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656

  “马相,你可害苦我了。”见了马齐,锡保顿时没好气地埋怨道。
  “王爷,今日前来正是给王爷赔不是,还请王爷多多包涵。”马齐也知道自己的一言把锡保架到了火上烤,但作为大清的臣子面对如今局势他也是没办法,而且从目前清廷的文武大臣来看,也的确只有锡保能够胜任,难道他不举荐锡保反而劝雍正把大阿哥放出来领兵不成?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雍正这人猜忌极强,大阿哥现在原本就圈禁着,作为政敌雍正怎么可能用他?就算是当初建兴在位的时候建兴也不敢这么做,仅仅只是让大阿哥挂个闲职而已。
  “你呀你……。”锡保无奈地摇头,这时候再说其他已经晚了,除非他抗命不尊。
  而且现在马齐特意跑过来,还把张廷玉也拖上,分明就是怕一个人的分量不够的意思。
  再怎么说,他锡保也是宗室,大清如果真的完了,他也没有好结果。无论如何,锡保都逃脱不了领兵的结局。
  “王爷,此次西去可有谋划?”张廷玉更关心的是西北的战局,当即忍不住询问道。
  “打算?哪里有什么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罢了。”锡保摇头道。
  “可是王爷,您之前不就同马相讲过傅尔丹不可用么?以王爷的眼光自然和他人不同,既然皇上让王爷领军,对于如何作战王爷总有些想法吧?”张廷玉追问道,神色有些急切。
  “是呀王爷,傅尔丹的确如您所说真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如果当初皇上不被他蒙蔽,直接启用王爷的话哪里有今日之败?如今局势危急,还请王爷多多上心才是,这大清安危就靠王爷您了!”马齐在一旁同样焦虑道。
  “你们……你们呀。”看看这两人,锡保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如果他真有那么大的本事倒好了,相比傅尔丹,锡保可有自知之明多了,他深知自己虽然是个将才,却不是什么帅才。
  要从军事能力论,他锡保只不过是矮子里拔长子而已,说句实话他对于领兵一事的确没什么太大信心,现在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第1302章
噩耗
  张廷玉默然无语,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当然看得出此时此刻锡保的难处,但面对如今的局势,张廷玉却也无能为力,而且整个清廷也只有锡保能够力挽狂澜了。
  “王爷此次西去,还请拜托了!”张廷玉郑重其事地向锡保长躬一礼,锡保见此大惊连忙起身阻拦。
  “王爷,此礼为的是皇上,为的是我大清基业,王爷当受得起!”张廷玉后退一步,避开了锡保的阻拦,神色严肃说道。
  边上的马齐反应慢,可这时候也明白过来了,当即学者张廷玉同样向锡保一礼,要知道这两位可是上书房大臣啊!换在前朝就是宰相的身份,两位宰相以如此姿态对待锡保,就算锡保如今加了大将军之衔也是授受不起。
  “两位相爷,你……你们……。”锡保手足无措,既然扶不起那么他索性也同对方一般行礼,同时口中说道:“两位相爷,你们放心,只要我锡保还有口气在必然挡住叛军,稳固阵线。此去之后,还请两位相爷在朝中多多照顾,拜托了!”
  “请王爷放心,朝中一切均有我等!”张廷玉毫不迟疑地回答道,马齐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
  张廷玉和马齐没有多留,拜访之后就离开了。而锡保在简单收拾之后就赶往了军营,军情紧急,雍正那边等不了太多时间,锡保必须尽快前往西边接任,并拦住叛军的脚步。
  离开锡保的府邸后,张廷玉和马齐对视一眼,两人的目光中都是无比的疲惫和无奈。
  目前的情况已经危急到了极点,清廷的生死存亡到了关键时刻。
  这时候,他们不仅担忧西边的战局,更担心东边的大明。
  对于清廷,大明一直虎视眈眈,张廷玉心里很清楚清廷和大明不可能共处,朱怡成绝对不允许清廷和大明共同存在。
  对于清廷,大明是除之而后快,这两年来大明之所以没有向西攻击,那是因为大明主要的方向在收复辽东方面。
  大明的战略很是清晰,那就是先解决辽东再解决西北。至于蒙古,由于鄂尔泰的归顺,如今蒙古从名义上已经归于大明了,所以一当大明解决完辽东后,必然会掉转矛头处理西北的事。
  而现在,辽东的战况非常糟糕。怡亲王在辽东节节败退,甚至已经转进蒙古同科尔沁联合,意图用这种方式和大明抗衡。
  由于消息不通畅,张廷玉和马齐等还不知道怡亲王和科尔沁部已经在蒙古大败,就连怡亲王也在蒙古战死。此时此刻,他们还以为蒙古的战事还在继续呢,如果得知真相的话,恐怕别说张廷玉等人了,雍正都得惊恐无比。
  可就算蒙古和辽东那边能暂时拖住大明的脚步,那也仅仅只是暂时而已。张廷玉等人很清楚,一旦让大明腾出手来,那么清廷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
  这时候,按理说清廷应该为了其安危联手御敌,可事实上清廷内部现在打得一团糟,自己兄弟几个窝里斗,恨不得把对方灭了才舒坦。
  这样一来,不仅消耗了清廷本身的实力,更让清廷这些年中白白把宝贵的资源全部浪费在这种内耗之中,这让张廷玉极为无奈。
  可是,张廷玉又做不了什么。他虽然依旧是上书房大臣,可实际上张廷玉的权利早就不如从前,再加上他是汉臣的身份,在如今的清廷地位尴尬,如果不是雍正看在张廷玉颇有才能又对清廷忠心耿耿的份上,说不定早就拿他开刀了。
  别说是张廷玉了,就连马齐同样也是如此。雍正是个主意很大的人,臣子们如何能劝得动他?更不用雍正在上位之后做的那些事了。由于建兴死的不明不白,无论是郭亲王还是诚亲王对于雍正都是恨之入骨,虽然双方是兄弟,却如同仇敌一般。
  这场内战,双方都是你死我活的结果,要想让双方停战,甚至联手合作和大明抗衡,别说郭亲王和诚亲王,就连雍正也是不可能的。
  想到这,张廷玉是满面愁容,马齐轻声哀叹,两人默默无语,迈着沉重之极的步伐离去。
  锡保当天晚上就启程,几日后抵达前线。
  到了前些,锡保拿出雍正的圣旨和尚方宝剑直接接管了傅尔丹的大军,同时令人押送受伤的傅尔丹返回。
  至于傅尔丹回去后是什么下场锡保暂且不管,虽然他和傅尔丹的关系并不好,而且此战大败后傅尔丹在雍正那边肯定讨不了好去,说不定回去后雍正就会拿他开刀。
  不过这都是雍正的事,锡保现在面临的是大败后低落的士气和郭亲王、诚亲王甚至包括投靠他们的隆科多的猛烈攻击。
  为此,锡保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领兵压阵,在付出了一定代价,包括临阵斩杀了几员部将的情况下,终于勉强挡住了对方的进攻,稳住了阵脚。
  但这时候,局势依旧是对方占优,兵力不如的锡保只能采取守势勉强维持,期望战局的变化。可谁都没想到,在锡保刚刚稳住的同时,东边的消息就传来了,当得知科尔沁部和怡亲王部在蒙古惨败,整个科尔沁灰飞烟灭,怡亲王战死蒙古后,清廷内部顿时炸开了锅。
  此战失败,清廷彻底失去了辽东和蒙古两地,并且丢失了清廷宝贵的军事力量。
  科尔沁暂且不论,虽然科尔沁一直是清廷的支持者,也是清廷牵制蒙古的重要力量。可相比科尔沁,怡亲王的战死更让人无法接受。
  在雍正的心里,一百个科尔沁都比不上怡亲王一个人,要知道怡亲王和雍正的关系极为密切,两人在阿哥的时候就好的如同一个人似的,一直以来雍正都期望怡亲王能帮自己保住辽东,就算做不到的话,怡亲王能平安归来也是可以接受的。
  谁想,如今一切全成了泡影,辽东没能保住,怡亲也丢在了蒙古,这令雍正如何能够接受这个结局?
  得知消息的当天,雍正整个人都沉默了,他静静坐着许久未动,平日里刚毅坚韧的雍正在这一时仿佛就像是换了个人一般。
  当天晚上,雍正一夜未眠,第二天天亮时,他的头发居然白了一半,整个人更如同被抽掉精气神似的苍老了许多。
第1303章
朝议
  怡亲王死讯给雍正带来的打击是极大的,雍正在此刻表现出了从所未有的软弱,他甚至不像是一个君王,而更像是个失去至亲手足的普通人。
  不过雍正终究是雍正,作为君王不得不承认雍正是合格的,心中的哀愁仅仅让雍正情绪低落了一日,随后雍正就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甚至更为用全副精力投入政务之中。
  对于怡亲王的后事,雍正给予了极高的殊荣,这是他如今仅能做到的。同时雍正心里很明白,随着科尔沁和怡亲王的败亡,那么接下来大明就要腾出手对付西北了,而凭借现在清廷的力量根本就不是气吞万里的大明对手。
  眼下,雍正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尽快大败在西边的郭亲王、诚亲王等部,只要消灭了这两个反王,还有那该死的狗奴才隆科多,那么大清还或许有一线生机。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当明军大举进攻西北的战略开始后,那么清廷根本就无法抵挡,更会在两线作战中一败涂地,从而彻底走向灭亡。
  作为大清名义上的皇帝,雍正是绝对不允许这种事发生,所以他强忍着心中对怡亲王战死的痛楚,召集王公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此事。
  “皇上,锡保刚在西边稳住,虽战局趋向平稳,但要击败叛贼却不是容易的事。”雍正刚询问众人有何高见,一人就直言不讳地说了这番话。
  说话此人叫法海,当然不是金山寺的法海,而是大清的重臣法海。
  法海出身不凡,是佟国纲的次子,要论起来是康熙的表弟,也是雍正的舅舅。
  法海和隆科多是堂兄弟,不过隆科多是佟国维之子,两人虽是一个祖宗却不是一系。
  法海此人侍讲学士出身,学问不错,对于大清也是忠心耿耿。雍正上台后,念其操守口碑不错,就让他当了兵部尚书。
  虽是兵部尚书,但法海对于兵事只是略懂而已,不过法海这人有自知之明,一般场合下他对于兵事不做评价,不主动发表意见,仅仅只是由雍正独断,而他这个兵部尚书充其量就是个“橡皮图章”罢了。
  今天,法海这家伙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药,居然在雍正面前直言不讳起来,这倒是让众人大为意外。
  “你的意思是……?”雍正眯着眼看着法海,开口反问。
  “皇上,奴才愚见!”法海先是跪了下去,磕头道:“奴才觉得西边战事不宜拖延,锡保如今自保有余却败敌不足,奴才觉得应继续向西边增兵,尽快解决叛军才为上策!”
  “法大人说的在理,奴才附议。”
  “奴才也附议……。”
  法海话音刚落,几个人就站了出来表示赞同,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情况的确是这样,只有尽快解决西边问题清廷才有力量对抗接下来大明的攻击。如果西边问题解决不了,那么以清廷的力量对抗大明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皇上!如今国之兵力已十有六七都在西边,假如继续抽调兵力支援朝廷这怎么办?一旦明军来袭,朝廷拿什么抵抗?皇上!三思啊!”
  马齐表示反对,他一言就道出了目前清廷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兵力不足。
  原本隆科多在西边的时候手中的兵力就占了清廷的近半,而之后傅尔丹前往西边又带走了部分兵力。傅尔丹战败后,锡保接替,同样也是带兵增援,这一来二去现在清廷手里的兵力已经不多了。
  西边的战事假如增兵的话,调个几千根本就没什么太多用处,马齐虽然没打过仗,可他作为上书房大臣干了这么多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要想在西边取得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至少得抽调朝廷的绝大部分兵力,也就是起码四到五万精兵支援。可是一旦这么做了,那么整个清廷几乎就空了,留守的人马除去几千精锐外,也只有一万左右的老弱残兵。
  如果这时候明军突然来攻,清廷拿什么出战?假如清廷被明军一举击破,那么到时候就算西北打赢了又有什么用呢?
  马齐的话同样得到了其他大臣们的支持,在这些大臣看来法海的建议简直是胡搞,把兵力全部抽调去西边,清廷就不用防守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谁都不知道西边的战局会不会真的改变。
  虽然说锡保在战场上证明了他不是傅尔丹这种酒囊饭袋,可也仅仅是如此而已。要知道西边的对手是郭亲王,是诚亲王,还有一个投靠过去的隆科多。
  这三人那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将领?那一个不比锡保更能打?一旦调兵西边非但没能尽快赢得战争,甚至失败的话,那么清廷哪里还有什么军事力量?
  想到这,有人甚至指责起法海来,虽然没有明说,但话语中带着对法海这么建议的不信任,甚至有人还透露出法海这么做分明就是要至清廷死地的想法,要知道法海和隆科多可是一家人,说不定这老小子表面上出点子为清廷卖力,实际上是反道行之,意图用这种方式让郭亲王和诚亲王他们一战而定,以取而代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