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566

  这才是真正固若金汤。
  “信公,圣上还都不会改您的那些政策吧?”
  旁边庄头小心翼翼地说。
  “不会的,四民大会的那些决议也都是圣上同意的,那圣旨都已经昭告天下了,怎么可能食言?你们可以放心,只要有我和公主在,谁也别想毁了你们的好日子,谁也别想再让你们回到过去那种苦日子!其实这样的日子原本就是你们该有的,太祖定卫所制度时候,军户过的可一样是这种好日子。只不过太祖成祖之后,历代皇帝太过优容文臣,才让军户的日子越来越苦,到最后干脆就已经不知道太祖时候的好日子了,我和公主只是拨乱反正而已!”
  杨庆说道。
  庄头脸上的忧虑并没真正减少。
  实际上这些庄头都是识字的,即便以前不识字,后来也都学会,尤其是南京周围这些皇庄都订阅了各种报纸,每天邮差都能送来,他们对时事都清楚得很。
  这皇帝回来不是好事啊!
  信公是权臣,这个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信公给了军户们好日子这同样是事实,他们不管别的,谁给了他们好日子他们就跟谁。但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信国公这样的大臣,皇上来了肯定得夺权,而皇帝和那些文臣还有士绅是一伙的,这个同样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皇帝夺权肯定恢复过去。
  就算不恢复过去,至少也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
  这是肯定的。
  哪个皇帝会像公主这样自己在皇宫种菜吃,然后把钱拿出来做善事给小孩办学堂?更别说把那些阵亡将士的遗孤带到皇城收养教育了!话说过去死了的军户,家里连抚恤金都拿不到啊,女人小孩要饭饿死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啊!没有哪个皇帝能像公主这样对老百姓好,也没有哪个大臣能像信国公这样为老百姓着想,一旦没有他们,皇帝带着那些文官复辟,那老百姓的天真就塌了!
  事实上这是南京周围,这些近畿皇庄内部绝大多人的一致想法,甚至内部更激进想着推信国公黄袍加身的都有的是。
  尤其是年轻一代。
  甚至一些小型秘密组织都出现。
  说到底大明朝这个名字也就在士绅中还有舍不得,而且主要也是被杨庆对比出来的,至于普通老百姓间早就只剩下个纯粹的招牌了,唯一的敬意也就只有抬头可见的孝陵。
  这还是杨庆的宣传功劳。
  若不是他天天宣传洪武的驱逐鞑虏之功,老百姓连对孝陵的敬意也早就荡然无存了。
  但对龙兴天子……
  若不是这场迎驾风波,谁还记得有个皇帝在关中吃沙子啊!
  可现在……
  庄头暗自叹了口气。
  “这种新油菜如何?”
  杨庆看着身旁的油菜花海突然问道。
  “回信公,这个比以前的产量更大出油更多,小的这里今年产的已经不榨油,都跟其他地方定好,他们用油来换种子。”
  庄头赶紧说道。
  这是新的甘蓝型油菜。
  现在江浙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实现一年两熟,而其中一熟绝大多数仍旧是油菜,开春种稻苗,收获油菜插秧,秋收前油菜育苗,收获后油菜移苗到第二年再一轮,还有不种油菜的就是冬小麦了。杨庆追求的就是尽量增加冬小麦的比例,以此增加粮食的产量,那么势必减少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引种油棕已经开始,但这个很难短时间见效,那么就必须在油菜增产上下功夫。
  从欧洲引种甘蓝型油菜就是最主要手段。
  现代江浙都是这个。
  不过这终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得开拓殖民地然后到殖民地种油菜,就地榨油再运回来,欧洲人后来的棕榈油全靠东南亚殖民地供应,目前江浙的油料作物面积居高不下是因为城市化。像南京这样人口已经超过两百万的超大型城市,每天需要的油也是很多的,这些都需要周围的农田提供,甚至就连湖广的菜籽油都能卖到这里。
  其实不只是油料。
  整个江南都在因为城市化和海外贸易,而面临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面积的问题。
  棉,桑,茶哪一样都不少。
  但桑,茶是不能动的,大明海外贸易的核心,好在前者可以用桑基鱼塘来部分解决,后者则是以山岭薄地为主,而棉花就只能以进口解决。现在杨庆每年通过两个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印度棉花,反正英国人与荷兰人也乐意,否则他们在和大明的贸易上极其弱势,这样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逆差。油料就不好办了,毕竟从印度进口菜籽油的话,光在那些乡村收购就得花很长时间,再运到这里也都快没法吃了,那又不是棉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这样的话……
  去朝鲜种油菜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反正现在朝鲜十室九空。
  之前的倭国入侵,让朝鲜人口从巅峰的四百万,一下子暴跌到了一百万,然后缓慢爬到一百五六十万……
  当然,他们这个数字不准。
  这只是他们自己的统计,是不是也像大明户部一样一代代抄这个不知道,但这个数字乘以二差不多,因为李朝废除奴婢后的统计,就是让人口暴涨一倍。一九零六年废除前不到六百万,废除后瞬间一千三百万,但即便目前乘以二,在经过了持续五年战争后,剩下的也不会超过两百万了。
  而他们那里本来就是油菜产区。
  实际上这东西几乎就没有什么产区限制,跟地瓜一样顽强。
  那么正好可以去种油菜。
  打着援助李家的幌子,让大明商人到朝鲜去,然后利用那些荒地使用阉倭奴种植油菜,打出的油料就近运到江南销售,正好可以试验倭奴。而且可以增加对朝鲜的人口渗透,同样也是繁荣朝鲜经济,如果这种方式试验好了,以后还可以向未来东北的光复区推广,黑土地那也同样是油菜的主产区。
  至于倭奴吃什么?
  那个好办啦!
  虽然发酵菜籽饼喂他们有点过于丧心病狂,但田间地头多栽点地瓜也就解决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东北的土地了。否则他还很难恢复向东北移民,毕竟原本历史上闯关东是被逼得没办法,但这个时代短期内很难有闯关东的推动力。如果打着支援朝鲜经济建设的旗号,先鼓动商人跑去搞油菜种植园,然后对他们进行政府补贴,让他们以廉价的补贴油料冲击南方的不补贴油料。
  后者的种植面积自然会减少。
  同样这种种植业的利润又会推动商人扩大种植面积,只要补贴区扩大到东北,他们自然会向那里扩展。
  朱元璋的盐业制度,其实就是同样的性质,只不过他是以盐引的利润为补贴,推动盐商在边疆种植无利润的土地就近供应军队。这种制度如果坚持下去,也就不会有后来大明的那一堆烂事了,但可惜后人有意无意的给他玩坏了。现在杨庆想让人去东北忍受寒冷,那么同样必须得补贴,只不过他比朱元璋有钱,他不需要那么扣扣索索,可以玩得更粗暴。
  具体很好操作,在牛庄码头上看好了,运出一桶菜籽油给货主加一元补贴,不用十年他就能让江浙的春天里再也看不到一片油菜花海。
  然后江浙的粮食产量增加。
  这增加的粮食又满足城市化造成的粮食需求增加。
  说到底这个寒冷的时代里,想提供粮食只能依赖南方的土地,然后以南方的粮食支撑北方经济作物,想在北方继续过去的小农经济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但经济作物却可以,也就是大型种植园化。比如未来在河北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从外界运输粮食补棉农的粮食产量不足,这些棉花再支撑江南人口稠密区的纺织业。后者以纺织业倾销赚取利润养活更强大的军队打开一个个市场,从这些地方继续掠夺粮食补给国内……
  的确就是掠夺。
  什么方式不重要,是直接的武力抢夺也罢,和东南亚印度王公勾结商业掠夺也罢,殖民地种植园也罢,总之就是最大限度向国内运输粮食。
  然后维持这种南方粮仓兼工商业基地,北方种植园和矿业原料供应的经济模式,确保整个国家的持续繁荣和人口增长,同时尽可能向外开拓新殖民地转移人口。目前大明仅已经接近普查完成的监国控制区,人口实际上已经超过一亿,仅南直隶一个省和应天府加起来人口就达到三千万,加上四川得到一点一亿。剩下李自成那里不少于五百万,多尔衮那里不少于八百万,两广加起来一千万,最终这片土地上总人口接近一点四亿,而这个世界上目前应该在五亿。
  近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啊!
  除了一个战斗力忽略不计的印度以外其他没有过三千万的。
  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一旦释放出去那完全就是压路机,碾压一切对手啊,排队枪毙都没人排得过,让对手全国男女老幼全都开挂,全都变成青壮年,也一样没什么卵用!欧洲人口最多的法国才一千万人口,大明有多少青壮年?别说以后了,现在杨庆就能拉出三千万青壮!
  堆都能堆死所有对手!
第三五四章
春天里浪啊浪!
  就在迎驾的船队沿着运河缓慢驶向洛阳的时候,坤兴长公主在信国公的陪伴下,就这样开始了……
  郊游。
  名义上是什么无所谓,反正本质上这就是他俩的郊游。
  春天的油菜花海中,到处都是复苏的新绿,河流解冻,莺飞草长,正是郊游的好时节,再过些日子梅雨期到来就得踩泥浆了。现在和煦的阳光里信国公骑着克伦威尔赠送的黑色弗里斯兰马,紧跟在监国的金色四轮马车旁,两人不时交换着柔情蜜意,沿着新修的三合土公路,在路边的颂歌声中缓慢行驶……
  这日子也是很惬意的。
  能当天返回南京的,就返回然后做些爱做的事情。
  不能当天返回的更好说。
  把衣服一换,两人直接撇下护驾队伍就私奔,啊,不对,应该是信国公保护监国微服私访去了,微服私访什么的最好了,有信国公这样的绝世猛将保护,也不用担心路上会有什么意外,至于晚上他们在哪儿过……
  这个需要在意吗?
  大明盛世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此好的治安随便哪儿不能借宿?事实上现在很多县城晚上都不关门,土匪什么的早就很遥远了,商业的发达让夜晚也经常会有人进出城市,无非就是找个县城或者小镇住旅馆。顺便这也让监国体察民情,看看老百姓生活上还有什么不足,对朝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实在不行路边找个祠堂搭个帐篷都能解决!信国公的马上可是带着帐篷的……
  呃,他为何只带一个帐篷!
  嘘,这话不要乱说,再说监国睡帐篷信国公不得在外面守卫啊!
  总之这俩就完全放飞自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