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656

  按照朱怡成的想法,史贻直虽不是一个合格的首席军机,但他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让他以首席军机的名义总负责这件事,等正式实施后他的任期也差不多到了。
  等到那时候,史贻直就算退了下来,那也算是在首席军机位上没有尸位素餐,至少这份功劳稳稳落在他的头上,对于他而言是件好事。
  这样一来,朱怡成的面子有了,史贻直也能顺理成章地安然退出军机,而朝野内外也不会有丝毫异议。
  但谁想到,还没等朱怡成同他细说这事,史贻直居然提出了辞职,这让朱怡成诧异之余忍不住心中涌起一股怒火。
  眯起眼,看着史贻直,朱怡成此时此刻恨不能直接喊人把他拉出去廷杖。当着皇帝的面,由皇帝指定的首席军机居然请辞,这等于是在打朱怡成的脸。
  不过,朱怡成毕竟这么多年皇帝当下来早就不是当年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了,如果他真那么做反而是更大的笑话,首席军机居然被皇帝廷杖,这朝野内外,这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此事?
  想到这,按捺住心头的怒火,朱怡成深深吸了口气,撰着的拳头也慢慢放松了,尽量用缓和的语气道:“史卿,坐下说话。”
  这话出口,史贻直心头的一颗大石终于落了下来,重新坐回了位置。
  “史卿是国家重臣,这些年为国事操劳至今,朕平日倒是疏忽了此事,这是朕之过。”朱怡成先是说了这么一句,接着又道:“军机处乃朕之臂膀,诸位军机的身子是最要紧不过,朕之前倒未考虑此事,今日史卿倒是提醒了朕,这样吧,以后每月朕会派太医去军机处一趟,为众卿调理一下身子,免得操劳过度落下病根。”
  “皇爷恩德,臣感激不尽。”史贻直连忙应了一声,但心中依旧忐忑。
  朱怡成这么说也是有他的考虑,但让太医给诸位军机大臣调理身子,倒是他刚刚想到的,虽然朝廷对于高级官员有着一定待遇,其中就包括了医疗方面,像军机处诸位大臣,甚至包括各部侍郎级别的官员,大明原本就有惯例可以由太医院为其看诊。
  但惯例归惯例,实际上却没有形成专门制度。再加上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有不少注意养身,可是真正的医疗体系并没有建立,更不用说如同后世的医疗保障机制了。
  借着刚才的话题,直接转移到这方面,同时为军机处建立初步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军机大臣进行定期体检和健康状况的控制,这也是必须的。
  何况太医院那些太医,平日里也闲得很,这做医生的靠的是经验,越是名医越需要经验,倒不如就从军机处开始建立这个制度。
  如果这个制度运行良好,再继续推广到各部主官,这也算是一种福利,更重要的对于朱怡成来讲也是让天下人知道他这位皇帝待臣子之仁。
  “史卿乃首席军机,大明和朕是离不开史卿的,不过这人吃五谷杂粮,再加上公务繁忙,这生病也是常事。史卿如今正是壮年,虽有小疾想来也是无妨,朕思量了下,请辞一事就无需再提了,这样吧,当年福建案史卿还记得否?”
  史贻直仔细听着,一开始还微微放心,毕竟朱怡成没有因为他的请辞而恼怒,可之后却突然提到了福建案,这让史贻直心中猛然打了个突。
  福建案,这是大明复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案子,这场案子牵涉官员之多,影响之大直到今日依旧令人心有余悸。
  当年,朱怡成暴怒之下不知道一口气砍了多少人的脑袋,而现在突然间又提到了此事,难道说……?
  想到这,史贻直甚至不敢再想下去。可朱怡成的询问他又不能不回,当即点头道:“回皇爷,此案臣自然是知道的。”
  “吏治,每朝每代都是个难题,想当年太祖爷初创大明,立下严律,其意只是想让天下吏治清明,百姓少受些苦难而已。可事实又如何呢?那些贪官污吏却是杀之不绝,终洪武一朝,虽朝廷控制极严,可史治就真的清明了么?”
  史贻直坐在那边并不说话,朱怡成提到太祖,这是老朱家的事,他一个做臣子的如何能搭得上话,更不能评论。
  朱怡成接着说道:“前明时期,早年间吏治还算不错,但后来却是渐渐崩坏,这固然有朝廷的原因,可人心也是一点。再者,前明的俸禄太低,许多官员一年俸禄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当官不贪几乎不可能,虽出了个海瑞,可这天下也仅仅只有一个海瑞。”
  向史贻直深深看了一眼,朱怡成继续道:“朕登上大宝,重建神州,对于吏治之事也考虑甚多。太祖的办法虽好,却不治本,这人性复杂,仅靠严律是不行的。再加上俸禄一事,所以朕直接改了祖制,提高官员俸禄和一应待遇,以免其后顾之忧,以养其廉……。”
  “皇爷高瞻远瞩,施恩于臣下,天下皆知,臣佩服万分。”这时候,史贻直连忙应道,朱怡成说的没错,如今大明的官员俸禄是极好的,相比前明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按照现在大明俸禄的标准,普通的七品官一年俸禄加起来足够让他生活的很不错了,再加上朝廷对于官员的其他福利,大明官员的生活水平就算比起宋朝时也丝毫不差。
  更不用朝中重臣了,比如史贻直这样级别的官员,每年俸禄可以说是一笔巨款,虽然比不上那些海商大贾,但这些收入足够令他过上极为富裕的日子。
  朱怡成摆摆手,笑道:“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我这个做皇帝的总不能让自己的臣子每日为了如何生活而苦恼吧,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这些臣子还怎能把心思放在政事上?”
  “皇爷说的是。”史贻直点头道,同时又奇怪为什么朱怡成又把话题扯到这方面去了。
  正当他为之疑惑的时候,朱怡成又道:“当年福建案后,吏部是花了些力气的,之后几年吏治也清明了许多。不过朕觉得这人嘛,许多时候容易渐忘,尤其是一些事日子久了,这脑子也就不清醒了。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史卿以为呢?”
  史贻直有些明白皇帝话中的意思了,他略一思索后点头表示赞同。
  “史卿的品性朕是放心的,如今史卿不仅是军机大臣,依旧还是左都御使,这样吧,史卿替朕四处巡查一下各地,一来我大明复国仅十来年而已,许多地方收复后朝廷虽有安排,但具体施政如何朝廷也不能听地方一面之词。二来,军机处和都察院本就是中枢机构,史卿又是朕信得过的人,以史卿出面办这事,朕也放心,如何?”
  “臣愿往!臣定为我大明,为皇爷做好此事,清平吏治,安抚地方,巡查天下。”史贻直不假思索地起身,直接应下了这个差事。
  朱怡成满意地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对了,史卿的身子不适,朕觉得也许是北方气候所至,这样吧,史卿可以先去南边转转,南方气候养人,一路上也正好养养身体,至于其他的无需考虑,如何?”
  “臣谢皇爷恩德。”史贻直终于放下心来,郑重其事地回答道。
第1106章
穷途
  蒋瑾终于如愿以偿,在几日前史贻直离京,以首席军机大臣和左都御使的身份替皇帝巡察天下。
  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头一回,而且是如此高位的重臣。史贻直不仅依旧担任中枢要职,更领了钦差的身份,这一次巡察皇帝下令京中各部尤其是吏部全面配合,至于地方就更不说了,以史贻直手中的权利别说知县知州知府这些官员,就连布政使这样级别的高管都不在话下,再加上朝中有小道消息说,史贻直此次巡察天下主要就是对地方吏治进行整顿,之前福建案的事过去没有几年,如今中枢又大张旗鼓,地方上许多屁股不干净的家伙顿时风声鹤唳,胆战心惊。
  但外界如何,可作为得利最大的蒋瑾却是心中暗喜。要知道史贻直的首席军机之位任期再过一年多时间就将结束,如今把他派出去巡察地方,等史贻直由地方回到中枢的时候,也就是他正式退出军机之时。
  作为军机处地位仅次于史贻直的蒋瑾,如今史贻直出京那么他虽然名义上还不是首席军机,但实际上已同首席军机无疑了。
  而事实也是如此,史贻直离京之前,蒋瑾入了一次宫,朱怡成同他说了些话,话中虽然没有完全点明史贻直安排的用意,但让他主持军机处工作的意思却是显然的。
  出了宫后,蒋瑾心中简直要放声大笑,苦苦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落到了他的手里,而从现在开始,他不是首席却又是首席,等到史贻直正式退出军机,那么真正的首席之位就会落到他的身上。
  虽然兴奋,但蒋瑾却没表现出来。毕竟这么多年蒋瑾变得沉稳了许多,何况在未能真正拿到首席军机位的现在,蒋瑾还得各方注意,回到军机处后得知此事的诸人向蒋瑾道贺,蒋瑾却是谦虚之极,非但没显露春风得意的样子,反而交代大家对于史贻直巡察天下一事中枢必须要极力配合,半分不得马虎。
  这样的安排,朱怡成也算是煞费苦心。至少明面上没让军机处发生巨大震动,而且又能借此事让史贻直替大明做点实事。
  而在史贻直心里,领了这个差事后他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去掉了心结,心情舒畅了许多,何况他本就是御使出身,做这些事远比在军机处熬着舒坦许多。至于什么首席军机之位,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已不再在意了,反而这样更让他轻松。
  就在史贻直出京之时,远在西南的建昌,诚亲王正仔细看着地图,眉头紧锁。
  “苏肯的人来了没有?”在地图上看了许久,城亲王突然抬头问了一句。
  “回王爷,苏将军的人还没到。”身边个戈什哈回道。
  “去!派人去看看,按时间应该要来了。”诚亲王神色有些不悦。
  戈什哈连忙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接着诚亲王又继续细看地图,看了会儿后起身凝思。
  十多天前,昆明陷落。
  其实丢失昆明对于诚亲王来讲并不意外,早在进入云南的时候他心里就清楚云南是守不住的。
  不过作为满清的亲王,统帅西南清军的主帅,再如何这云南也是要守一守,毕竟现在所谓的大清地盘已经不多了,如果丢了云南等于西南全部丢失,而大明也将彻底收复此地。
  在诚亲王看来,云南虽然守不住,可要坚持一年两年的应该问题不大,因为云南无论是地形又或者民族的复杂程度,相比贵州也不多让。再加上满清在云南的军事力量比贵州更强几分,所以诚亲王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坚守云南的准备。
  但谁想到,他在云南的布置虽然给明军带来诸多麻烦,也使得明军在进入云南后进展并不顺利。岳钟琪这样的名将,面对诚亲王的布置也只能采取稳扎稳打和步步为营的战术。
  这些,更给了要坚守云南的清军一些鼓舞,尤其是诚亲王。就在两个多月前,诚亲王还觉得虽然明军拿下了云南部分土地,可要真正打下云南却并非那么容易。假如自己做的好的话,说不定能够在云南和明军形成对峙,从而守住云南。
  可过不多久,正当诚亲王准备着手再行布置,利用云南的优势给明军一点厉害瞧瞧的时候,谁想云南的局势风云突变,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沐家后人,在诚亲王根本就没察觉的情况下昆明周边的各族土司头人突然倒向大明,从而使得他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进行的计划顿时落空。
  在云南一地,诚亲王之前之所以能够勉强挡住明军攻击,靠的不仅是他手里的部队,关键在于云南的那些土司和头人。相比贵州,云南的这种情况更为复杂,而诚亲王也正是利用了这点。
  可谁想,明军那边莫名其妙冒出了当年沐家后人,而这个沐家后人居然有能力把那些如同散沙一般的地方力量整合在一起,从而弃清投明。
  虽这些力量不是全部,仅仅只是一部分,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因为这个改变使得云南各族不少地方力量从之前的协助满清变成了袖手旁观,再加上由于一些人的反水使得清军之前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双方所面临的问题呈现出倒转的局面。
  由于这情况的发生,明军的攻势开始加强,满清这边也失去了之前的优势,在明军大军进逼昆明,昆明周边各处蠢蠢欲动的情况下,诚亲王清楚的知道昆明再也守不住了,一旦在继续死守那边说不定到时候将连同整个昆明城一起葬送。
  在这种情况下,诚亲王果断下令主动撤离昆明。如果是在几年前,心高气傲的诚亲王或许不会这么做,但经历这些年的军阵磨练,现在的诚亲王已不再是当年那位自以为是的王爷了,原本就在军事上有所天赋的他已隐隐约约有了名将的眼光。
  就这样,赶在明军包围昆明前,诚亲王领军直接撤出了昆明城,并且直接向北急退,一口气退到了建昌。
  到了建昌后,诚亲王利用地利之便重新设置防线,稳住阵脚。
  建昌是云南重镇,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设县州治理,前明时期甚至建昌卫,以控制云南地方,满清入关后打下云南,又在建昌设置总镇府。
  后世的建昌归属于四川省,但在之前属于西康和云南,是西南重要的通道之一。
  早在诚亲王定下云南防御的时候,他就特意留了一个后手,那就是以建昌为要地保住其退路的安全。
  之前诚亲王就让心腹爱将苏肯领一部分兵力前往建昌,以为自己将来可能丢失昆明备好退路,同时再以建昌为基地打通北进的道路。
  不得不说,当初诚亲王留的这一手还真是留对了,如果不是早早布置,眼下从昆明撤出来的清军说不定连去哪里都不知道,原本就士气不高的清军一旦没了后路,那么就等于和丧家之犬没什么区别,到那时候不用明军打来,说不定清军就自行崩溃了。
  而现在,虽然吃了败仗,丢掉了昆明,但至少清军的主力依旧还在,而建昌也能让清军有落脚和喘息之地。
  但就算如此诚亲王心里也清楚,建昌可以暂留却不能久留,连昆明他都守不住,何况是建昌呢?
  所以诚亲王已经定下决心,着手准备撤离云南了,而接下来的方向就是北进,由云南通过建昌一路向北,绕道北上,随后再想办法直接向西域前进,最终同在西域的郭亲王部汇合。
  这条路很难走,更不是容易的。这点诚亲王心里很清楚,但不管如何这或许是他唯一的出路,除非他想葬身云南,除此之外没有他法。
  “王爷!苏将军的人来了!”
  正当诚亲王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事时,自己派出去打听的戈什哈匆匆赶来,闻言城亲王连忙起身,转眼间就见一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自己眼前。
第1107章
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