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656

  “来啦,坐下说话。”朱怡成点点头,见神色中有些疑惑地蒋瑾,他也不饶圈子,直接把王东的那份东西去了头尾,只留关于移民和派遣官员的章程让小江子拿给蒋瑾看。
  蒋瑾接过后低头细看,片刻后看完,心里也明白朱怡成把他找来的目的。
  “皇爷,官员派遣这倒不难,臣随后就同吏部商议,让吏部从各省抽调部分官员前往新明,不过臣以为新明远在海外,虽朝廷强行调配,那些官员嘴上不会说什么,但心中忐忑难免,所以臣觉得还需向皇爷讨个恩典。”
  “哦,具体仔细说说。”
  蒋瑾当即解释道:“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当官者自然也是如此。与其心不甘情不愿远赴海外,不如吏部对于海外官员制定个政策,以表彰在海外的辛苦。”
  “如何表彰?”
  “回皇爷,臣以为有两个办法。”蒋瑾建议道:“一为俸禄,朝廷可对外迁官员提高俸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部分,这部分可以作为外迁补贴,以吸引官员委派海外,至于多少,臣以为可以上商榷,或为俸禄的三成?四成?甚至五成。”
  蒋瑾这个建议不错,以利诱之,虽然对于四五品以上官员用处不大,不过对于普通中下级官员还很有诱惑力的。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员俸禄相比之前高了不少,可中下级官员的俸禄却不算多,正常俸禄仅仅只能说过得去,维持官员体面和正常来往是没问题的,但要成为富家家翁是绝不可能。
  何况,新明那边并不缺高级官员,再说了高级官员位置也就那么几个,王东要求的只是中下级官员,尤其是九品至六品的基层官员。
  而蒋瑾提出的这个建议就是建立远赴海外的官员补贴,以增加这些官员的收入。这对于部分官员的诱惑力还是不小的,一旦实施一定会起到些效果。
  再者,这种政策在后世也是平常,无论是政府或者企业,对于外派官员或者管理层都有驻外津贴的贴补,这也是一种补偿和激励方式。
  “另一个办法呢?”朱怡成微微点头,却不马上表示赞同,而是想听听蒋瑾的另一个办法是什么。
  “回皇爷,另一个办法就是在吏部考核中了,臣建议外派官员的考评可增加其分,以起到勉励作用,而且二任考评卓越者,吏部可对其进行优先调任,无论其任职地又或者品级,都可酌情任用。”
  听到这话,朱怡成倒是眼睛一亮,没想到蒋瑾居然考虑到了这点,这是他之前没注意的。不过想想也正常,这就和后世支援干部任用制度差不多,对于支援干部的培养和大力起用,在后世已经形成了制度,而且这个制度的运用效果也颇为显著。
  同时,以这种方式给予派遣官员一个政治前途的承诺,同样可以吸引大部分官员主动前往新明。此外,朱怡成还想到了其他海外领地的任用,假如以蒋瑾所提出的两点意见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海外官员任用制度,这不仅能促进海外领土的发展,更能在原有基础上解决海外官员紧缺的问题。
第1142章
人口人口
  “此事军机处连同吏部一起整理个具体章程,此外户部那边也需告知,弄好后递上来。”朱怡成如此说道,这件事虽然大方向他没有异议,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需仔细斟酌。
  再者,这事不仅牵涉到吏部,更牵涉到户部,虽说新明不同本土,总督衙门的权利相比本土封疆更大些,但官员俸禄等等从一开始朱怡成就限制不得通过总督衙门直接发放,必须由中央财政拨款处理,这是为了避免新明总督权利过大,尤其是通过这方式掌握新明全部财政,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私下施恩或者卡住新明官员俸禄。
  朱怡成向来不相信所谓的人治,在他看来清官固然难得,可清官却不一定就是好官能吏,在历史上往往许多清官留下的仅仅是其清廉的名声,但在政务上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成绩。
  反倒是一些所谓的贪官,其中能吏者可是不少。当然了,朱怡成这种态度并不是对贪官听之任之,要不然当年福建案也不会闹得如此之大,这些年大明对于吏治方面一直非常严厉,其目的就是避免贪污腐败现象出现。
  归根结底,朱怡成是要用律法束之,用后世的话就是法制。制度的实施才是长远的,何况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要放眼未来。
  这世界上所有人终究难逃一死,朱怡成就算是皇帝也是这样。所谓的万岁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的皇帝能有活过七十的少之又少,朱怡成不得不为未来考虑。
  虽说如今的太子无论从品行还是教育各方面来看都让朱怡成满意,而且他也制定了未来皇家子弟教育制度,但世界上的事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哪怕朱怡成又多么英明神武,一旦他故去后,未来究竟怎么样谁能保证?
  所以说,建立制度,完善法制观念,尤其是一些必要的程序都是必须的,这是保证大明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础,也可以避免一旦出现不合格的皇帝,大明依旧能够以制度健全的惯性前进,而不是出现断崖式的崩塌。
  “臣明白,容臣同吏部、户部沟通后整理出条文承于皇爷。”
  “官员之事暂且如此定,对于移民你有何见解?”朱怡成点点头,转而问起了王东要求继续增加移民的问题。
  “这……。”蒋瑾迟疑了下,轻声回道:“回皇爷,眼下辽东那边正是缺人之时,虽有朝鲜人口填充,但我大明子民才是基础,这点之前军机处已同皇爷禀报过。”
  “这事朕知道,辽东的移民不得减少,相反还得大力扶持。朕是问,在不影响辽东移民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增加新明的移民数额。”
  蒋瑾皱眉思索了片刻,微微摇头道:“皇爷,如今我大明已入盛世,江南、直隶、两广、湖广、中原甚至包括西南、西北等地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称赞皇爷恩德……。”
  “之前朝廷向新明移民,其选者大多都是战乱流民或失地百姓,这些人为了生计前往海外。而如今已同往日不同,百姓日子好过了许多,再加上这些年工商发展,普通百姓就算不种地也有依靠工商做工养家的能力。我大明百姓向来眷恋故土,要让他们弃乡远走海外恐不太容易,何况辽东那边又……臣惶恐,臣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还请皇爷责罚。”
  摆摆手,朱怡成制止了蒋瑾继续往下说,坐在位置上默默沉思着。
  蒋瑾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而且他说的也是实在话。如今大明虽然看似强盛,可实际上全国人口数量并不太多,按照何显祖之前向朱怡成的汇报,以黄册登记统计记录,包括朝鲜在内全国人口不到四千万。
  四千万的人口,并没有算上新明那边,这个数额看起来似乎不少,可其实对于正在扩张的大明而言这些人口数额远远不足。
  按照军机处之前送来的文件来看,仅仅辽东那边起码移民三百万左右,以辽东如此广阔的地域,移民三百万仅仅也就是辽南而已,而且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眼下辽东移民因为从战略考虑,从朝鲜向辽东进行部分移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虽然是大明为了彻底控制朝鲜,以减轻朝鲜内部阶级对立的手段。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大明的无奈,因为大明国内的高速发展使得百姓生活日渐越好,老百姓有地种,有工作,能养得起家,自然也不愿意离开家乡远赴千里甚至万里之外。
  何况目前朝鲜的总人口并不算多,按照李朝的统计,整个朝鲜人口不过二百万而已,可不要忘了朝鲜拥有三千里江山,由此可见朝鲜实际上根本问题是之前的阶级矛盾,而不是人口数量。
  二百万朝鲜人,就算把这些人全部搬到辽东还是依旧不足,何况大明也不会这么做,按照军机处的统计,朝鲜移民最多也就十二万户,大约五十万至六十万而已。
  由此可见,朝廷在辽东移民上的压力原本就大,何况再继续向新明移民呢?这也是新明移民数额锐减的主要原因。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羡慕起后世中国人口庞大数量了,就算历史上清末的四亿人口也好啊!再不济,大明只要有两亿人口,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现在人口基数摆在这里,人口增长也不像是母鸡生蛋一般,一个春秋就能变出来的。
  按照之前朱怡成同何显祖所说的,十年时间大明需要人口翻番,而如今才过了区区一年不到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朱怡成思索着,蒋瑾也不出声,静静等着朱怡成开口。
  过了许久,朱怡成这才道:“新明那边移民工作还是必须进行,另外让刑部讨论一下,以后凡是罪不至死的刑徒按其刑轻重发往海外,以充移民之数。”
  “皇爷,这不妥吧,这些刑徒可不算是什么好人,万一前至海外闹出些事来怎么办?”蒋瑾皱起眉头想了想问道。
  “让海外各地对于这些人严加看管,先以劳动改造的方式约束,等刑期满后再看其表现逐一安置。”朱怡成补充了一句,蒋瑾这才勉强同意。
  见蒋瑾的表情,朱怡成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不过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其实不仅是大明,如今全世界都是如此,为了控制海外领地或殖民地,西方国家同样以罪犯作为移民进行遣送。
第1143章
人口人口2
  用罪犯进行移民一可以减少本土治安压力,二也能用这种方式填补移民的不足,再加上避免国内对普通百姓强行移民导致的政治问题。
  当然,用罪犯移民也有许多问题存在,西方国家把殖民地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从而会造成殖民地的管理混乱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试想一群原本就是犯事的人全部丢到海外去,虽然从一定程度缓解了移民问题,可随后导致的治安等问题必然出现。
  再说,西方国家对于殖民地的政策是掠夺政策,这同样会造成海外领地和本土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会马上激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会越来越深,最终爆发。
  后世西方各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独立了,朱怡成可不想看见自己的新明也会变成这样,所以他从一开始对于海外领地就没采取西方殖民地的做法,而是尽力如同本土一般施政。
  但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原本朱怡成总觉得西方人有些傻,为什么会用那种粗暴简单的方式管理殖民地,甚至觉得这是西方人骨子里的贪婪和短视造成的。但当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并且直面海外领地的一系列问题时,朱怡成这才能理解西方各国的想法。
  就像现在,新明的人口是制约新明的最大因素之一。人口数量的不足使得新明只能放缓发展脚步,甚至停滞不前。
  如果朱怡成早生百年,赶在西方各国之前占住新明,那么他完全可以慢慢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布局。
  可现在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大明如今的强大有目共睹,可大明在大海那边并没有占到绝对优势,对于新明而言,除了内部发展外,还有外部的因素,其中法兰西、英国,甚至包括西班牙这些国家无不是欧洲强国,当年大明能再新明挡住法兰西和西班牙的联军,说句实话实在是侥幸。
  当年战后整理的一系列资料朱怡成仔细看过,也让总参谋部进行复盘演习,所得出的结论如果不是因为法兰西的统帅担心英国人抄了自己的后路,同时又在战争中稍有犹豫,没有坚决、果断地向明军发起总攻。
  如果对方再坚决些,而明军的抵抗也没有那么顽强的话,恐怕明军的战线早就被联军攻破了。假如是那样的话,给新明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在失去前线精锐后,大明或许连现在的新明一半都保不住。
  所以说,王东要求本土继续加大对新明的移民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新明的建设需求外,人口基础的增长同样可以维持新明的军力稳定,以对抗同西方国家可能爆发的战争。
  正是因为如此,朱怡成决定效仿西方国家实施罪犯流放海外的政策,当然流放不是不管,如果仅仅只是流放任之的话虽然短时间会缓解移民问题,可从长远来讲对于海外领地是有害的。
  在朱怡成提出以劳动改造的方式来管理这些人,蒋瑾心中的担忧稍稍去了些,眼下来看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种弥补手段。
  不过蒋瑾同时提出,对于这些流放者在海外的管理必须严格,哪怕刑期满后正式安置,官府对于这些人的管理也不能放松。
  对于这点,朱怡成不置可否,只是让蒋瑾由军机处出面和刑部连同新明总督衙门拿个具体章程,随后按律实施。
  说完这事,朱怡成揉揉有些发涨的额头,放下手时见蒋瑾神色有些迟疑,顿时问道:“蒋爱卿在想什么?这里不是朝堂,有话直说无妨。”
  “是,皇爷。”蒋瑾连忙拱手,这才说道:“皇爷刚才所说的以罪犯填充移民,虽能缓解一些移民不足的问题,但臣仔细一想又觉得此事也就是救急而已,如今我大明中原已定,四海皆平,百姓安居乐业,民间工商兴旺,再加上皇爷教化之德,全国上下作奸犯科者其实并不算多,就算把这些人全部送去海外又有多少呢?”
  “继续说。”朱怡成回忆了下刑部之前送上来的文件,正了正色道。
  蒋瑾继续道:“刚才臣琢磨了下,如说需要大批罪犯倒也不是没有,比如说之前的太平府和如今的西山,不过这些人不适合送至海外,以免导致海外不稳,所以臣想了想又打消了这个年头。”
  蒋瑾话中提到的太平府和西山两地是大明关押满清战犯战俘,同时对其进行劳动改造的两大基地。
  满清失败后,大明对于满清的政策采取多种手段,其中不仅包括弃满从汉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用劳动改造的方式来关押和改变满清八旗。当然了,对于普通满人而言,只要这些能肯改过自新,抛弃以前的满人身份,把自己当成明人,朝廷是不会太过的,当然这些编制户籍什么明面上和普通明人没什么区别,可实际上所有档案在锦衣卫都有备份,日常中也受到锦衣卫的监控。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朱怡成一直相信这句话。但话又说回来,只要这些人安安稳稳当大明的顺民,彻底抛弃自己满人身份,朝廷也不会找他们任何麻烦,这样做只是防范未然罢了。
  至于在太平府和西山的那些人就不同了,这些都是朝廷重点照顾的,如果把这些人流放到海外,天晓得会发生些什么事。
  蒋瑾继续说道:“不过臣刚前又想到了一事,就是朝廷如今以朝鲜人填充辽东的办法,臣倒觉得这种办法倒是适合新明。”
  朱怡成眉毛微微一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蒋瑾难道打算继续由朝鲜人作为移民对象,从而移民新明?但仔细一想又不对,朝鲜全国也就二百万人口,眼下还要承担填充辽东的移民,哪里来更多的人移民新明的?
  蒋瑾一向做事谨慎,考虑问题周全,他不可能不想到这点。可他偏偏又提到了朝鲜,朱怡成仔细一琢磨似乎有些明白了蒋瑾的想法,当即询问他是否在打日本的主意。
  “皇爷英明,臣还未提日本皇爷就想到了此国,皇爷高瞻远目臣所不及也……。”
  蒋瑾一阵马屁拍上,朱怡成顿时就笑了,笑骂了他几句后让他仔细说说为何考虑日本。
  当即,蒋瑾说了自己的看法,日本一国虽是小国,但其国人口不少,相比朝鲜整个日本国人口可要多得多了,如今朝鲜的总人口数量不过二百万左右,而日本人口却在一千五百万上下,当然这个数量只是估计,可就算再有差距,恐怕也只多不少。
  眼下,日本是德川幕府时代,虽未向大明称臣,但自当年大明派舰队出使日本以来,日本国同大明的来往日渐越多。如今日本国在工商、农业、渔业各方面同大明有这密切关系,再加上大明占据北海道后,对于幕府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