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0/1806


[3]校注:原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与财政总长陈锦涛,均被排除在北京政府内阁之外。
[4]校注:此处原文作“these
old
dependencies”,译意为“这些旧属地”。清雍正五年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清雍正十一年于乌里雅苏台设定边左副将军,喀尔喀蒙古四部及唐努乌梁海各旗与佐领统属定边左副将军。上述两地均隶中国版图,不应列为属地。
[5]校注:1911年12月1日,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独立,驱逐了清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哲布尊丹巴称大汗,年号“共戴”。
[6]校注:此14省为安徽、江西、广东、江苏、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7]校注:当时称为立宪团体,以预备立宪公会及各省谘议局为代表。
[8]校注: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国会开会。
[9]校注:《临时约法》第32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队”。
[10]校注:唐绍仪于任内阁总理时,加入同盟会。
[11]校注:内地17省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直隶。
[12]校注:都督中的12个军人,为安徽都督柏文蔚、湖北都督黎元洪、广西都督陆荣廷、直隶都督张锡銮、福建都督孙道仁,加上⑤中列出的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7人,共12人。
[13]校注:都督中在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应为7人,即浙江都督蒋尊簋、云南都督蔡锷、江西都督李烈钧、山西都督阎锡山、贵州都督唐继尧、陕西都督张凤翙、四川都督尹昌衡。
[14]校注:清帝退位前,没有参加革命的二人,为直隶都督张锡銮,河南都督齐耀琳,即清帝退位没有参加革命的都督不止二人,除去东北和甘肃外,直、鲁、豫三省均效忠袁世凯,来参加南京临时政府,另有山东都督周自齐。
[15]校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自日本返回上海,参加创办《民权报》。
[16]戴季陶:《戴天仇文集》(台北重印版,1962年),第187—195页。
[17]日本驻南京领事船津致外务相内田的密报,38号(1912年8月23日)。日本外务省缩微胶卷,MT5.1.10.5—1。
[18]日本参谋本部:《革命后中国各省军事力量变化表》,1913年3月10日。日本外务省缩微胶卷,MT5.1.10.5—1,463卷,第420—421页。
[19]校注:即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之役的二次革命。
[20]校注:1912年6月15日,袁世凯总统任王芝祥赴南京遣散军队,国务总理唐绍仪拒绝副署,辞职赴天津;6月27日,袁世凯批准国务总理唐绍仪辞职。
[21]校注:来自南京唐内阁阁员,为教育总长蔡元培、工商总长陈其美、司法总长王宠惠、农林总长宋教仁,四总长随唐绍仪总理一起退出内阁。
[22]回头来看,至少孙逸仙就是一人。李守孔:《民初之国会》,第61—62页。广东是同盟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有批评性的意见,在一段时间内不愿加入新改组的国民党。
[23]校注:张謇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
[24]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98—400页;竹内克己和柏田天山:《支那政党结社史》,工,第94页。
[25]校注:1912年8月,由共和建设讨论会汤化龙、林长民等人发起,与孙洪伊的共和统一党及共和促进会、国民协会、国民新政社,合并组成民主党。1912年9月,民主党在北京成立,汤化龙为领导人,幕后主持人为梁启超。
[26]李守孔:《民初之国会》,第72页。
[27]校注:1912年5月9日,由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共进会、民国公会、国民党,在上海联合组成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张謇、章炳麟、伍廷芳、那彦图、程德全为理事;总部设在北京,于上海等地设支部。此处的国民党,为潘昌煦、温宗尧、朱寿朋于1912年2月在上海组织的国民党,非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国民公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会所组成的国民党。
[28]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98页。
[29]有关其中论战的卓越叙述,见马丁·贝尔纳:《到1907年为止的中国社会主义》,第129—197页。
[30]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72页。
[31]校注:此处所称的“梁党”,即为日后的进步党。进步党成立于1913年5月29日,系由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所组成,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等9人为理事。
[32]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95、400—401页。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第42—58页,描述并分析梁启超与革命党人之间的不断冲突。
[33]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98页。
[34]例如1912年11月4日的《民立报》。
[35]曹汝霖:《一生之回忆》,第79页。
[36]校注:此处原文为“home”,意为家中,即人们常说的内地。当时称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为内地18省,加上满洲的奉天、吉林、黑龙江3省,合为21省。
[37]校注:指1912年5月的王芝祥督直事件。
[38]校注:孙中山于1912年8月18日应袁世凯邀请,离沪北上,25日抵北京。黄兴与陈其美9月11日至北京。
[39]K.S.刘:《为民主而奋斗:宋教仁和中国辛亥革命》,第186—189页。
[40]同上书,第189页;吴相湘:《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第219—226页;欧内斯特·P.扬:《袁世凯的总统职位:中华民国初年的自由主义和专制独裁》,第115—116、282—283页。
[41]关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的各方面活动的研究,见埃丝特·莫里森:《儒家官僚政治的现代化:民众管理的历史研究》(拉德克利夫大学哲学博士论文,1959年)。斯蒂芬·R.麦金农:《中华帝国末年的权力和政治:袁世凯在北京和天津,1901—1908年》;约翰·E.施雷克尔:《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德国在山东》;渡边惇:《袁世凯政权的经济基础:北洋派的实业活动》,载《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42]《中华年鉴》,1913年,第514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