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656

  “皇爷……。”史贻直开口正要解释,朱怡成摆了摆手。
  “乡有遗贤乃君之过也,何况卿还是能臣,如此归乡实在是不妥。”朱怡成先说了这么一句,接着打量着史贻直笑问:“朕打算让你留在京师,你可愿意?”
  假如是在两年前朱怡成问这个话,史贻直肯定是不会愿意的。当时的史贻直虽然失去了军机之位,但他同样有着傲气和坚持,那时候的他绝对不会甘愿如此。
  可是现在史贻直不同了,他心中的坚持还在,但这种坚持和当初的坚持已经完全不同了。
  之前的史贻直高高在上,现在的史贻直却结合实际,看待问题的思路和想法不一样了。
  “臣愿意!”史贻直回答道。
  朱怡成望向他的目光中满是赞赏之色,这样的臣子才是真正的能臣,史贻直浴火重生,未来定能青史留名。
  “你去刑部吧,为刑部尚书,如何?”
  “臣遵旨!”史贻直虽然有些意外朱怡成会让他去当刑部尚书,不过他依旧毫不迟疑地应了下来。
  当天,朱怡成任命史贻直为刑部尚书的旨意就正式下达,原刑部尚书迁右都御史,而当史贻直为秋官的消息传开后,所有人都极为惊讶,因为没人能想到曾今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史贻直在离开朝堂两年之久后又回来了,而且直接坐上了这个位置。
第1309章
新的改变
  朱怡成任命史贻直为刑部尚书并非心血来潮,在他心里史贻直一直都是个人才,而且在当初史贻直在军机处干的不错,要不然朱怡成也不会后来在廖涣之离开军机大臣位置后特意把史贻直提拔上来,让他来领军机。
  后来史贻直从首席军机之位下去,黯然离开京师其实也并非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史贻直其他方面的欠缺,再加上他文人出身潜意识中对于一些事物的天然排斥和理想化。
  所以从这点来讲,史贻直其实当一部主官或者是普通军机大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他做不了一个首席军机大臣的职务,因为作为首席军机大臣所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远比一部主官和普通军机大臣来得更为全面,史贻直当初的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而现在经过两年多的沉淀,史贻直已经脱胎换骨了,现在的史贻直不要说为一部尚书,就算重新做首席军机大臣也是可以胜任的。
  当然了,让史贻直再为首席军机大臣这是不可能的,朝廷的规矩就是规矩,朱怡成就算是皇帝也不会去破坏。一旦规矩破坏了,那么规矩就不再成为规矩,况且如今的军机处运作顺利,史贻直再入军机非但会影响到军机处内部的平衡,同样也会把史贻直放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
  所以说,朱怡成才会作出让史贻直担任刑部尚书的决定。这个决定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倒不是之前的刑部尚书做的不好,仅仅从这个职位而言,之前的刑部尚书并没做错什么,要不然朱怡成也不会让他迁为右都御史了。
  让史贻直当刑部尚书,那是因为朱怡成对史贻直有大用,并且要用史贻直来对现在的刑部进行调整和完善。
  大明的朝廷各部结构起初是按照前明来设置的,同时和满清的结构基本相同,只不过在有些细节方面稍有差异罢了。
  在大明复国后,朱怡成逐步对原来的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军方的调整最大,朱怡成不仅在兵部之外设置了总参谋部,以总参谋部的职权来分兵部的部分权利,从而把军权从文官手中部分转移到皇帝的手里。
  此外,朱怡成借用五军都督府的名义设置了陆军部、海军部、总后勤部、预备役等部门,以用来进一步完善军制和控制军队。再加上新军逐步取代原本的陆军,大明军制也在此一步步得到完善。
  除军方外,外交部、商部、铁道部、国税司这些部门的建立也进一步细分了原本各部的职能,更能符合目前大明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让大明政府有更好的运转。
  而现在,朱怡成准备从刑部下手了,对于目前大明而言,刑部虽然在原本六部中排名中等,可实际上刑部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要知道刑部几乎是公检法司四合一的部门,其权利极大。
  大明现在所使用的法律是《大明律》,《大明律》是当年朱元璋时期确定的律法,一直沿用到前明灭亡。
  满清入关后,满清按照《大明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所谓的《大清律》,但实际上其本质并没有太多变化,仅仅在一些方面按照满清的利益进行修改而已。
  朱怡成复明后自然废除了《大清律》,重新启用《大明律》,但《大明律》经历四百来年的时光,对于目前的大明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用了,为此朱怡成在采取一系列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修改了《大明律》中的一些内容,以让其进一步完善。
  但这样做其实只是修修补补罢了,现在的大明正在高速发展之中,《大明律》对于大明的前进脚步已经明显跟不上了。何况,随着工商的不断发展,还有外交的变化,大明和世界的接触等等,这些都是之前没有的东西。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许多政策在实施,又或者大明对外对内的变化中实际和《大明律》有冲突的地方不少,这导致许多方面的不便,更造成了一些案件无法顺利判断和处置。
  沿海一带和大城市还好,内陆和偏远地区就麻烦了,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不出问题直接按照《大明律》的条文来进行处置,从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不断出现,所以朱怡成决定重修《大明律》,从而彻底完善新的律法以适应这些情况。
  此外,除了《大明律》外,朱怡成还要对工商、税务、文化、对外政治各方面修订各项律法,作为《大明律》的补充。
  这是一项极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是普通人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能力极强,对朝堂和地方事务精通,对法律极其了解,还能够沟通各部的人来进行主导。
  想来想去,朱怡成这才选中了史贻直,要知道史贻直在朝廷中无论能力和威望都是足够,何况史贻直原本就是搞法律出身,再加上他之前担任过左都御史,又入过军机,还曾为首席军机大臣。现在,史贻直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几乎踏遍了本土各地,对于地方事务也极其了解,从这些方面来看,史贻直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让史贻直当这个刑部尚书,主导《大明律》和其他补充律法的制定,这才是朱怡成的真正用意。
  此外,刑部作为国家最高律法机构,朱怡成打算把刑部的职能在完善律法之后进行拆分,从而形成公检法司的彻底分离。
  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朱怡成决定先建立警察机构以先一部取代目前的衙役制度,为之后拆分刑部做好准备。
  其实目前大明已经有类似警察制度的机构了,这还是当初朱怡成在考虑到预备役的情况下对现实衙役制度的一种补充。不过目前来看,这种补充并没有起到太好的作用,毕竟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警察制度和从制度上到管理上都模棱两可的机构要先进的多。
  再者,警察制度的建立可以直接从根本上让地方执法权归于中央,这对于大明的政治结构是一个重要调整,同时也利于中央对地方,包括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从这些方面来看,朱怡成对史贻直的期望极高,希望史贻直能够用几年的时间一步步完成他的设想,从而进行改变。
第1310章
拆分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是施政的基础。
  朱怡成把如此重要的事交给史贻直,足以能看出他对史贻直的厚望。
  同样,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发展的保证。
  大明现在的教育正从原本的教育体系和结构开始慢慢转变,其实朱怡成为皇家子弟和勋贵子弟创建的皇家学院已经打破了原本的教育方式,皇家学院的建立更像是西方国家的学院结构,但又有着一些不同。
  朱怡成在当初着手建立皇家学院的时候就准备把这家学院按后世的现代教育模式来进行。当然了,后世的教育中糟粕也有不少,而传统的教育中同样有着亮点。
  取其糟粕,用其优势,再同实际进行结合,这才是朱怡成建立皇家学院的真正目的。
  此外,朱怡成还打算用皇家学院的模式来影响大明的教育结构,包括大明官员的选拔。
  在封建社会,中国开创的科举制度是极为领先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打破了之前官员选拔仅仅从贵族和世家子弟中征召的方式,从而给予了普通人在阶级地位上的一个上升通道。
  这种制度的建立,极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又能够使国家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优秀的人才。
  中国的科举制度曾今被西方世界大为称赞,并对后世的现代西方世界造成了极大影响。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西方世界就逐渐从中国科举制度中得到了启迪,逐步改变西方原本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等。
  按照历史的轨道,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就正式以中国科举制度为蓝本建立文官考核制度,从而逐步取代原本落后的那些制度。而在这个时空,由于大明的强势崛起,科举制度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欧洲各国已有不少国家开始认识到这种制度的优越点,并着手对本国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调整。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举制度的确做到了相对平等,同时也开创了平民参政改变社会结构的先例。
  当然,再先进的制度在运行近千年后终究会产生落后的一面,并且不适应时代的进步。但是不管如何,科举制度的影响力直到后世取消科举制度后依旧存在,在后世很常见的各种选拔考核等等,这些制度无不有着科举制度的影子,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存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朱怡成从来没有想过取消科举制度,如果他这么做的话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反对包括整个社会的动荡。
  后世历史重所谓的百日维新变法就是如此,一群不食人间烟火,仅仅靠着满腔热血和想象的书生和一个几乎是傀儡,迫切希望获得真正权利的皇帝所主导的这场变法之所以失败,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取消科举。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自寻死路,自绝于人民。没了科举制度,又拿不出一个能够替代的相对平等的制度,等于站到了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无可挽回的。
  朱怡成又不是傻瓜,他当然明白科举制度的重要性,这种制度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取消科举制度,仅仅只是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而且他很聪明的用之前科举制度中原本就有的一些东西来对大明复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进行调整,比如除进士科外恢复和设置了明法和明算两科,同时再增加武举一科。
  这些调整并没引起任何反对,也没造成动荡,毕竟明法和明算两科在唐宋时期就有,至于武举一科在武周朝时就曾今出现过,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延续和确定下来而已。
  大明用这种方式来对现有科举制度进行调整,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年中,通过新的科举进行选拔的官员包括技术人员极大地成为大明发展的支柱,而且也给予普通人更多的上升通道。
  在这种基础上,朱怡成在几年前就又暗搓搓地开始在科举科目中继续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说白了朱怡成这么做实际上就是用科举制度的这张皮来来进行遮掩,实际上是打着科举制度的名义进行官员和科技人员的选拔改革,从而进一步减弱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朱怡成做的很是漂亮,他没有搞什么一步到位和强制推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原本科举制度的结构,从而达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科举制度的实施外,本质还是教育结构。
  这话就重新绕到了原本,朱怡成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再加上以皇家学院为蓝本建立现代教育模式,由上之下逐步影响原本存在于的私塾教育和官学制度。
  对于后者,朱怡成和改革科举制度一样并没有进行表面上的大变动,仅仅在原来的官学制度上进行逐步的调整,以适应变化。
  至于私塾,这个朱怡成暂时没有管他,因为私塾的性质和国家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这属于民间私人和自发性的教育。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包括皇家学院的出现和官学的变化,私塾自然也会逐步改变。
  这种改变会终究导致私塾的消亡,从而转为由官学或者民间新型学校来替代。后者已经开始在江南、直隶等地出现了,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
  随着官学改变和新型学校的不断出现,朱怡成考虑到后期的发展情况,决定再一次拆分礼部,把礼部中的教育职能单独从礼部中分离出来,建立教育部以专门负责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实施。
  礼部之前已有部分职能分离成立了外交部,如今再把教育单独立为一部,这对于原本的礼部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大动作。现在的礼部尚书是何显祖,同时他也是军机大臣,为此朱怡成直接把他找来商议教育单独列为一部的事。
第1311章
梁山先生
  虽然朱怡成同何显祖只是商讨拆分礼部单独建立教育部的事宜,可其实何显祖心里很清楚,所谓的商讨仅仅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实际上朱怡成已经下定了决心,礼部的拆分不可阻挡。
  朝廷六部(原本的六部)中,礼部的地位向来是极高的,中国历来把“礼”排在第一位,所以礼部尚书在朝中的地位一向高于其他各部尚书。
  大明复国后,第一任礼部尚书是由廖涣之担任,同时他也是第一任首席军机大臣,从这点足以看出礼部的重要性。
  何显祖作为一个降官,能够坐上礼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职务,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如果不是何显祖在琉球和日本两件事中为大明立下大功,再加上朱怡成也需要给天下降官竖立一个榜样的话,以何显祖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个位置。
  但是这些年中,朱怡成对礼部先是进行了第一次拆分,把外交只能从礼部中取出,同鸿胪寺合并新建了外交部,从而分掉了礼部部分权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