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3/825


王浩则是闷头写起了论文。
其他人都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超导机制,也只有刘云利、何毅等少数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研究。
林伯涵参与到了微观形态的塑造工作,也参与了‘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的计算,但他对于实验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实验也是由他来主导。
所以论文也只能他来写。
他是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详细的报告,包括交流重力实验的内容,另一篇则撇开了交流重力实验,只是以超导微观形态的研究,去分析了一个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导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单元素的超导温度,但相关参数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以元素的各种特性,嵌入到新型几何的逻辑中,随后才能代入数值去做计算。
但是,能够计算,就已经相当惊人了。
王浩花了两天时间整理成果,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论文。
他先是提交上级部门审核了一下,确定‘精简版’的论文不牵扯交流重力场实验,只是纯理论内容可以对外发表。
等上级部门批准了以后,就投稿给了《自然》杂志。
……
国际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学术杂志,分别是的《自然》、《科学》以及《细胞》。
《自然》杂志,能成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可能拥有世界上最高学历的编辑团队。
普通的博士学位,还不足以进入《自然》杂志工作,想要担任《自然》杂志的编辑,还必须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坎贝尔曾经是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后来认为自己似乎不适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到《自然》杂志担任了编辑。
事实证明,编辑工作很适合他。
坎贝尔工作了十几个年,已经做到了主编的位置,他针对每一份投稿,审稿都会很非常的专注。
这很不容易。
每年都有过万篇高水平论文投往《自然》,物理类论文也有几百篇,还只是‘高水平’论文,低水平和普通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这天坎贝尔正常的进行审稿,忽然看到一篇提交上来超导论文,名字叫做《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他扫了一眼都惊住了。
超导定律?
临界常数?
这几个单词放在一起绝对非常了不得,正因为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稿件看到都可以直接放进垃圾箱。
就像是给顶级期刊投稿世界著名猜想证明一样,类似的论文一直都有很多,但百分之99.9以上都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出于谨慎的原则,坎贝尔还是再看了一眼,随后就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了。
“一作是,王浩?”
“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来自中国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西海大学、王浩……”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
坎贝尔猛地瞪大了眼睛,他反应过来迅速把论文下载下来。
如此重大的研究论文,换做是其他小机构的研究,根本就不用理会,但加上王浩的名字就不一样了,菲尔兹得主的投稿是能随便删除的吗?
即便想不通为什么一个菲尔兹得主,会给《自然》杂志投稿一篇物理论文,但是内容也必须要看看的。
很快坎贝尔就被内容吸引了。
里面说的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建立‘微观形态’的方式,对于超导现象做出了解释,并完成了一个列式。
“用这个列式,和上面说的常数,结合微观形态框架分析,就能计算出单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
“这怎么可能!”
“如果是真的,超导的机制逻辑岂不是被破解了?”
坎贝尔下意识就是不相信,但考虑到是最年轻菲尔兹得主的论文,他还是把论文继续向上提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3/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