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0/656

  如此一来,就会影响到整个战略部署,其中还包括到原本的大策略,一旦出问题就算杨勖战功赫赫也逃脱不了擅自行动的罪名,假如影响了大局,弄不好朝廷直接怪罪下来,杨勖作为主将可是难逃其责。
  “都到这时候了还知会个屁!等全搞清楚一切都晚了!”杨勖开口就骂道:“清廷分明见势不妙准备逃跑,现在不打难道等清廷跑得没影了再打不成?等到那时候还打个屁!我们过去收拾烂摊子还差不多!传我将令!各部立即做好战备全线猛攻敌军!”
  虽然为杨勖下达的命令感到担忧,但军令如山,如今的明军可不是之前的明军,朱怡成自打造新军,对各部重新整编后,现在的明军已有了后世职业军队的大部分气象。尤其是对于军令的执行,在军中更是极重的,如果副将再劝又或者不执行军令的话,作为统帅的杨勖直接有权军法处置。
  当即,命令直接下达,接到命令后的各部立即就做好了准备。第三日后,明军全线向关中的清军发起了猛攻,正如杨勖所预料的那样,驻守的清军并没有之前的斗志,仅仅坚持半日后,原本一直都未能打破的防线就这样土崩瓦解,清军先是主动放弃防线撤退,之后在明军的追击之下甚至开始了不可挽回的溃败。
  “杨帅,我军已经攻破防线,前锋进入关中了!”得到消息后,副将片刻都不敢耽搁,带着惊喜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匆忙向杨勖报告。
  杨勖似乎早就预料有这个结果,对于突破防线他并不意外,而只追问清军溃败的情况和具体战果。
第953章
黑脸
  直到突破防线,杨勖才搞清楚关中的情况。隆科多的主力早在几日前就已经陆续撤离,驻守防线的是只其一部,兵员也并非清军精锐,仅仅只是地方普通绿营而已。
  由于主力的抽走,导致清军战斗力锐降,再加上兵力不足,也只能勉强维持防线驻守。如果不是隆科多走之前提前做了安排,并由亲信将领负责此事的话,恐怕这些绿营早就自行散去了。
  就算这样,作为炮灰来使用的这些清军根本就派不上什么用处,这是在他们拥有地利的情况下面对明军的总攻一举而溃的原因。但是,隆科多这一招却瞒天过海,为清军争取到了时间,如果不是杨勖从前线的异常察觉到不对的话,恐怕明军还不会如此快的发现。
  突破防线后的明军战果看起来辉煌,一直僵持不下的关中防线一日间被明军打破,驻守的清军一片溃败,明军就此打通了直入关中的道路。
  可实际上,当听完对具体战果的汇报后,杨勖却没丝毫喜色,如此胜仗,明军歼敌和俘虏并不多,仅仅只有不到万人而已,而且这些人中大多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不是清军精锐,至于老对手隆科多也早就不知踪影,而战后的缴获也差强人意,除了些许不多的粮草外一无所获。
  “清军的将领抓到几个?”听完汇报,杨勖脸色难看地追问。
  “回杨帅,清军指挥仅只是一员参将,此人见事不可为已阵前自尽了,至于其他……游击、千总什么的倒是抓了几个,不过依卑职看来似乎也问不出什么。”副将叹声说道。
  “问不出也要问!”杨勖咬了咬牙:“老子就不信了,这隆科多就能弄得这么周全?清军中定有知晓实情之人,给老子狠狠拷打!就算打死几个也必须把情报给老子挖出来!”
  骂了几句,杨勖又道:“传我将令,除中军外左右两翼向关中速进,前军直向西安城,斥侯全部四散出去,马上搞清楚清廷的举动,一有消息立即来报!”
  “是!”
  副将应了一声,转身连忙安排去了。
  等副将走后,杨勖心神不宁地走来走去,片刻后他马上招来随军的锦衣卫,写了份密折让锦衣卫通过其渠道速速送出,随后又写了两份军报,用八百里加急分别送往马功成和岳钟琪处。
  两日之后,情况终于搞清楚了,虽然隆科多的亲信参将阵前自尽,不过他手下还是有人知道些东西的,再加上明军进入关中后几乎是长驱直入,关中清军根本就没丝毫阻拦,很快就打到了西安附近。
  到这时候,清廷的情况再搞不清楚杨勖就不要混了,当得知清廷居然早在十多日前就已经悄悄撤离关中,而留在关中的仅只是一些地方部队和留守官员后,明军这边才彻底明白是怎么回事。
  虽然杨勖提前有所预料,可他真正确实这个消息后同样也是意外,没想到清廷居然真的这么跑了,直接丢下关中而走,实在是出乎意料。
  同时,在山西的马功成也得知了消息,大惊之下也不再和之前那样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开始对鄂尔泰的防线发起了猛攻,以试探山西清军的动向。
  不过相比关中,鄂尔泰这边虽然也做好了撤退准备,但对于明军的进攻依旧抵抗顽强,费了些功夫,马功成才打垮正面清军,可当马功成提兵速进时,鄂尔泰的主力已经全部转进,非但如此鄂尔泰还提前把整个山西差不多搬了个空,留下一堆狼藉给马功成。
  拿下大半个山西,尤其是占了太原后,马功成非但没丝毫喜悦,反而脸色难看的紧。
  原本他谋划的山西战略是打算一举解决山西的清军,至少也要打垮鄂尔泰的主力,为明军后续战略做好准备。可是现在,鄂尔泰的军力虽有损失,可从整体来讲却依旧实力未损,随着山西清军主动撤离,甚至大部已撤至长城之外,同蒙古各部连成一片时,马功成就知道原本要歼灭山西清军的战略现在已达不到了。
  除此之外,更要命的是鄂尔泰走之前还把山西搜刮了一遍,几乎带走了山西所有的粮草和财物,同时还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使得山西之地一夜间无数百姓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原本在大战之前,大明就对满清进行物资封锁,山西作为双方交战的所在,山西百姓本就过的艰难。之前鄂尔泰和耿额对山西商贾下手,已令人人心惶惶,而现在直接无所顾虑地冲民间百姓下手,更是令山西全境一片萧条。
  当明军占领太原,意图继续向北追击鄂尔泰部的时候,鄂尔泰主力早就抵达了大同,并且完全放弃了大同以南的所有地盘,并利用焦土战术使得明军一时间无力北上,并且陷入了两难之境。
  大明不是满清,如今的满清算是彻底撕下了之前的伪装,他们祖宗血脉中的凶性大发,不管不顾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山西原本就不是富庶之地,虽然山西商贾天下闻名,可实际上山西并没什么出产,山地多,耕种不易,普通百姓过的很是艰难。
  就算在是后世,山西一地除了一段时期靠着煤矿兴起过时间,但后来很快就萧条下去,直到二十一世纪时,山西依旧没有丝毫发展起来的迹象。
  鄂尔泰这么一手,让马功成头大无比,占住山西后,无论如何这些百姓是必须救赈的,这包袱不背也得背,要不然对于大明今后的统治是极大的不利。可如此多的百姓,再加上几乎整个山西的困境,要解决问题谈何容易?
  马功成只能连忙叫停大军继续向北,先稳住阵脚,随后用部分军粮稳定和安抚百姓,同时又向朝廷紧急求援。
  当朱怡成接到杨勖和马功成先后送来的密奏和求援后,看完这些他的脸色异常难看,随后立即召集军机处御前会议,不多时,所有在京的军机大臣、军机行走急急赶来,当他们见到朱怡成那张黑脸时,所有人心里忍不住微微一颤。
第954章
巡抚山西
  众人到后,朱怡成并没有像平日那样和颜悦色,黑着脸坐着,直接冷冰冰地就宣布议事。作为军机处的大佬,几位对于关中和山西之事都是知晓一二的,满清方面突然的异动让原本战略部署出现了麻烦,尤其是清廷方面在两地突然撤军,关中那边还好些,可山西那边却是留下一片狼藉,令现在的大明面对极大的麻烦。
  “皇爷,先不说其他,如今山西那边救赈是要紧之事,虽马帅已极力救赈,可大军的粮草先得保证,一旦灾民四起,山西必然大乱!到时候清军联同蒙古骑兵由大同南下,恐不可收拾。”廖焕之的着眼点不在战略,而在地方。在他看来如今清廷已经后撤,前线局势已定,这时候再做其他已没可任何意义。
  相比之后的战略调整,眼前最紧要的是稳定住山西局势。鄂尔泰在山西采取焦土政策,使得山西民间钱粮几乎一扫而空,而现在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算民间有粮也是有限,一旦老百姓没饭吃,那么整个山西必然大乱。
  山西一乱,刚占领此地的明军就会面临大麻烦,民变一起别说安抚地方了,弄不好马功成部连在山西立足都难。眼下马功成已拨出军粮展开救济,可是正如廖焕之所说,军中粮草有限,马功成必须先保证其大军所用,能拿出来的也极为有限。
  面临整个山西的烂摊子,现在哪里还顾得上继续北上?所以调集粮食运往山西才是重中之重,至于其他的以后再说了。
  “廖中堂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也附议!”
  廖焕之话音刚落,众人异口同声道,朱怡成寒着脸看着仿佛早就商议好的众人,心头不由得涌起一股怒火,不过他最终还是把这怒火给强压了下去,思索良久点了点头。
  虽然因为局势变化使得朱怡成的计划无法继续,心中恼怒异常,可朱怡成最终还是恢复了理智。无论是廖焕之还是其他人,众人顾虑的并没有错,而且从马功成送来的急报中也能看出,马功成现在面临的麻烦极大。
  大明不是满清,满清在丢失北京城后又失去了中原,如今就连关中和山西两地都直接主动丢弃,从这点来看满清已经完全调整了之前策略,不再以中原之主自居,而是捡了他们老祖宗的套路,主动退出长城之内,以尽自保。
  人一旦没了底线,那就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现在山西的清军就是如此,连天下都失去了,鬼才和你谈什么仁义,更不用说满清原本就没丝毫仁义可言。
  这一套,当年满清还是后金之时就干过,现在重捡起来更是轻车熟路。虽然这手段比较无耻,也极为卑鄙,可实话说却极有效,眼下就是最好的例子,鄂尔泰手中精锐的大军都阻拦不了马功成的部队,可他在山西直接掠走钱粮,使得整个山西几乎成了焦土,那些无法生存下去的百姓反而成了阻拦明军的最好利器,更直接丢了个大包袱给大明。
  偏偏,朱怡成明知道是包袱还不能不背,毕竟如今大明已是天下之主,清军一撤,山西自然就成了明地,如果大明不管不顾的话,不仅对于大明和朱怡成本人的名声有损,更会引来极大非议。
  朱怡成之前恼火,其中原因不仅是因为谋划落空,更是因为被满清直接坑了一把。眼下,救赈山西是必然的,这件事无论如何都要做,可这件事却又不那么好做,不仅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更得防备在大同的清军捣乱,实在是让人头痛之极。
  “曾逸书!”
  “臣在!”闻声,曾逸书连忙起身。
  “太仓筹建现在如何?”朱怡成直截了当地问道。
  在来之前曾逸书就想到了朱怡成考虑太仓的可能,毕竟要救赈整个山西所耗的粮食不在少数,虽然如今大明富有四海,尤其是南方根本不缺粮食,可是山西现在民间缺粮严重,如果从南方甚至南洋各地调粮的话这时间根本就来不及。
  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就饿得慌。山西百姓眼下根本支持不了多久,一旦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那么整个山西必然大乱。尤其是山西离直隶并不远,到时候灾民涌入直隶,这地方上就更难收拾。
  再者,别忘记鄂尔泰还在大同,一旦山西乱起来谁不能保证清军不会直接南下,到时候马功成部一方面要稳定地方,另一方面又要从清军作战,稍有疏忽就会面临无法挽回的困境。
  对于老百姓,在场众人心里都清楚的很。不要看那些百姓在清军屠刀下乖乖地交出钱粮,但是面对明军,尤其是自誉为正统的大明,这些百姓在饿红了眼的时候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古往今来,这民变如何发生?不就是如此么?
  自曾逸书领命筹建太仓开始,就已经着手在直隶和中原各处进行准备了,同时通过海运由南方调集了几批粮草。由于时间紧迫,想真正完成太仓在这么短时间内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先在保定和天津两地先行设置。
  当即曾逸书告知朱怡成现在太仓的情况,目前他手里可以调集的粮食并不多,大约也就是五万担左右,这数额看起来似乎不少,可对于整个山西来讲却是杯水车薪,五万担粮根本无法解决山西问题。
  朱怡成想了想,粮食虽少可也是粮食,至少可以先稳住一段时间。当即就让曾逸书立即把这五万担粮运至山西,同时加紧从南方调粮,以供后用,此事六部需全力配合,尤其是海军方面承担运输,以保证对山西的救赈。
  此外,朱怡成让孙嘉淦暂挂山西巡抚之职,即日赶赴山西,协助马功成对山西地方的稳定,同时直隶方面做好山西灾民的地方工作,等安排完这一切后,朱怡成心中依旧有些担心,正在思索之时,前不久返回北京的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王樊站了出来。
第955章
王樊的建议
  “皇爷,如此大量钱粮调动,臣以为可借用民间之力。”王樊开口建议道。
  对于王樊的建议,朱怡成倒是没有意见,其实如今的大明已同之前历朝不同,民间力量尤其是民间的商业力量大增,如果比较起来,也许商业发达的两宋可以比肩,但这也仅仅只是体现在商业气氛上,从性质而言又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海贸大兴后,大明就走向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当年大明舰队同葡萄牙舰队交战并攻略广东之时,民间力量,或者说主要是商界方面就已经在替朝廷办事了。
  南海之战,包宏辉倾包家全力,并亲自甘冒风险为王东的舰队提供后勤,最终使得明军在海上打败了强大的葡萄牙舰队,直接联合陆军对广东两路并进,一举收复广东。
  这场大战中,包宏辉的协助在其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正是因为如此,战后朱怡成为了表彰包宏辉的功劳不仅为其封爵,而且还效仿上海之地直接把香港岛交由包宏辉来治理,这也是在后来宁波包家主家出事,包宏辉依旧能够在香港重兴包家的缘故,而现在香港包家依旧是大明屈指可数的几大商行中持牛耳者。
  到了大明决定移民新大陆,也就是如今的新明时,各商行,包括普通海商也争先恐后地投入其中。假如仅仅依靠大明朝廷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新明有如此快的进展,这些都和民间力量所分不开。
  眼下,王樊所提出的借用民间之力正也是如此,对此朱怡成并不意外,原本他也是想这么做的,不过王樊的另一个建议倒是让朱怡成有些意外,因为王樊主动提出可由各商行承担从南洋向天津调集粮食的提议,并且向朱怡成保证不需朝廷先行拨款而是由各商行自行垫资,以减轻朝廷负担。
  “如此可行?”朱怡成顿时一愣,情不自禁地问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倒是能让朝廷的压力大减,虽说现在国库有钱,可大明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再加上战争还在继续,户部的压力依旧不小。刚才朱怡成心里还在琢磨这一次救赈山西恐怕花销不少,正打算同王樊商议一二,但没想到自己还没问出这问题,王樊却这样告知。
  “如今北地虽是青黄不接,离着秋收还有些日子,不过南洋那边却是无妨,南洋气候所至,稻谷历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我大明占了吕宋后,其粮产更是大增。实际上,我大明并不缺粮,仅仅只是如今山西一地人祸而已,皇爷先调太仓之粮应急,再由南方运粮接济,实乃良策……。”
  王樊开口解释道,他这番话让众人微微点头,可之后他又提到了朝廷运力的情况,虽说由海军出面,再加上各地加紧调集,这很正常,可王樊也提醒到朝廷处事自有规矩,既然有规矩那么在效率上就会差一些,反而由民间商行来做这些事效率更高。
  “可由商行垫资运粮,他们肯做?”这时候,孙嘉淦情不自禁地发问,反而是何显祖有些若有所思,至于廖焕之、董大山和曾逸书等人却未说话,继续静静等待王樊往下讲。
  王樊笑了笑,拱手道:“商人,行商之人所为主要为了利益,但我大明商人不仅是商人,同样也是我大明之民,大明如今商业兴旺,乃皇爷和朝廷的恩典,如今大明有事,他们为朝廷做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这只是垫资购粮罢了,朝廷事后自然会按粮数额进行结算,亏不了他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