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3/656

  正因为这三点,怡亲王部死死防住了蒙古骑兵的几次进攻,不仅打退了蒙古骑兵多次,更让蒙古骑兵在土山丢下了几百具尸体,这样的战果让蒙古联军这边愤怒异常。
  可就算再愤怒,战况摆在眼前,蒙古联军的将领在一时间啃不动怡亲王后无奈求组于明军。
  面对这种情况,明军终于出手了,相比只懂得用骑兵冲锋硬啃的蒙古骑兵,明军在这种作战条件下所使用的战术就强太多了,况且明军来的虽然是骑兵,却携带着几门弗朗机炮,这些佛郎机炮在这种地形下恰好能用上。
  当明军出手后,战局很快就被打破,胜负的天平直接就向攻击一方倾斜。
  虽然怡亲王这边拼死抵抗,而且做出了最大努力,可火器的威力和明军的攻击猛烈却是如同一座大山一般向他们缓慢而坚定地压过来,令人感到无比的绝望。
  当明军参战一个时辰之后,明军和蒙古骑兵终于攻破了怡亲王最后的防线,无数骑兵和士兵直接冲上了土山。
  这时候,怡亲王的残部已经死伤差不多了,小小的土山上到处可见倒下的尸体,鲜血汇集成小溪,染红了整个土山的土壤。
  当明军指挥官和蒙古将领抵达土山顶,终于看见了怡亲王和他剩余的几个侍卫,这时候的怡亲王全身被鲜血浸透,整个人面目都有些分辨不清。
  他的右臂已经耷拉下来,似乎受了重伤,原本就受过伤的左臂勉强握着一把断掉的战刀,整个人靠在一棵半个高的树干上,面容平静的看着四面八方的敌人。
  “要结束了……。”怡亲王对自己说道,这时候他已经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正随着流淌的鲜血一点点从身躯中离开。
  抬头看了看天空,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晚霞映红了西边,而碧蓝的天空也慢慢开始变成了黑色。
  但是,星星还没出现,怡亲王心中不由得有些遗憾,因为他再想看一下草原上那灿烂的星空,就像当年跟随康熙的少年时候那样,在星空下做着自己骄傲而又憧憬的美梦。
  可惜,再也看不见了。怡亲王心中轻叹一声,随后对着向自己这边毕竟的人笑了笑,他不认识对方是谁,但从对方的服饰应该是击败自己的明军和蒙古将领吧。
  不管怎么说,能够把自己留在这里,也许是对方一身中最荣耀的时刻了,想到这怡亲王心中一片坦然,他什么话都没说,直接举起断刀向自己的脖子毫不迟疑地划去,随着鲜血的喷涌而出,怡亲王整个人晃动了一下,很快就再也没有了气息。
  当怡亲王为自己做了结的时候,他身边最后护卫的那些人也作出了同样的举动,片刻之后,当他们全部倒下时,怡亲王包括他的残部全部葬身于此,葬身于这个谁都不知道名字的小土山。
  见到这一幕,明军指挥官心中也不仅叹息,不得不承认,虽然双方是敌人,是对手,可这样的敌人和对手的勇气也是值得尊重的。
  明军制止了因为这一战损失不小的蒙古将领意图对怡亲王等人尸体羞辱的想法,并且收敛了他们的尸骨,直接将怡亲王和他战死的部属全部掩埋在了这个小土山上。
  既然这是他们最后的决定,那么就让他们永远在此相伴吧,这就是最终的宿命,作为一个将领,死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并和自己的部属躺在一起,反而是幸运的结局。
第1298章
时光如贼
  董大山回到京师已是秋日时分了,相比辽东和蒙古,秋日的京师依旧有些炎热,似乎夏天还不愿意那么早就离去。
  一走就是三年的时间,京师在董大山的眼里是既熟悉又陌生。
  作为前军机大臣,辽东统帅,堂堂卫国公,凯旋而归的董大山回京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
  其实董大山不想这么高调,他原本也没有摆排场的心思,可是这一次归京是大胜而归,作为收复辽东,击败科尔沁和怡亲王部的功臣,这场胜利足以让大明为之骄傲和自豪,无论于公于私,董大山都不可能低调回京,而皇帝朱怡成也破天荒地携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这一日,整个京师都喜气洋洋,甚至比前些时候皇帝嫁女卫国公府迎亲还来得热闹。
  面对这样的排场和礼遇,董大山显得有些惶恐,他不等到近前就跳下马来徒步上前,恭恭敬敬地向等候自己的朱怡成跪拜。
  原本,朱怡成还准备亲自为凯旋而归的卫国公牵马入城,以示荣耀。可董大山却死活不肯,任凭他人相劝就是再不上马,无奈之下朱怡成只是作罢,拉起董大山的手同他并肩入城,当入城的时候,整个京师顿时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所有人高呼万岁,为大明,为皇帝所贺。
  当日,朱怡成在皇宫设宴,为董大山洗尘。宴后,朱怡成请董大山去偏殿小坐,董大山自然应允,随着朱怡成来到了他极为熟悉的偏殿。
  “董卿一去三年,着实是辛苦了。”坐下,等内侍上了茶,朱怡成微笑着先说道。
  “臣不辛苦,臣只是做了臣应该做的事。”董大山连忙回道。
  朱怡成摆摆手,说道:“孩子们的事办得急了些,原本应该是等董卿回来后再办的,但是两个孩子的实习安排早就确定好了,就是朕也不方便为了这事调整时日,所以只能委屈孩子们了,另外也委屈董卿了。”
  董大山听朱怡成这么说连忙回道:“臣明白,臣哪里有什么委屈,皇爷恩典臣感激还来不及呢,何况这么安排也好,臣并无意见。”
  这件事董大山是知道的,按理说卫国公二子和皇帝大公主成婚,作为卫国公的董大山应该是成亲双方的主要一员,可毕竟当时董大山人不在京师,蒙古那边的战况正到了关键时刻,董大山无法脱身前来。
  根据董华和朱清研两人的实习安排,董华是入外交部,并被驻派欧洲至法兰西帝国首都巴黎为公使秘书。而朱清研是进太平洋舰队实习,她暂时被授予少尉军衔,在一艘战舰上担任辅助工作。
  两人的实习去向是早就安排好的,同样也是他们两人所期望的。而且外交部和太平洋舰队都是特殊部门,报道有着条例和要求。所以根据时间安排,董华和朱清研都必须在八月一日(农历)前报道,并且按照外交部和太平洋舰队的安排一个前往欧洲,另一个上舰先去琉球,然后再由北海道至新明的航道进行跨洋远行。
  董大山回京的时间已是八月五日,所以当他抵达京师的时候董华和朱清研已经离开了,这对刚刚成婚没几天的小夫妻就天各一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一次团聚。
  虽然有些遗憾没有在场,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公主的婚礼,不过董大山也清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作为前线统帅根本就脱不了身,而且孩子们的事也是极为要紧,所以婚事先办很是正常,现在听朱怡成特意为此向自己解释,董大山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激。
  说完了这件事,朱怡成询问起了董大山关于蒙古战事的情况。
  虽然蒙古战事一直有战报发往京师,不过董大山作为最高指挥官自然比战报里的那些东西更为了解,何况朱怡成还有一些细节要向董大山询问。
  当即,董大山详细地向朱怡成讲述他在辽东之时对蒙古之战的判断、谋划和后来的战况等等。
  朱怡成认真听着,时不时插口问了些细节,等董大山回答后继续聆听。
  这一说就是整整一个时辰,直到董大山说的口干舌燥这才讲完。
  “董卿辛苦了,董卿的谋划的确不错,而且执行的极为到位,此战后蒙古各部虽不能说元气大伤,但也有些伤筋动骨,更要紧的是经此一战,蒙古各部同我大明的联系更为亲近,而同鄂尔泰那边却略有疏远,这都是董卿之功啊!”
  朱怡成亲手为董大山的茶盏里加满了茶水,示意他喝几口润润嗓子,同时略有感慨的说道。
  “臣如此做也是皇爷的布局所在,如无皇爷高瞻远目,臣也是无能为力。”董大山谦虚地回到。
  “你呀你,怎么几年不见就变得如此谦虚了?这可不是当年的你了。”朱怡成哑然失笑,抬手指着董大山摇头道。
  “回皇爷,当年是当年,如今是如今。当年臣年轻气盛,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而如此的臣已是年老了,您看,臣都是满头白发,这人年龄大了怎么可能和年轻时候那样不懂事呢?何况臣这并非是什么谦虚,实是臣的肺腑之言啊!”
  董大山微笑着回答道,同时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下意识地望过去,虽然董大山倒也不是什么满头白发,更没有白发苍苍的老态。
  武将出身的董大山依旧身形挺拔,气宇轩昂。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在辽东几年中董大山的确是老了些。
  要知道当年朱怡成才十七八岁,这么多年过去,如今的朱怡成都已经年近四旬了,而董大山就更不用说了,岁月的沧桑已经爬上的他的脸庞,并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于他的头发也已开始斑白。
  望着董大山的白发,朱怡成不由得心中有些感慨,这时光真是如贼一般,在不经意之间就偷偷地把岁月从他们身边给带走了。
  一晃这么多年,董大山也老了,而自己也到了中年。光阴如梭,这四个字一点都没有错,朱怡成轻叹了声。
第1299章
许诺
  “你的奏折我看过了。”朱怡成开口说道,这时候他没有称董大山为董卿,也没有自称朕,仅仅用了很是普通的“你”“我”二字,但这二字从朱怡成的口中说出其含义却是大为不同的。
  董大山没有说话,静静地坐在那边,就连头都没有抬起。
  朱怡成说的那奏折是董大山在出兵蒙古后给朱怡成发来的,其中大部分意思都是阐述他由辽东转蒙古的战略方向和战术安排。但在最后,董大山向朱怡成提出了一个看似冒犯的举动,那就是董大山告诉朱怡成,这将是他为大明领兵的最后一战,等此战结束如获大胜,那么董大山就会辞去本职和兼职,从而“告老还乡”。
  对于这个请求,朱怡成并没有作丝毫答复,直到现在董大山都不清楚朱怡成对这件事的态度。
  但不管如何,彻底退下来是董大山早就考虑好的,如今卫国公府已是大明顶级勋贵,再加上董华迎娶大公主朱清研,更成了外戚,其势在朝中无人可比。
  董大山本在朝中军中威望甚高,现在大胜归来皇帝为赏赐其功必然更为恩宠。可董大山心里很清楚,所谓盛极而衰,卫国公如想与国同休的话,那么这种风头就绝对不能出,更不能为此洋洋自得,为自己招来祸害。
  其实董大山在得知皇帝赐婚的时候就做出了这个决定,而现在也是到了实现这决定的时候了。可是最终这件事还是要皇帝拍板,这是董大山的无奈,所以他只能静静等待朱怡成的最终决定。
  “你我初识至今已有十数年了,我依旧记得当年黄杰带着你等拿下桐庐的情景。如无你们辅助,别说占据桐庐了,恐怕我早就死在乱兵之中了……。”
  “皇爷有上天庇护,龙气护体,臣等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董大山连忙回到,但同时神色中也有了一丝怀念,朱怡成说的没错,当年他们才多少人啊!
  杭州兵败,大军四散,朱怡成在黄杰和他董大山等人的护送下逃出生天,随后收拢残兵,果断闪击桐庐,从而拿下桐庐重地。
  得到桐庐后,依靠桐庐囤积的粮草朱怡成这才有能力招募各部,并且由此壮大起来。
  接着,廖焕之的投靠又让朱怡成果断转进,从而以宁波为目标建立基业。
  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才有了现在强盛的大明存在。
  想到这,仿佛这一切还都在眼前似的,一晃就过去了这么多年,实令人感慨无比。
  “什么上天庇护,什么龙气附体,这些在外面说说也就罢了,你我之间还用得着讲这些么?”朱怡成笑着摇头说了这么一句,董大山听了也不由得苦笑起来,微微点头。
  朱怡成不是普通的君主,朱怡成的大气可以说是历代君王中极为罕见的,而且朱怡成对于所谓祥瑞更是心知肚明,有些时候朱怡成虽然不会太过在意,可一旦触犯了他的底线,朱怡成也是毫不客气的。
  这些,一直跟随朱怡成打天下的董大山自然很清楚,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董大山才会向朱怡成提出辞呈,假如换一个皇帝,董大山绝对不敢这么做的。
  朱怡成看了眼董大山,神色中略有感慨。
  过了片刻,他叹了口气,问道:“你走后,谁可接替?”
  董大山心中顿时一喜,朱怡成能问这话这表示朱怡成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
  “回皇爷,林建章或杨勖皆可。”
  “为何不是岳钟琪?”朱怡成询问。
  “岳钟琪从能力而言自然是合适的,不过臣以为接下来岳帅更应关注的是西北那边……。”董大山如此回答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