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566

  “杨庆可正在报纸上鼓吹英国人的那个什么伊丽莎白女王。”
  瞿式耜说道。
  作为目前与大明关系最好的欧洲国家,英国的历史和现状正不断在杨庆控制的报纸上被介绍出来。尤其是他们刚刚砍了国王脑袋的壮举,伊丽莎白一世的成就,都铎王朝的宫廷大戏等等,都已经成为南京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实际上不仅仅英国,杨庆的报纸和其他出版物,就连欧洲其他国家也都没放过,比如荷兰人的共和国,英法百年战争,刚刚结束没多久的三十年战争。可以说从历史到文化到制度全面介绍,尤其是他们对美洲的殖民和对印第安人的灭绝,在非洲的大规模奴隶贸易更不能少。甚至还和大明进行一定的对比,最终得出大明目前从制度到经济到文化全面优于欧洲,不说别的,一个不洗澡的法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伊丽莎白也算其中一个很受关注的焦点人物,毕竟以公主继位这种事情很容易引起联想。
  “徒劳地挣扎而已!”
  张国维冷笑道:“只要陛下别鲁莽行事,他就别想再胡作非为,公主终究是个女人!”
  “女人怎么了!”
  数十里外的一处皇庄里,杨庆正对着一群女人说道。
  “女人不一样下地干活?女人不一样赚钱养家?上次李自成南下,淮西那些皇庄的女人都一样拿着手弩上城墙守卫,论起杀敌她们也不比男人差,要我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他继续洗脑。
  那些女人一片激动地喊声。
  这里其实是装备总部下属的一处被服厂,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收购来的棉花,在这里用珍妮机纺纱,用水力织布机织布,染布,然后再由这些女工缝成一件件军服。她们家里其实也都有地,只不过这些都是年轻姑娘不愿意干农活,宁可在工厂里打工,毕竟年轻姑娘谁喜欢风吹日晒?这样的情况在南京周围皇庄已经很普遍,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喜欢种田,装备总部和杨庆以及军方将领,在这一带有大量工厂,在这些工厂赚的也不比种地少。
  那谁愿意跟泥土和粪肥打交道?
  年轻一代尤其如此,那些在工厂里养得白白净净的姑娘,明显比那些在地里晒得黝黑粗糙的姑娘更容易找个好人家。
  裹脚?
  明朝裹脚的只是少数好不好!
  连皇宫都是严禁裹脚的,而且现在皇庄有强制性规定,裹脚的直接逐出皇庄,毕竟就算有想给女儿裹的也不敢冒这种险。裹脚说白了就是一种投资,为了女儿长大能嫁个审美扭曲的士绅人家。当上层的审美在杨庆带动下恢复正常后,当皇庄的姑娘在工厂赚的一点不比男人少以后,从需求到动力基本就不存在了。
  习俗的改变依旧是利益。
  就连民间也已经开始摒弃了这种习俗,毕竟真正审美扭曲的只是那些青虫们,但过去他们也是嫁人的最好选择,老百姓只能迎合他们口味。但现在不一样,杨庆带动起的军方年轻一代正成长起来,以信国公为偶像的年轻军官们在他洗脑下当然不会喜欢裹脚女人。他们对那些待嫁少女的吸引力正在一天天超过青虫,那么迎合他们的口味逐渐成为潮流,给家里女孩放开脚的也就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审美也同样在逐渐回归正道。
  “信公,您何时跟公主成亲啊!”
  一个女工大胆地问道。
  然后立刻一片笑声。
  “这个,得听公主的!”
  杨庆说道。
  “信公,那您以后还纳妾不纳妾啊!”
  一个更大胆地问道。
  “这个,我不得不很遗憾地告诉你,公主之前已经说了,以后严禁再纳妾,所以美丽的姑娘们,还是留给那些少年郎吧!我这个已经老朽的就不掺和了。”
  杨庆遗憾地说。
  下面立刻又是一片笑声。
  门外站着的坤兴公主,很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刻的公主身旁也围满了小朋友,南京周围这些皇庄的小学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不但免费而且还管一顿饭。而所需资金全部由皇室负责,也就是皇庄上交的佃租,而这些乡村小学的毕业生,将进入更高一级的中学。但中学就不免费了,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能接受完小学教育已经足够,而中学的费用也不高,一个皇庄一年出不了几个。能中学毕业的基本上就属于人才了,很容易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再上一级目前就是皇城的那座综合性大学了。
  能考入的那都是真正高材生。
  而那些阵亡将士的遗孤,则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全免费,而升中学是不需要考试的。
  这就是目前杨庆的教育系统。
  当然,这个系统是皇庄内部,民间只有南京城江宁和上元两县实现同样的义务教育,第三个推行的是扬州城的江都县,但这时候刚刚开始。至于此外的民间,依然是各种旧式的私塾和书院教育体系,民间书院可以说遍及大明,目前来讲近两千所。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甚至不只一个书院,至于启蒙性质的私塾可以说不计其数。事实上就是私塾和书院的两级教育,那些普通书院扮演中学角色,那些顶级书院如东林,岳麓之类扮演大学角色。无论两个系统如何互不相容,大明目前已经实现了教育的体系覆盖,这一点是事实,因为生活逐渐变好,就是普通人家也开始送小孩上学,小孩的教育普及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包括很大一部分女孩。
  与之相似的还有慈幼制度,也就是官办的养老院和孤儿院。
  皇庄系统同样是普及的。
  皇庄内部鳏寡孤独老人都是皇庄公养的,小孩不是阵亡将士遗孤的同样皇庄公养,这项制度在皇庄得到了很好执行,毕竟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有这样一天。
  而民间同样南京两县完成普及。
  至于南京两县以外,应天府属大部分普及,应天府以外南直隶绝大多数县也都建立,至于收养多少这个就不好说了,但的确已经有了。这些慈幼院的开支同样是皇室负责,事实上都已经贴上坤兴公主画像并以她的名字命名,话说如今的坤兴公主正在扮演王莽谦恭未篡时的角色,大明一切福利事业都以她冠名。包括各地的医院都贴她的画像,这些医院当然就不可能免费了,但建设费用的确是她出的,医疗费用还是得自己负责,毕竟这东西是个吸金的黑洞。
  不过真没钱的可以从帝国银行贷款。
  但有一样是免费的。
  就是接生。
  由坤兴公主出钱,各地医院集中培训的接生婆,免费为所有产妇接生并提供部分免费的药品,甚至包括婴儿的营养品。当然,奶粉还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技术能实现,杨庆也没有奶源,但给他妈发红糖鸡蛋还是可以实现的,条件便利的带一篓鲫鱼也是没问题的。
  这些接生婆则根据接生数量和成功率额外发奖金,接生成功率低的甚至会受罚。
  而这项制度进行得最快。
  目前为止因为傅青主这个在士绅中也很有名的人物,毕竟他老师是袁继咸,因为他的主持和坤兴公主的资金支持,大明朝廷控制区除了云贵外其他各省几乎全部完成。婴儿出生率正在发生质得飞跃,同样因为生产而出现的妇女死亡率同样直线下降。
  毕竟有时候就是一个消毒问题。
  酒精就能解决。
第三五三章
是她,是她,就是她!
  “这才是希望的田野啊!”
  杨庆站在油菜花海中,看着面前忙碌的农田大发感慨。
  至于坤兴公主正在给人送水。
  大明监国坤兴长公主殿下,正带着一大群小朋友,赶着一辆专门改装过的马车,行驶在这片花色斑驳的田野中。并不时停下来从水龙头里接出一碗碗茶水,用她仅剩下的那只手分给那些感激涕零的农民们……
  这叫形象包装!
  事实上杨庆早就给她做了一只特制的假手。
  她断的只是前臂。
  崇祯一剑虽然没彻底砍断,但也和断了没区别,杨庆只能给她截去然后才处理好伤口,但肘部以上大半截还在。用象牙雕出一只空心,带活动关节的假臂和手,平常带着手套里面装她喜欢的各种香料,然后套在断臂上。无非就是不能自己主动做一些动作而已,但需要换一种姿势的时候可以用另一只手帮助,在比如侍女掩饰下转换角度。反正她需要的无非就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做花瓶,这样的场合谁也不敢凑到她身边,检查这位理论上的半个大明统治者那据说身体上的残疾。
  至于在宫里面就无所谓了,她爱怎样就怎样吧!
  但现在杨庆就要她展现断臂。
  残疾怎么了?
  这是她和先帝一起出生入死,经历尸山血海的标志,这是她对先帝孝心的标志,这是光荣的标志。是谁与先帝在海河上经历生死考验,是谁带领大军在山海关为救先帝而血战,是谁带着孤军北上阻挡建奴十万铁骑于塔山?
  是她!
  是她!
  就是她!
  是她带着还没痊愈的伤口,率领孤军从山海关救出了先帝!
  又是谁爱民如子,宁可自己在皇宫种菜吃,也要收养老人和孤儿?又是谁自己掏钱在全国各地开办那么多医院治病救人?又是谁在以残疾之身为耕种中的百姓送水送饭?
  是她!
  是她!
  还是她!
  是她为大明带来了如今的盛世!
  作秀怎么了?
  信国公最会作秀了!
  看看那些一边抹眼泪一边喝茶的皇庄民兵,如果有一天谁敢对公主不敬,可以想象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锄头拿起刀枪!这南京城周围全是这样的农民,他们像信仰信国公一样敬爱着公主,而信国公与公主的合体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再生父母。南京城本身的防御的确越来被忽略,实际上为了交通方便,杨庆在城墙上又捣开好几个城门,驻防城内的除了警察就剩下皇宫的侍卫司,南京城内驻军为了给日益增加的人口让地方,也都已经搬到了城外。
  可这座城市仍旧比任何时代都固若金汤。
  因为这周围全是狂信徒。
  所有乡村,所有工厂,从男人到女人甚至老人和小孩,全都是会为保卫公主血战到底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工厂都会变成阻击敌人的堡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