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656

  这个就是胡同文化,说起胡同文化就不能不说北京城的历史,在元朝时期北京是元大都,而胡同一词也是来自于蒙古人。几百年下来,胡同由元自前明承,一直传到至今,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等到后世,这胡同依旧会延续下去。
  北京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个区域,其中紫禁城很好理解,那就是皇宫所在,也就是大内。至于皇城,一般是作为皇族成员的居所,比如亲王、郡王、公主等府邸。满清时期,这里自然住着贝勒、阿哥、格格之类,当然现在早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如今大明皇族并不算多,再加上朱怡成对于皇族的未来也有了自己的计划,所以在皇城区域除了保留一部分地区以作后用外,其余直接拨给了朝廷使用,以作为现在越渐庞大的各部办公场所。
  而内城,基本就是元大都建城的原来范围了,满清时期汉人是不能住内城的,住在内城中的只有满人。这个规矩现在早就打破,之前住在这里的满人也全部被赶了出去,所以现在的内城基本都是朝廷官员、富商、世家子弟等居住的地方,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算得上是高档住宅区吧。
  外城是前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当时建造外城那是因为北京城的人口原因,随着北京人口的越来越多,原来的北京城已无法满足人口居住和生活,所以朝廷在原城址外有新建了一圈,作为满足北京的居住条件,所以这个新建的城就叫作外城。
  其实说白了就和后世北京城区扩张没什么两样,由最初的二环扩建到三环、四环、五环什么的一个意思,
  罗锅巷,这是北京城一条历史很悠久的胡同,后世改名为南锣鼓巷,被称为北京城十大胡同之首。而如今这里依旧沿用着前明罗锅巷的名字,
  这条罗锅巷之前住的都是满清贵族和朝廷大臣,拿下北京后这些府邸自然也归了大明所有,如今许多朝廷要员都住在这边,其中就有邬思道的府邸。
  原本,朱怡成是打算把附近原属于明珠的府邸赐给邬思道的,不过被邬思道拒绝了,用他的话来讲,明珠府太大,他一个人和几个小妾住的不习惯,所以最终选了一处僻静而小一些的府邸。
  其实朱怡成心里清楚,邬思道这样是不想太过招摇,毕竟明珠府名气太大,邬思道虽然曾是军机大臣,并深受朱怡成信任,但他早就退出军机,而如今也不过只是一个侯爵而已。
  如果以侯爵之位住进赫赫有名的明珠府,这不是希望低调的邬思道所要的,所以朱怡成也不勉强,任凭他自己选了地方。
  现在,邬思道所住的府邸在罗锅巷一个僻静处,这府邸外面看起来并太起眼,可实际上也是大有来头。在康熙初期,这里属于满清大学士的居所,所以也叫大学士府,后来几次更换主人,到明军打进北京城时,这是张廷玉的住处。
  冬日的北京城,前些天刚下了两场雪,如今整个北京城依旧银装素裹。一路行来,处处可闻断断续续的爆竹之声,还能见到路上的行人和儿童。
  在他们充满着喜庆和欢乐的神情中,朱怡成嘴角含着笑,脚下踩着积雪向前走去,不一会儿绕过一个弯,就到了邬思道的府邸。
  府门关着,外面并未见来访的客人。这倒不是邬思道没什么朋友,其实满朝上下都清楚邬思道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但因为邬思道从不喜欢和朝臣来往,除去极少数人外,普通官员前来拜访十有八九是吃闭门羹的。
  时间长了,大家也都明白了他的脾气,所以除去寥寥无几的重臣外,其余官员基本都不会来这里。
  在门口站定,知趣的小江子连忙上前拍了拍门,片刻后一个老门子打开了边门,探出头一瞧就见到了站在门外的朱怡成和几个身着便装的侍卫。
  朱怡成来这不是头一回了,这老门子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实际上却是锦衣卫的百户,安排在邬思道这倒不是为了监视他,而是保护他。
  见到朱怡成,老门子丝毫不敢怠慢,急忙打开门请朱怡成进去。虽说皇帝到臣子府上,按理讲应该大开中门并鸣乐接驾,不过朱怡成一向不喜欢这种规矩,再加上他今日又是微服到访,自然就同普通寻亲访友一般入了府里。
  问了问,得知邬思道正在书斋那边,说起书斋,也就是书房,邬思道住进此处后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古怪的斋名,相比其他人所起的如“听雨斋”、“念馨阁”、“五经堂”这类比格比较高的名字,邬思道的书斋挂着“老残斋”匾,还自称为老残庸人,由此就能看出邬思道和常人的不同。
  过了前院,来到后院,还没到老残斋门口,就隐隐约约听到里面有丝竹声传来。熟知邬思道习惯的朱怡成顿时一笑,如果他猜的不错,这家伙正在书斋内让小妾弹琴作曲自乐呢。
  果然不出所料,等敲开门,入眼就看见坐在椅中的邬思道边上摆着茶具,两个美貌如花的小妾一个抚琴,一个捧着琵琶。见到朱怡成,两人连忙起身扶起坐着的邬思道向皇帝行礼。
  “行啦,还是你逍遥自在,私下就不用这么多规矩,坐吧。”朱怡成摆摆手迈步进屋,相比外面的冰天雪地,生了地龙屋内温暖如春。
  “臣不知皇爷驾临,未能起迎,还请皇爷恕罪。”嘴上虽说着恕罪,脸上却是挂着笑容,邬思道听朱怡成这么说也倒也不客气,直接拱了拱手。
  “你们下去吧,我同你们侯爷说说话。”朱怡成笑着上前从他小妾手中接过邬思道的右手,亲自把他扶回椅子,随后对其他人说道。
  很快,众人行礼退下,等他们走后,朱怡成也坐了下来,和主人一般直接取过边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先捧在手上暖了暖手,这才喝了口。
  “这茶不错,虽比不上大内的贡茶,倒也是别有滋味。”
  “这是我同乡去年带来自种山茶,相比名茶自然是不如的,只不过摘采和制作中下了点功夫,取了个意而已。如皇爷喜欢,我这还有一些,皇爷可带回去细细品。”
  “那我就不客气了。”也就是在邬思道这,朱怡成丝毫没有架子,更直接不再称朕而是称我,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北京的冬天比南方冷不少,先生的腿脚还能受得住?”喝了口茶,朱怡成问道。
  “还好,其实相比南地,北京的冬天不算难熬,再说我这一个老残庸人,平日除去学院外也没其他事,何况无论是在家或在学院,都有地龙取暖,相比南方倒是更舒适些。”
  点点头,朱怡成又嘘寒问暖地和邬思道聊了一会儿,两人东拉西扯地说着日常,朱怡成不说来意,邬思道也装作不知,丝毫不问。只一壶茶喝的差不多了,朱怡成这才笑着摇头骂了邬思道一句,这才讲出了他今天来的用意。
第1050章
皇帝的难处
  朱怡成今天来主要有三件事,其一就是之前张冉那边的锦衣卫之事,虽然朱怡成心中有了些盘算,但毕竟这时代和后世不同,再加上锦衣卫的特殊性,所以他需要和邬思道商议一下。
  其二,是朝鲜之事,大明眼下已控制了朝鲜,但朝鲜李氏王朝却依旧存在。考虑再三,朱怡成并没有直接取而代之,而是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手段,以先控制住朝鲜,随后再慢慢吞并朝鲜的方式。
  但是相比于琉球和如今的柔佛,朝鲜比较特殊。
  琉球是小国,而且自前明灭亡后,琉球夹在满清和日本之间的日子很不好过,国小民寡,要不也不会在大明控制其地之前丢失了北方诸岛。
  再加上琉球国的国君一直都有着投靠大明的想法,随后大明又趁着琉球国内的变局完成了吞并琉球的目的。如今整个琉球已真正成了大明的领土,琉球王同其母也移居大明,眼下更是直接封为王爵居住在北京。
  至于柔佛,大明占据此地是因为柔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至,而且柔佛民间抵抗力量不弱,虽然大明利用前柔佛国主篡位,打着为前王朝复仇的旗号赢得柔佛地方支持,不过那边的形势比较复杂,要彻底控制住柔佛地区还需要长期潜移默化,所以大明同样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
  但朝鲜不一样,作为大明几百年的属国,李氏在朝鲜的统治已根深蒂固,再加上朝鲜号称三千里江山,其国虽然亲近于大明,可要一口并吞却不是那么容易。
  先不说大明是否有能力一下子做到,对于朝鲜更不可能同吕宋那种强烈的手段,一旦引起民变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在连续并吞琉球、柔佛两国后,大明假如再一气拿下朝鲜,必然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警惕,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
  这也是现在朱怡成暂缓并吞朝鲜,并且先控制朝鲜的决策原因。可大明无论怎么做,其他藩属肯定有其想法,其他的不说,仅仅就是近在咫尺的日本就是一个麻烦。
  随着新明的立足已稳,日本作为太平洋上的岛国,其重要性也不断上升。亏得朱怡成提前拿下北海道,以此为据点作为前往新明的中转点。但在海上航道,日本依旧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地方,再加上如今日本正处在德川幕府时代,在处理朝鲜问题上不能不考虑日本因素。
  至于拿下日本,或者说并吞日本,朱怡成根本就没想过。那些举千帆东渡,直接攻进日本,吞并东瀛的话假如谁在朱怡成面前提起,朱怡成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人是不是别有用心,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弄垮大明。
  日本国土虽比大明小,可日本的人口却不少。更重要的是日本是一个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并在千年历史中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要彻底征服这么一个国家,别说是现在的大明了,恐怕一百年后也做不到,假如强行实施,大明虽可以借用强大的实力攻占日本,但要消化日本却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不能说朱怡成对于日本没丝毫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官和态度自然是比较特殊的,如果能把日本并吞朱怡成是巴不得去这么做。
  可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国家稳定,所以对付日本这种国家,朱怡成是不会让大明陷入日本的泥潭中,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所以朱怡成如今对日本政策基本是使用潜移默化,并按照历史上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方式来进行实施。再加上日本人一向有崇拜强者的习惯,只要大明保持其强盛,日本作为小弟的存在还是很合格的。
  当然了,也许等一百年后甚至更久些,大明的各方面从上至下,由外至内彻底影响到日本,而那时候也许日本就能以比较民主的方式合并入大明,这也是朱怡成所期待的。
  至于其三,那是对于满清战略方向下一步的计划。随着西南各省的战事结束,眼下除去云南外,大明西南已全部归于朝廷之手。就算是云南一地,根据岳钟琪的报告,击垮云南清军,彻底拿下云南不是什么问题。
  一旦云南拿下,前明的基本版图都已纳入大明,接下来就是三个方向的军事目标,这三个方向分别是西北、蒙古和辽东。
  所以接下来重点目标是哪里,这是摆在朱怡成眼前的一件大事,这三个目标各有重点,同样也各有必须要解决的理由。
  西北眼下是清廷所在,如果能拿下西北不仅能开疆拓土,更能一举灭掉清廷中枢,就算一时间无法打掉清廷的核心,也能继续驱赶清廷再往西进,以此来进一步减弱清廷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力度。
  至于蒙古,蒙古人在前明时期就是一直都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而在前明末,蒙古人更是满清的帮凶,前明的灭亡如果没有蒙古人的参与,仅仅靠着满清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的。而在朱怡成在江南复明后,蒙古人也一直在满清的指挥下同明军作战。
  所以,解决蒙古问题同样是和解决满清一样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一点,如果解决掉蒙古,那么满清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臂助,更因为蒙古的丢失使得满清首尾无法相顾,从而更便于大明以此各个击破。
  还有辽东,这可是大明永远的痛。在前明时期,正是因为辽东努尔哈赤的兴起,使得前明在辽东一败再败,丧失了精锐的军队不算,更丢失了辽东大片土地,再加上不断战事和天灾影响,使得前明财政崩溃,最终导致了前明的灭亡。
  夺回辽东故土,这是所有大明人的心中所想,而且作为大明皇帝的朱怡成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辽东依旧还在满清之手,拿回辽东故土是大明皇帝必须要做的,一旦辽东拿回来,这对于大明而言就等于彻底收复了失土,其意义极其重大。
  但这三个战略方向,大明虽然现在国力极强,可也不可能三面同时出击。朱怡成还没有自大到这个程度,在来到这个时代后的他,只所以能一步步走到今日,除了其他一系列的因素外,朱怡成的谨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一旦战场上的失败就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二战时期,三德子的强大是全世界有目共睹,横扫欧洲的军团更是令所有人胆战心惊。
  可就是这样的强国,仅仅是因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老希在没有解决掉海峡对岸的英国之前就冒着极大风险掉头开辟了东线战场。也正是因为这个举止,导致强悍一时的三德子陷入了战争泥潭之中,由初期的一场又一场胜利开始逐渐走向了一场又一场失败,最终被两线作战的弊端给活活拖死,千年帝国的美梦也就此烟消云散。
  所以,就算是在春节休沐时期,朱怡成也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并举棋不定。今日来找邬思道,一方面是想和邬思道商议一下这些事,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在邬思道面前一吐为快。
  毕竟作为皇帝,朱怡成是孤独的,君王称孤道寡这可不是仅仅字面上的意思,凡是帝王虽然看着风光,高高在上权利无限,但帝王同样也是人,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感情,有喜怒哀乐和苦恼,而在大明,朱怡成真正能说些心里话的无非是自己的皇后和作为朋友的邬思道而已。
  至于皇后那边,如果是其他的事倒没什么,但这些她可帮不了自己什么忙,可邬思道不同,作为顶极的谋士,邬思道虽然不太懂军事,但他往往能从其他方面给予朱怡成一些启迪,而且邬思道足智多谋,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惊喜的提议,这也是朱怡成今天特意前来拜访的原因。
  静静听着朱怡成的讲述,邬思道的表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挂着淡淡笑容。但他的目光中却有着略微的不同,神色也在凝思朱怡成话中的内容。
  等朱怡成说完后,老残斋中静悄悄的一片,邬思道闭上眼沉思了起来,习惯他作风的朱怡成也不催促,只是坐在那边耐心等着。
  屋内,搁在泥炉上的茶壶冒着白烟,两盏茶摆在各自面前,朱怡成喝着茶水,也不心急,只是继续坐着。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沉思的邬思道终于睁开眼睛,望向等了许久的朱怡成笑了笑:“皇爷所想臣已经明白了,皇爷能来问于臣,臣自然尽力为皇爷排忧解难,但臣才疏学浅,如有说的不对地方还请皇爷恕罪。”
  “先生这说的哪里话,先生能助我已是求之不得的事,哪里谈什么罪不罪的,今日我前来拜访先生,并非君臣相对,只是朋友之间的问讯请教罢了,所以……还请先生直言就是。”朱怡成摆手笑道。
第1051章
定策
  邬思道并没先讲锦衣卫之事,而是谈起了朝鲜,并由朝鲜说到了辽东。
  “皇爷当年在朝鲜布局,一来是因为朝鲜国不尊大明为主予以小惩,二来朝鲜地理位置重要,北接辽东,南临北海,东近日本,我大明要控制海上疆域,朝鲜之地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
  朱怡成点点头,邬思道说的没错,这也是他当初布局朝鲜的主要原因。
  邬思道继续道:“除去这两点外,辽东也是重中之重,臣记得去年之时朝鲜大臣就已上报过朝鲜国中同辽东满清有所勾结之事。”
  这件事朝中除了朱怡成外,邬思道其实知道的比任何人都早。要知道汪文由朝鲜返回大明,恰好就在半路上遇见北上的邬思道,虽然之后邬思道仅仅只是初步了解一下,后续并未再过问此事,但邬思道是什么人?以他的聪明仅此就足够了,何况之后朝廷在济州的布置更证明了这点,这是怎么都瞒不过邬思道的。
  “如今朝鲜自取灭亡,这对于大明来讲却是一件好事。朝鲜李氏据朝鲜三百多年,眼下王室十不存一,正是取而代之的最佳时机。至于皇爷所谓的顾虑,在臣看来并不算什么,这天下之国有兴也自有其亡,大明虽是其宗主,但如今不取其国反而令人耻笑。皇爷做事一向坦然,臣记得当年皇爷于臣说过一句话,至今臣依旧深为赞同。”
  见朱怡成向自己望来,邬思道笑着道:“皇爷说,这天下无非利益二字,国与国之间同样如此,如今的天下已不是千年前的天下,世界之大四海之富有皇爷比臣更为清楚,如此大势,如我大明裹足不前,就会被世界所淘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