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656

  “奴才高佳见过王爷!”
  此人身材普通,貌不惊人,身上却有着一股子悍气,见到诚亲王干净利落地上前行礼。
  “是高佳呀,苏肯居然把你派过来了。”诚亲王脸上露出笑容,快步上前伸出双手就扶去了高佳。
  高佳是苏肯手下参将,同为诚亲王的旗下奴才,对于诚亲王是忠心耿耿。自去年苏肯领兵北上后,诚亲王已半年没见高佳了,今日见是他前来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谢王爷。”高佳起身,诚亲王拉着他的手来到一旁坐下,让人上茶,同时询问他一路上的情况。
  “王爷,苏将军的信奴才带来了,请王爷……。”高佳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上,诚亲王接过却未看,只是放到一旁,和颜悦色道:“苏肯的信等会本王再看也不迟,你先说说北边的情况。”
  “是!”
  高佳毕恭毕敬地应道,随后开始说起了北边的事。随着高佳的讲述,诚亲王听得尤其仔细,其中虽然有些情况他之前已经得知,但对于细节方面却不是很清楚。此外,随着如今大军退到建昌,北边是诚亲王唯一的道路,在大军动身之前他必须谨慎从事。
  高佳这一讲就讲了足足一个多时辰,其中诚亲王还细问了一些事,高佳自然一一应答。
  等高佳说完后,诚亲王微笑着把一旁的茶水递过去,让高佳润润嗓子,而他却微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王爷,苏将军让奴才给王爷带话,如我大军北上还需要快,如今藏地不稳,苏将军也是花了好大力气才打通道路,万一……。”
  “本王明白。”不等高佳说完,诚亲王点头道:“你远道而来,想来也是乏了,今日先休息一下,待本王思索一番明日再定。”
  “既然王爷已有打算,那奴才也放心了,如此奴才告退。”高佳起身道。
  诚亲王同样带着微笑起身,然后喊来外面的戈什哈,让人把高佳带下去好生安置。
  等高佳离开后,诚亲王回到位置上重新坐下,眉头再一次皱起了起来,放在一旁的左手轻轻敲打着扶手。
  通过高佳的讲述,北边的情况诚亲王已经彻底了解了,正如苏肯让高佳劝自己尽快北上的那样,诚亲王心里也知道他的大军不能在建昌继续停留,必须要抓紧时间马上北上。
  而今,北边的局势比较混乱,眼下北边主要有几处势力,而这些势力对于诚亲王来讲都是敌而非友。
  首先是准噶尔汗国,这可是满清的老对手了。
  当年准噶尔的噶尔丹雄心勃勃,妄图吞并蒙古各部,重建蒙元。在起初,噶尔丹先任台吉,后南征北战,击败鄂齐尔图汗后自称大汉,随后又吞并叶尔羌汗国,其势大振。
  之后十年中,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统领下蒸蒸日上,已有雄主之姿。不久,自认为羽翼丰满的噶尔丹率领大军越过杭爱山,向土谢图汗进攻,迫使蒙古各部兵败南迁。
  之后噶尔丹声威更是大振,自觉得彻底统一蒙古的机会就在眼前,随后出兵漠北,妄图一举吞并喀尔喀蒙古,以恢复当年黄金家族的辉煌。
  可惜的是,噶尔丹没想到满清在此出兵,康熙率满清精锐北上,面对当时强大的满清,噶尔丹虽然雄才大略,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满清北征获得胜利,噶尔丹兵败身死,强盛一时的准噶尔部元气大伤,无奈退了回去。
  而之后,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依旧同满清针锋相对。相比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虽稍有不足,但同样是一个人物。在明白有满清在,向东出手不利的情况下,策妄阿拉布坦转而朝西进军,曾经一度直接拿下拉萨,占领全藏,但那时候满清出兵又一次击垮了准噶尔部,并把其部准噶尔部从藏地驱逐了出去。
  上面所说的都是往事,诚亲王自然是很清楚的。可随着大明崛起后,满清丢失了中原,在西北的准噶尔部见满清衰弱,又开始打起了藏地的主意。
  而现在,准噶尔部已由青海再入藏地,虽未能像之前那样直接长驱直入,但已控制了藏地不少地盘。更重要的是准噶尔部和满清之间的仇恨是无法化解的,诚亲王要北上,必然会遇到准噶尔部的拦截,弄不好就是一场大战。
  至于藏地原本的势力,本来属于拉藏汗所有,为遏制拉藏汗的力量过于强大,顺治时期清廷册封藏地活佛,以分权拉藏汗,加强对藏地的控制。
  不过在十年前,由于一些原因,当时的活佛被康熙寻了个理由废除,重选了活佛在北京举行了坐床仪式。原本按照康熙的安排,是打算找时间把活佛送回藏地,然后再从中枢派大臣进行驻藏,以加强对藏地的统治。
  但谁想到,这时候大明突然崛起,接下来仅仅几年时间就席卷中原,弄得满清焦头烂额,哪里还顾得上藏地的事?所以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等到北京丢失后,满清更顾不上藏地的事了,而现在那位曾经在北京坐床的活佛人在何处,就连诚亲王自己都不晓得。
  想到这,诚亲王心里不由得无奈长叹了一声,假如当时朝廷早一点出手,那么藏地的情况或许会好许多,毕竟藏地的面积不小,虽然民族不同,但假如能为其用的话也是一份助力。
  只可惜,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安排妥当,导致现在藏地最大的两方势力横在诚亲王面前,大军一旦北上说不定就会爆发战争,对于能打赢这战争诚亲王倒不担心,但是打仗必然会有损失的,诚亲王只是担心自己的军力在这战争中白白消耗。
  除去这两大势力外,还有一些其他势力。但这些势力对于满清并不友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当年废除了原来的活佛一事,此事对于满清虽是好事,可对于藏地许多地方势力而言却是极为不满满清的做法,所以北上之后诚亲王还需多多留意这些问题。
  不过幸好诚亲王早就有所准备,他在半年前就派苏肯领兵北上,为自己的退路扫清了部分障碍。而现在,北上的道路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只是苏肯担心一旦大军正式北上,各方力量会有异动,这也是苏肯让高佳给诚亲王带话,让诚亲王尽快抓紧时间北上,赶在各方力量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利用已经打开的通道火速穿越,以免夜长梦多。
  诚亲王不是傻瓜,当他听完高佳所讲述的情况后就明白了苏肯的意思,而在他心中也是认可苏肯建议的。
  之所以他没有当着高佳的面决定立即出兵,主要是因为大军北上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尤其是北上藏地,不仅道路难走,还有气候和其他因素,诚亲王必须做好妥善安置才能动身。
  就在诚亲王琢磨着如何北上更合适,又如何面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时,在昆明城中,大明西南最高统帅岳钟琪同样也在考虑着类似的问题,但相比诚亲王,岳钟琪是在琢磨究竟是趁胜追击以消灭诚亲王部呢,还是跟着满清北撤的路线步步紧逼,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目前,大明在云南的局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随着沐家后人的出现,大明在云南许多问题得到了迎刃而解,不仅使得大明能够更好地集中力量对付诚亲王部,而且对于云南地方的安抚也更顺畅了许多。
  按照岳钟琪的估计,眼下满清主力已基本退出云南,大半个云南已都落在明军手中。接下来对于地方的安置和一些处置,军方仅仅只是配合,而朝廷那边也已开始派出各级官员接手云南地方政务。
  对于岳钟琪来讲,他的官职虽然高,可他只是一个武将,而且岳钟琪此人一向都是比较纯粹的将领,也不喜欢插手地方政务。从这点来看,这也是岳钟琪的聪明之处,作为将领能够明白自己的定位和职责,这才是好的将领,同样也是朱怡成信任岳钟琪,并且把军权交到他手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帅,黔国公送来的消息,亏容甸、思陀甸、溪处甸、和左能甸诸土司已同意归明,落恐甸、瓦渣甸那边还需些时日,黔国公的意思是如大帅能派一部兵力向南压一压,或许就能逼其尽快做出决定。”
  正当岳钟琪思索着的时候,军中参谋禀报道,听了参谋的话岳钟琪心情极为舒畅,沐山不愧是沐家之主,当日自己这一手算是走对了,眼下沐山以当代黔国公的名义为大明劝服各地土司,可以说省缺了朝廷不少麻烦。
  尤其是现在,昆明南部的六个长官司已有四个原因归属大明,而另外两个估计也会如此,等他们全部归于大明后,可以说云南南部地区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既然黔国公有所求,本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这样吧,让黄杰部领两千人南下,配合黔国公行事。”
  对于沐山的请求,岳钟琪自然是不会反对的,何况这是件好事。仅微微思索后,他就决定派兵协助沐山,等参谋领令离开后,岳钟琪刚才所思的问题也有了选择,他快步走到案前取来一张纸,提笔在上面写了起来。
第1108章
不爱钱的官员
  “这就是京师啊!”
  用时月余,黄履庄终于从南京抵达北京城,望着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着生机的城市心中无比感慨。
  其实由南京至北京,最为方便的当然是直接坐船抵达。从南京顺长江而下,至上海后换海船北上天津,再由天津抵达北京城,如果快的话至多七八日就能到达北京。
  但黄履庄却没走这条路,而是渡江先至江北,由江北走运河北上,在通州下船后再沿官道入京。
  之所以这样安排,那是黄履庄中途去了一趟杨州。
  黄履庄是杨州人,十年前离乡南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而如今他已官居三品,借北上入京的机会返乡也是人之常情。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黄履庄虽是大明科学院院长,当今圣上的重臣,平日里对于日常事务并不热衷,但这件事却是无论如何要做的。
  何况,在南京时,黄履庄成婚,娶了自己的好友,如今军机大臣曾逸书的妹妹为妻,夫妻和睦,三年前曾氏为黄履庄产下一子,这令黄履庄是欣喜万分。所以这次路过杨州,黄履庄要带着妻儿为父母扫墓,以告慰长辈在天之灵。
  “爹爹,这就是京师么?”一个小脑袋从车里探出,瞪好奇的眼睛看着前面高大的城墙。
  这娃娃正是黄履庄刚满三岁的儿子,黄履庄给他起名为黄广陵,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为纪念家乡,同样也有为感激朱怡成当年知遇之恩。
  作为一个不是正统读书人出身的黄履庄,居然能做到三品高官之职,这才历朝都是极为罕见的。何况黄履庄如今还是大明科学院的院长,这个职位起初并不起眼,但这些年大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院在大明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铁路的修建和规划,更让科学院为世人广为所知,而黄履庄这个三品官在某种程度而言,甚至比二品的尚书更重。
  “这就是京师,爹爹我之前来过一回,没想到如今的京师同当年已完全不同了。”黄履庄伸手摸了摸儿子的脑袋,微笑着说道,边上曾氏抱着孩子,生怕马车颠簸不小心磕着,面容同样带着微笑。
  “爹爹,你不疼陵儿。”
  “为何如何说?”黄履庄奇怪地问。
  “如爹爹疼陵儿,当年为什么不带陵儿一起来呢?一定是你自己偷偷来的,是不是?”小家伙转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突然间奶声奶气地问了这么一句。
  黄履庄先是一愣,紧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曾氏也是情不自禁掩着嘴笑出了声,而黄广陵却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的问话会让父母笑得如何开心?难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正当黄履庄夫妻逗着儿子的时候,马车已到了城门。
  北京的城门相比南京更为宏大,每日出入城的人不少,正当黄履庄一行准备排队入城的时候,一位军官见到他们的马车眼睛顿时一亮,急忙迎了上来。
  “敢问这是科学院黄履庄黄大人的车驾?”
  “是黄大人的车驾,请问这位将军是……?”在前车黄履庄的管家疑惑地反问道。
  “不敢不敢,卑职只是区区城门尉而已,如何称得上将军。”军官连忙行礼,随后道:“请黄大人这边入城,卑职为黄大人引路入城……。”
  “这……。”管家迟疑了下,黄履庄不是普通官员,他的兴趣本就不在做官上,虽然他已经是正三品的高官了。所以平日里,对于家中规矩极严,管家深知自己主人的脾气,自然不敢做主。
  当即,管家让这军官稍等,去了后面车询问黄履庄,果然不出所料,黄履庄拒绝了这特殊待遇,他让管家回复那位军官,就说自己入京就应该按规矩来,天子脚下,既然大家都在排队,自己搞特权不合适。
  军官听了管家的回复后并没着恼,相反表情还露出了钦佩之色,当即向黄履庄那边行了一礼,随后转身回到城门亲自带人引领排队入城的尽快完成手续。
  过了小半时辰,黄履庄通过正式入城手续进了城中,等到了城内后又是一番景象,正当黄履庄望着热闹的街道和人流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旁响起。
  “黄兄!”
  “贤弟!你怎么在此处?”
  定睛一看,这面带微笑穿着青色道袍,一副平常人打扮的不正是自己的大舅哥曾逸书么?
  “我在这等候你们多时了。”曾逸书笑着用手中折扇朝着城门方向指了指,黄履庄恍然大悟,明白了刚才为什么城门那边有军官会认出自己一行,原来都是曾逸书的安排。
  “兄长……。”这时候,曾氏在车内听到声音,掀了车帘。
  “小妹,好些时日不见了。”见到自己的妹妹,曾逸书心中很是高兴,随后就把目光投向了曾氏抱着的黄广陵,看着孩子用好奇的眼睛望着自己,似乎在琢磨这个陌生人究竟是谁时,曾逸书笑着道:“没想到一转眼陵儿就长这么大了,当年分开时他还没认人呢。”
  “是啊,真是一转眼的时间。”黄履庄感慨道,接着对黄广陵道:“陵儿,来前你不是一直念着大舅么?这就是你大舅,还不叫人?”
  黄广陵眨着大眼睛,虽然他是第一次见曾逸书,但心中却觉得这个人很是亲切,而且父母也都这么说,自然就是自己的大舅了。
  当即,带着清脆的奶音喊了一声“大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