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656

  “廖先生,此次开科你为主考,不知还有何需要孤帮忙解决的问题没有?”
  廖焕之笑着摇摇头,说起这次科举他担任主考对于廖焕之来讲是极其满意的,要知道他当年只不过是个举人连进士都不是,如今不仅位及人臣,还主持第一次科举,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为了搞好这次科举,确保万无一失,廖焕之甚至向朱怡成把何显祖要了过来担任自己的副手,这何显祖民政不行,但做这些却是一把好手,而且干起来劲头甚至比廖焕之还要上心几分。
  “邬先生这里不知有何补充?”朱怡成转而问邬思道,邬思道对于普通科举廖焕之已安排的极好,并没异议,不过建议对新开的三科提了几句,众人听后连连点头。
  说完科举的时,邬思道开口说了关于萧永藻和查慎行入城的事,这事之前就报到朱怡成这,当听说清廷派使者前来接触时顿时1想起了两个月前邬思道和他说的那番话。这邬先生就是邬先生,早就料到了清廷的盘算,既然来了就是客,不管是什么客见上一面聊上一聊不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朱怡成得知来人居然还有查慎行的时候更是来了兴趣。
第181章
下马威
  之前驻皇城的八旗全部被赶出去后,朱怡成派人简单修缮了下就从两江总督衙门搬了过去,现在的皇城内,除去掉后来清廷在皇城中添加的那些乱七八糟满文和纹饰后,整个皇城样貌顿时看起来顺眼多了。
  但是皇城经这些年来的破坏,除去几大殿基本保持完好外,其他各殿还需要重新整修,但在眼下,暂时还不是花大力气进行完全修缮的时候,拿下江南后明军不仅控制的地盘扩大许多,其统治下的百姓人数更是增加了十多倍,再加上去年的粮荒,使得浙江包括周边几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作为大明正统,朱怡成必须要为治下百姓负责,另外还有兵祸之后的各州县流民安抚和农桑,再加上军队整编等等工作,这些全都需要花费不少银子。
  宁波的四海商行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成了如今的庞然大物,整个商行现拥有商船(含武装商船)上千艘,护航战舰百多艘,可以说是东亚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而且四海商行的经营航线也从原来的仅仅几条发展到十多条,尤其是拿下台湾后四海商行完全打通了对南洋的航道。
  另外,对于日本的海贸也蓬勃异常,虽说日本自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后,日本同外界的交往减少了许多。不过对于神州大地,现在的日本还是有先天的敬畏和亲近,再者四海商行前身的海商本就和日本商人有着密切来往,随着四海商行的建成后,双方商贸更为发达。
  可以说,四海商行的存在是朱怡成能够稳固控制区域的一大臂助,不仅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巨大收益,而且从南洋运来的大米等粮食作物也极大缓解了因粮荒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海贸促进民间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也刺激了明军控制区的经济快速上升,还有宁波初级工业的不断进步也更进一步推动着这一切。
  这一日,朱怡成下旨让萧永藻和查慎行准备入宫觐见,在驿馆等了几日的萧永藻和查慎行接到通知后连忙做了准备,觐见当日,他们穿上清廷官服,由人员护送入皇城,当进入巍峨的皇城后,只见不远处有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官员正带着几人静静等着他们。
  “这位是我大明礼部左侍郎何大人。”陪同萧永藻和查慎行入宫的小官介绍道。
  一见这位礼部左侍郎何大人,萧永藻和查慎行的脸色顿时难看之极,这位何大人他们哪里会不认识,这不就是之前献了杭州城的原大清浙江布政使何显祖何大人么?
  只见如今何显祖完全就是一副明朝大员的打扮,头戴三品五梁,着金带,佩玉,着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再加上一身华丽的斗牛服,同灰不流秋的满清官服和那斗笠插鸡毛一般的顶戴相比显得是格外引人注目。
  萧永藻的性格比较直,见到这副模样的何显祖顿时心头火气。江南丢失,其本要归咎于浙江失守,而浙江失守那是因为首府杭州被占的原因。可以说,如今形成这个局面,在萧永藻看来归根结底是何显祖贪生怕死主动献城所至,而现在猛然在这里见到此人,萧永藻眼中不由得喷出怒火,恨不能冲上前去对一副洋洋得意的何显祖脸上狠狠揍了几拳。
  “萧公!”似乎感觉到萧永藻的异常,查慎行连忙拽了下他的袍服,同时向他使了个眼色。萧永藻按捺着心头的愤怒,深吸了几口气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这才继续向前走去。
  “萧公,悔余兄,这些日子在南京住的可好?饮食可习惯?实在是抱歉,何某一直忙于公务未能前去拜访,直到今日方得见两位。”何显祖倒是一副笑呵呵地样子,似乎是见了老朋友一般高兴,还未等他们走进就主动上前两步打着招呼。
  “哼!”萧永藻冷哼一声,也不拿正眼瞧对方,查慎行倒是好脾气,脸上露着微笑回了个礼,接着故意看了看对方的这身穿着,笑问道:“何大人这副打扮好威风呀,看来何大人在贵主那边立下了大功劳,这才有如今这气象。”
  查慎行这话分明就是讽刺何显祖,话外之音就是说他卖主投贼才换得今天荣华富贵。可谁想何显祖丝毫没有半分尴尬,一张胖脸笑得如朵花儿一般:“这都是托监国厚爱,何某哪里来的半点功劳?再说何某身为汉人,本当为监国效命,这正是我等汉家儿女的本分。神州陆沉已久,监国奉天命出世,如今何某终复我汉家衣冠,这不仅是我一人之喜,更是天下人之喜啊!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萧公、悔余兄两位何不也应顺天命呢?”
  话音刚落,萧永藻和查慎行脸色顿时一变,尤其是萧永藻更是气得额头青筋之冒。
  那边何显祖不等他们开口,打了个哈哈又笑道:“对不住,何某见到老友一时高兴,话不择言还真是糊涂了,居然忘记了如今两位还在夷酋那边办差。不过……没关系,这人嘛总是会变的,就像何摸一样当初不也投错了人么?误入歧途终回头,早些晚些只要最后回到正路终究是件好事嘛。好了好了,这些话扯的太远了,萧公、悔余兄,今天何某是替监国特来迎接二位,还请二位随何某这边来……。”
  说完,何显祖也不管对方什么反应,转身大摇大摆地就先一步走了,瞧着他那背影,萧永藻是气的咬牙切齿,双拳紧握。
  “萧公何必同这种人一般见识,今日你我前来可是身负皇命!”查慎行连忙劝道,其实他也气的不轻,以前和何显祖打交道时只觉得这人为人知趣,出手大方,当初何显祖去浙江上任还走过他的门路,早知这人居然是如此小人,当初就不应该收他的银子又替他在康熙面前说好话,以至有今天。
第182章
唇枪舌战
  武英殿,这里就是今天朱怡成安排接受清廷使者觐见场所,除了朱怡成这个主人外,另还有廖焕之、邬思道、蒋瑾、董大山、庄岩还有奉命前去迎接的何显祖等六人。
  其实,除了开大朝会外,皇帝是很少在正殿上朝的,平日里反而多于偏殿办公。这武英殿是当年弘光朝时期弘光帝朱由崧日常理政的场所。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后世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局内部会议差不多。开大会当然都在正殿,也就是中极殿召开,至于开小会么就随便找个方便的偏殿就行,这个武英殿就是这样的场所。
  带萧永藻和查慎行两人行至武英殿,到了殿外何显祖笑呵呵地请他们稍后,随后就先行入殿去。脸已经黑成锅底状的两人站在殿外,目光却往四周望去。这武英殿因为之前保养不善,近期才简单维修了一下投入使用,无论从用料还是精细程度远不如北京城内的那种气度,但站在殿外两行的大汉将军却实在英武不凡,只见他们身着锦袍,腰跨绣春刀,站在那边更是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丝锐利的杀气,这远不是北京城那些摆花架子居多的三等侍卫可比。
  何显祖进去了好一会儿,萧永藻和查慎行在外等的快不耐烦的时候,殿内才出来一个小黄门,到了跟前扯着尖锐的嗓子喊道:“监国有旨,宣北酋使者萧永藻、查慎行觐见……!”
  萧永藻瞬间就要跳骂,却被查慎行连忙拦住,现在这西天万里都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最后一里无论如何要走到。不管前面特意派何显祖来恶心他们或是现在小黄门口中故意所称的“北酋”,恐怕对方是想让他们自己知难而退,以达到扰乱谈判的目的。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能上当,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大清计,为皇上计,他们现在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整整衣冠,萧永藻和查慎行迈着步伐登上台阶,在小黄门的指引下终于入了武英殿。
  进得殿内,只见正前宝座上端坐一人,由于殿内外的光线差异再加上离得颇远,一时间并看不请面目,但见那人身着四团龙袍,腰系白与带,头戴翼善冠,看来就是南贼的头子,所谓的伪明监国朱怡成了。而在下首共有六人,奇怪的是左手第二人不是站着的而是坐着的,看着他所穿的大红官袍应是朱怡成手下的什么重要人物。至于前面接引他们的何显祖站在右边最后一位,而在他之上的却是两员武将。
  “北酋使者萧永藻、查慎行觐见……!”
  小黄门又扯着嗓子呼道,萧永藻和查慎行上前并未行跪拜之礼,而是朝着上首的朱怡成随意拱了拱手,同时道:“大清萧永藻(查慎行)受我皇之命见过朱将军!”
  “大胆!”话音刚落,何显祖就喝骂道,一张胖脸上满是怒色:“北酋使者来见我大明监国为何不行跪拜之礼?”
  “跪拜之礼?我大清乃如今天下正统,尔等不过一地方军阀而已,今老夫受皇命来此乃是皇恩浩荡,理应是尔等叩拜以谢天恩才是,如何要老夫来行此礼?”萧永藻早就肚子里憋着一包火,这时候终于冒了出来。只见他怒目圆瞪,开口就回斥,一副正气浩荡的样子。
  “呸!”何显祖顿时大骂道:“小小北酋当年趁我神州危难这才侥幸入主中原,所谓圣人早就有云,胡无百年之运,我大明监国如今顺应天命,清扫寰宇,以还天下之正统。如今我大明更拥雄兵百万,战舰万艘,占据江南半壁,兵指中原,所向披靡,区区北酋如何能于我大明相比?”
  “哈哈!哈哈哈!”萧永藻顿时大笑,紧接面孔一板:“我大清拥江山万里,人口亿兆,皇上更是御极以来仁政爱民,泽被四海,创下如今太平盛世。如不是尔等倒行逆施,擅自起兵,祸害天下,这天下百姓如何会受之兵灾?至于你说的雄兵百万?更是笑话!我大清才真正拥百万雄兵,如不是皇上担忧兵祸四起百姓苦难,早就挥戈南下,凭我大清之力灭尔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萧公可真是一副尖牙利嘴呀。”何显祖同样大笑:“既然在你萧公嘴里,北酋如此仁德,这天下又如何太平盛世,那我大明监国为何能一呼百应?这天下为何现在又义军四起?至于你口中所谓的百万雄师在哪呢?那这南京城又为何在我大明之手?你们二位又为何千里而来呢?”
  一连串的反问抛了出去,萧永藻当即又和何显祖分辨起来,两人越辩越起劲,紧接着查慎行也忍不住加入其中,三人你来我往嘴炮不停,别看何显祖平日里一副和和气气的样子,此时的他倒是颇有些三国时诸葛孔明在江东驳东吴群臣的架势,辩论中丝毫不处下风。
  他们三人这么争辩着,在场众人却不相劝,相反都饶有兴趣地在一旁看着好戏。坐在上位的朱怡成更是看得津津有味,对于何显祖此时此刻展现出来的战斗力为之暗暗叫好,没想到这贪生怕死的家伙居然还有这么一套,看来把他丢到礼部是对了。
  三人你来我往又辩了一会,只听到殿中咳嗽一声,一直坐着未说话的邬思道突然开口:“如我记得不错,想当年满清入关打的可是为先帝毅宗报仇的口号,入关后多尔衮更亲自祭拜我大明先皇,后来祭祀一直不断,就连如今北酋之长玄烨也多次前来南京进行祭祀,还在南京的孝陵之前曾立下一碑,可有此事?”
  邬思道突然插话,顿时打断了三人的争执,由于邬思道身份特殊,何显祖当然知趣马上闭上了嘴,并摆出一副聆听教诲的姿态。至于萧永藻、查慎行两人虽然不认识邬思道是谁,可从他所处的位置就能看出来这人肯定是伪明中的大人物,更何况这殿中除了朱怡成外,也就是邬思道大模大样地坐着。
  交换了下眼神,查慎行开口道:“江宁立碑的确有此事,当年皇上祭拜孝陵曾立下‘治隆唐宋’碑。”
  因为不清楚对方的用意,查慎行也不多说什么,而且这块治隆唐宋碑已立了好久,这天下人几乎都知道,否认是根本不可能的。
  邬思道点点头,说道:“此碑我曾亲眼见过,玄烨此人虽出自北酋,却对我大明颇有几分敬佩,不仅立了此碑还写有文,可有?”
  “有!”这点也无法否认,查慎行点头道。
  “听说,在立下此碑后,玄烨还传告天下,更对群臣说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的话,可有?”
  “这……。”听到这句话,萧永藻和查慎行顿时面面相觑,这的确是康熙曾经说过的话,而且许多人都知道。他们虽然心里想否认,却又无法否认。
  见到两人脸色尴尬,邬思道顿时提高了声音喝问道:“既然如此,为何年前北酋要残害我大明正统后裔?想我毅宗五子,监国之祖,自闯贼入京后逃至江南,化名王士元一直隐居乡野,从不过问世事,可北酋居然对这一位已经七十五的老人都不能放过?不仅以什么‘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如此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极刑,对其子孙男女更是一个不留……。如不是我监国当年受天命之护,如何有今日之幸?”
  这时候,坐着的朱怡成面露悲切之色,眼中晶莹可见,众人一见连忙拜在地上,高呼监国万岁,请朱怡成节哀。朱怡成勉强提袖擦了擦眼角,红着双眼没说什么,而这时候邬思道拿着竹仗站起身,指着一脸尴尬的萧永藻和查慎行训斥道:“尔等北酋蛮夷,口中仁义道德,可实际上不懂圣人之道,常行苟且之事,哪里知道何为仁,何为义,何又为天下之大道?”
  说到这,邬思道猛然转身,向朱怡成行礼:“如此,北酋口中的仁德可想而知,北酋所作所为天下人也历历在目,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如此无仁无义者又如何能居这天下之位?想我大明如今复起,天下百姓为之振奋,这才是天下正统!至于这些蛮夷未有教化,根本不懂圣人之道,如此臣还请监国恕其今日无礼之罪。”
  “可!”坐上的朱怡成淡淡地开口,邬思道接下来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重新坐了回去。
  而这时候,大殿中再也没有任何人说话,就连之前辩论的何显祖和站回了原来的位置,低眉顺眼一言不发。至于萧永藻和查慎行这两人脸色是青一阵红一阵的,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现在他们不需要再对朱怡成行什么跪拜之礼了,可是他们心中却比行了跪拜之礼更不是滋味。
第183章
不欢而散
  场面瞬间变得尴尬起来,不过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作为文官之首,廖焕之站出来向朱怡成行了一礼道:“北酋使者既到,还是先问问对方前来何事如何?”
  朱怡成板着脸也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见朱怡成首肯,廖焕之转身对萧永藻和查慎行询问起这一次他们前来南京有何交涉。
  廖焕之的询问让萧永藻和查慎行恢复了平静,这两人刚前的气焰也削弱了许多,主动向廖焕之行礼以示感谢。
  看着向自己行礼的萧永藻和查慎行,廖焕之心中暗暗好笑,给这两人一个下马威是他和邬思道早就商议好的,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白脸,至于何显祖嘛,初降之人更是不会放过这样在朱怡成面前表忠心的机会。而现在,结果看起来的确不错,更令廖焕之所得意的是,他之前仅不过是一个小小知县,如果是往日的话,别说萧永藻和查慎行了,或许登门拜访连管家都见不着,如不是早早投靠了朱怡成,怎么会有今天的威风?
  既然要谈正事,萧永藻当即拿了份信出来呈上,自有小黄门从一旁接过检查后再递给了朱怡成。
  这份信是以马齐为名义,由上书房发出的。这一次派萧永藻和查慎行南下江宁,马齐这些人也是煞费苦心,尤其是对于如何用文沟通更是绞尽脑汁。
  对于和朱怡成方面的谈判绝对不能正大光明以康熙的名义,毕竟在清廷方面,朱怡成只是一个区区“南贼头子”,康熙如果直接插手谈判,那不就等于认可了朱怡成和大清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实这道理就和明末时期崇祯皇帝和皇太极之间差不多,皇权的稳固对于皇帝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天下正统无论如何都不能退让,何况现在清廷做主的还是那位堪称明君的康熙呢?
  这样一来,下圣旨是绝对不行的,而且就算下了圣旨难道朱怡成就会接旨?简直就是笑话。所以,马齐等人想来想去,还是以上书房大臣的名义弄出了这份公函不像公函,私信又不像私信的东西。
  面无表情地看完这份信,朱怡成并没说什么,而是把信交给小黄门让他给在场其他人一一阅览。
  信中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集中于三点,第一是双方为天下百姓考虑,以免兵灾导致生灵涂炭双方暂时休战,第二是请南京方面放归所俘虏的清廷官员、将士及其家眷,第三是对于阵亡的清廷高官,比如江宁将军鄂克逊和江苏巡抚张伯行等人的尸骸北迁归乡。
  “监国,万万不可!”等看完信,右首第一位的董大山就站了出来,神情激昂地说道:“我军如今士气正盛,早已做好出击准备,水陆两师并进,拿下扬州等地就在近日。况且,福建蓝理、年羹尧之前居然趁我大军收复江南之时偷袭温州,这笔帐正要和他们好好算一算呢,哪里有他们说停战就要停战的道理?就算停战,那也起码等我大军先占了扬州,砍下蓝理和年羹尧的狗头才行。”
  “董将军说的不错,监国,我军正气势如虹,北酋此举分明是想借此得以喘息,监国不可不查,一旦答应对方停战,等北酋完成调兵就错过时机了。”蒋瑾连忙也站了出来,神情激动地劝道,同时转身愤怒地对萧永藻和查慎行大喝:“尔等酋夷当我等是三岁小孩可欺?还说什么为天下百姓考虑,以免兵灾导致生灵涂炭双方暂时休战?这简直可笑之极!如尔等真替天下百姓考虑,何不让北酋之长直接退位?把这天下让于我监国,这样一来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
  蒋瑾这话一出,在场众人顿时连连点头,同时往向萧永藻和查慎行的脸色都不好看。
  萧永藻和查慎行心中暗暗叫苦,他们没想到对方会对停战的建议反应如此之大,而且无论是董大山还是蒋瑾,都摆出一副誓不罢休要渡江北击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扬州拿下南京的路上的确看到了明军水师的强大,以明军如今水师的实力再加上步军,真要渡江直取扬州清军恐怕还真是守不住。
  不过,这条件既然提了,谈还是必须要谈的,那怕再困难也得谈下去。萧永藻作为主使当即上前道:“贵军既然北渡决心以下,那为何还在江南整兵?当日拿下江宁后趁势北击不更方便一些?怕是怕贵军自身的原因吧。再者,我大清富有天下,更拥有雄兵百万,扬州更是大城坚城,驻守扬州的也不是杭州的那些无能之辈。”说道这,他故意朝何显祖看了一眼,谁想何显祖非但没有任何反应,相反仿佛什么都没听见一般脸色如常。
  顿了顿,萧永藻又道:“再者,贵军就算拥有水师之便渡江又如何?要知道江北可不是江南,想我八旗铁骑驰骋中原,难道贵军就怕扬州久攻不下攻守倒易么?至于福建蓝理将军和年总督,呵呵,以他们二位的能力贵军又能轻易击破?我圣上如不是为天下百姓考虑,避免战火四起生灵涂炭,何必建议停战?”
  “是不是,成不成!这还要打了看!”董大山不屑一顾道:“打仗可不是耍嘴皮子,南京城我们都打下来了,何况一个区区扬州?至于什么八旗铁骑更是笑话,难道这些铁骑是天兵天将不成?八旗老子杀的多了,一刀子下去脑袋照样落地!”
  查慎行顿时插话道:“按这位董将军所说,贵军大军一到所向披靡?可如今事实呢?你可别忘了贵军眼下仅只占江南一地,就算再加上台湾又如何?我大清兵甲之盛远非你能想象,当年三藩作乱席卷半个天下不依旧被我圣上一一歼灭?今日我等前来既为天下苍生所想,也是给贵军一个机会,至于如何还请贵上多多思虑,千万不要自误才是!”
  董大山正要继续反驳,还没等他开口朱怡成就说了一句此事再议,董大山一愣脸上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暂退去。不过这时候朱怡成也没什么心思再听这些扯皮了,简单又问了萧永藻和查慎行几句话后就宣布今天觐见结束,直接起身在群臣恭送下离开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