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0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806

[75]乔治·贾米森:《中国的土地占有与农村人口状况》,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23(1889年),第59—117页。
[76]《农情报告》,5.12(1937年12月),第330页,见李文治和章有义编《农业史》,3,第728—730页。
[77]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223页。
[78]天野元之助:《农业经济》,1,第299页。
[79]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第333页。
[80]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第59页。
[81]校注:永佃制分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佃户一次交地主银若干,可获得一定数量土地的永佃权,即具有使用土地的田面权;而土地的所有权仍属地主;此土地之田赋仍归地主交付。此制盛于苏州地区及江南各地。
[82]全国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大纲》,第46页。
[83]内政部:《内政年鉴》,3,《土地》,第12章,(D),第993—994页。陈正谟发现,押租流行于1933—1934年报告中30%的地区,6%以上的地区有过这种现象。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第61页。
[84]全国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44页。
[85]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第43页。1924年与1934年比较,数据的变化极小,没有重要意义。
[86]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第462页;《农情报告》,2.4(1934年4月),第30页,见《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42页;全国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51页。
[87]同上书,第462页;76%的农户借债是为了“非生产性目的”;天野元之助:《农业经济》,2,第219—220页,引用了七项全国和地方研究。
[88]《农情报告》,2.11(1934年11月),第108—109页,见《经济统计月志》,1.11(1934年11月),第7页。
[89]《经济统计月志》,1.11(1934年11月),第2页。
[90]李文治、章有义编:《农业史》,3,第206—214页;天野元之助:《农业经济》,2,第308—348页。
[91]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第233页。
[92]校注:原子式的农村部门,有的译作“原始状态的农业部门”。
[93]见李文治、章有义编《农业史》,2,第559—580页;3,第9—65页;天野元之助:《农业经济》2,第1—158页。
[94]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278—287页,简略地叙述了1937—1949年间华北农村经济所遭受的混乱状况与破坏。
[95]中央农业部计划司:《两年来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汇编》,第141—144、149—151、160—161、226—236页。
[96]刘大钧:《中国工业与财政》,第197—219页;顾琅:《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3,第49页。
[97]校注:北京至沈阳的铁路,在北京政府时期,称为京奉铁路;京指北京,奉指奉天。日后的辽宁省此时称奉天省。国民政府时期,改称京奉铁路为北宁铁路。北指北平(国民政府改称北京为北平),宁指辽宁(国民政府改称奉天省为辽宁省)。
[98]美国银行公会、商业和海事委员会:《中国,一次经济调查,1923年》,第16页。
[99]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总局:《中国的公路》。
[100]《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72—180页,其他资料估计的英里数,与此略有不同。
[101]校注:中东铁路为清末中俄共同投资兴建,实权悉操之于俄人,初名东清铁路;民国后,更名东省铁路,亦称中东铁路。
[102]张嘉璈:《中国为铁路发展而奋斗》,第170—171页,表Ⅲ。
[103]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32、39—42页。
[104]《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10页。
[105]中国情报部:《中国手册,1937—1945年》,第217页。
[106]满铁调查部:《华中的帆船贸易》,第134—135页。
[107]杨端六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第140页。
[108]《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28—229、235—236页。
[109]贾士毅:《民国财政史》,1,第45—77页。
[110]斯坦利·F.赖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海关收入》(1935年第3版),第440—441页。
[111]P.T.陈:《财政》,见《中国年鉴,1935—1936年》,第1298—1299页。
[112]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第366—369页。
[113]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第697—698页;柏井象雄:《中国近代财政史》,第63—64页。
[114]C.M.张:《中国地方政府的支出》,见《中国经济月报》,7.6(1934年6月),第233—247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