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656

  隆科多最后建议道,他这一次出兵虽然立功不小,可关键还在于他所带的兵大多是骑兵。在北方平原,骑兵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康熙还调了一部丰台大营的精锐给他指挥,有这些兵力在手足以使隆科多驰骋。
  可是,现在南京丢了,长江天险也全部落到明军手里,江北一线的防御尤其重要。一旦南方的明军以水师为先驱,随时可以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更能从薄弱处直接登陆突破。所以这种情况下,充裕的兵力是极其重要的,手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兵员,想在上千里的江北设一条绝对可靠的防线根本是不可能的。
  “马齐!耿额!”
  “奴才在!”两人连忙起身。
  “隆科多所言你们如何看?”康熙眯着眼开口问,马齐心中暗暗叫苦,征兵哪里有这么简单,这都需要银子啊!可现在户部根本就拿不出多少银子来。没错,之前马齐,甚至包括太子都对户部欠款进行追讨过,也收回了不少,可是自康熙四十七年来天灾人祸不断,这银子就像是流水一般根本就留不住。
  何况,当杭州被明军拿下,明军大军又如此短的时间攻下江宁的消息传来后,户部欠款追讨更成了一纸空文,如今的局势危急,先不说太子之前就有意放松了口子使得追讨一事功亏一篑,而现在江南丢失的情况下,就算有钱还的官员也不可能把这银子白白拿出来,一旦这些银子被打了水花不就是大亏了么?
  “皇上,以兵部计算如今最少要募兵二十万至三十万,花费预计五百万两以上,这还不包括后续军饷、军械和粮草的支出。”耿额是兵部尚书,他可不管什么银子不银子的事,直截了当地开口说出了兵部的计划。
  听完耿额的回话,康熙把目光移向了马齐,此时马齐心中苦不堪言,五百万两?现在户部能有一百万两就谢天谢地了,他从哪里去找这四百万两的缺口来?这不是要了自己老命了么?
  可康熙问话他又不能不答,当即只能硬着头皮道:“奴才可先解决八十万两的银子,至于其他还需些时间筹集,兵部或可对兵员招募先进行,奴才尽力保证后续款项……。”
  说到这,马齐额头的汗水密密麻麻,众人瞧着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堂堂马相居然被银子逼成这副模样,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戚戚。
  “皇上,奴才倒是觉得如今江南丢失,户部收入缺口要想解决实在是困难,依奴才之见如今必须开源节流。至于节流,无非是收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以现在大局为重先把银子花到实处,至于开源嘛,奴才斗胆还请皇上下旨征税!”赫奕作为马齐一派的铁杆当即为马齐出言解围,同时转移话题把户部缺银的情况推到了江南丢失方面去。
  “奴才以为赫大人此言有理,江南向来就是我朝税赋重地,而今江南被南贼所占,这税赋影响可不小。再加上朝廷无论整军还是募兵,再加上剿灭南贼和袁、祝等反贼都需要大笔银子,所以……还请皇上为大清江山着想,以天下百姓为重,下旨开征特税,以补之不足。等到将来南贼平定,天下重归太平后,到时候再减免惠恩天下也不迟呀!”揆叙也连忙进言道,他是康熙早年权相明珠之子,虽然明珠被康熙问罪,可揆叙却一直受康熙重用,并被康熙赞为“人品极好”,如今他执掌翰林院,职位虽然不是很高,可重要性却不亚于普通的上书房大臣。
  其实,康熙心里非常清楚户部的情况,更知道马齐是绝对拿不出那么多银子的,尤其是现在江南没了,接下来的进项会少掉一大块,再加上各处都要银子,长此下去入不敷出,到时候别说征兵反攻江南了,弄不好这朝廷都得不稳。
  但康熙是仁君,更是向天下宣布过永不加赋的皇帝,所以像加收征税什么的话题康熙是绝对不能自己提的,要不然这天下人会如何看他这位仁君呢?可实际上,自去年年底开始,私下的征税已在进行中了,其他的不说,仅说民间的火耗吧,短短一年里火耗的征收就翻了一倍,这些钱除了填补户部收入外,更多的都是落到了各级官员的口袋里。
  “这事你们商量着办吧……。”康熙最终以这种方式答应了征税,听到这句话马齐心里总算松了口气,只要康熙松口就行,至于如何征,征多少,那就是他们这些奴才要去做的了。
  “南贼如今兵锋正盛,江北防线必须确保,隆科多刚才一句话说的不错,先稳住江北,等解决了袁奇、祝建才这两个反贼后我大清再腾出手来应对南贼。不过,如今兵员缺口颇大,征兵也需要时间,如何稳住江北防线你们可有办法?”康熙把话题重转到江北防线和江南明军,开口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还是马齐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回道:“皇上,依奴才之见,江宁失守后,两江总督噶礼、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江宁八旗参领费尔勒等再加三万多八旗子弟都陷入敌手,这些人虽然失地有过,可毕竟是大清的臣子,更是皇上的奴才,奴才觉得是否可派人南下先会会南贼,如能侥幸救归,想来天下人都会称颂皇上之仁德。”
  听到马齐这么一说,康熙的表情瞬间就缓和了下来,目光中露出一丝满意,只见他点点头,开口说了个“可”字。
第179章
问策张廷玉
  召见完,众人跪安离开。
  出了上书房,马齐抬手抹了下额头的汗珠,随后苦笑道:“诸位,皇上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接下来如何还请诸位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以报皇恩!”
  “这是自然,不知马相可已有腹案?”揆叙关切地问道。
  马齐默想了下,道:“这样吧,去把阿灵阿、张廷玉请来,大家好好议一议?”
  “阿灵阿是议政大臣,掌理藩院,总理火器营事务,他来也就算了,把张廷玉喊来为何?”隆科多皱眉问道,在场的这些人都是满人,而且康熙今天召见他们也明显对汉臣隐隐有不信任的姿态,对于康熙所安排的事,他们这些满人私下沟通确定就行了,为什么还拉上张廷玉这么一个汉臣?
  赫奕解释道:“张衡臣素有大才,深得皇上信任,虽是汉臣却世受皇恩。其父张老大人前年去世,张衡臣原本在乡守制,去年蒙皇上厚爱夺情返京。何况,我大清向来满汉一家,这天下如今多事,更需我等精诚团结,何分什么满臣汉臣?”
  “澹士兄此言甚是!”耿额在一旁点头道:“张廷玉向来稳重老成,对于军政素有高见,把他请来也可参议一番。”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隆科多也不再反对,众人来到一处院子,这里是上书房大臣的办公之所,等入内各自找地方坐下,过了不久阿灵阿和张廷玉就接踵而来。
  各自行礼见过,马齐也不客套,当即把今天康熙召见的意思讲了讲,让阿灵阿和张廷玉一起出出主意。
  听完马齐的话,阿灵阿和张廷玉面面相觑,他们怎么都没想到把自己找来居然是这种事。可是来都来了,不发表意见是不可能的。对于现在的问题就是三个,一是兵员招募,二是加税,三就是江北防线和如何解救噶礼等人和被俘虏的三万多八旗。
  阿灵阿先问起了马齐等人的看法,对于这种大事他必须了解清楚。至于张廷玉,面上虽平静如常,可其心中却翻江倒海,其实这三个问题前两者不是他能插手的,无论是加税还是募兵,不是户部的事就是兵部的事,何况康熙已经默认了此事,下面的人按康熙的意思办就行了。
  至于怎么加税,加多少,这兵又怎么招募,如何训练等等,和张廷玉毫无关系,马齐之所以把自己找来恐怕是为了最后一件事,就是如何稳固江北防线和解救噶礼等人和被俘虏的三万多八旗了。
  张廷玉这人聪明的紧,其实自他被夺情返京后就发现康熙对于汉臣的疏远。尤其是当宁波势力越坐越大,年羹尧在奉化一战失败,袁奇、祝建才又死灰复燃的情况下,之前那位一直声称满汉一家的圣君、仁君开始对汉臣有些防备了,尤其是从康熙大怒对反叛发生的各省、州、县的官员处置和替换能看出,各级官员满人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
  这种事在之前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可现在恰恰就发生了。另外,张廷玉的职位虽说不高,但他是翰林院修撰兼上书房行走,从这点来看张廷玉可以算得上是康熙的秘书角色,但是今天康熙召集大臣议事,他却未有参加资格,从这点也能看出康熙对汉臣态度的改变。
  另外,所谓的稳固江北防线和解救人员等等,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张廷玉是何等聪明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康熙是想和南贼谈判,却又不想落人口实而已。毕竟作为一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如今居然要和地方反贼进行谈判,这种事传出去他康熙的脸往哪里放?
  马齐等人也是老狐狸,早就看出了康熙心中所想,所以用这种方式把职责给揽了过来,这也叫为君分忧嘛。至于现在把张廷玉找来,恐怕又是打着把这锅甩到张廷玉身上的主意,张廷玉几眼就瞧得清清楚楚。
  对于加税、募兵这些事,张廷玉基本不作什么见解,只是在马齐等人追问下这才不痛不痒地说了几句。半个时辰后,当话题逐渐转到第三件事的时候,见张廷玉依旧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有些沉不住气的耿额忍不住主动发问。
  “衡臣啊,此事你如何看?”
  “这事说来难办但也好办。”张廷玉微微一笑道。
  “哦,衡臣可否仔细说说。”众人顿时一提精神,把目光投向了张廷玉。
  “伪明南贼其势已占江南,敌酋更自称监国,这分明是挑战我大清正统。但如今江北兵力不足,一需稳固江北,二则噶礼等人虽兵败被俘其罪难赦,但他们又不能不救。依我看来,朝廷可派一大员南下同对方谈判,甚至暂许以划江而治,以其为诱先放归噶礼等人,等我朝军备整顿完毕再挥师渡江,一举再歼灭南贼!”
  张廷玉说到这,笑笑伸出根手指道:“当然了,派何人南下这需要斟酌一番,但以我来看,所派人必须德高望重,更在朝中有足够份量,此才能取信于南贼。”
  “这话不错……。”这些话说实在的,在座各人心里都明白的紧,只不过没像张廷玉说的如此直接而已。
  可还没等大家继续开口,张廷玉又道:“其实朝廷可以分三路南下,江宁是一路,这袁奇和祝建才也可是另两路,既然要谈,何不一起谈谈?如能给予利诱招安袁奇、祝建才二部,这不仅能解中原之忧,更能得到一支精锐之兵,到时候合兵东击或是南击都不在话下,诸位觉得呢?”
  对啊!张廷玉这话顿时提醒了众人,尤其是马齐眼前猛然一亮。要知满清入关后如何取得的这汉人花花江山,靠的不就是汉人为满人前驱么?如果仅靠满人的话,这满人加气力才有多少?如何能打下这天下?明末之时,摄政王多尔衮不就是招降了大量明军为之作战么,就连后来的三藩也是当年夺天下的主力,这些人哪个又是真正的满人?
  也许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又或者是自称天朝上国的优越性导致,马齐居然忘了还能如此操作,张廷玉这么一点,他瞬间反应过来,假如真能招安袁奇和祝建才部,或者招他们两部下的各首领,那么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至于江宁那边的南贼,马齐却未考虑,毕竟那位可是号称真正的朱明后裔,招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第180章
南渡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城,这是一座在许多诗人口中所传诵的古城,古来更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称颂。而今的扬州城虽繁华依旧,却在繁华中有那么些萧瑟,
  “悔余,你有多少年没回乡了?”二十四桥,也叫廿四桥,就是前诗中所描写的扬州一景。黄昏下,残阳如血,两个身着普通青袍的男子在桥上缓步而行,其中一位年稍长些老人叫萧永藻,此人曾任礼部郎中、御使、顺天府尹、广东巡覆、左都御使和兵部尚书,但由于去年因党争被夺官,如今仅挂了个散秩大臣之衔,他抬头望着西边的残阳开口问道。
  “自四十一年皇上东巡,臣蒙皇上厚爱诏随入都至上书房行走,四十二年皇上又赐同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算算已有七年多未回乡了。”稍年轻些的那人叫查慎行,教书先生出身,年轻时曾在权相明珠府中教授过其子,后来因言语不当被问罪并驱逐回籍,直至康熙三十二年才中得举人,四十一年经大学士陈廷敬推荐后被康熙看中从而飞黄腾达。
  这两位是昨日刚到扬州城的,他们来扬州的目的并不是游玩,扬州只不过是落脚之处,而他们真正的目的地是江南的江宁,也就是如今的南京。
  马齐等人受康熙之意,决定派人前往朱怡成、袁奇、祝建才三处进行谈判,其中江宁的朱怡成一处人选是重中之重,经过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了由萧永藻、查慎行作为主副使出行,不得不说选择他们前往江宁,马齐是煞费苦心。
  萧永藻在礼部多年,又担任过顺天府尹、广东巡覆、左都御使和兵部尚书各职,虽如今被夺官,可依旧是散秩大臣,此人为官多年,经验丰富,更懂兵事,再加上他现在未有实职,出行也不会引人注目,是最好不过的人选。
  至于查慎行,此人本是海宁人,早年以诗词出名,在地方名气不小,由他作为副使一来能以浙江人的身份拉近江南反贼的关系,二来此行又可作为康熙的近臣身份协助萧永藻。
  “等过了江,悔余或可找机会回乡看看。”
  查慎行摇头道:“回乡就暂时不考虑了,此行究竟如何慎行心中实是忐忑,如南渡无功,还不知如何呢。”
  “尽人事,听天命吧。”萧永藻也叹了口气,此行的目的他们两人心里都清楚,但对于是否能做到却半点把握都没有。不过既然康熙已经决定,那么作为奴才和臣子的自己就算再难也要走上一走。
  查慎行默默点了点头,两人也再不说话,缓步过桥后各自上了顶轿子离开了。
  第二日,接到信息,经清军和江南沟通后,对方已同意他们过江,登上江舟,萧永藻和查慎行由扬州上船,然后沿长江而上直达南京。当船驶出扬州入长江后,早就有等候的明军水师迎了上来,先确定座船所载的人后,由明军水师派出两艘战舰护送,逆流而上。
  如今的长江这段已全部被明军水师所控制,一路行来四处可见游弋江面的明军水师战舰。站见甲板上,眺望着那一艘艘战舰,还有那战舰上武装的大炮,萧永藻和查慎行不由得深为忧虑,在南下之前他们早就听说反贼水师实力强大,可想象却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真实。
  据说,这仅是反贼水师的一小部分,反贼水师在南京、崇明、宁波、台州还有台湾等地的水师力量更为强大,除此之外还拥有近千艘海贸商船。和这些相比,大清的水师根本就拿不出台面,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江北兵力充裕,想要打过江南去也极其困难。
  一路之上,他们两人都暗暗观察着明军水师的情况,越往南京心中越是震惊。等二日行船抵达南京城时,当看见码头上停泊的近百艘战舰时,心中的惊愕更甚。
  南京之战已过去两个多月,如不是就近才能看出有些城墙上有着交战的烟火痕迹和后来修补的颜色差异话,如今的南京城似乎依旧如同往日那样繁华。不!也许繁华更甚些。
  萧永藻和查慎行之前都来过南京多次,那时候这里还叫江宁。对于这地方并不陌生,可现在的南京城相比以前不仅更繁华,而且还多了一些说不清的新气象,进了城中,原本以为军中肃穆的感觉并没有,相反四处井井有条,来往的商贩和百姓如同往常,人流也比以前更多,从那些人的脸上他们也未见到什么愁苦的模样,反而许多人都带着笑容。
  进了城后越往里走更是热闹,除时时能见到三五成队的明军在城中巡逻外,南京依旧是繁花似锦的大城,这让萧永藻和查慎行颇感意外。
  入城,自有专人接应,并把他们连同随从安置在原两江总督府附近的一处宅院。到了地方,向他们讲述了一些城中需知的事宜,并要求出入必须提前报备,由明军方面派专人监督陪同,其余倒也没什么过分之举,这让本就有面临苛刻和刁难准备的萧永藻和查慎行倒是放心了不少。
  “这南贼看起来不简单呀。”进了院子,等明军的陪同人员离开后,萧永藻这才忍不住叹了一句。
  查慎行默默点头,从船行长江到入城来看,南贼的确不简单。萧永藻和查慎行都是有见识的人,不可能看不出来这南京城的变化,尤其是在大战后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整个南京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而且似还有更甚,如果没些能力是根本就办不到的。
  “据说宁波现在热闹的紧,自去年起南贼就占了宁波,如今已一年多了,也不知道宁波那边究竟是什么样子。”查慎行想了想道。
  萧永藻凝神细想了下,却未说话。查慎行又道:“入城之时,我听闻南贼已行科举之事,似乎开科就在近日,如南贼这次科举成,将来必成我大清之心腹大患。”
  萧永藻脸色极为难看,他很清楚科举代表着什么,如果这科举真给朱怡成搞成了,那么南贼的根基必然更甚,来前他只以为朱怡成是一个侥幸或者说运气好的反贼罢了,可到了南京后才发现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一路所见包括所闻,这哪里是普通反贼能做出来的气象?对方分明就是胸怀大志,更存并吞天下之气。这样的敌人实在是太可怕了,更重要是朱怡成现在已拥有江南大部和浙江一省,还有台湾这样的地盘,等他们继续积累下去,有朝日子挥戈北上,这大清又如何自处?
  “可恨!可恨!”萧永藻咬牙切齿骂道,也不知道他骂的是当初那些看着南贼坐大而不尽快剿灭的官员呢,还是骂朱怡成?
  可惜的是,朝廷如今锋火四起,根本抽不出太多的兵力来对付朱怡成,更因为朱怡成占了江南后导致长江天险落入其手,更要防备南贼趁势攻击江北。除此之外,还有袁奇和祝建才两部也使得清军顾此失彼,这也是派他们南下的主要目的。
  在萧永藻看来,如今只能暂时让南贼得意些日子,等朝廷一切准备就绪,必要先灭此缭以靖天下不可。
  萧永藻和查慎行入城时,朱怡成正在听取科举汇报。经前期准备和宣传,明廷的第一次科举终于要举行了。这此科举代表的意义极其重大,更是真正确定皇明正统的主要措施,相比正式的全国科举,由于所占区域的因素,这次科举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再加上增加的三科并开,近些日子赶来南京的举子不少,这让一直关注此事的朱怡成很是满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