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566

  最悲剧的是多尔衮。
  海州。
  “又涨价?”
  城内一处粮店后宅的客厅内,咱大清内务府包衣曹三喜不满地惊叫着。
  “刘公,咱们做生意讲信义,这谈好的价怎么又涨了?”
  他紧接着说道。
  “曹老弟,我也没办法啊!”
  他对面的老乡绅端着茶杯不慢不紧地说道:“如今朝廷正欲迎驾,那李自成开出一千五百万石的价,朝廷哪有这么多粮食,最后还是得在民间采购。别说我这里米价涨,就是京师的米价都涨到快一两了,还有价无市都屯着等继续涨价。我如今卖你们二两一石已经是良心价了,我可这是干的杀头买卖,要是被锦衣卫查到了得抄家的!”
  这里是咱大清海上粮食走私的主要出口地。
  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通过运河到达淮安,在淮安这个粮食集散地悄然装上一艘艘小船,混入北归的盐船中进入盐河,然后一直到达海州。在海州南下的内务府官商和当地走私商谈妥交易后,由后者负责贿赂地方官员和驻军,然后以小船运输出海,双方在达山岛等外海小岛进行交易。然后再由满清方面的商船避开明军海上巡逻,将这些粮食运输到胶州,再从胶州运输往北京……
  这个运输线很麻烦。
  可以说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
  但多尔衮也没办法,从浙江直接海船北运是不可能的,因为中间卡着登莱,北洋水师虎视眈眈,越过长山列岛的商船一律击沉,运河走私更不可能。陆路走私也很难,河南和鲁西缓冲区几百里无人烟,除了明军骑兵巡逻队更别没人,而从海州陆路北上过不了北边各关卡。
  这是唯一选择。
  而这价格……
  好吧,这价格咱大清没有发言权。
  “曹老弟,咱们都是老交情,我给你说个实话,这个价你们买就买,不买咱们也别废话,我屯着等朝廷做出决定也一样少不了赚钱,那钱赚得少点也安心!”
  老乡绅说道。
  “可我这次就带了一万两银子,我带不回粮食,弄不好也是要砍头,您老就通融通融,实在不行一两半也成啊!”
  曹三喜哀求道。
  他是山西人,之前在关外做生意的,也因此搭上咱大清的线,不过只是个小角色,和范家这样的没法相提并论,而且随着局势改变,他的生意也濒临绝境。好在这时候一个新的商机出现,多尔衮为了养活北方的铁杆庄稼,在老百姓那里实在搜刮不出的情况下,只能从南方走私粮食。然后他将大量无法维持下去的晋商强制性吸纳入内务府,控制包括盐业在内的各种垄断行业,作为皇商一边搜刮民间财富,一边用这些财富转而从南方走私粮食。
  曹三喜就是其中之一。
  但因为地位低,他不可能像范家一样当盐商继续风光,只能被派出来干这种最危险的,好在危险与收益一向挂钩,正因为他走私的粮食多,不但已经入了摄政王的眼,而且也赚到了大笔银子。
  之前他都是以一两二的价格在这里购入,然后运到胶州,再转胶莱河出海走沿海浅水区,以此避开明军北洋水师在莱州湾的巡逻,一直将粮食运输到天津,然后以二两的价格在北京出售,但现在这个价格……
  这个价格也得接受。
  “刘公,您这是要我的命啊!”
  他哀叹道。
  “你就死心吧,接着还得涨!”
  刘公喝着茶淡然说道。
  其实他纯属勒索,虽然米价有所上涨,但也只是涨到八钱,当然,他做这种抄家灭门的生意,不赚个一倍以上的差价那就没天理了。
  曹三喜最终带着忧伤离开,紧接着在外面码头登上一艘渔船,又掏了大笔佣金让这艘渔船送他出海,第二天到达了达山岛。又过了一天,几艘大型海船出现在海平面,这些船靠岸后抬下一箱箱白银,当天晚上,运输粮食的小船开始陆续到达。这些小船到达一艘就迅速将船上粮食转到大船上,然后他把这一船的粮款支付。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一夜后五千石粮食全部装船,而他带来的一万两银子也花光了,他这才忧郁地看着最后一艘离开的小船,下达了起航的命令。
  “东家,这么贵怎么卖啊!”
  他的伙计小心翼翼地说。
  “怎么卖?摄政王只要粮食,他才不管价格呢!回去卖三两一石,爱吃不吃,正是春荒时候,不吃这个就让那些官老爷们和穷鬼一样出去啃树皮挖野菜!银子可不能当吃的。”
  曹三喜冷笑道。
  的确,他也一样有涨价资格。
  去年北方粮食产量继续下跌,寒冷气候加剧,尽管多尔衮也学李自成的办法,用高价走私的地瓜来搞新作物推广,但因为数量有限暂时还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搜刮老百姓已经无可搜刮,向南逃亡明军控制区或者向西逃亡李自成控制区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很多地方都因为饥荒而发生持续不断的造反,八旗精兵疲于奔命地镇压,结果造反的越来越多。
  这都快赶上崇祯时候了。
  说到底都是粮食闹得,就连八旗兵现在都很难吃饱,一些地方连八旗军叛变都出现。
  多尔衮现在只要粮食。
  别的他根本不管,只要能给他弄来粮食,爱卖什么价随便,不这样那些皇商也没有走私的动力,他们跑到明军控制区走私,一旦被发现只有死路一条,不让他们赚足油水,他们哪个会真心为大清办事?
  “走!”
  曹三喜说道。
  “东家,明军水师!”
  突然间桅杆上的水手惊叫道。
  “慌什么!”
  曹三喜喝道。
  他叹了口气,向旁边一招手,一个伙计赶紧把一个小箱子抱过来,这时候远处几艘战船出现,很快两支船队相遇。
  “停船检查!”
  为首战船上军官喝道。
  “王将军,都是老朋友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在下只是往登州运些货物而已。”
  曹三喜笑着说道。
  “啊,去登州的啊,那就不用查了,你们不会骗我,然后半路去了胶州吧?”
  王将军说道。
  “不会!”
  曹三喜捧着盒子笑着说道。
  打开盖的盒子里金光闪闪。
  就这样几艘明军战船转向一旁,一个小船过来拿走箱子,损失了一千两银子的曹三喜带着装载五千石粮食的船队继续前行,到第二天早晨时候他们就看到了胶州湾。但也就在同时两艘巡逻的战船驶过来,这战船的桅杆上飘扬着大明海军的龙抱日月旗。
  曹三喜长叹一声,然后忍着心头滴血的痛苦,又拿出了一个更小的匣子。很快两艘新式战舰一左一右从他的船队旁缓缓驶过,张开的炮门里面一门门大炮推出,在那些水手们惊恐的目光中,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他们。
  曹三喜一句话没说。
  他只是对着一艘战舰甲板上的军官打开了匣子,里面几颗宝石反射璀璨的光芒。
  那军官满意地笑了。
  “回去卖三两半吧!”
  曹三喜面无表情地对伙计说道。
第二五五章
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然,对于北京城里的高官显贵们来说,三两半一石也得吃啊!
  不吃这个吃什么?
  反正那银子不能当饭吃。
  就那么点地盘,既要养活那已经膨胀到逾二十万的八旗精兵,还有他们附带的逾百万铁杆庄稼,还有一个庞大的官场,再加上无数需要朝廷掏钱而且还免税的士子……
  这北直隶老百姓哪有那么多余粮啊!
  本来这北直隶就养不起自己。
  必须得明白一点,到明朝时候河北的粮食就已经无法自给了,哪怕没有北京城里的那些达官显贵们也一样如此,这片土地在耕种了几千年之后早已经肥力耗尽,再加上干旱和不时飞过的蝗虫,导致亩产少得可怜。
  北直隶一带上田两年三熟制每亩平均也就是一点几石,这是一年加起来的产量,但上田数量很少,实际上所有加起来一亩地最终平均也就七八斗而已,要知道下田甚至两三斗,这样就算以八斗计,那么也就是亩年均产一百五十斤。而北直隶的土地总数在万历六年官民田加起来是五十八万顷,而张居正又多清丈出了三点三万顷,最终加起来也就是六千一百万亩,这样算哪怕最正常状态下一年产四十五亿公斤。
  粗算的。
  因为肯定还有种棉花的。
  而人口呢?
  万历统计人口四百二十六万。
  当然,这个数字纯属扯淡,按照明朝官方统计,两百多年人口就没有任何增长,开国六千万,亡国也是六千万,连谈迁,王世贞这些自己国家文人都看不下去。甚至到了清朝还有官员上奏停止编造户口,因为明朝户部的官员把自己户口编造到崇祯二十四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