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4/656

  不过康德既然这么说了,马齐也不好多说什么,作为老臣康德尊重他是一回事,可是倚老卖老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马齐这个人不善言辞,没有急智,如果今天是张廷玉在的话,或许话语中会更委婉些,也能拿出一个更好的提议和方案来。
  想到张廷玉,马齐的心里就是无比惆怅,这位大清的栋梁和重臣实在是可惜了,如果不是当年的那些事张廷玉怎么会以身来证清白呢?如果张廷玉现在还活着的话,以他的能力和手段远超马齐。
  同马齐说了会儿话,见马齐有些精力不济康德让身边的太监搀扶马齐出宫离去,等马齐走后,在殿后转出了一个人,径直走到马齐刚坐过的墩子坐下。
  “皇上,此事您如何处置?”淳亲王笑问。
  康德笑了笑,摇摇头道:“马齐老了……。”
  “是呀,马齐老了……。”淳亲王顺着康德的口吻叹了口气。
  其实马齐所说的并非没有错,当年在中原的时候大清就是这么做的,对内实施仁政,安抚民心,拉拢地方。毕竟满人在中原是少数民族,以少数统治多数,仅仅靠武力是不行的,打天下的法子不能用来治天下,这个道理马齐明白,康德和淳亲王也明白。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清在中原这么做了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到头来还不是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被赶了出去,最终沦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在印度,从一开始康德就仔细考虑过了,当年君临中原的那一套在印度实施并没有太大意义,一来是满清的人口基础所限制,二来也是因为印度这个地方的人和汉人的不同。
  从人口而言,印度的人口不比中原少,可从这些人的个性和习惯来说,他们远不如汉人,其骨子里的奴性几乎是以生俱来的。
  这点康德比马齐看得更为清楚,这也是他在印度直接用八旗的方式来统治的原因。
  既然定下了统治基础,那么对于违背统治或者说和八旗方式妨碍的一切就阻扰的问题了,尤其是那些信绿教的大头巾,在西域的时候康德等人就明白这些人是什么货色了,一旦任其不管的话,对于大清在印度的统治不是一件好事。
  武礼父子的手段虽然激烈了些,也稍过了些,可从出发点是好的,这结果也是康德乐于看见的,但在马齐看来却是十恶不赦的行为,两者的观点从一开始就不在一条线上,如何能取得一致呢?
  “撤去阿舒尔的职务,令其发往十哥那边军前效力。至于武礼,教子不严,罚俸一年!”
  康德想了想,开口这么说道。话音刚落,淳亲王就笑了起来,拱手大赞皇上英明。
  阿舒尔撤职,再让他去郭亲王军中效力,这看来是处罚,其实却是给了他一个立战功的机会。眼下郭亲王正在准备南下,以清军的实力打赢南边的阿三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在军中立了功,不仅能官复原职,弄不好还会由此晋升。
  至于武礼的处罚更是不痛不痒,直接罚俸一年?要知道拿下盛京后满清上下人人捞了不少好处,武礼也不例外,他一年的俸禄才多少?难道现在武礼还要靠这个俸禄来过日子不成?
  “好了,这个事就这么办吧。”康德一句话把这事怎么处理给定了下来,如果不是碍于马齐的面子,他也许根本不会去处置武礼父子。
  说完后,康德转而就说起了南边的战事,他告诉淳亲王自己准备亲自带兵南下,所以盛京这边暂时由淳亲王代他处理政务,这一次南下清军要下一盘大棋子,东边的隆科多和南边的郭亲王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康德御驾亲征,打算直接一战灭掉南边的莫卧儿帝国,吞并其领土。
  如能做到,那么大清就能彻底占据这片富饶的土地,从而再一次焕发新生。
  永业十九年十一月,清廷分三路大军攻击莫卧儿帝国。
  其中东路是隆科多的部队,由尼泊尔出兵向西南进军。西路是郭亲王率领的部队从盛京西南向东南迂回,直插莫卧儿帝国的腹地。
  至于中路是康德亲领的部队,这支军队集结了清军最精锐的部队,部队包括骑兵、步兵和大量纯火器部队,此外还有数万新组建的印度八旗军队,虽然印度八旗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清军,可人数不少,再加上印度人打顺风仗还是马马虎虎的,所以康德这一次直接就把印度八旗给拉了出来。
  康德的主要目标不是别处,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三路大军总人数超过了二十万,势不可挡直扑而来,当得知此事后,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沙惊恐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第1531章
帝国的黄昏
  穆罕默德.沙是一位年轻的君主,原本帝国的皇位根本轮不到他,因为贾汗二世得病去世,莫卧儿帝国没有直系继承人,作为堂弟的穆罕默德.沙就这样被拥立为莫卧儿帝国皇帝。
  继位时,穆罕默德.沙才是十七岁的少年,朝中大权被掌握在拥立他的赛义德兄弟手中。几年前,穆罕默德.沙在臣子的帮助下用不名义的手段毒死了赛义德兄弟,从而掌握了帝国大权。
  从少年继位到弄死权臣再到君临天下,从这点来看穆罕默德.沙似乎是有些手段的,甚至和当年康熙有几分类似,可其实这个年轻的皇帝并不是什么明君,穆罕默德.沙的性格刚愎自用,喜怒无常,目光短浅又狂妄自大,历史上莫卧儿帝国的彻底衰败也从他开始。
  在清军从中亚来到印度,刚刚出现在北方初期,穆罕默德.沙对清军的来历根本不屑一顾,甚至他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支从北方流窜到印度的部落而已,相比强大的莫卧儿帝国,清军根本不堪一击。
  当清军摆出南下旁遮普的时候,曾今有臣子警告穆罕默德.沙要重视这支军队,但穆罕默德.沙根本就不理会,直接给旁遮普总督下了一道驱赶清军的命令后就继续沉迷在后宫的享乐之中了。
  当旁遮普大战,清军直接击溃北方的印度军队,一举拿下旁遮普的消息传来后,穆罕默德.沙这才大为惊恐,他连忙召见臣子商议同北方的清军谈判,没错!就是谈判而不是立即从各地调集兵力夺回旁遮普,此外更寄于梦想清军拿下旁遮普后就此停住脚步。
  谁都无法理解穆罕默德.沙的脑回路究竟是怎么回事,按理说北方旁遮普都被敌人打下来了,印度在北方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清军来势汹汹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君王都会做全面战争的准备,同时封锁边境,密切关注清军下一步的动向。
  可穆罕默德.沙倒好,他仅仅只是派出了几个臣子去北方和清军谈判,其谈判目的只是想割让旁遮普,以保存莫卧儿帝国中南部的统治。除此之外,他连召集军队的命令都未发出,梦想着用这种方式阻碍清军南下的脚步。
  但穆罕默德.沙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派出的人刚从德里出发没多久,北方就传来了清军南下的噩耗。不仅如此,除北方的清军外,还有东方尼泊尔方向也有清军出现,仅仅几日时间清军就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南逼近。
  到这时候穆罕默德.沙才开始慌乱,他急忙让大臣们通知各省总督向德里集结部队,以阻拦清军南下的脚步。
  对此,大臣们劝阻穆罕默德.沙立即迁都,印度中部地区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利于军队行军,以目前消息来看清军南下的速度极快,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直接打到德里。
  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沙和莫卧儿王室继续留在德里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向南撤避其锋芒,同时等待增援的军队抵达。
  可当这个建议提出后,穆罕默德.沙却对放弃德里的建议迟疑不决,在他看来德里作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如果放弃的话会对整个帝国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动摇他的统治。
  如果留在德里,也许清军南下的速度没那么快,又或者从德里到北方的边境还有不少印度军队,这些军队能够进行抵抗给自己争取时间,再加上从各省调集的增援军队如能在敌人打到德里之前抵达,自己就根本不需要离开德里也能抵抗住清军的进攻。
  除去这些外,还有他派出去谈判的人,或许这些寄予厚望的臣子能够给他带来好消息,就算直接割让旁遮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能让对方退兵对于穆罕默德.沙来说就已近足够了。
  穆罕默德.沙的操作令人费解,他的想法更让人琢磨不透,谁都不明白他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或者说穆罕默德.沙就像是一头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骆驼一般,仿佛他看不见危险,危险就不存在一样。
  从这点来讲,穆罕默德.沙倒是有些像前明时期的崇祯皇帝,当年崇祯皇帝也是如此,明明有南下迁都的路可以走却偏偏死赖着京师不跑,最终导致前明灭亡。
  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面对清军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根本就没做全面战争的动员,而且摆在北方的军队其战斗也是堪忧。
  康德的三路大军势如破竹,仅仅十几天的功夫就击溃了莫卧儿帝国在北方的军队,莫卧儿帝国北方军兵败如山倒,当北方军队被清军打败之后,通往德里的道路已畅通无阻,康德是打了老仗的人,如何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当即他率领中军长驱直入,其速度让莫卧儿帝国上下惊叹不已。
  从出兵到打到德里,康德花了一个月都不到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了击溃莫卧儿帝国北方军队的时间。
  这样的战争速度就连康德自己也有些难以想象,他虽然知道莫卧儿帝国的军队不堪一击,可这也太好打了些吧?哪里是不堪一击啊,简直就是和豆腐一样一碰就碎。
  十二月中旬,康德的中路大军打到了德里,这时候的德里已人心惶惶,穆罕默德.沙还在纠结是不是要放弃德里的想法时,清军就以让他目瞪口呆的速度直接包围了德里。
  这时候,再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整个德里已被清军围住,而各省的援军天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或许连出兵都还没来得及出呢。
  围住德里后,康德派人对德里劝降,当穆罕默德.沙接到劝降的信件后,脸色惨败的他一双手颤抖的根本拿不住信纸,整个人更是不住地发抖。
  尤其是康德直接告诉穆罕默德.沙,如果不投降的话清军就会对德里发起进攻,到时候整个德里都会陷入一片火海。等清军打下德里,清军会对德里展开三天大索,这三天内清军不会封刀,德里的臣民们,包括穆罕默德.沙自己的生死都在一念之间。
  面对如此恐怖的威胁,穆罕默德.沙哪里还能顶得住?他惊恐的双眼中似乎已经看到了德里化成一片火海的场景,更看到了自己被乱刀分尸的恐怖。
  虽然朝中还有坚持抵抗的臣子和军队,但兵临城下已被吓破胆的穆罕默德.沙仅仅迟疑了一夜后,第二日整夜未睡黑着眼圈的穆罕默德.沙就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永业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上午,德里的城门从内打开,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沙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请降。
  当骑着高头大马志得意满的康德来到时,穆罕默德.沙就如同一个卑微的仆人一般跪在地上,双膝曲地连忙前行上去,用自己的后背给康德当成下马的凳子。
  等康德下了马后,穆罕默德.沙更是五体投地,恭敬无比不住亲吻康德的靴子,用赞美的语言拼命歌颂康德的丰功伟绩,甘愿当康德的最忠心的仆人,只请求康德能够留下一条性命。
  面对这样的皇帝,康德也是无语,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贪生怕死又无耻的帝王,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穆罕默德.沙还是有些用处的,他的投降能够让大清轻而易举地吞并掉整个莫卧儿帝国,而且留着他一条狗命也更利于对地方的统治和拉拢。
  为了安抚穆罕默德.沙,康德和颜悦色地把他从地上搀扶起来,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了几句话,随后让人带领着大摇大摆开进了德里。
  这时候,穆罕默德.沙才松了口气,虽然他听不懂康德在说些什么,可有一点他是明白的,至少自己这条小命保住了,这对于现在的穆罕默德.沙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1532章
文明和野蛮
  德里占领,皇帝穆罕默德.沙和他的大臣被一网打尽,虽然莫卧儿帝国还依旧存在,帝国在南方、东方和西方的各省都未陷落,但实际上明眼人都已经看出,莫卧儿帝国在此时刻已经算得上是亡国了。
  康德没有杀穆罕默德.沙和他的臣子,在康德看来这时候不杀他们反而更有用处,康德让穆罕默德.沙依旧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牢牢把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向各省发出旨意,要求各省投降满清。
  穆罕默德.沙虽不是一个明君,可他也不是傻子,试想一个能以少年君王的身份毒杀权臣的皇帝会不明白这点么?这无非就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
  一旦整个莫卧儿帝国被满清吞下,那么他这个傀儡皇帝也没有半分用处了,到时候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穆罕默德.沙心里非常清楚。
  可就算这样,穆罕默德.沙依旧没有丝毫反抗的勇气,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穆罕默德.沙为了活命哪怕明白最终的结果依旧配合康德,只期望到那一刻时康德能看在自己可怜的份上留他一条性命。
  莫卧儿帝国的巨变消息很快就传了开来,第一个得到消息的自然是印度南部的西方各国,西方各国根本就没想到庞大的莫卧儿帝国居然会在满清的打击下这么快就丢失了首都,甚至包括皇帝和朝中众臣全成了俘虏。
  北方的巨变令西方各国为之担忧,尤其是在印度南部势力最强的英国和法兰西人,他们担心一旦满清彻底吞并莫卧儿帝国后会给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带来大麻烦,所以遏制满清南下,包括满清吞并莫卧儿帝国必须做出反应。
  在英法两国的利益趋势下,莫卧儿帝国南部、东部和西部各省以皇帝陛下失去自由,旨意并非出自皇帝陛下意愿为由拒绝投降,相反各自联合起来组成了南方反抗联合,推出自己的首领,也就是莫卧儿帝国第八任君主贾汗达尔.沙的小儿子阿拉姆吉尔二世为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同北方的满清抵抗。
  为了各自在印度的利益,英国和法兰西人对阿拉姆吉尔二世不仅给出了支持的承诺,还在军事上给与极大协助。
  有了两大强国的援助,临时上场的阿拉姆吉尔二世心里有了底气,开始集合原本要去增援德里的部队在南部设置防线,企图和满清决一高下。
  消息传到大明的时候已经是永业二十年一月下旬了,这时候的大明正是新年到来的时刻,整个京师都洋溢着新年的热烈气氛之中。
  今日是除夕,按照现在大明的制度,第二日正月一日是新年的大朝会,大朝会后朝廷下午就开始休息了,除去各部和军机处值守人员外,普通官员将休息三日,随后在元宵节再休息五日(原本是二日,后改成五日),总计八日的假期。
  偏殿中生着地龙,同外面的严寒不同,偏殿内温暖如春,穿着普通袍服的朱怡成正同首席军机大臣蒋瑾谈着话,时不时有笑声传来,看来无论是朱怡成还是蒋瑾的心情都很不错。
  “南边的缅甸,西南的印度,至少数年甚至数十年是肯定稳定不下来的,眼下西方各国的注意力都从我大明身上转向了那边,这些日子英国和法兰西公使已几次联络外交部,提出让我大明出面协助各国稳定两地的建议。”蒋瑾带着笑说道,神色中满是轻松。
  朱怡成点点头,有些认真道:“这的确是件大事,我大明同西方诸国交好,自然要从中出一份力,此事蒋卿让外交部看着办就行了,以表明我大明的态度即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