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656

  张鲣是军中老将,不说身经百战,可大大小小的仗也打过几十场,但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
  一路北上,大军几入无人之地,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等到了地方,当地朝鲜百姓早就出城十里相迎,对于明军到来更是如见到亲人一般,个个笑逐颜开,仿佛明军就是他们的大救星。
第1039章
在外而安
  汉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论少论两派已逐渐打不动了,现在双方是谁都奈何不了谁。眼下整个汉城已是一片狼藉,再加上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上两派也无法进行约束,如果再这么下去,恐怕不等分出胜负,这朝鲜就得四崩五裂。
  冷静下来后的两派首领开始同对方接触,试图找个平息此事件的可能。但是因为这场乱局双方都死伤惨重,而且因为局势所迫更做出了以下犯上的举动,想要就此结束恐怕是难上加难。
  在老论派的崔锡恒去拜见黄滔涣后,少论派的首领之一吴道一也同样去见了黄滔涣,他的目的和崔锡恒一样,企图想让黄滔涣代表大明为他们背书,从而获得支持。
  可惜的是,吴道一同样铩羽而归,没在黄滔涣占到半分便宜。这样一来局势又一次僵住了,这一日少论派的五位大佬李尚镇、吴道一、徐宗泰、朴泰辅、沈寿亮在大君府碰头,商讨着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打就打,谁怕谁!”脾气火暴的朴泰辅拍案骂道:“金昌集这个老贼,居然让我等交出王世子,自搏请罪,简直就是做春秋大梦!”
  “正是!”沈寿亮同样愤怒道:“老论派欺人太甚,分明是他们先动的手,如今又想把这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王世子万万不能交出去,至于所谓自搏请罪更是不能,一旦这么做了,我等必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众人默默点头,在场的谁都不是傻瓜,在这种时候一旦这么做了等于自绝。再说了,这事情是老论派挑起来的,先对他们下的狠手,如果说有错,那也是金昌集的错。
  “吴大人,大明的黄大人那边是否……?”李尚镇紧皱着眉头,思索良久后开口对吴道一问道。
  吴道一摇头叹道:“黄大人摆着两不相帮的姿态,依我看大明那边也是靠不住的。何况诸位不要忘了,也许黄大人对于眼下朝鲜局势或乐见如此,要知道当年大明责问朝鲜之前就有出兵朝鲜的想法,万一趁朝鲜大乱,起兵并吞朝鲜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怎么会?大明可是我朝鲜父母之国,当年明太祖就把我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万历年间,我朝鲜遭日本大难,也是大明出手才挽救了我朝鲜。如今堂堂华夏上国,又如何起灭我朝鲜之心?”徐宗泰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满是不可思议。
  “徐大人,此一时彼一时啊!”吴道一看着不信的徐宗泰,叹声道:“如今的大明早就不是当年的大明,现在的大明天子可不是好说话的人,自十年前大明在江南复国以来,这位天子北退满清,东进日本,南攻南海诸国,这才开创了如今大明的天下。试问,如此帝王,哪里会在意那些前明的规矩?再者,当初我朝派使臣入大明请罪之时,大明就要我朝割让了济州牧,以此就能看出大明对我朝鲜的态度早就变了,以当今大明天子的性格,就算真的起兵灭了朝鲜也是有可能的。”
  说到这,吴道一看看众人,又道:“诸位不要忘了,我朝鲜群臣中表面虽对大明称臣,可暗中同辽东那边来往的并不在少数,这些事虽然做的隐密,但这天下无不透风的墙,想来大明那边也是有所耳闻,仅凭这点,大明出兵朝鲜就有足够理由。”
  听吴道一这么说,众人顿时神色难堪,同时又哑口无言。
  吴道一说的没错,因为之前种种事,再加上两派争斗激烈,双方都在暗中拉拢帮手,而在辽东的满清就是最好的帮手。
  这事无论老论派或是他们少论派都没少做,这些年由朝鲜向辽东移民,或者帮助辽东那边的事可不少,一旦大明真的知道了,以这事为理由责罚朝鲜不是没有可能。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倒是说说,现在究竟如何才好!”朴泰辅忍不起,顿时开口问道。
  “我倒有个想法,就不知……。”李尚镇作为五人中的主心骨,沉思许久这才开口道。
  见众人把目光朝着自己望来,李尚镇压低声音道:“如今王城不可久留,我等同老论派更如同水火,已无和谈可能。与其继续留在王城倒不如让城别走另谋出路,你们看如何?”
  “另谋出路?”众人异口同声问,同时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正是!”李尚镇点头道:“当年春秋之时,晋国大乱,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内而亡的故事你们应该知道,眼下朝鲜局势正是如此,王城已成旋涡中心,与其呆在此处最终鱼死网破,倒不如离开王城另寻出路。何况,王世子为朝鲜正统,更早就领大王之命摄政监国,我等有大义在手,何愁其他。让出王城,一来可避开旋涡,二来也能让天下人看清楚老论派的嘴脸,三来以其志表大明宗主,四则保全自身,你们觉得呢?”
  李尚镇这番话让在场的人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说句实话李尚镇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现在的王城的确不是什么好地方,继续留在这只有和老论派决一胜负的结果。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今两派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谁都奈何不了谁。继续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而且整个朝鲜也会继续陷入混乱。
  李尚镇提议让出王城,表面虽然是吃了点亏,但是一旦少论派离开王城,那么接下来留在王城的老论派就成了众矢之的。到时候整个朝鲜好或坏,老论派的责任无法逃脱。
  更重要的是李尚镇点出了一个关键,就是王世子。少论派控制着王世子,而王世子又是朝鲜的储君,他的正统地位是老论派再如何攻击都是无法否定的。而且李尚镇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朝鲜国主李焞,以李焞的身体状况根本熬不了多少时间,随时随地可能撒手西去。
  一旦李焞突然一死,那么在外的少论一派就能以老论派谋害国主的大义号召天下,同时王世子也可以立即登位,成为新的国主,这样一来所有的主动权全到了少论一派手里,等到那时候再卷土重来,无论是朝鲜国内又或者对于大明那边都可以有一个交代。
第1040章
神兵天降
  思来想去,李尚镇这个建议得到了在场人的认可,朴泰辅当即问道:“不知李公觉得向南或是向北更好?”
  “自然是向北!”李尚镇想也不想就回答道:“离王城后,我等可北上平壤,平壤原本就是我朝鲜故都,当年宣宗大王时期,日本侵犯我国,为避日军锋芒,我朝就曾移都平壤。再者,平壤城内还有安鹤宫,可安置王世子,如王城有变,王世子即可在安鹤宫即位。”
  “这倒是可以。”朴泰辅点头表示赞同,朝鲜国内如果除了汉城之外还有那一个可为国都的,自然平壤莫属。再加上平壤在汉城北部,之间相隔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
  一旦少论派同王世子移至平攘,那么不仅可以依靠平壤的政治地位和历史意义依旧占据大义,同时控制住平壤还能把朝鲜北部地区全部揽于其中,同汉城的老论派分庭抗礼。
  所以人仔细思索了下,觉得李尚镇提出以平壤为基的确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至于其他问题,这些人也心里清楚,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去了平壤后,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如必要时少论派也比向南更有选择的好处,要知道朝鲜是一个半岛,南方就是大海,虽然南方比北方繁华,可一旦向南就等于堵死了自己后路,假如到时候少论派抵挡不住老论派的进逼,那么他们一路南退难道最终退到大海上去不成?
  这显然是条死路,而北方却不同。占住平壤,少论一派无论进退都有选择,而且朝鲜向北就是辽东,眼下辽东虽然是满清占据,可真要到生死关头,他们也可以同满清联起手来自保,对抗老论派的进攻。
  不过这话想想可以,私下做做也行,但万万是不能直接说出口的。毕竟朝鲜如今是大明的藩属国,而满清却是大明的死敌。
  时间紧迫,少论派诸人商议决定后立即开始行动,着手准备起撤出王城前往平壤。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南方传来消息,由于朝鲜内乱,在济州的大明居然出了手。
  十日前,大明在釜山登陆,然后一路北进,眼下居然已经打到了京畿道首府水原附近,眼看着就要逼近王城。
  这消息传来令两派首领目瞪口呆,在之前谁都没听说过大明出兵的信息,而转眼间大明的天兵就已经到离王城不到百里的位置了,难道大明的军队是直接从济州越海飞过来的不成?如何会有这样的速度?
  要知道当年丰成秀吉举日本全国之力侵略朝鲜,自登陆作战起打到汉城同样势如破竹,但也用了十九日的时间。而现在,大明的军队从登陆那天算起一口气打到离汉城不到百里的水原居然只用了十日,这样的速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更要命的是,直到大明军队抵达水原附近,而在汉城的两派才刚刚得知,如果不是水原守军见大明军队气势汹汹南来,吓得急忙派人向汉城求援的话,弄不好等明军攻到汉城他们才如梦初醒。
  其实不仅是这些朝鲜官员想不明白,就连领兵一路北上抵达水原的朱一贵也意外之极。
  朝鲜一战,可以说是朱一贵生平打过的最容易的仗了,甚至这哪里算是打仗?
  一路北进,朱一贵根本就没碰到什么麻烦,就连抵抗也是极少。此外,一路过来,无论大小州府,朝鲜兵将望风而逃也就算了,那些朝鲜百姓丝毫不觉得大明是侵略朝鲜,相反在他们看来作为父母之国的大明出兵是来拯救朝鲜的。
  正因为如此,一路北上的过程几乎如平常行军那边容易,再加上朝鲜地方的拥护和支持,朱一贵非但没有担忧丝毫后勤的问题,还在一路上收编了不少朝鲜地方军。
  此外,普通的朝鲜青壮见大明军队到达,甚至踊跃着要加入明军行列,这使得朱一贵的军队是越打越多。从一开始他带着的四千余人开始,到达水原的时候朱一贵居然拥有了近十万大军。
  这十万大军中,明军四千余人,收编和新编的朝鲜军四万五千余人,这两部加起来就足有五万多人。再加上近四万人的朝鲜民夫等等,整个队伍望去黑压压的几乎看不到头,到处都是旌旗飘摇,气势如虹。
  在开始,朱一贵还担心自己人少,而现在已担心他的人太多了。亏得朱一贵出兵时带了不少部下,其中就有黄殿和吴外这些忠心而可靠,又有着实战指挥经验的将领。
  在大邱时,朱一贵就把手下可用之人派下去,让他们统领收编和整编的朝鲜军,等到离开大邱后,随着人数的不断上升,朱一贵直接一咬牙决定除了继续留下二千人的明军精锐为中军外,其余近半明军全部临时提拔又编入朝鲜军中,组织起军中基层到中层的指挥结构,然后再把部队编成四个师,分别由之前两位团长和黄殿、吴外四人统帅。
  其中黄殿由于军职最高,不仅领一师,还被朱一贵任命为副总指挥,协助自己对全军进行指挥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包括这样的领兵手段,如果是张鲣和其他明军将领根本就做不到,因为这些将领的出身同他们平日所学的都有了限制。
  但朱一贵却不同,他是什么人?是大名鼎鼎的鸭王!
  只所以称为鸭王,那是因为当年朱一贵有着一手放鸭的好本事。无论多少只鸭子,又或者这些鸭子是否是在他手里养大的,只要让他来放用不了多少时间这些鸭子就完全不同。
  在朱一贵手里,所有的鸭子如同臂使,在他的指挥下让它们往东就不敢往西,让它们进窝就不敢在外晃荡。这手本领整个天下也就朱一贵才有,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被称为鸭王。
  当年福建起事,朱一贵领着一群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泥腿子,正是用他训练鸭子的手段把这盘散沙捏了起来,并打的清军叫苦不迭,就连清军中著名的将领如蓝理、年羹尧等人也在他手下吃了亏。
  眼下,朱一贵手里的不是不懂人话的鸭子,更不当年他领着的泥腿子,朝鲜兵虽然烂,可兵毕竟就是兵,再怎么样也比普通人强。再加上朱一贵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天赋,这才能把这些人捏在一起,从而组成了这么一支大军。
  到达水原,面对这座城池,朱一贵想都不想就直接发起了进攻。
  水原的守军见到朱一贵的大军前来早就吓破胆了,在急忙向王城发去求援的同时,守军手忙脚乱地试图集结手中的力量抵挡明军的进攻。
  可是,不仅是他,他的那些部下面对如此大军前来,尤其是明军的到来哪里还有反抗的意志?除了手忙脚乱地关上城门,提着“粪叉”爬上城头,面如土色地看着城外望不到头大军队双腿发颤之外,根本就没丝毫勇气和明军作战。
  朱一贵用携带的佛郎机炮先冲着城头一阵猛轰,随后让手下的朝鲜兵开始攻城,当炮火声响起,无数炮弹飞上城头,炸得身边人血肉横飞之时,最后一丝勇气也在守城的军将身上不翼而飞了,他们惊呼着,丢下手里的武器,抱头鼠窜,哪里还顾得上守城?
  仅仅损失了十几人,朱一贵的部队就登上了城头,占据城头后水原城的大门洞开。
  从开始进攻到军队攻进水原,朱一贵才花了短短不到一个时辰,如此轻易的战争让朱一贵实在是提不起精神。
  “大帅,水原已经拿下,请大帅入城!”黄殿兴冲冲地从前头跑回来向朱一贵汇报道。
  朱一贵眯着眼看看天色,现在才临近午时,当即就道:“留几千人下来,部队直接穿过水原城向汉城进军!本帅今日要在汉成吃晚饭!”
  “得令!”黄殿想都不想就一口应道,随后转身下令部队开拔。
  接着,朱一贵的大军在水原留下一部,其余主力直接过城而去,继续朝着北方不远的汉城以极快的速度进军。
  等到朱一贵抵达汉城时,正是当日下午,而这时候的汉城甚至还没得知水原丢失的消息,因为两派在汉城乱斗,守城的军队也顾不上城外戒备,所以朱一贵的先头部队抵达汉城时,汉城连城门都没关,一群守城士兵如同梦游一般丝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见此,明军想也不想就冲着城门攻去。守城的士兵见到明军突然出现,目瞪口呆之余甚至没做出丝毫反应。
  在他们没反应过来之前,明军就到了眼前,看着那些近在咫尺明军狰狞的面容,这些士兵吓得顿时大喊一声掉头就跑,连城门也不顾了。
  当朱一贵打进汉城的时候,两派的人还关着门在商议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双方甚至有人提出暂时停止之间的争斗,联合起来先处理眼前的事。
  可是还没等他们商量出一个结果,外面一片喧哗声传来,紧接着就有人跌跌撞撞地跑来说明军已经打进汉城了,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所有人全傻了眼,只觉得天悬地转,两眼发黑。
第1041章
大局已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