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656

  无奈之下,高进只能先解决自己控制区的问题,暂时把南部的事搁置,专心稳固在缅甸的政权。
  不得不说,作为造反老祖宗的白莲教在民心争取上很是有一套,虽说高进是外来者,可在立足稳固后就开始用白莲教的那套东西开始拉拢民心。
  高进部下中传教好手不少,在高进的授意下关于白莲教的传播从缅甸北部区域逐步蔓延,在传教的同时,高进还拿出了大量物资对地方进行拉拢,其效果非常显著。
  在前年的时候,高进自称白莲护教宗主,金蝉子下凡。
  缅甸本就信佛,各地寺庙信徒众多,白莲教在缅甸教义传播极其顺利,尤其是白莲教的那套东西很容易蛊惑人心,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寺庙已大多供奉弥勒和无生老母,从而在缅甸这片土壤扎根。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高进在缅甸国王的位置逐渐坐稳,此外他还提拔了不少当地的大族子弟作为官员,这样一来就更得人心,如今高进已成了真正的缅甸王,虽然整个缅甸还有南部一些地区还未彻底拿下,但白莲教义通过各种渠道已开始向南部渗透,弄得南部各方势力心中惶惶。
  宗教这玩意,自古以来就是大杀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在东方,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就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在后面的历朝历代中,宗教对朝廷的影响力也依旧存在。
  至于在西方就更不用说了,西方文明从最初就是宗教文明转变而来的,教皇国对西方各国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西方各国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一律都信仰宗教,在西方历史上因为宗教原因导致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从宗教的影响力来说,西方甚高于东方。这是因为东方王权和西方王权的根本不同导致,在东方,皇帝是受命于天,皇帝称为天子,代天牧民,王权高于宗教。而在西方,王权神授,王权需得到宗教的承认,这一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高进在缅甸大搞白莲教,大肆推行白莲教义,这导致了东西方宗教包括缅甸本土宗教的强烈碰撞。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进搞的还真是不错,白莲教义的“恐怖威力”大明是一清二楚,要不然从前明起朝廷也不会大力禁止白莲教,并且强力打压了。
  一想到缅甸南部如今乱成一团麻的样子,朱怡成的嘴角就不经意地微微翘起,他当初放高进和白莲教一码,并且暗中支持高进进入缅甸,其目的就是要借白莲教之手扰乱南亚地区。
  南亚这个地方小国林立,宗教势力错综复杂。
  朱怡成很是期待高进能够把南亚地区搅得翻天覆地的那一日,如果有这样的结果,朱怡成也就彻底放心了。
  朱怡成掌控大明以来开疆拓土,如今大明不仅彻底收复了中原故土,还拿下了西域和藏地,再加上蒙古和东边地区,大明本土的领土已超过了盛唐。
  此外,大明还握有海外领土,其中新明、吕宋、南陆这三大海外领土加起来更甚于大明本土,再加上琉球、柔佛等地,大明扩张的地盘足够大了,而在南亚地区,朱怡成却没有直接拿下的打算。
  南亚不同本土,也和其他海外领土不同,南亚各国民族复杂,宗教混乱,再加上西方各国的势力已经深入其中,大明假如要直接把这些地盘收归己有的话,不仅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可能直接因为南亚同西方各国开战。
  随着满清势力被彻底赶出本土,大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本土和海外领土,为大明打好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南亚小国盲目扩张并同西方各国开战并不是一件值得的事。
  大明不可能把所有目光中的领土全部占了,大明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打下容易,可要治理非常困难,与其如此倒不如让高进去折腾,看看高进和他的白莲教能够折腾出个什么名堂来。
  况且,一旦高进在南亚立足扩张,这对于大明也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高进是朱怡成放到南亚的一条鲶鱼,这条鲶鱼就是大明用来折腾南亚和西方各国的,无论成败与否,大明都能坐享其成。
  其实满清去印度的目的和高进在缅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满清在印度立住脚,一样能够影响到西方向东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进程,这就给了西方世界从大明身上转移目标,同时让大明安稳发展的机会。
第1518章
想法
  蒋瑾在偏殿汇报了足足一个多时辰这才结束,之所以用了那么久主要是朱怡成询问了一些关于西域和藏地后续事宜安排,亏得蒋瑾早就有所准备,要不然被皇帝一问三不知,他这个首席军机大臣未免会被批评。
  离去前,朱怡成提了一句廖焕之,前些时候廖焕之生了场病,这病虽说不是什么大病,可毕竟廖焕之年龄大了,这老人生病还需多加注意。
  朱怡成公务繁忙,再加上他身份特殊,不便前去探望,蒋瑾同廖焕之的关系不错,朱怡成让蒋瑾去太医院取点地方进贡的良药,替自己去看望一下。
  离开偏殿,蒋瑾去太医院取了药,说是药实际是些补品,都是这几年各地进贡而来的上好人参、鹿茸、当归等,东西是太医院早就准备好了的,蒋瑾取了药后离开了皇宫,径直就去了宋国公府。
  廖焕之病未痊愈,不过相比前些时候已好了许多,听闻蒋瑾来访急忙让人带入内室。
  廖焕之和蒋瑾原本就是好友,两人结识微末之时,所以蒋瑾在宋国公府的待遇自然远超旁人,入内室见面也是很自然的事。
  提着东西进了内室,廖焕之半坐在躺椅中,膝上盖着薄毯,脸色微黄,看起来人有些消瘦,但精神头还算不错。
  放下东西,说了这些东西的来路,廖焕成向皇帝和朱怡成道了谢,便请他在自己身旁坐下。
  等仆人上了茶离开后,蒋瑾这才仔细询问廖焕之的身体,并问是否要请太医再过来瞧瞧。
  “不用了,小病而已。”廖焕之笑笑道:“这人老了,季节变化就有些受不起,说起来也是老夫大意贪凉,前些时候已经喝了几副药,眼下只需静养些时日即可。”
  “往日这身子骨不是不错么?怎么说病就病了?”蒋瑾埋怨道。
  廖焕之摇头笑道:“这身子骨再强也有疏忽的时候,这也怪我没注意仔细,不过话说回来,这年龄上去了就是如此。”
  说着,廖焕之叹了口气:“未病之前倒没什么,这一病倒人就会多想,不瞒你,这几日我一直在琢磨着回乡养老的事,此事你觉得如何?”
  蒋瑾微微皱起眉头,想了想道:“此事还需皇爷点头,如是平常恐怕皇爷不允,可如今……。”说到这,蒋瑾顿了顿,看看半躺着的廖焕之又笑了起来:“你这老货倒可借此上书皇爷,或许皇爷就点头答应了。”
  “哈哈哈……。”廖焕之一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可笑了没几下就剧烈地咳嗽起来,蒋瑾瞧他咳的厉害连忙上前帮着轻拍后背,又取了茶水缓缓喂下,廖焕之喝了点茶水,这才止住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廖焕之长叹一声,摇头道:“再过一年我就七十三了,等到这岁数就是一个坎。人到七十古来稀,我这辈子跟了名君,位极人臣,最终得封国公,而今子孙满堂,人生也值了。如能死前回故乡,在乡间终老埋于祖地也就无憾了。”
  “何必说这样的话?”蒋瑾连忙劝道:“你一向身体康健,此次只不过是小病而已,多养些日子自然无事,以你身子骨再活个十几二十年的毫无问题。”
  “但愿吧……。”廖焕之的确是老了,当年他跟着朱怡成的时候才五十而已,而今却已是七十的老人,这时间过的还真是快,一转眼就近二十年过去了。
  人一老就容易多想,就算是廖焕之也不例外,在外人眼里,廖焕之位极人臣,虽已不在中枢,可对于朝廷的影响力尤在,何况他还是复国功臣,封宋国公、太师。
  唏嘘了几句,廖焕之问起了蒋瑾的打算,相比廖焕之,蒋瑾要年轻好几岁,而且蒋瑾的身体一向硬朗,平日里不要说大病了,连小病都没得过。
  蒋瑾笑笑摇头,他明白廖焕之如此问的原因,因为明年他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就到任了。
  不仅是他,整个军机处还有好几人也都要到任,对于后续的军机大臣人选朱怡成已经在最终确定之中,并且征求了蒋瑾等人的意见。
  按照大明军机处的惯例,蒋瑾退出军机处后有几个选择,一是像廖焕之那样得封一个三公或三师的虚衔然后退休荣养。二是如同董大山、王东等人的例子,去地方或者海外领地为一任总督,至于其三也可继续留在朝堂执掌一部。
  蒋瑾和廖焕之不同,相比廖焕之,蒋瑾的功利心更强些,说功利心并不算贬义,换后世的说法就是事业心强。
  蒋瑾退出军机处以他的身体状况依旧可以干上几年,但他不想留在部堂工作,如在部堂的话,蒋瑾未免会同下一任军机大臣打交道,这样一来以他的身份、资历有些尴尬。
  何况,蒋瑾很清楚朱怡成是什么样的人,朱怡成可不喜欢他们这些退下去的军机大臣依旧影响到之后军机处的运行,所以蒋瑾对此有过打算,那就是想去地方,或者海外领土。
  廖焕之微微皱眉:“具体何处可有打算?”
  “南方吧,南方的气候更养人。”蒋瑾笑道:“两广不错,不做军机大臣去当个两广总督还是可以胜任的,此外吕宋也是个好去处。董大山明年就回来了,吕宋那边也需人坐镇,军机处这些日子正在讨论吕宋人选。”
  廖焕之点点头,他有些明白蒋瑾的想法,既然蒋瑾已有了主意,那么再劝也没必要,就像他现在这样,心里已有了告老归乡的打算。
  廖焕之虽已离开朝堂,却对于朝堂的事还是知道一二,尤其是目前大明北方战局和西北、藏地的情况。
  相比廖焕之做首席军机大臣的时候,蒋瑾在这个位置上虽不如廖焕成沉稳,却干的着实不错。
  这些年来,大明日新月异变化极大,随着科技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明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铁路的陆续建成,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这些年风调雨顺,黄河治理也颇有成效,眼下的大明用国富民强来形容毫不为过。
第1519章
游子
  廖焕之告老的折子几日后送至大内,朱怡成看完后并未说话,起身在殿中走了几步,推开了偏殿的大门。
  偏殿外是皇宫内的小花园,现在正是一年之中最美的金秋之时,花园内的树叶渐渐变黄变红,再过些日子一眼望去就就是一片灿烂。
  抬头望着天空,此时的京师还不是后世的京师,没有沙尘暴和雾霾的天空显得是那么蔚蓝,秋天的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时光凝聚在此时刻。
  轻叹了一声,朱怡成想到刚来此地的时候,一切就如昨日一般。
  时光一转眼就近二十年过去,当初的少年也步入了中年,而陪伴自己的那些臣子们也渐渐老了。
  一代人终究要被另一代人取代,这是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
  普通人是如此,位极人臣的勋贵也是如此,就连朱怡成也逃脱不了光阴的消磨。
  “罢了罢了……。”朱怡成心中叹道,廖焕之的年龄的确大了,虽说他身体之前一直很好,可这一次的小病却让这个重臣起了归于故乡的想法。君臣一世,有始有终。原本朱怡成是打算让廖焕之在京师养老的,既然廖焕之现在又归乡的想法,朱怡成也不好阻拦,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廖焕之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他这一点小小的要求就满足他吧。
  想到了廖焕之,朱怡成又不免想到了其他人。
  相比廖焕之,董大山、王东、蒋瑾、庄岩……他们的年龄也不小了,基本都是六十的老人了,恐怕再过上几年,这一个个也将慢慢退出舞台,从而被更年轻的人所取代。
  一代人创造了辉煌,可终将会逝去,朱怡成自己同样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望着远方,倾听着耳边轻微的风声,一时间朱怡成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
  不知过了多久,不轻不缓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接着小江子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皇爷,刚传来消息,安北王明日可抵达京师。”
  “哦,知道了……。”朱怡成点点头,自己的二儿子要回来了,这小子在北边干的不错,这回让他回京是因为俄罗斯那边的事,既然他是安北王,那么安北的事必须要参与,自己的儿子封在北地,作为老子的朱怡成总要想着点他。
  小江子并没退去,稍迟疑了下轻声说道:“皇爷还件事……听说安北王妃有喜了……。”
  朱怡成先是一愣,接着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这还真事一个好消息,两月前太子妃刚有了,现在连安北王妃也有了,大明皇室后续有人啊!而他自己也马上就要做爷爷了。
  “去!挑些礼物还有补品送至安北王府,对了!再从宫里挑两个嬷嬷过去,好生照看着。”
  “奴婢马上就去安排。”小江子脸上同样挂着笑容,连连点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