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5/656

  朱怡成这番话让蒋瑾脸上的笑容更甚,他装模作样起身向朱怡成行礼,口称遵旨,等坐回去后,君臣两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没错,态度可以表明,但做不做,或者如何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无论是缅甸还是印度,这都是大明落下的两颗重要的棋子,其目的就是要扰乱印度次大陆地区包括南海地区,给西方各国找点麻烦。
  随着大明的不断崛起,西方各国对大明的警惕和防备越来越甚,甚至在一定程度下已经有了遏制大明的行动。为了打破外交僵局,同时转移西方各国的目标,朱怡成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好不容易下出了这一盘棋,如今这盘棋的威力已经显露,朱怡成心中是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自废武功”?
  “皇爷,缅甸那边还好,就是印度那边恐怕满清有些吃力,虽说拿下了德里,俘虏了对方的皇帝,可莫卧儿帝国各省已推举了新皇,其背后还有西方各国的支持,臣担心到时候满清挡不住南部联合的反扑,一旦失败印度这颗棋子可就废了……。”
  蒋瑾有些忧虑道,从传回来的消息来看满清虽占了上风,但满清在印度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整个印度的人口不亚于大明本土,再加上还有西方各国对南部联合的强力支持,最终满清是否能彻底吞并莫卧儿帝国还是两说。
  “无妨。”对于此事,朱怡成却比蒋瑾更有信心,印度人是什么货色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比朱怡成更了解的。何况根据情报,满清在印度以八旗为模板着手建立印度八旗,同时采取了当年后金时期的野蛮统治手段。
  虽然文明高于野蛮,但在一定程度上野蛮却是摧毁文明的利器。这点,在当年蒙古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而且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满清的这种半封建半奴隶的制度更适合推广。
  从这点来说,朱怡成倒是有些佩服康德,康德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到了印度后很快就摸清楚了印度的政治格局和印度种姓制度的情况,果断采取了推行印度八旗制度的决策。
  这个决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满清的八旗制度虽然落后,可相比种姓制度却又稍稍先进,而且等级森严的八旗制度又和种姓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很容易让印度人接受这种制度,并利用这种制度维持满清在印度的统治。
第1533章
两地总督
  “过了年,董大山就要回来了。”朱怡成悠悠说道:“缅甸和印度这么一闹,南海就能太平几年。”
  “蒋卿觉得董大山回本土后,吕宋那边何人接替总督合适?”朱怡成转而对蒋瑾问道。
  蒋瑾微微一愣,董大山回本土一时之前就是定下来的,作为前军机大臣,开国公,董大山去吕宋任职主要是因为这两年西方诸国对大明的举动,为了安定南海坐镇吕宋。
  正是因为董大山在吕宋的坐镇,南海这几年虽说有些风波,但整体还算太平,这一晃就是几年过去了,随着缅甸和印度的棋子发挥作用,董大山也是回来的时候了。
  等过完年,蒋瑾的军机大臣任期也到了,接下来他就要从军机处退出,不再担任军机大臣。
  廖焕之在离京之前曾和蒋瑾聊过此事,蒋瑾退出军机处后自己是有想法的,其中去吕宋任职是他的一个选择,而且对于此事蒋瑾试探地询问过朱怡成,但朱怡成却一直没给蒋瑾明确回复。
  今天朱怡成突然提起了吕宋总督的人选,这话一出蒋瑾心里就明白自己去吕宋这件是恐怕泡汤了,要不然朱怡成也不会这样问。
  无法去吕宋,蒋瑾心里未免有些失落,不过他很快心情又平静了下来,静静思索了下。
  对于吕宋总督的人选,蒋瑾在之前也有过考虑,当即说道:“回皇爷,臣以为前马尼拉知府,现国税司李卫较为合适。”
  朱怡成听到蒋瑾提起李卫,嘴角露出了笑容。李卫眼下依旧是国税司司长,但官职已升至了户部侍郎,这些年李卫在国税司干的着实不错,不仅按照朱怡成的意图组建了国税网络,更打造了一直强力的税务警察部队。
  这几年里,大明的税收节节上升,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数字。
  去年财政收入第一次突破了十亿元,要知道在大明刚复国初期多少?永业十年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也不过二亿五千万,现在直接翻了四番都不止。
  这个财政收入还不包括海外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财政收入将继续不断上升,按照国税司的报告显示,用不了几年财政收入恐怕会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卫是一个能臣,这点已从他的政绩证实,再加上李卫原本就在吕宋呆过,对于吕宋极其熟悉,再加上其能力、官职品级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那就让李卫去吧,在吕宋历练几年再让他回京也好。”朱怡成点头道,蒋瑾微笑着表示同意。
  李卫这次外放吕宋和之前担任马尼拉知府完全不同,他这次由国税司调任吕宋是当封疆大吏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李卫在吕宋呆上几年然后再回京师后资历足够,恐怕接下来就是让他直入军机处的时候了。
  说完了吕宋的事,朱怡成看了一眼蒋瑾,虽然蒋瑾刚才听到朱怡成询问吕宋总督时候蒋瑾的神色变化极为轻微,但朱怡成却落入了眼中。
  对于蒋瑾心里是怎么想的,朱怡成非常清楚,再过几月蒋瑾就要从军机大臣位置上退下来了,对于蒋瑾的安置这些日子蒋瑾试探地说过几回,朱怡成却都未表达意见。
  “这时间过的还真快,一晃就二十多年过去了……。”朱怡成站起身,悠悠叹道:“朕还记得想当年刚入宁波的时候,如不是蒋卿协助,宁波也不会轻易落在朕的手中。如没有宁波,也不会有现在的大明,对于大明,蒋卿是有功的,有大功的!”
  “皇爷……臣……臣何德何能……。”听朱怡成如此赞誉自己,蒋瑾心中激动不已,虽说相比廖焕之等人蒋瑾的功利心较重,但不得不承认大明复国蒋瑾有着大功劳。
  而且投靠朱怡成之后,蒋瑾无论在工部尚书还是后来的军机处职务上干得着实不错,这些年大明蒸蒸日上,蒋瑾是出了大力气的,这也是朱怡成看重他的原因。
  “功劳就是功劳,朕都记在心里。”朱怡成微笑着对蒋瑾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蒋卿心中所想朕明白,朕心里也赞同蒋卿的想法,这些年蒋卿在军机处做的着实不错,其实朕真是不想让蒋卿如此退下去,但国家制度乃朕亲立,既然是制度就不能破坏,如此还请蒋卿明白。”
  “臣明白,臣不为权不为身份地位,臣只想能为大明,为皇爷多做些事……。”蒋卿声音有些哽咽,大礼向朱怡成跪了下去。
  “起来起来,你我君臣何至如此?”朱怡成上前搀扶起蒋瑾,安慰道:“朕知道你想去吕宋,但朕不能答应!”
  待蒋瑾起身后,朱怡成正色道:“吕宋虽重,但李卫足以。你蒋瑾乃国家重臣,放在吕宋实在大材小用,朕为国家,为蒋卿想,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蒋卿听朱怡成这么说心中刚还有的那一丝怨气全部散去,取而代之的只有深深的感激和羞愧。
  “这些日子朕仔细想了想,眼下中原尽复,北地战事已了,满清也已驱赶至印度,这大明本土从表面来看已然天下太平。但实际上地方并不稳,尤其是西域、藏地两处,后续要做的事还有许多。”
  看着蒋瑾,朱怡成目光柔和,同时又带着鼓励:“西域和藏地要彻底归于大明不是那么简单的,此事非短短数年就能完成,恐怕终朕一代都不一定能做到。朕打算让蒋卿统领西域、藏地两处几年,为朕好好治理地方,教化万民,不知蒋卿可否愿意?”
  “臣愿往!”蒋瑾毫不迟疑回答,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他当然明白西域和藏地的重要性,更明白这个任务之重。
  正如朱怡成所说,要彻底把西域和藏地纳入大明统治并不是那么容易,无论是西域还是藏地,这两地都同中原不一样,其民族关系复杂,地理环境更不同中原,要同化两地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之前,大明从军事角度来讲完全可以直接灭掉西域的满清包括藏地的准葛尔部,从而一口吞并这两块地盘。但朱怡成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徐徐图之,直到去年的时候才完成对西域和藏地的占领。
  在最初蒋瑾有些不理解朱怡成这么做的原因,可随着后来的局势变化蒋瑾这才明白了朱怡成的深意。
  正是因为西域和藏地的复杂化,大明这才没有不顾一切地发兵攻打。如果是这样的话,占领两地容易,可要让两地长治久安却难。
  尤其如此,倒不如让满清在两地先好好折腾一番,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才是朱怡成真正的目的。
  现在,经历了满清在西域和藏地的残酷手段,一些障碍满清已提前帮着大明给清除了,就算遗留下来的其他问题对于大明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从而使得大明占领两地展开治理要比当初直接拿下更为容易些。
  此外满清被驱至印度,眼下搅得印度那边翻天覆地,这同样是朱怡成驱虎吞狼之策,或者说祸水“西”引。
  在看明白了朱怡成的一系列安排之后,蒋瑾不得不承认朱怡成的高瞻远目,眼下西域和藏地已经全归于大明,接下来的治理更是任重道远,朱怡成点名让蒋瑾去做这件事,蒋瑾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能做好了,那么他蒋瑾就能名垂青史,为后世万民称颂,如此能不激动?
第1534章
长期规划
  去西域和藏地(包括青海),责任重大,蒋瑾心中澎湃之余未免也有些忐忑,对此朱怡成早有准备,当即同蒋瑾细谈了下,告知他在西域和藏地那边不用顾忌,尽管放手去做就是。
  朝廷对于开放西域和藏地的力度是极大的,不仅会向两地进行持续而长期的移民工作,此外每年朝廷还会向两地进行大幅度的财政拨款,以支持两地地方建设和恢复生产。
  现在的大明其财政收入已达到了历史最高点,随着各地的战时结束,接下来的数年甚至十数年间,大明基本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这样一来从军事上的大部分财政支出就可以转为对地方民用支持,而西域和藏地两处是重中之重。
  “朕打算把西域建设兵团一分为二,天山南北各设置一部,由中枢和地方双重管理。此外,在藏地同样效仿西域建设兵团设立藏地建设兵团,这件事等年后即可进行。”朱怡成对蒋瑾如此交代道,蒋瑾边听边微微点头,西域建设兵团这两年在西域东部做的不错,正是有了建设兵团的存在不仅使得大明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更减轻了西域明军庞大的后勤压力。
  在满清撤离西域之时,大明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军,拿出粮食平定和安抚地方,建设兵团功不可没。
  眼下,西域建设兵团总人数超过了十万,但接下来按照朱怡成拆分建设兵团的想法,西域建设兵团分为南北两支,不足的人数会从退役的西北军队中进行补充。
  在西域战事结束的情况下,朝廷已不再需要继续在西域囤积重兵了,何况按照朝廷的退役制度,每年从军中退役的军人不在少数,原本西域就需要大量移民和建设,直接从西北军队中以退役人员进行补充,然后拆分建设兵团,这样的操作是最合适的。
  至于藏地同样也是如此,不过藏地建设兵团的成立恐怕会从云南、四川、青海、陕西等地进行调动,效仿当年西域建设兵团的例子设置。
  “蒋卿有什么想法直言无妨。”朱怡成见蒋瑾安心的同时神色有些迟疑,当即开口问道。
  蒋瑾笑笑道:“臣未去过西域和藏地,但之前在中枢有所了解,不过当时着眼点主要还是军事不在地方,如今情况不同,两地已归于我大明,接下来就是如何治理的事了。”
  “既然是治理,无非民生和稳定两事……。”说道这,他看了一眼朱怡成,见朱怡成神色没有什么变化,他继续道:“但相比中原,两地风俗、习惯、人口均有不同,皇爷之前高瞻远目解决了不少麻烦,眼下治理正是极好的时机,但臣觉得除去正常施政外,臣还有三点看法……。”
  “那三点,你仔细说说。”朱怡成饶有兴趣地问。
  蒋瑾回道:“其一是交通,臣以为治理地方先需交通便利,所谓天高皇帝远,如地方不通政令不达,治理起来尤其困难。要长治久安,先需解决交通问题,除去官道外,臣请铺设两地铁路。”
  朱怡成微皱起眉头,铁路铺设现在在大明已不是稀罕事了,这些年南边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南边就不用说了,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早就建成,眼下由上海向南过浙江至福建的铁路也已经开通,至于南京向内陆延伸的铁路线也在继续建设之中。
  至于北方,北京向南过通州的铁路早就建成,还有北京至天津、至山西和承德的铁路也是如此,朱怡成的铁路计划已经有了雏形,虽然耗资巨大,但铁路建成后获得的利益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西域和藏地建设铁路军事意义更大于经济利益,这点和中原铁路建设有着极大区别。而且两地的地形极为复杂,铁路建设其难度远超中原,如果要建设铁路除去投入巨大外,还有耗时必然极久。
  不过蒋瑾说的没错,交通的问题是针对两地统治的基础,如果无法满足交通,朝廷不可能在未来对两地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充其量也就是在几处要地设置官府,管理周边区域罢了。
  在两地的许多地方,朝廷的政令根本无法达到,这短时间还没问题,可时间长了,必然会造成地方势力的抬头,从而影响到地方统治和施政。
  “大规模建成恐怕有些难度,朝廷财政虽然宽裕,但也无力支持全面铁路建设。”
  “这是自然,臣也是如此考虑,但臣以为在两地各城之间的铁路或可以先建,臣之前主管工部,对于此事算是有些心得,只要朝廷对此支持即可,毕竟路要一步步走,饭也要一口口吃嘛。”
  蒋瑾笑着回答道,朱怡成一听也乐了,这倒也是一个办法,先以点带面,一步步来,这样的难度小些,也更适合两地。
  “其二是两地的人口问题,臣以为除向两地移民外还应该由两地向外移民,既要进去,也要出来。”蒋瑾继续说第二个要求。
  朱怡成微微一愣,他倒没想到蒋瑾会想到这一步,不过仔细琢磨蒋瑾说的极有道理,移民的同时也从西域和藏地向其他地方移民,从而彻底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这种操作虽然繁琐和时长,可一旦做好了确是免除后顾之忧的好事。
  试想,等上十几二十年后,西域和藏地的本地人口基数远远下降,而汉人的人口不断上升,那么到时候两地的人口结构就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来两地就同中原没什么区别了,也避免了未来两地可能会产生的各自问题。
  “这件事可以做,但怎么做,如何做,需好好想一想,此外如何移出,又如何安置,等蒋卿去了那边视察一番,仔细想好了再给朕上个折子。”
  “臣明白。”蒋瑾连忙应道,接着又说起了第三点,也就是最后一点。
  “皇爷让臣总督西域、藏地两处,是皇爷对臣的看重,但臣以为两地设省、州、府、县一事还需尽快,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朝廷要想在两地长治久安,以军管代替民政只是权宜之计,只有真正在地方设置官府才是长远之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