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656

  不仅如此,刚刚退下的明军又发起了对这边的攻城,这一次城头守军根本就没了丝毫勇气,初一接触就崩溃而逃,看着一个个凶狠的明军不断登上城头,挥舞着手中刀剑如切菜砍瓜一般追杀清军,张伯行忍不住闭上了眼。
  “完了……一切都完了……。”无尽的悲哀从张伯行心头涌起,苏州马上就要失陷了,他张伯行绝对不能做反贼的俘虏,他是大明的忠臣,是闻名天下的清官啊!
  丢掉手中宝剑,张伯行登上城楼,不顾城楼下依旧的厮杀,他先整整衣冠,随后朝着北方郑重其事地行三拜九叩大礼,起身后,默默走到窗边,眺望着远方,也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随后只见他猛然向外一跃,在无数人的注视下,张伯行如同折翼的鸿燕,从城楼跳下……。
  随着一声沉闷的声响,张伯行的尸体重重摔在城下,而在这时候,明军已占住了这片城头,带队的把总拔下城头代表张伯行的巡抚大旗,用力向城下一掷,那大旗飘荡荡地恰好落在城下张伯行的尸体边,随后把早就准备好的日月大旗插了上去,当旗帜在风中飘扬的时候,四周如雷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第176章
稳固
  拿下苏州,江南全入朱怡成之手,现在他可以完全腾出手来派军南下支援温州了。可当赶往温州的前锋还未抵达前线,蓝理和年羹尧的部队已经主动撤军,泰顺之战前后经历四十七日,就此结束。
  泰顺一战,马功成和杨勖部队损失并不小,整体伤亡高达六成,如不是杨勖精于守城指挥有方,再加上澎湖水师牵制住了蓝延珍的联合水师,马功行在温州不断派兵支援和替换前线有生力量,尤其是邬思道及时又向温州支援了三千人的生力军,要不然这泰顺就差一点儿被攻破了。
  此战,杨勖坚守泰顺,把蓝理和年羹尧部挡了足足四十七日,令清军在城下寸步未进,更为明军能顺利拿下杭州、南京、常州和苏州立下大功。因为他善守,此战后被军中誉以“铜墙铁壁”之美称。
  早在南京被攻下的消息传到温州,蓝理和年羹尧大惊之下就有了退意。南京失守,常州、苏州两座孤城更不可守,明军占领江苏全境已不可避免。蓝理是老行武的人,不会看不出现在的局势,至于年羹尧就更不用说了,丢了南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面对怎么都攻不下的泰顺,两人勉强又打了几天就主动放弃,带领大军主动撤回福建,依托福建山地险要进行驻防,以免明军拿下江苏后调头南下来攻。此外,蓝延珍的水师也全部撤回厦门、南澳两地,以防台湾的澎湖水师异动。
  不能不说,他们的判断和决定非常正确,他们前脚撤回福建没多久,常州和苏州两城失陷的消息也传了过来,而且北方的明军已彻底解决了江苏清军,并派兵南下支援温州。
  自朱怡成从宁波出兵到最终拿下苏州,前后经历两个半月,不仅地盘扩大了一倍还多,而且还拿下了南京、杭州、苏州这样的大城,更控制住了长江口至南京到太平府(今马鞍山)一带的水路。
  由于明军大胜,导致长江中上游的清军压力顿时大增,正对袁奇部进行攻击的清军为防明军水师沿江而上直抵九江,从而两部汇合,清军不得不减弱的攻势,针对明军水师可能攻击的区域进行布防。
  同时在江北,因为明军占领南京后清军更怕明军直接渡江趁胜北击,不得不把在河南的大军向江北调动,联同山东绿营从通州(南通)——泰州——扬州——滁州一线布置江防。
  如此一来,袁奇和祝建才两部压力顿时大减,逐渐稳住阵脚,同清军形成了僵持状态。
  占据了江南、浙江和台湾三地后,明军的攻势也缓了下来。说实话,虽此战收获大大超出了预期,使得朱怡成势力大增,但拿下这么多地盘不免也有些“消化不良”。
  如今,朱怡成的总兵力已超过了十万,可这十多万人要控制如此大的区域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比如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松江、台州、温州、丽水等这些重要城市有重兵驻扎外,其余各小州县的控制力并不强,再加上此次战役共俘虏清军(含团练兵勇)五万多人,另有三万多的地方义军需要整编,再加上所占各城市的实际控制也需要人手和时间去处置,所以当得知蓝理和年羹尧主动撤军后,朱怡成只是下令继续就地驻防,并未让部队向福建进行攻击。
  “恭喜监国!”回到南京不久,邬思道带着六部人员总算赶到了南京,一见朱怡成后邬思道就笑着行礼恭贺。
  “邬先生你可来了,你如果再不来孤得焦头烂额了。”见到邬思道,朱怡成是欣喜万分,仗打完了,可接下来要处理的事是千头万绪,虽然有廖焕之进行协助,但这一次拿下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另外还有之前说的俘虏和义军整编工作,再加上其他各项事务,朱怡成这几日是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
  听完朱怡成述苦,邬思道顿时大笑起来,胸有成竹地告诉朱怡成,他来之前已做了计划,等把计划细细向朱怡成讲解后,朱怡成顿时大喜,马上把同样焦头烂额的廖焕之找来,让他们两人尽快安置这些政务。
  “监国,政务之事先不急,不过现在有三件事需尽快安排,不知监国您是否有所考虑?”喊人去找廖焕之的时候,邬思道神色凝重地对朱怡成问。
  “三件事?还请先生赐教。”
  “其一,封赏众臣!”邬思道讲道:“此战我大明已动摇满清国本,尤其是南京应天府收复后,天下为之震动!监国为大明之主,当封赏众臣,并大赦以安民心,同时此举更能令天下归心于监国。”
  “此事孤已考虑了,正等先生来后再办。”朱怡成笑道。
  邬思道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道:“其二,请监国尽快开科举,纳贤士,布告天下!”
  邬思道此言一出,朱怡成倒是一愣,对于科举什么他从来没有这个考虑,这也是他的后世教育思维所致,毕竟朱怡成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科举的重要性也不是很清楚,再加上之前在宁波只是一地方义军势力,也未有搞科举的资格,就算那时候宣布开科举在天下人眼里恐怕也就是个笑话,那怕他后来在宁波重登监国之位也是如此,地盘仅不到半省之地,四周都是强敌,何谈科举一事?
  但如今不同了,拿下江南、浙江再加台湾,拥兵十多万,此时此刻朱怡成已完全有了和清廷叫板的资本,而当初那些观望,认为朱怡成只不过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反贼的士绅和读书人如今也渐渐改变了态度。其他的不说,仅当南京拿下后,周边几个小城根本就是大军到后城开,许多地方官员甚至主动投降。这样的情况在义军刚刚起兵时是根本看不到的,这足以表明人心已随着朱怡成的势力庞大而产生了变化。
  这些,虽然朱怡成已朦胧感觉到,却并没有细想过,而现在邬思道一言点破顿时让他恍然大悟。没错,此时正是开科举的大好机会,只要科举一开,手上人才缺乏的情况必然大大缓解,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把地方乡绅和大多数读书人全部拉进大明的阵营,这对于稳妥统治,安抚地方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先生一言点醒梦中人,孤谢过先生!”朱怡成起身郑重其事地向邬思道行礼道谢,邬思道腿脚不便来不及阻拦,只能勉强侧开身子以示不敢受礼。但从他满意的笑容来看,对于朱怡成如此能纳其言并且尊重自己的作风大为欣赏。
  “不知先生所说的第三件事是为何?”同邬思道商议了下如此开科举的细节后,朱怡成问道。
  “监国对目前局势如何看?”邬思道并未马上说第三件事,而是问起了现在局势。
  这局势是摆在面前的,拿下江南,再加长江天险,朱怡成其大势基本已成,而清军虽然依旧强大,但在短时间内对于明军已无法作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依朱怡成看来,清军暂时对明军主要会采取防御措施,同时从其他地方调集兵力先解决掉袁奇和祝建才部,等这两部被灭后,清军就再无内患之忧,就能集中力量掉头对付明军。
  至于明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现在的胜利果实,积蓄力量以备下一次战略。同时,明军也不能坐视袁奇和祝建才两部被灭,拿下南京后明军已占有长江之利,随时可沿江而上支援袁、祝二部,同时给予清军压力。
  当朱怡成把这些话一一说出后,邬思道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此次拿下南京城,再加上之前的杭州之战和后来的常州、苏州两城之战,我军俘虏的八旗大约有多少?”邬思道突然间又问起了关于八旗的事来。
  “南京城之前为清廷江宁八旗驻防之地,整个皇城内本有八旗士兵五千,再加其家眷老少妇孺不到三万,经几战后,八旗军力最终被俘虏者二千六百余人,再加上杭州和常州两地的八旗俘虏,一共是三千一百多人。”
  “也就是说如今监国手里有三万三千多满人?”
  “差不多这个数,具体的要需查册,自把这些八旗从皇城迁出后暂时放至城南区域划地安置,并已造册登记,如先生需要孤可让人把册取来……。”
  “这先不急。”邬思道摆摆手,又问:“两江总督噶礼、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江宁八旗参领费尔勒,还有一并俘虏的五品以上满人文武现都在何处?”
  “这些人俘虏后都关押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大牢里,怎么?邬先生当年游幕时认识他们?”朱怡成开玩笑道。
  邬思道听到这话顿时大笑起来:“邬某当年只是一介草民,可未有做过这些大人物的幕友。不过监国,第三件事就是这些八旗官员和家眷,也许很快就有客人会自己找来,所以请监国早做应对。”
第177章
劳动改造
  邬思道带人赶到南京,在他和廖焕之的协助下各项政务逐步梳理后大为改观,虽说人手还是有很大缺口,但至少能够保持政府整体运转。再者,科举一事也开始筹备,如果一切顺利两月后在南京正式举行科举。之所以间隔两月时间,这主要还是考虑到让参加科举的士子一个准备和缓冲,同样朱怡成这也要做些安排。
  对于科举的内容,从隋朝开科举制度产生到如今,应该说科举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了,无论是各个环节都已是极至。这些,朱怡成并没去做什么改变,毕竟科举的形式和内容已在举子心目中根深蒂固,老祖宗朱元璋创立的八股虽然有其弊端,可作为科举的重要一环它依旧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别的不说,仅从清承明后,科举一应内容依旧如故就能看得出来。清廷的统治者们可不是白痴,如果对他们没有好处对付怎么会依旧延续呢?再说,就连后世也是应试教育为王,擅自去改变这些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使自己站到所有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去。
  统治者考虑问题的想法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如果是以前的朱怡成,在网上和网友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进行批判的话肯定能头头是道说出一大通来,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革,比如说解放天性、促进科学、百家争鸣等等一阵嗨聊。
  但如今,朱怡成所想的就深远的多,作为统治者他首先要考虑科举的目的是什么,科举的目的其实是一种手段,一种把士绅阶级和统治者联系起来的纽带,同样也是给予最下层阶级,比如泥腿子们有朝一日能够改变命运的希望。至于其他,那只不过是术而已,只有搞清楚了科举制度的真正中心,才能彻底掌握这个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至于其他那些乱七八糟不切实际的想法,就算在后世应试教育制度中都未能体现,何况如今呢?
  但在举行科举的同时,适当地对科学方面进行一些倾斜,或者说增开些除进士科之外的科,以吸收那些除去传统科举以外的有用人才,这是可行的。而朱怡成在同手下商讨后对第一次科举恢复了明法和明算两科,同时再增加武举一科。
  这是一次对科举的尝试和试探,科举后再对明法和明算两科的学子安排其他上升通道,至于武举就更容易了,早在宁波时朱怡成设立总参谋部时期就着手组建武学,等有了武举士子,以后这些士子都会直接进入武学深造,然后再陆续进入总参谋部或各部队进行服役。
  对于武学,除武举士子外,原义军的各级军官也会陆续进入其中培训,同时朱怡成还开放了武举幼学,相当于后实清末的陆军小学、中学这类的机构,以吸引明军各级官员子弟入学。
  这些学生在幼学毕业后不仅可以进入军界或继续在大武学内深造,同样也可以为组建地方治安带来可靠的人手,从而逐渐替代传统的衙役等等,这也是朱怡成用这些方式来按照近代社会打造基层政府和警察力量的方式,以改变目前皇权不下乡的传统,牢牢控制住各级权利。
  封赏众臣后,朱怡成开始着手对俘虏清军的整编,绿营的整编还算顺利,对于这样的整编早在宁波时期明军就有了经验,只要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即可。不过八旗方面有些麻烦,实际上几场大战之后,真正的八旗兵俘虏人数并不多,就像朱怡成同邬思道所说的那样仅只有三千一百多人,八旗进行整编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情况,所以这三千一百多八旗兵依旧和八旗的三万家眷老少妇孺都安置在南京城南被特意划归出来的区域。
  不过,这些人实在是太多,管理起来有不小难度,再加上八旗对明军的极度仇视,也给管理上带来了极大不安定因素。
  “城南有又人企图闹事?”看着刚送来的报告,朱怡成皱眉问。
  “回监国,这些八旗鞑子实在是太多了,臣下这些人是根本就看不过来啊。”此次被封赏升官的指挥使黄朝云不安地回答道,城南八旗集中营由黄朝云负责管理,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八旗鞑子是多了些,以他一千多人的兵力要管辖三万多人的集中营,更重要的是这些还是极度敌视明军的八旗鞑子的确有些难度。
  仅仅一个多月,集中营那边就多次有人闹事,如果不是黄朝云带兵强压了下去,说不闹的更凶。
  “哼!这些家伙简直是敬酒不吃想吃罚酒啊!”朱怡成冷哼一声,这些八旗在自己手上,他倒没有直接把他们全部砍掉脑袋的想法,朱怡成又不是杀人如麻的屠夫,何况如今局势这些八旗也算是人质,有这么多的人质在手朱怡成还是有其他想法的,不过这不能代表他就能容忍这些八旗鞑子在集中营内闹事甚至企图逃跑。
  “把领头的全部给孤找出来,狠狠地杀上一批!”朱怡成带着冰冷的声音说道。
  听到此言,黄朝云顿时大喜,连忙领命,不过他又告诉朱怡成这集中营内人太多长久下去可不行,别说其他的,仅仅一日耗费粮食就是天文数字,要知道现在虽然浙江全部入明军之手,可由于之前的粮荒许多地方还在缺粮,宁波方面正日夜不断地想办法从南洋等地运粮过来进行救济呢,这些八旗鞑子居然白白吃明军的粮,。
  点点头,朱怡成也觉得如此白养着这帮人有些亏了,他想了想,突然想到后世的马鞍山也就是现在的太平府那边的矿山已经寻到,随着宁波那边的炼钢技术突飞猛进,矿石需求量大增,工部已上报要求尽快开挖矿山以满足要求。
  朱怡成顿时露出了笑容:“你回去后就把营中八旗青壮给我挑出来,然后把这些人全送去太平府那边,这些八旗子弟入关以来不思生产,一向以吸食我汉人民脂民膏而存,正好,那边的矿上现在缺人,让他们去那边好好劳动,好好改造。”
第178章
康熙的算盘
  江南丢失,清廷为之震动,再加上清廷在江南的数万大军一并被明军歼灭,使清廷不仅失去了江南一地,更令清廷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
  康熙一朝,全国总兵力大约在六十五万左右,不过这只是在册数量,实际数量应该比这数字更少些,大约是六十万上下的样子,如果去掉不能动用的边军,能调配的数量更少。自康熙四十七年袁奇在浙江起兵后至今,一年多的时间清廷前后损失总兵力就超过了十万,这对于常规军只有六十万的清廷来讲是极大的损失。
  为补充兵员,重建军镇,清廷在康熙四十七年年底就已开始加大征兵数量,可由于江南丢失和数万大军的损失,虽然清军有能力尽快从民间补充这些兵源,但从整体战斗力和武装程度来看,清军的实力随着江南战役的失败开始走下坡路了。
  更重要的是,江南一直以来就是清廷的赋税重地,尤其是江宁织造和苏州造司和杭州知造,这三府一向就是康熙的钱袋子,直接归属于内务府管辖。而今这三大织造随着整个江南丢失已不复存在,就连曹寅、李煦这样心腹中的心腹都落入了反贼之手,让康熙为之痛心不已。
  除康熙之外,还有一人更是恨朱怡成咬牙切齿,他就是康熙的皇子八阿哥。八阿哥在朝中名声很好,素有八贤王之称,可实际上八阿哥能够笼络那么多朝中官员一方面是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皇子地位,另外也是同他手中的大把银子分不开的。
  和其他皇子不同,八阿哥很早就着手把势力伸向了江南,可以说江南是八阿哥的基本盘,尤其是两江总督噶礼等人更是八阿哥在江南的代理人,每年他都能从江南获得数十万两收益,再加上通过官场和私下经营的产业,其获利总计已超百万,而现在一切都已随着江南丢失烟消云散,没了这大笔进项,他一个普通的皇子如何同太子还有其他兄弟争夺皇位?
  所以,当江南丢失的消息传来后,八阿哥是最为愤怒的,为此他几次求见康熙要求尽快南下收复江南。可康熙虽然对江南丢失一事恼怒异常,更是破天荒地踢翻了上书房的书桌,可不知道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康熙却没有马上调集兵力反攻江南,相反这件事却渐渐搁置了下来。
  上书房内,此时此刻康熙正在召见马齐、赫奕、耿额、揆叙和刚赶回京的隆科多几人。
  静静地听完隆科多的讲述,隆科多出京后带兵先是带兵平定了山西八卦教叛乱,紧接又对北直隶一带各路反叛教众进行了扫荡,就此黄河以北八卦教势力被隆科多基本扫平,地方上为之一清。其后,隆科多又带兵赶往河南,负责对盘据在那边的祝建才部进行清剿,可还未等他联合兵力发起全面进攻时,江南丢失的消息突然传来。
  为避免明军趁势渡江北击,康熙急忙下令各部在江北布防,从而导致祝建才就此逃过一劫,而今在河南和清军依旧形成僵持状态。至于在长江中游的袁奇部也是如此,整个战局就此迟缓下来。
  “皇上,江宁丢失后南贼如今势大,奴才手中兵力实在不足,还请皇上继续增兵以先确保江北安全。依奴才所见,只要能保证江北兵力充裕,那么奴才就有把握彻底先解决在河南的祝建才部。一旦祝建才部被灭,那么在武昌的袁奇也就孤掌难鸣,等灭此二贼后,即可掉头再同南贼决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