]《“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第193—194、198页。
[22]何长工:《勤工俭学生活回忆》,第61页;《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载《“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第154页。
[23]竹内编:《毛泽东集》,1,第58页;《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页;引自《湖南历史资料》,4(1959年),第80页。
[24]校注: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罗章龙等19人,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中,正式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25]关于这一问题,最好的资料来源有《“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和3;张静庐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68、75页;《新青年》,9(1921年9月1日),第5页的一则广告;《近代史资料》,2(1955年),第161—173页。
[26]《“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第135—136页。
[27]校注:1923年6月,萧楚女任《新蜀报》主笔。
[28]李大钊:《守常文集》,上海,1952年(1921年3月20日),第189页。
[29]《新青年》,8(1920年11月1日),第3页。
[30]周佛海的文章,见《新青年》,8(1921年1月1日),第5页;蔡和森在《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的通信,引用于《“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第158—159页;陈独秀的文章,见《新青年》,1920年9月1日。
[31]《新社会》发刊词,1919年11月1日。
[32]《真理报》,103(1913年5月18日),《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第20页。
[33]《真理报》,103(1913年5月18日),第43—63页;H.德昂科斯与S.R.施拉姆编:《马克思主义与亚洲:概论》,第153—169页。
[34]陈公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24年写的一篇文章》,第79—82、102—105页;韦慕庭与夏连荫编:《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1917—1927年)》,第100—109页;郭华伦:《中共史论》,1,第26—27、31页;张国焘:《我的回忆》,载《明报月刊》,6,第6页;或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英文),1,第136—157页。
[35]校注:1919年6月15日,陈独秀在北京被捕,9月12日出狱;1920年1月29日离开北京,到达上海。陈独秀自此即离开北京大学。
[36]理查德·C.卡根:《陈独秀未完成的自传》,载《中国季刊》,50,第295—314页;阿德里安·陈:《发展》,第45页;许华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第10页以下各页。
[37]举例来说,迈斯纳的《李大钊》第204—205页指出,李大钊只是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工作,丝毫没有谈到组织问题。
[38]郭华伦:《中共史论》,1,第95页。
[39]校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1922年8月29日,根据马林提议,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张太雷和马林等7人。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7月决定和8月指示,再次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组织。中共“二大”和1922年8月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是两次不同的会议。
[40]第二个党章的全文,载陈公博:《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第131—135页;回译成中文,载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1,第52—55页;韦慕庭、夏连荫编:《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1917—1927年》,第104—109页。
[41]詹姆斯·平克尼·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史(1921—1972年)》,第67—68页。张国焘列出以下略有出人的组织变动:中央在“四大”以后包括书记处、组织部和宣传部、《向导》周刊编辑;劳工部和农民部,分别在“五卅”运动之后和1926年春设立。《明报》,13,第89页。
[42]陈公博:《寒风集》,第226页;栖梧老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见闻》、《新观察》,13(1957年7月1日);托马斯·C.郭:《陈独秀(1879—1942年)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第255页。
[43]迈斯纳:《李大钊》,第119页;《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载《红色文献》,第108页。
[44]21926年7月12—18日全会的决议全文,载郭华伦:《中共史论》,1,第224—230页。译文载韦慕庭、夏连荫编:《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文件(1917—1927年)》,第271—281、288—317页。
[45]韦慕庭、夏连荫编:《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文件(1917—1927年)》,第95、106、137页。小组中党的生活,同在莫斯科的中共党员中实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莫斯科训练的党员回到中国,也许是导致1926年及以后对陈独秀组织路线尖锐批评的原因。
[46]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史(1921—1972年)》,第126页。
[47]诺斯:《莫斯科和中国共产党员》,第59页。参看陈潭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载《共产国际》,美国版,14.10(1936年10月),第1361—1366页;英国版,13.9(1936年9、10月),第593—596页。
[48]《华字日报》登载了许多陈独秀1921年3月以后,尤其是1921年9月10日在广东的活动报道;郭华伦:《中共史论》,1,第31页。
[49]校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议决案,规定实现民主联合战线主张的计划,先邀请国民党“开一代表会议”,“在国会联络真正民主派的议员”,集合工、农、商、学、妇、律师、职教员、新闻记者等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为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召开,而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故此处称“陈炯明事件已结束”。
[50]《红色文献》,第28、34页。学者们大都同意统一战线的主意来自莫斯科,中国共产党在被诱骗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主意;与此相反的意见,参阅H.R.艾萨克斯对H.斯内夫斯特(马林)的访问,载《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文献》,见《中国季刊》,45(1971年1—3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