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7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2/825


物理实验室上下都忙碌起来,他们计划在十天之内完成所有的实验。
这绝对是快速消耗经费的过程,十天就扔出去两到三千万,也让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振奋起来,他们都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消耗大量的经费。
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的认真。
当进行实验的时候,就变得更加认真,一丝不苟都不足以形容,有不少人做记录和计算,都是连续做了好几遍进行确定。
何毅负责统筹实验。
看着高昂的材料耗费如流水一般,每进行一次实验,都感觉像是剔骨割肉,心疼的咧嘴还朝着王浩抱怨着,“经费花的也太快了,像是这种实验,少做一次就是几百万。”
“问题是,一次都不能少。”
王浩倒是很淡然,经费耗费的确实快,但是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他一步步的添加了内容,微观形态塑造更完善了,“我已经尽量减少次数了。”
“六次是最低数值,每个金属只进行两次实验,正常情况下,我觉得每一种金属都需要进行十次以上的比对实验。”
“可惜啊,经费太少……”
实验数据是存在误差的,两次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对,有些数值进行取半分析,才能够让数据更加的精准。
类似实验做的更多,数据肯定更加精准,只进行两次实验,次数还是太少了一些。
不过重要的是趋向、是方法,必须要推导出结论,然后才能慢慢去完善,后续也不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只要把成果公开出去,肯定会有大量的机构做同类型研究。
研究并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实验,而是进行同领域的超导实验,记录数据反推就可以让数值变得更精准。
这就是一个数字修正的过程。
任何一个既定的物理常数,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后续几十年、上百年,会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比如,万有引力常数。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无准确结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测出这个常量。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又对于卡文迪测出的常数进行了精细修正。
现在的‘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也是一样,他们只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并确定常数的大致数值。
这样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锡’为材料的交流重力实验结束。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数据,并做出了最后的分析,随后和林伯涵一起,继续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
然后就开始做计算。
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也只是牵扯一些拓扑的计算,计算工作相对就简单一些,他们两个分别做出计算,最后比照了一下计算数值。
“0.0124834。”
“一致!”
看着完全一致的数值,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后又以电脑辅助做计算,也得到了同样的数值。
这时候,才能确定下来。
实验工作结束。
其他核心人员是针对实验写报告,他们的实验收获还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说的,换成了低温材料做实验,交流重力场强度会更高。
事实也是如此。
以金属锡为材料做的实验,检测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强度——百分之二十四。
这个交流重力场强度是非常惊人的,甚至说,只是交流重力场强度的提升,花费两千多万经费都完全值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2/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