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4/656

  他的话令朱怡成微微点头,明白了董大山的用意。
  从能力而言,岳钟琪的确是最好接替的对象,但是不要忘记岳钟琪现在掌控边关,统帅边军,假如让他来接替董大山的职位控制辽东和蒙古东部的话,那么岳钟琪的管辖范围和权利就过大了,这对于朝廷和岳钟琪本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况且,董大山很清楚接下来朝廷就要对西北用兵,一直摆在西边的岳钟琪就是朱怡成对西北用兵的准备。所以说,董大山并没有推荐岳钟琪,而是推荐了林建章和杨勖,这两位老将都是明军的著名将领,无论其职位又或者军中威望足以接任。
  “就杨勖吧,说实话这些年朕也委屈了他,由他来接替你的职务,也算是朕给他的一个补偿。”朱怡成考虑了下说道。
  “臣替杨勖谢过皇爷!”董大山连忙起身行礼。
  “你呀你,都这个时候了还为部下向我谢恩?”朱怡成笑着摆摆手,让董大山坐下,之后从一旁取出个锦盒来,随后直接递给董大山。
  “皇爷,这……?”董大山接过锦盒,有些不解的问道。
  朱怡成说道:“君臣一场,如今你要离去我也拦不住,就算面前拦住恐怕以后你在朝中也做得不安稳。既然如此,我也只能答应下来,不过朝中职位你可以辞去,我希望你退下后是否可去皇家学院任职,以为我大明培养英才?”
  董大山听朱怡成这么说心中感动,当即点头道:“臣自当听从皇爷吩咐,请皇爷放心。”
  朱怡成点点头,接着说道:“一晃近二十年了,这时间过的也真快啊!如果黄杰还在的话那有多好?可惜,可惜了……。”
  听朱怡成又一次提到黄杰,董大山心中同样是无比感慨。
  “这件物事朕赐给你,也算是朕给你的一个许诺吧。”朱怡成抬手朝着董大山手中捧着的锦盒说道。
  董大山依旧疑惑这锦盒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在朱怡成的示意下,他这才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打开后里面有黄娟包裹着一件东西,揭开后一看,当董大山看见一个如同瓦片的玩意,上面有着朱砂为色密密麻麻写着一些字的时候,董大山瞬间就傻眼了。
  “皇……皇爷……?”
  “此物如何?”朱怡成笑着问道,又道:“有了此物你可算放心了吧?收起来吧。”
第1300章
统治
  “臣……臣谢陛下隆恩……。”
  董大山见到此物傻眼了,而当朱怡成的话在耳边响起的时候,董大山这才从恍惚中醒来。
  当即,董大山毫不迟疑地捧着锦盒朝朱怡成跪了下去,此时此刻董大山的心中满是无限的感激,因为他根本不会想到朱怡成居然会用这种方式给他承诺。
  丹书铁券,朱怡成给董大山的锦盒中装的就是这东西。此物最早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是为了表彰功臣并且给与对方世代享受优遇和免罪的一种凭证。
  所以说,在民间丹书铁券也被称为免死金牌,而在前明时期,丹书铁券又被称为金书铁券,被分别赐予功臣和重臣。
  现在的大明,朱怡成在封爵的时候并没有赐下这种东西,因为如今的大明和前明已有不同,大明勋贵阶级继承法早就被朱怡成确定了下来,皇室对勋贵的控制比前明严格的多,而且勋贵也不像前明那样拥有极大的特权。
  此外,大明的法律也在朱怡成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作为皇帝的朱怡成并不需要用丹书铁券来进行拉拢朝臣。而朝中大臣们,包括封爵的众人心里也清楚这点。
  但董大山怎么都没想到,今日他居然会在朱怡成手中拿到特意赐给他的丹书铁券,这意味着朱怡成用这种方式安他的心,同时也给了他许诺,面对这样的情况,董大山如何不感动万分?
  当然了,丹书铁券又被称为“免死金牌”,可实际上历朝历代中靠这东西能活命的几乎是寥寥无几。这种玩意最多也就是荣耀和恩宠,假如后世的子孙以为能靠它来肆意妄为,那其结果就是找死了。
  可不管怎么说,董大山拿到它后,除了感激外更是心安。朱怡成还是念着他好的,也理解他的想法,这才用这种方式来安抚董大山。
  “起来吧,此物好好保管,对于你,朕是不担心的,但朕不希望你的子孙用上此物,你可明白?”
  “臣明白,臣再叩谢皇爷……。”董大山连忙回道,接着再一次向朱怡成磕头这才起身。
  落宫门前,董大山离开了皇宫,当他迈出宫门的时候,神色复杂地向身后望了一眼。
  自明日起,他董大山就要正式辞去所有职务,随后仅仅以卫国公的身份去皇家学院任教。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皇宫他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机会再次踏入了,至于朝堂也将远离。
  属于董大山的时代从明天起就即将过去,他这一次退的如此彻底,如此坚决,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对于董大山本人而言却是值得的。
  看了眼怀中的丹书铁券,董大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至少,有了这东西在,卫国公府就不用再担心其他了,而他董大山也能安心养老,话说这些年一直在外,对于家中的确有些愧疚,以后好好弥补就是。
  想到这,董大山收回了眺望皇宫的目光,登上了早就等候已久的马车,当他上了马车后,马车很快就行驶了起来,在夜色中朝着卫国公府而去。
  偏殿中,灯光依旧亮着,朱怡成批阅着奏折,处理那些未完的公务。
  虽然今天比较特殊,但朱怡成却不想因为今天的事把这些公务耽搁,作为大明的皇帝,他每天要处理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假如怠政的话,那么整个帝国的运转就会出问题。
  直到二更天的时候,朱怡成这才处理完手上的这些事,他放下笔,揉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走了几步,疏松着筋骨。
  走了一圈,朱怡成来到放着沙盘的一旁,低头看着那不断修复和完善的沙盘。这个沙盘自当年在南京起就有了,而到京师的时候沙盘就搬了过来。
  这些年中,这个沙盘从最初的几省之地越来越大,到京师的时候,这个沙盘已经包括了整个中原、辽东、蒙古、西北、西南各地的地理风貌,其完善程度简直令人惊叹无比,相比后世也不多让。
  要知道这沙盘上的细节都是通过军方、锦衣卫和通事处各部不断收集而来的,再由总参谋部进行完善和确定后形成的。
  可就算这样,每间隔一段时间,沙盘上的内容依旧会进行一部分的修改,以保证它的准确程度。
  在朱怡成的偏殿中,除了这个大明本土的沙盘外,还有两个新明和南海的沙盘,不过相比大明本土的沙盘而言,这两个沙盘就要稍差一些。但这仅仅是因为勘察和时间的原因,朱怡成相信用不了多少年,这些沙盘也将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大明的宝贵财富。
  目光在沙盘上望去,辽东地区已经插上了大明的旗帜,而在蒙古东部,也就是科尔沁的部分同样插上了大明的旗帜。
  这是朱怡成昨日特意插上的,以表示这些地方已经全部归于大明了。
  蒙古一战,强大的科尔沁灰飞烟灭,科尔沁草原自然就成了胜利者的战利品。
  虽然蒙古各部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但由于董大山的战略部署和后勤的战术安排,导致蒙古各部虽胜却同时也受损不小。再加上明军故意导致的鄂尔泰和蒙古各部在此战中形成的矛盾,所以在战后蒙古各部并没有得到瓜分科尔沁草原的结果,而大明这边在付出一定利益之后,很是轻易地就让蒙古各部放弃了科尔沁草原的利益,从而一口把整个科尔沁草原吞了进去。
  拿下科尔沁草原,大明借此就能通过它深入对蒙古的统治,同时形成东西蒙古和漠北漠南蒙古的影响力。
  朱怡成仔细看了看科尔沁草原的位置,从边上的盒子里取出三面略大的小旗,然后直接在伯都纳新城和它的西部和南部分别插上,然后双手抱胸仔细看了看,略微点了点头。
  要彻底控制住之前的科尔沁,不仅要重新打乱那些科尔沁俘虏和各旗牧马,同时大明还要向科尔沁进行移民。
  当然了,草原的移民和辽东的移民不同,因为草原历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居所,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生存。
  朱怡成只能先在原来科尔沁草原的基础上建立新城,以形成以新城为核心的科尔沁势力范围,然后再从蒙古各部或者辽东那边招募一些牧民来取代原本占大比例的科尔沁牧民。
  只有这样做,科尔沁草原才会在将来真正成为大明的领土,而大明也能够借用科尔沁草原在蒙古的便利不断向蒙古渗透,从而真正拥有蒙古的统治权。
第1301章
临危受命
  雍正感觉整个世界都和他在作对。
  当年囚禁建兴,雍正自为摄政王,那时候的雍正是一腔热血,骄傲自负。
  建兴上位后,大清不断失去中原各处领土,弄得曾今称霸天下的大清居然偏安一隅,这让雍正心中满是不忿。
  在他看来,建兴根本就不是明君的样子,当年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这皇位怎么都不会落到建兴的头上,而事实也证明了建兴即位后的一系列施政根本就没成效,大清非得没有扭转劣势,反而越发不成了。
  说句实话,雍正是心有大抱负的人,面对大清日渐西山的局势,雍正心中焦虑万分,这也是他悍然发动政变把建兴囚禁起来,独揽大权的真正原因。
  雍正成功了,他趁着建兴威望大跌的机会,再加上雍正之前韬光养晦的举措,很是麻痹住了所有人,在谁都没想到的情况下猛然发动,一举登上了摄政王的宝座。
  之后,雍正以摄政王的名义继续迁都,意图在西北东山再起。而且雍正心中早就有所计划,只要大清能够在西北立足,那么大清就有未来可期,而他也是这么做的,在彻底解决掉建兴隐患之后,雍正正式称帝,进一步加快了他西北的谋划。
  可是雍正怎么都没想到,自从他摄政以来一路就极为不顺。
  先是鄂尔泰退入蒙古后居然不再听命于清廷,反而在蒙古自立。紧接着西边的郭亲王根本不承认雍正在清廷的君权,打着为建兴复仇的旗号和清廷势同水火,随后进入西北的诚亲王也是如此,和郭亲王狼狈为奸,同清廷对抗,让雍正经略西北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接下来,鄂尔泰突然投靠了大明,被封为顺义王。隆科多在攻击西北出工不出力,令雍正恼怒非常。
  当雍正决定用傅尔丹替代隆科多,让其领军迪化。原本这个打算是极好的,在雍正看来傅尔丹骁勇善战,又极为忠心,远比隆科多更合适。有傅尔丹在迪化,那么郭亲王和诚亲王不足为患,灭其部吞并整个西北指日可待。
  但雍正怎么都没想到,当他派出傅尔丹,令其先为隆科多的副手,随后慢慢收归前线军权的时候,这傅尔丹却因为操之过急让隆科多提前察觉。
  隆科多这个狗奴才居然因此逃离迪化,同郭亲王、城亲王等人同流合污了,当消息传来后雍正是气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
  当即,雍正下旨让傅尔丹正式接任大将军之职,讨饭叛军。可谁想到傅尔丹这个志大才疏的家伙居然接连战败,非得没有击破郭亲王和诚亲王部,甚至在半个月前因为指挥失误直接丢掉了占据的迪化城狼狈而逃。
  这一战,傅尔丹战损近半,就连他也受了重伤,如果不是部下拼命,傅尔丹就战死沙场了。
  迪化丢失,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雍正接到战报后人都傻了,他怎么都没想明白傅尔丹怎么就败了呢?而且败的如此之惨?
  军情危急,雍正再也坐不住了,当即招各大臣商议对策。
  可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最终讨论后决定先派一员大将接替傅尔丹,稳住阵脚,挡住郭亲王和诚亲王的联军再说。
  至于派谁去?最终还是马齐推荐了一人,那就是新军统领锡保。
  锡保现在负责新军编练的工作,他虽没有赫赫战功,但在清廷也算得上知兵之人,而且锡保原本就是雍正夹带中人,对雍正的忠心不用说,同时又是郡王爵位,以锡保替代傅尔丹从这点来看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了。
  当即,雍正下旨锡保替代傅尔丹为前线统帅,并封抚远大将军之衔,令其火速领兵前往接替,以抗叛军。
  为了让锡保好好干,雍正还特意赐了尚方宝剑给他,并招他入宫好生谈了谈。
  当日下午,捧着尚方宝剑出宫的锡保神色并没半似兴奋,反而满面愁容,刚回府中还没来得及收拾行李,马齐和张廷玉就匆匆找了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