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656

第1307章
又来这招
  马齐远道而来,虽双方敌对但郭亲王等人对于马齐不仅尊重也有礼仪。见面当日特意设宴好好款待马齐,并为他安排了极好的住处。
  等宴后送马齐离开后,作陪的郭亲王、城亲王和隆科多三人来到书房依次坐下,在烛光之中,三人的神色都极为凝重,却一言不发。
  过了许久,隆科多先开口:“两位王爷,马齐此来之事还需两位王爷定夺才是,不知两位王爷如何考虑?”
  “考虑?这还用着考虑?”郭亲王冷笑一声:“老四的手段我们又不是没有领教过,八哥八嫂死的如此凄惨,我同老四是不共戴天!老四想用这名义让我等归于他手下简直是异想天开!”
  “十哥说的没错。”诚亲王在一旁表示赞同:“我这四哥性格阴沉手段毒辣,丝毫不顾兄弟之情,何况他现在的位子是如何来的?八哥的仇绝对就不能这样轻易算了!现在老四居然用祖宗的名义来做保证?呵呵,亏他想得出来!如果他心中真有祖宗,有敬畏之心的话,当初又如何做出那等事来!”
  诚亲王这番话说的郭亲王连连点头,就连隆科多也不得不承认双方的仇恨根本就不是能够轻易化解的。
  再加上雍正所谓的承诺根本不值一提,为了取信郭亲王和诚亲王,雍正直接用大清列祖列宗的名义发誓,以示其诚意。可是这种诚意哪里作得了真?郭亲王和诚亲王又不是三岁小孩,仅凭着这种承诺就能乖乖听话?
  假如这样的话,等到以后无论是郭亲王还是诚亲王,包括他隆科多在内都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天家无情,这是向来的真理,放下手中兵权,就是任人鱼肉。
  “不过话说回来,马齐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张衡臣以死为谏,为的就是要保住我大清残存的这些基业。一个汉臣能做到这点,我心中无比敬佩。可惜,可惜了张衡臣呀,依他所言,如我们再相互打下去,等明军攻来列祖列宗创下的大清可就彻底完了,你们别忘了,老十三已在蒙古败亡,科尔沁也没了,辽东故地和整个蒙古都落到了大明的手里,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诚亲王在否决了和雍正罢手言好的可能后,同时也说出了他的顾虑,而且这个顾虑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事实。
  他们之前根本不知道在辽东和蒙古那边发生的事,这还是马齐今天说了后才明白清廷现在所面临的危难到了什么程度。
  之前,双方争斗,一是因为建兴的原因,二来也是郭亲王和诚亲王为了自保。
  只要蒙古和辽东还在,大明短时间内是不会想起西边来的。可当现在蒙古和辽东彻底归了大明,那么接下来大明会是什么样的动作这明白人心里都很清楚。
  虽然和雍正之间势不两立,但无论在场三人对于雍正再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终究是大清的人。
  作为太祖太宗的子孙,作为开国先辈的后代,哪里能见大清就这样彻底灭亡呢?
  所以,这同样是他们三人所纠结的一点。如果不联合,恐怕大清也就真的要完了,可如同联合他们又信不过雍正,更有可能在大清灭亡之前就被雍正送下地狱。
  “十四弟,你向来比我有主见,依你所想究竟应该如何办?”郭亲王只觉得左右为难,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无奈向诚亲王求助。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取而代之,只要我们这位四哥能从皇位上下来,或者把大清中枢权利让出来由我等掌控,那么一切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诚亲王冷笑着说道。
  “这怎么可能?”隆科多哭笑不得,就连郭亲王也觉得这种可能几乎微乎其微。
  假如能够这样,他们早就做了,何必和雍正打生打死呢?
  在军事上都没做到的事,凭着嘴皮子如何能够办到?雍正又不是傻瓜,没了皇权,他不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郭亲王等人?这种事别说雍正了,如果是郭亲王他们也不可能做。
  郭亲王摇头否决道:“十四弟,这种话就不用说了,除非老子的脑子坏了才肯答应。”
  “呵呵。”诚亲王笑了笑,点头道:“其实这个道理和我们这位好四哥让马齐带的话是一样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能打这样的好算盘,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同样的事?如果要保证的话,我们也可以啊!向列祖列宗发誓,我第一个来!”
  “好了好了,十四弟,你说的都是气话,现在说的是正事,究竟如何做才行。”郭亲王苦笑着摇头,闹了半天诚亲王是故意这么说的,不过话说回来,假如真的谈判破裂的话,这倒是一个合适的理由。毕竟他雍正可以开这样的条件,他们同样也可以开类似的条件,反正都是兄弟,谁怕谁啊!
  “王爷,您莫非有了另外想法?不如讲出来看看可行否。”隆科多在一旁若有所思,插口询问道。
  “舅舅就是舅舅,果然厉害!”诚亲王冲着隆科多竖起大拇指晃了晃,隆科多连连摇头说不敢,还请王爷直言。
  诚亲王喝了口水,这才正色道:“我琢磨了半日,主意倒是有一个,而且也是眼前唯一可行的。”
  “什么主意,十四弟尽快道来。”郭亲王急迫地问道。
  诚亲王先叹了口气,随后道:“要说这个主意还是当年八哥做过的,我现在只不过是借八哥当年的点子罢了。”
  这话让郭亲王和隆科多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建兴当年做过的?建兴当年做的事多了,诚亲王究竟指的那一件事?
  “其实很简单,无非八个字而已。”诚亲王认真道:“恢复祖制,八王议政!”
  “恢复祖制,八王议政?”
  诚亲王道出目的后,郭亲王和隆科多同时一愣。这件事当初建兴的确是做过,那是为了和康熙夺权所为,当时建兴联合满洲王公大臣意图搞八王议政,从而借用他们的势力来压迫康熙。
  当年,建兴的恢复祖制,八王议政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当建兴借此获得权利后,八王议政的话就再也不提了,而这个设想也从来没有落实过。
  不过现在诚亲王突然提出恢复祖制,八王议政,这个目的和当初建兴的目的有所区别,当年建兴是为了夺权,而他现在是为了分权自保。
  如果雍正同意恢复祖制,八王议政,那么他这个皇帝名义上虽还是皇帝,可失去了大部分的皇权,再也无法肆无忌惮地对付郭亲王和诚亲王他们了。
  同时,既然是八王议政,各自也有牵制,雍正也不用担心他的地位不保。所以从这点来看诚亲王提出的恢复祖制,八王议政倒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妙!妙啊!”想明白了的郭亲王顿时拍手大笑起来。
  而隆科多同样也露出了一丝笑意,如果雍正同意这么做得话对于双方倒也是一个台阶,而且对各自也有保证。
  这样一来,大家从名义上就联合起来了,暂时不再用打生打死。接下来对于大明那边也可以携手御敌,以保大清基业。
  “可是十四弟,这八王议政恐怕也又难处啊”郭亲王在听明白了后先是高兴,紧急着又犯愁起来。
  “哪里难处?”
  郭亲王愁眉苦脸道:“按照祖制,八王议政其实就是八旗旗主议政,但眼下我大清江山破碎,各旗旗主早就凑不齐了,哪里还能找来八王?”
  “这又有何难?”诚亲王突然笑了起来,伸手指着郭亲王,随后又指了指自己:“既然八旗旗主如今凑不起,那么就重立八旗不就行了?十哥,你为一个,我也可以为一个,至于老四嘛正黄旗依旧归他也算一个。其他的人,我听说老大被圈着,让老大出来领一旗也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三哥、九哥都可以为旗主,如人数还不够,十六弟、十七弟他们同样可以。”
  郭亲王听的有些傻眼了,按照诚亲王所说分明就是他们这些亲王阿哥直接把八旗给分了,各为新的旗主,然后再组成八王议政。
  “十四弟,你不是开玩笑吧?”
  “开玩笑?当然不是!”诚亲王神色严峻道:“这大事如何开得了玩笑?再者,如今辽东覆灭,关外各旗主已经不在,我大清面临强敌自然要重整八旗,既然重整八旗为何不能重立旗主?”
  “我等都是太祖太宗的子孙,都是先皇的阿哥,以我等身份如何当不了这个旗主?十哥,你倒是说说看,当年太祖太宗时各旗旗主是何人?既然恢复祖制,那就索性恢复的彻底,所谓不破不立正是这个道理!”
  诚亲王的话倒也不算错,当年努尔哈赤的时候建立八旗,各旗旗主不都是他的兄弟儿子?到皇太极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后来因为时间久了,各旗由当初的旗主延续下去,这才分了家,但不管如何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郭亲王细细琢磨着诚亲王的话,越想越是有道理。何况诚亲王的建议对他们还有其他好处,要知道雍正上台后对于兄弟打压的厉害,如果能把这些兄弟都立为旗主,那么必然会站在他们这边和雍正的皇权对抗,到时候就算以后雍正的皇权占了上风,那么凭借他们的内部联合雍正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第1308章
秋官
  朱怡成平日办公的偏殿难得气氛如此轻松,这一日朱怡成并没有和平常那样忙于公务,而是在偏殿招待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臣子,并且和老朋友一般和他品茶笑谈。
  史贻直的人黑了,也瘦了,但气色相比之前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史贻直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根本不像当初黯然离开军机处时的失意和颓废。
  当年史贻直离开军机处是迫于无奈,但同时也有着他自身的原因。由于判断失误,再加上史贻直对于大明政策走向的把握与证见不同,导致朱怡成对他极为失望,在考虑再三后更换首席军机大臣,作为首席军机的史贻直不仅黯然从位子上离开,之后更是以代天子巡视各省的名义离开了京师。
  可以说,多年前黯然离开京师的史贻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以这种不体面的方式离开还是大明复国以来的头一位。
  离开京师的那天,史贻直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和不甘回望京师,当时的他甚至没想到自己还有回来的一日,因为在他看来所谓的代天子巡视各省只不过是朱怡成为了安抚自己给的一个台阶罢了,从退出军机处的一刻起,史贻直很明白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一晃就两年多过去,谁都没想到史贻直居然又回来了,相比离开时候的他,如今的史贻直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有些不同了。
  这两年多,史贻直几乎踏遍了大明本土各省,他去过北地,涉足过江南,也到过岭南,更深入中原腹地,还在西南和西北停留了不少日子。
  在之前,史贻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对于天下许多都在纸面上,他有着不错的能力,却对于基层没有太多深入,所以在政治方面史贻直更多的是理想化,欠缺的是实际。
  这两年的经历,让史贻直把心沉了下去,在地方他看到了许多当初在庙堂之高时所不曾注意到的许多东西,而且在这两年中,史贻直的心态也逐渐开始改变,从最初的委屈、不解和失意中逐渐走了出来,开始慢慢正视自己的错误,结合实际,从而得到了不少感悟。
  在两个月前,正在贵州的史贻直接到了朱怡成让他回京的旨意,史贻直就此踏上了归京的道路。
  这么多日子没有回到京师,当史贻直再一次回来的时候,望着眼前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京师,心中自然是百感滋味。
  到京后刚歇下,第二天朱怡成就召他入宫,所以今日史贻直才能坐在偏殿和朱怡成侃侃而谈。
  对于这位曾今的首席军机大臣,朱怡成就如同一个老朋友一般招待,并且向他询问这两年多的感悟和经历。
  对此,史贻直详细向朱怡成汇报了他这两年的巡视情况,一开始朱怡成仅仅只是想听一听而已,可随着史贻直的讲述,朱怡成发现史贻直在地方的确大有收获,不仅做到了当初代天子巡视各省的工作,同时还对于各地的风俗民情、施政情况等等有着详细了解和判断。
  “皇爷,臣这两年中大开眼界,如不是皇爷当初的安排,或许臣还无法醒悟当年之错。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到今日臣才真正明白这话的道理。”史贻直真心诚意地说道。
  “辛苦你了,不知卿这两年多游历对于各地情况有所记录?”朱怡成微笑着点头问道。
  史贻直拱手道:“这是自然有的,臣还琢磨着等有时间把这些好好整理一下,有机会的话集册出书。”
  “这是好事!”朱怡成赞赏道:“卿这本书的确要出,等出了后朕不仅要看,还可让朝中众人都好好看看,以领会卿这些年的感悟。”
  “臣惭愧……。”
  “不用如此,这可是财富!”朱怡成笑着纠正道:“今日见卿如此,朕也放下心来了,你做的不错!”
  史贻直起身郑重其事地向朱怡成行礼,以表示心中的感激。
  的确,假如不是当初朱怡成这样安排的话,或许史贻直就这么一蹶不振就此沉沦了。而正是有这行万里路,这才让史贻直从失意中逐渐醒来,从而面对现实,最终重新找到了新的方向。
  “卿之后有何打算?”朱怡成也不阻拦,笑着受了史贻直这一礼,等他直起身子后问道。
  “这……臣还没想好,臣或许还会继续去西边看看,又或许去海外走走,等再过几年臣可能回归故乡,居于乡间,种上几亩地,然后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吧。”
  面对这个问题史贻直有些迟疑,因为他的确没有想好,所以一时间无法给朱怡成准确的答复。
  “卿要告老还乡?”朱怡成笑问,随后不等史贻直回答就摇头道:“卿如今还不到五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刻,如此告老过田园生活过早了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