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566

  明初是准确的。
  因为朱八八对这事格外重视,敢造假揪出来流放到死,但后世就完全在那里照抄或者编造了。
  所以明朝后期官方人口统计直接无视就行。
  但这样明朝的人口很难估算了。
  有估计峰值超过三亿的,而保守一点的估计是超过一点五亿。
  那就以两亿来计算。
  北直隶虽然不如南直隶,但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应该是合理的,那么也就是两千万,这也可以与土地数量相对应,人均三亩,一户根据人口也就十几二三十亩地。这和清末差不多,清末根据栖霞牟家一个佃户的回忆,一个十口之家租三十亩地算佃户的中上等。而要按明朝官方统计的那四百万人口,那家家都是小地主还造个屁的反,共产主义早实现了,江西土改时候富农的标准才十二亩人均三亩。那么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就是人均一年两百公斤多点,和现代非洲黑叔叔差不多,同样也和六零年差不多,用六零年的粮食产量除以人口也是两百露头。这也和牟家佃户回忆对应,他们家作为中上等佃户已经能够通过积累盖新房,而他们三十亩地包括十亩上田每年六千斤产量,这还不算留种子,而且这还是正常年景,灾年那就什么都别扯了。
  这是最真实的古代人。
  绝大多数永远都在饥饿线上挣扎。
  所以多尔衮真得接了个烂摊子。
  杨庆是逍遥快活。
  但杨庆逍遥快活的基础是江浙一年两熟甚至部分三熟,每亩上田可达五六石年产量的基础上的,他的平均亩产是北方的最少三倍,顶级水田甚至一年可收七八石。
  这才是他在南方逍遥快活的基础。
  而尽管北直隶人口锐减,使得人均耕地数量大幅增加,但别忘了多尔衮还带来一堆不事生产干吃饭的。
  那些铁杆庄稼们,那些蒙古盟友们,庞大的官员队伍,那些奴仆,这些全都得靠刮北直隶剩下最多一千万老百姓来养活。后者受不了就要造他的反,然后造反者又继续拉低粮食的产量,还有逃亡的,这些逃户同样抛弃土地造成粮食继续减产。这种恶性循环就是以前崇祯所经历的,而现在换成多尔衮来受这煎熬,但崇祯好歹还有条运河,好歹还有南方漕运来养活北京城的达官显贵。
  多尔衮可没人以每年定额四百万石给他向北方输血。
  他真养不活自己的人。
  至于原本历史为什么他没遇到这种粮食不足的问题?
  这个很简单,因为紧接着清军就南下血洗江南了,而在血洗江南的过程中,从尸山血海中掠夺的粮食就够用来稳定北方,但这时候他去哪儿掠夺?向西不敢惹李自成,向南杨庆不揍他就烧高香了,哪怕屈辱地拿钱买都没法买,北洋水师始终维持对长山列岛这条线的封锁,别说粮食,什么船敢在这条线被明军战舰遇上都是打沉。
  只有海州到胶州的这条走私线是他的一线生机。
  而且还是在杨庆默许下。
  杨庆想掐断很容易,他只是吊着多尔衮一口气,让这家伙半死不活还有点希望,避免其破罐子破摔,就像当初在朝鲜的时候一样拿人当粮食而已。每年通过胶州给他输个百多万石粮食,反正有银子可赚,话说多尔衮手中还是有些银子的,不要小看一百万石,虽然和理论上数十亿公斤的产量相比不算多,但粮食安全在安全线外和线内是质的区别。
  有这一百万石就能维持。
  没有这一百万石就必须从百姓身上加重搜刮,然后导致大规模反抗从而使粮食缺口扩大到一千万,再导致更大规模反抗继续扩大缺口最终形成崩塌效应,路易十六帝国崩溃是怎么开始的?不就仅仅是面包涨价吗?粮食安全就是这样,能维持和全面崩溃之间往往就是最后一块支撑的砖头。
  另外多尔衮还能从蒙古草原弄些牲畜补充,甚至八旗精兵自己都能屯田。
  多尔衮的确已经这么干了。
  现在八旗除了蒙古和满洲,剩下的汉军,朝鲜,神军,统统都得自己屯田解决部分粮食。
  要不他还能怎样?
  他是要做圣主明君的人,怎么可能对士绅收税?他要对士绅收税的话和杨庆有什么区别,这样他不让士兵屯田还有别的办法吗?至于八旗蒙古则把宣大等地完全变牧场,反正那里也种不出多少粮食。之前这种状态的确可以维持,虽然北京米价高到二两一石,但也不算太高,明末时候北方米价二两不算离谱。宣大及辽东七八两的时候都有,崇祯十年时候大同米价普遍四两,说到底只要没有大规模战争,仅仅局部的造反,不会把粮价推到令人发指的高度,而这时候三方停战都快两年了。
  农业生产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恢复。
  但现在完了。
  杨庆这个混蛋和东林群贤之间快快乐乐地游戏,却无意中毁了多尔衮那脆弱的粮食供应。
  南边粮食全不舍得卖余粮了。
  李自成开价一千五百万石啊!大明朝廷早就已经不收粮,包括军队的粮食也是直接采购,虽然官府仓库也有但肯定不足以支付。哪怕李自成只要四百万石,最终结果也必然是大量从民间购粮,江南虽然粮食足够但也不是说余粮多到四百万石完全不值一提的地步,那可是近四亿公斤。这个时代大明监国控制区的粮食也只是勉强能够,略微有点剩余而已,否则杨庆也不会拼命推广地瓜甚至逼着人喝地瓜酒了。
  这鬼年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哪怕就是四百万石,也得抽空市场上几乎所有余粮,尤其是这四百万石还必须一年内交付。
  那不屯粮就是傻子了。
  南京粮价一个月内由六钱一气涨到了一两,后来杨庆强制性干预,一边严禁继续涨价,打击囤积居奇,一边把官库粮食低价投入市场。尤其是把各地皇庄预备酿酒的大量地瓜和去年收获的玉米投入市场,亲自带着宫里的监国一起吃玉米面饼子,比如弄个铁锅炖鱼之类的,以此稳定各地米价。
  但他肯定不会管多尔衮死活。
  当南京粮价达到一两时候,那些走私商卖给北方的粮食就已经达到三两了,而曹三喜之流在北京出售的粮食就已经突破四两直逼五两了,他经过的每一层关卡都是成本,明军水师没好处是不可能放他们通过的。
  北都。
  “玛的,这日子没法过了!”
  锦衣卫北都站站长徐诚看着面前的清汤寡水,一脸郁闷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五两银子一石米啊!
  这都和当年那些因为吃不饱饭造反的边军一个待遇了,哪怕他这个名义上的小杂货商还算有点钱,也受不了这种价格啊!连喝三天稀粥后他都已经两眼发绿了,现在看着路过的耗子都亲切。
  “昨天九门提督又抬出去一百多具饿死的,听说还有不少的铁杆庄稼呢!”
  他的伙计或者手下说道。
  “活该,这些狗东西当初卖李自成时候卖得挺快活,现在终于遭报应了,话说跟着李自成好歹还有地瓜可以吃,如今跟着多尔衮连地瓜都没得吃了!”
  徐诚恨恨地说。
  他可是记得当初自己是怎么从阴沟的恶臭中爬出去的。
  就在这时候突然外面响起枪声。
  “怎么回事?”
  他愕然道。
  几乎同时另一个手下拿着个烧鸡边啃边跑进来……
  “快,旗军兵变抢大户了!”
  他一脸亢奋地高喊着。
第二五六章
中国之君,殊难为也!
  “尔等欲何为?”
  冯铨一身朝服站在自己家大门前义正言辞地呵斥道。
  他面前是数百八旗神军。
  而在这些家伙的身后,是一片狼藉的街道,到处都是乱闯的旗军,还有跟着抢东西的乱民,寥寥无几的军官在徒劳的阻止着,甚至不时有女人被拖出去,光天化日之下就被按在那里行那无耻之事,房子被点燃的浓烟弥漫天空,被砸开的商铺里各种货物被抢出后散落在街道……
  旗军兵变了。
  到底是怎么点燃的导火索至今还不得而知。
  其实猜一下就知道,饿得呗!
  目前咱大清的粮食供应也就能保证让八旗满洲吃饱饭,八旗蒙古以还勉强能凑合着供应,但剩下的八旗汉军,朝鲜,神军就统统都别指望了。话说这些家伙可都是拖家带口的,咱大清能定鼎燕冀全靠他们配合,他们之前自认为跟着咱大清能过上铁杆庄稼的好日子了,结果现在一看这还不如李自成时候,李自成至少还有的是银子可以源源不断买来粮食,几千万两就是只出不进也能撑三五年,可多尔衮有个屁啊!
  要钱没钱要粮食没粮食!
  就一个穷鬼!
  原本多尔衮入关后定的军饷,披甲最高,银三两米十石,马甲银二两米七石,步甲银一两半米五石,的确都比明军当初要高,对于那些旧明军很有吸引力,至少不会比李自成差,然而李自成是实发,到多尔衮实际上军饷快半年没发了。
  没钱怎么发?
  那银子都拿到江南买米了哪有给当兵的?
  上次南下不但一点没抢到反而损失惨重,这只出不进怎么维持?
  旗军实际上就指望每月的月米养着呢,但因为士绅不交税,多尔衮从地方收上来的极少,崇祯当年根本就不指望北直隶税收,到多尔衮这里可就只有北直隶这点税收了,哪怕他改成收粮食,也解决不了问题,毕竟交税的无非就那不多的几个税户。而控制粮食的士绅在米价高达二两的情况下,反而囤积居奇,以减少粮食供应来维持这个高价,多尔衮既收不到多少粮,二两一石的高价他也买不起多少粮,所以所有各军全是折半供应。
  披甲实发五石,马甲三石半,步甲两石半。
  银子都没有。
  只有实际跟白条一样的钞票。
  话说多尔衮这时候也发钞票,毕竟北方的银子都快被李自成和杨庆一刮一抽给弄干净了,就算还有也被那些地主老财藏得很深,上次李自成夹棍都没夹出来的,这时候多尔衮连夹棍都不敢用当然更弄不出来。这样市面上就连流通的都根本不够,他不发钞票怎么办?但这东西说是可兑换,实际上根本兑换不了,民间虽然不得不收但实际上币值一两的钞连半钱银子都不值。
  要说两石半对于这些杂牌的步兵来说也勉强能够。
  四百来斤也不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