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656

  话音刚落,曾逸书就笑着极是开心,伸手逗了逗这孩子,这才对黄履庄道:“黄兄,小妹,一路劳累吧,随我来吧,府邸已经准备好了,先安顿下来再说。”
  对此,黄履庄倒是没和曾逸书客气,两人既是好友,如今又是亲戚。何况他在京师的府邸还是之前去信让曾逸书帮忙安置的,原本想着曾逸书身为军机大臣公务繁忙,自己来京走的又不是海路,也未提前通知曾逸书,所以原本是想等安置下来后再联系他的。
  但谁想到曾逸书居然得知了自己到京的时间,而且还特意在此等候,既然碰上了黄履庄也不会再拒绝,当即笑着点头,同时招呼着曾逸书上车,一行人由曾逸书的人带着朝着城中而去。
  黄履庄的府邸位置不错,离着曾逸书的住处也不远,这座宅子占地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很精致,而且如今京师的房价一日比一日高,像这样一座大宅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入手的。
  亏得黄履庄的身份不简单,再加上曾逸书的帮助,这才花了不少钱拿下了这座宅院。其实黄履庄并不清楚,其中朱怡成原本是打算赐他一座宅院的,但后来因为考虑到其他因素就没这么做,但是曾逸书出面拿下这个院子,也有着皇帝的默许,要不然花再多钱也不太可能在这种地方入手这套宅院。
  宅院中,装饰和家具焕然一新,因为熟知黄履庄的性格,所以并没有那些富贵气息,相反安置时更多了些书香格局。
  至于花费,曾逸书并没为黄履庄省却,许多地方看似不起眼,但用的全是好料好工,着实不便宜。
  别看黄履庄对于金银没什么兴趣,他这一生最喜欢的就是搞研究,当年如果他愿意走仕途的话也不会放弃科举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了。
  不过要真说起来,整个大明朝廷中谁最有钱的,黄履庄就算排不到第一也肯定是前三。要知道作为大明科学院的院长,黄履庄手中握着不少专利,这些专利在如今大明重视科学和工业化的情况下,给予黄履庄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所以说,黄履庄这个不怎么爱钱的人反而成了大明官员中的富豪,除去俸禄外,他手上的专利每年都能给他带来数以数十万计财富,而且这些财富还在不断增长,说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家里有多少钱,就连黄履庄也不清楚。
第1109章
北迁
  府邸一应皆有,就连仆佣曾逸书也早就准备了,黄履庄一行抵达后自有管家去处理杂事。
  坐了一日马车,早就憋不住的黄广陵到了新家后是乐个不行,看看着好奇,瞧瞧那有趣,撒着小腿在院里跑来跑去,还兴致勃勃地看着仆佣把车上的行李一件件搬进家中。
  曾氏在一旁看着儿子,一脸的慈爱和满足。看着她们母子,黄履庄同曾逸书对视一笑,携手进了书房。
  “京中安置多亏贤弟操劳了。”
  “你我之间何必如此。”
  “贤弟公务繁忙,今日还能抽身前来,政事那边不耽误吧?”黄履庄亲手给曾逸书沏了杯茶笑问。
  曾逸书道了声谢,接过茶笑道:“知兄长和小妹要来,公务早就安排好了,再说这军机处虽忙,但也不是日日繁忙,抽一天时日的功夫还是有的。”
  “那就好。”黄履庄这才放下心来,虽然他品级不低,可其实并不算正式官员,也从未坐衙处理过政务,对于军机处的公务自然也从来不关心。
  刚一问,只是因为他知道曾逸书如今已是军机大臣,生怕为了自己私事丢下公务,这要是传了出去对于妻兄名声不好。
  “对了兄长,此次来京后如何安排?”
  黄履庄想了想道:“自朝廷还都京师后,科学院原本应该早日北上,不过因为铁路和其他一些研究正在要紧之时,所以科学院一直还放在南京。这次为兄入京师是皇爷的意思,之前皇爷派人南下询问过为兄,为兄觉得对于科学院究竟如何安置还得商榷,所以打算今日先安顿下来,等明日再入宫觐见皇爷,看看圣意如何。”
  “这是自然的。”曾逸书点头表示赞同:“虽说科学院初建南京,可毕竟眼下北京城才是我大明国都。科学院乃我大明重地,一直放在南京离中枢太远许多事办起来极为不便,如能移至京师倒也便利许多。再者,兄长和小妹远在南京,我这心里也一直挂念的紧,如兄长以后能在京师久住,倒也省却了我思念之苦。”
  “哈哈哈,贤弟这话为兄听了高兴,不过话又说回来,如直接把科学院由南京移至京师说句实话我心里是不赞同的。这京师有京师的好,南京也有南京的好,何况南京那边为兄花费了不少心血,一旦移至京师许多前期投入就等于荒废,所以为兄心里在想是否可以依旧保留南京科学院,在京师另建新院,这样一来更为妥善些。”
  黄履庄说完这话,目光向曾逸书望去,神色中带着询问。
  虽然黄履庄不是真正的官员,但对于大明朝廷的情况也不是什么都不清楚,而且科学院这些年在大明的地位越来越重,黄履庄心里很清楚朱怡成让他北上的真正用意。
  毕竟像科学院这样重要机构,一直摆在南京很不合适。不过真要把整个科学院由南京移至北京,人只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却是南京科学院这些年花费巨资建造的各种研究、实验机构,这些东西可不是说搬就能搬的,何况就算能整体移过来也要耗费许多时间,这对于科学院的许多研究计划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按照黄履庄的计划,他原本明天去见朱怡成,而现在曾逸书既然问起,倒不如先和他讨论一二。毕竟曾逸书是朝廷重臣,如今的军机大臣,他的意见自然是极为重要的。
  一听黄履庄这么讲,曾逸书心里就明白了。其实他今天特意抽时间亲自去迎接黄履庄夫妻,一来是因为双方之间的关系,二来也是打算提前和他谈谈。
  作为好友又是亲戚,曾逸书对于黄履庄的性格脾气是最清楚不过的,自己这位兄长要论文采自然是比不上他这种正统进士,但是要说科学方面,黄履庄可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大家。
  不过黄履庄的科学能力虽强,但平日却有些不通人情世故,而且性格中还有些固执己见。所以提前见他一面,同他好好聊聊是很有必要的,有些话别人不能说,他曾逸书说了却是无妨。
  还好,刚才黄履庄的话里虽对于朝廷打算把科学院由南京移至北京的处置表示否定,但未全盘拒绝。毕竟黄履庄能执掌科学院也不是半点没有头脑之人,再说他能有今日靠的也是朱怡成的支持,对于朱怡成,黄履庄的心中是充满感激的。
  “这倒也是一个办法。”曾逸书想了想后道:“我大明原本就有两京,不过自我大明复兴后,皇爷就直接取消了两京制度,由京师为国都。对于此事,兄长可直其意?”
  “这……。”黄履庄倒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当即摇了摇头。
  曾逸书笑笑,说道:“当年我大明分设两京,那是因为成祖的原因,而后又考虑到太祖建都南京,这才保留了下来。再加上靖难之役后,成祖又得顾及南方贵勋和一些前朝老臣,所以在南京另设六部,增派留守,以控制南方。但眼下我大明和当年不同,皇爷自江南起兵横扫天下,之后夺回北京城,天下大定,还都北上自然也是顺理成章,就无需再于南京设六部和留守了。”
  “原来如此。”听到这番解释,黄履庄这才明白过来。
  曾逸书又道:“再者,当年和今日不能相比,兄长研制铁路,当明白这铁路为如何利器。眼下朝廷除南京至上海的铁路外,还在新设连通南北东西的各条铁路。几年之后,等这些铁路修建成功,南来北往更便利许多,等到那时候由京师去南京甚至朝发昔至,何必再弄那些麻烦呢?”
  这些东西其实朝堂上的大佬心里都清楚,不过下面的小民知道的就不多了。至于黄履庄,他平日里不是搞研究就是在家中,哪里会去关心这些?所以一听朝廷打算把科学院由南京移到北京心里自然就有些抵触,不过他也不是傻瓜,朝廷的命令自然是不能违背,他也没有胆量和朱怡成直接顶撞,所以这一路北上心里也就琢磨出了一套自以为比较妥善的办法,那就是打算在朱怡成面前提出在北京另设科学院,以当初两京制的方式形成南北科学院的制度。
  在他看来,这种法子是可取的,不过他却没有想到朝廷的决策方面,而曾逸书的政治眼光却远比黄履庄敏锐的多,而他今天特意等黄履庄入城,其目的就是要和他说清楚这点,以免自己这位兄长一时间头脑发热,到时候直接和朱怡成柠起来。
  听完曾逸书这番话,黄履庄这才明白过来科学院北迁是改变不了的,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幼稚了。不过对于南京科学院,还有之前投入和花费的那些精力,黄履庄心里却有些不舍。
  “兄长不必多虑,皇爷是何等人?兄长能想到的皇爷自然也早就想到了。明日兄长见了皇爷后只需摆明态度,支持朝廷北迁科学院,至于南京那边以小弟来看皇爷也不会完全放弃,自然会有妥善安排。”
  “这……好吧。”黄履庄仔细想了想,觉得曾逸书说的有道理,无奈只能点头苦笑。
  由于黄履庄刚刚抵达京师,路途劳累明日又要面君,所以曾逸书也未多呆,仅仅和他谈了这件事后就起身告辞,让黄履庄先好好休息一日,反正他人已经到了京师,两家住的也不远,以后自然有经常来往的机会,不急着今日一时。
  送了曾逸书离开,黄履庄回到府中,这时候全府上下也已经安顿好了,用了晚饭后黄履庄看了一会儿书就早早歇息,第二日凌晨他就起身,换了官服后就去了皇宫,随后按规矩求见朱怡成。
第1110章
优势
  午后,黄履庄离开皇宫,相比入宫之前有些忐忑的他,出宫时步伐轻松了许多。
  许久不见朱怡成,这次在北京觐见,朱怡成身上的威严比之前更甚了几分,但对于黄履庄却依旧亲切和蔼,不仅同他在偏殿聊了许久,还特意留他用了午膳。如此待遇,就连军机大臣都不一定有,也就是他黄履庄了。
  朱怡成询问了科学院的工作事宜,看得出皇帝对科学院的工作进展很是在意。而黄履庄御前应答如流,不仅对科学院正在进行的每个项目了如指掌,更对朱怡成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成竹在胸,令朱怡成极是满意。
  随后,朱怡成就问到了军工方面的事,在之前刚结束的辽东之战第一阶段战役中,明军新装备的新式火枪在实战中虽比之前的火枪更胜一筹,但依旧有些不如意的情况。
  这些问题随军的科学院技术人员已经汇集整理,接下来就是继续完善火枪的构造和设计。对于这点,黄履庄在来之前有所准备,当即向朱怡成谈了谈科学院的几个方案,朱怡成表示认可,并指示科学院在除火枪设计之外还得针对火炮等军工深入研究,同时提出从材料、化学、力学等各方面因素着手,取得新的技术。
  对于黄履庄之前所担心的南京科学院一事,朱怡成也同他进行详谈。按照朱怡成的想法,南京科学院会继续保留,但不作为独立科学院,大明科学院的整体迁至北方,朱怡成已在保定为科学院选了新址,近期会令工部等开始动工,以作为大明科学院的新址。
  至于南京方面,作为科学院的分址,继续由大明科学院进行管辖。两地的具体工作和研究方向安排朝廷不会过多插手,一切由黄履庄酌情处理,人员调动也由黄履庄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即可。
  朱怡成的表态让黄履庄彻底放下了心,这个方案远比他之前所想象的好。而且正如曾逸书说的那样,如今已不是从前,南来北往远比之前便利许多,等到铁路修建完成,沟通南北东西,由京师抵达南京也不过最多两日时间,再加上科学院主题北迁,南京依旧留分院,这对于科学院来讲更是一件好事。
  心满意足的黄履庄告辞离开,回家的一路上满脑子都在想着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更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保定看看科学院的新址所在,直到府中,黄履庄更直接就钻进了书房,提笔边想边写,直到深夜时分这才歇息。
  朱怡成虽然来自后世,但他对于科学方面也仅是一知半解,不过他虽然不懂这些专业,但对于大方向还是明白的。
  随着大明正式还都已有些时日,在南京的科学院北迁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科学院在南京,对于大明朝廷尤其是朱怡成自己了解各项研究的进展和对其方向的指导极为不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这才是朱怡成下定决心把科学院主体移至北京的原因。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虽说神州大地因为满清的原因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最辉煌的时间,可幸运的是朱怡成的出现使得大明抓住了它的尾巴,并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而现在,澳州发现已是板上钉钉的,再加上新明的统治渐稳,还有吕宋和柔佛等地揽入大明怀中,实际上大明已在全球的初步布局基本完成。
  控制了北美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大明有了直接和欧洲各国接触的窗口,并且通过新明一地加入争夺霸权的行列。
  而在南海的获利,使得大明在南海尤其是东亚已成了毫无疑问的霸主,牢牢控制住整个南海区域,确保大明的地位。
  至于澳州方面,除开疆拓土外,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将未来大明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基础。
  如果仅仅从武功而言,眼下的大明已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国土之广阔是无人可比的,虽然大明暂时还没到日不落的地步,但实际上从国势而言已丝毫不差。
  现在的朱怡成,称为千古一帝丝毫不为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位皇帝的武功有如今大明这么强盛?国土又如此之多的?甚至在朝中,已经有不少臣子上书力劝朱怡成封禅,但这建议直接就被朱怡成打了回去,在他看来所谓封禅根本就没任何意义,倒不如多做些实事。
  朱怡成的头脑并没有发热,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切来源除了大明强盛的原因还有一丝侥幸。
  毕竟现在大明和西方各国之间并没什么差距,当年占据新明和在南海布局等,只是钻了欧洲大战的空子,而现在欧洲大战已经落下帷幕,欧洲各国在修养生息后,恐怕很快就会兴起新的一轮对世界各殖民地的利益争夺,而这一次争夺远比最初抢占殖民地更为惨烈,因为现在可供直接占领的殖民地基本已经没有了,如果要想扩充殖民地,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其他国家手中进行抢夺。
  战争,往往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催化剂。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战争的爆发,都伴随着科学的一次变革。
  而现在,欧洲已有了工业革命的迹象,大明虽然已经造出了蒸汽机,并且完成了对其的运用,甚至还建造铁路、火车。
  而欧洲那边也不差,虽然没有大明的应用速度快,但实际上蒸汽机的发明早在十多年前就在欧洲出现,再加上其他相应的技术陆续产生,欧洲同大明之间的技术双方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没太大差距。
  而且随着大明铁路的修建和首段铁路通车,引起了巨大轰动,在大明的欧洲人自然开始关注蒸汽机这些东西,根据朱怡成所知,在大明的各国公使、外交官员、商人等等,在去年时候就把这消息传回了欧洲,当消息在欧洲传开一开始欧洲人还不相信,可后来当证实之后整个欧洲顿时沸腾起来。
  眼下,英国、法兰西、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都在抓紧着手研究蒸汽机的实际运用,甚至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对这些新发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发明了汽缸和活塞装置的法国学者丹尼斯.帕潘遗留手稿被视为珍宝,他的几个学生同时被法国科学院所聘用,成为法兰西研究蒸汽机的专业人士。
  英国工程师汤姆斯.纽科门更是因为在十多年前就发明和制造了一款能够进行实际运用的蒸汽机,如今直接被英国牛津大学聘用成了教授,而且听说皇家学院那边也打算邀请他成为院士。
  不得不承认,欧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不仅仅只是因为历史上远东闭关锁国止步不前的因素。就算没有满清入侵中原,欧洲各国对于利益的无限追求也会迫使他们进行世界探索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所以,朱怡成很清楚,眼下大明的进步仅仅只是一小步而已,一旦骄傲自大,小视天下的话,那么欧洲各国就会迎头赶上,从而失去眼前的优势。
  不进则退,正是这个大时代的特征,一旦落后那么大明不仅会失去现在的一切,更会成为别人虎视眈眈的目标。历史早就证明了这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朱怡成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大明必须继续前进,大明这辆车根本没有机会停下了歇息,只有继续不断前进,才能保持优势,成为世界的霸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