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6

  说到这,王樊又道:“臣虽无法为天下商行担保,但臣可以保证我大明多数行商心怀忠义之举,所缺的仅是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臣恳请皇爷能泽被天下,给他们这个机会。”
  王樊这些话说完,在场中人神色有些古怪,就连朱怡成后有些哭笑不得。按着王樊的意思,这件事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成了一件好事,而且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各商行来做,是让各商行以忠义报效朝廷,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但所有人也不是傻瓜,虽然王樊这些话说的冠冕堂皇,而且可行性也极强,最重要的是还能让朝廷减轻极大压力,对于大明和山西百姓而言的确是件好事。可是王樊如此所为也是有着深意,其中廖焕之此时已想到了什么,眉毛微微一挑,却未开口说什么。
  至于朱怡成,内心中也有些明白了王樊的用意,大约清楚了王樊为何如此所为的想法。不过他同样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当即同意了王樊的提议,并让户部着手去处理此事。
  这场会议开的时间并不久,商议完山西之事后就结束了。至于对于清廷方面的异动还有后续的战略问题,暂时只能先行搁置了。如今大明根本顾不上这么多,只能先集中精力处理山西、关中和西南的问题,其他的等一切尘埃落定再讲。
  “王大人,今日你又何必如此呢?”离开养心殿,廖焕之喊住了前面的王樊,等其他人走远些,他看着王樊这才叹息道。
  王樊想了想道:“在下如此也是为我大明排忧解难,难道大人以为此事如此安排不妥?”
  廖焕之盯着王樊看了看,过了片刻叹道:“有些事就怕过犹不及啊,王大人心中所虑我自然明白,可你也当知皇爷乃万年不出之名君,难道皇爷就看不出王大人的那些小心思么?”
  王樊见廖焕之把话说到这份上,当即沉默了片刻,随后苦笑道:“为臣者,总是要做点事的,在下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当年蒙皇爷不弃,以身从龙,并委以重任,这些年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我大明执掌户部,侥幸只有微功罢了,但皇爷待臣恩重,我等臣子不能不报,也算是退下之前为皇爷,也是为我大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王樊的话语中虽然平常,可却透露着坚定之色,倒是让廖焕之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过了半响,廖焕之笑了起来,大笑着朝着王樊行了一礼,转身大步离开。
第956章
胸闷
  山西的事看起来似乎已解决,可等人走后,朱怡成心中的烦躁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是让他更是全身不适。
  拿着奏折看,却怎么也看不进去,朱怡成索性往桌上一丢,直接就站了起来。
  “皇爷……。”
  见随身的小江子正要跟过来,朱怡成冲他摆了摆手,小江子连忙止住了脚步,只见朱怡成迈步出了殿中,来到后殿的花园里独自笃着步。
  这处虽然不是后宫的御花园,但占地也不小,种着的几棵百年以上的古树绿荫葱葱,隐隐约约能听到鸟儿在高高枝哨上轻鸣的声音。
  眺眼望去,四处是一片片宫墙飞檐,显得那么庄穆肃然,抬头望向天空,相比起后世来,这时代的天空要明亮许多,蓝天之中白云朵朵,随着微风缓缓变化。
  原本这一切,应该都给予人一种心神安宁的感觉,可是朱怡成的心情却没有半分安宁,他紧皱着眉头,情不自禁咬了咬牙,最后又无奈地长叹一声。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朱怡成原本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以马功成为主力进攻山西,随后逼迫清廷同自己在山西决战,等在解决掉鄂尔泰的部队后再挥师关中,一举就把满清的残余力量从神州驱逐出去。
  至于在西南也是如此,岳钟琪大军由四川而下,在解决掉广西和贵州问题后,清军在西南只剩云南一地,接下来清军的出路并不多,除了在云南同明军最后一战外,贝和诺也只有南下缅甸又或者北上藏地这两条路。
  从之前的一切来看,朱怡成的全盘谋划都很顺利,尤其广西和贵州那边,虽然因为高进的原因稍有些变动,但却不影响整体。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才这么短的时间,清廷突然间就不按着他的想法走了,不仅主动放弃了关中,甚至还在山西闹出这么大的事来,这等于在让朱怡成坐在赌桌上正手握一副好牌准备给对方一个彻底杀手的时候,对方却把牌桌推倒直接走人跑掉不玩了……。
  一口老血憋在胸口,让朱怡成是难受之极。虽然原本他的谋划就是逼迫清廷西走,可是现在的结果却和他的谋划不一样,看起来似乎是相同,但本质却完全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如今清廷西走时实力未损,无论是清廷在关中的主力又或者是在山西的主力,仅仅只是承受了少许损失而已,其大部精锐依旧还在。
  这就造成西走的清军依旧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对于大明之后的西进战略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西域之地广阔,民族问题复杂,如果对手弱的话倒不必担心,可一旦对手强大,不仅会彻底打破西域之地的平衡,使得清廷彻底掌握住西域地盘,更会给明军进攻西域带来极大麻烦。
  除此之外,鄂尔泰在山西玩的这手也是朱怡成之前没有想到的,现在的清军可以说已经完全撕下了伪装,摇身一变重新成了当年在关外的那群没有底线的游牧部落。
  千百年来,中原政权同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交战甚多,无论是先秦时还是后来的两汉之时,又或者五胡乱华到蒙古占据中原……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争斗从未有过停息,其不同时只是当中原力量强大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消停一些,而当中原力量衰弱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虚而入。
  前明是如何亡的?当年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满清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是辽东出了问题,前明把无数财力和军力投入辽东,而导致原本就已有了问题的内部矛盾加剧,再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地方叛乱四起,最终而亡的么?
  所以说,在朱怡成看来,满清必须得彻底解决,只可惜从眼下的情况来看,等到云南战役结束,虽说从表面上大明已基本恢复了整个神州,可其实真正的隐患并没解除,满清由中央政权重新转为了游牧民族的地方力量,虽然实力不比以前,可却是更难对付了。
  想到这,朱怡成心中涌起一丝悔恨,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自作聪明,直接挥军关中打下西安,彻底灭了清廷根基后再图四边。仅仅只是他当时想当然,以为可以来一手温水煮青蛙,现在看来实在有些想当然了。
  但事已如此,朱怡成也没有挽回的办法,他更没料到清廷内部居然会出现这样的变故。建兴皇帝被软禁,雍亲王把持清廷内部朝政,这个消息他几日前已经从锦衣卫处得知了,当知道这个消息后朱怡成整个人都蒙了,甚至暗骂建兴实在是太不重用,居然会被雍亲王如此翻盘。
  所谓最了解你的人不是朋友,反而是你的对手。这句话放在大明和满清同样也是如此,对于建兴此人,朱怡成自认为是早就摸了个清楚,虽说建兴不算是庸君,但建兴此人却算不上什么有大才的帝王。
  如果要说手段和能力,建兴都不缺,要不然他也不会登上大宝,取代康熙了。可是建兴的性格却有着极大弱点,那就是缺乏坚韧和毅力,而且过于仁慈和意气用事。
  帝王如何能够仁慈并意气用事?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帝王,建兴虽然之前以政变而夺了康熙之位,可其实他在掌握大权后并未做的太过,先不说康熙之死只是个意外,根本不是建兴出手,对于自己的几个兄弟和朝中别派的臣子,建兴也只是进行圈禁和罢免。
  就算这样,在后来除之前的废太子和四处造谣建兴并惹其极怒的三阿哥外,建兴对于其他人还是网开一面,虽没有给予实权,可也给了富贵,而且还试图以其仁感化他们。
  建兴这么做假如是在太平年间倒是没什么,反而大位在手正统谁都无法颠覆,但现在满清每况愈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他如此做反而成了自己致命的缺陷。
  雍亲王如何会成功上位,正是因为建兴的大意和放任,他自以为自己掌握一切,可实际上随着满清节节败退,并且丢失中原后,内部的矛盾已经快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种时候,建兴又拿不出挽救满清的办法,只能依靠现在局势勉力维持。如果再这么下去,满清彻底灭亡就在眼前,雍亲王同其支持者也是看明白了这点,这才能够取而代之。
  眼下建兴名义上虽然还是满清的皇帝,可实际上大权已经旁落,雍亲王已成了满清的当家人。对于这位王爷,朱怡成如何会不知道?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四爷”可不是普通人,说白了就是一个面冷、心黑、手辣、无情的家伙,更可怕的是,他还有着极强的能力和手段,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这位“四爷”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
  这么一个对手,朱怡成虽然不惧,但也是头大。尤其是现在雍亲王直接就推翻了建兴之前的一切战略,使出壮士断腕的手段直接来了这么一手。这一下就让朱怡成之前的谋划成空,而且还面临后续的极大麻烦,一想到这,朱怡成就恨得牙痒痒的。
  在召集军机处各人前来之前,朱怡成已让张冉想办法把建兴被软禁,大权落入雍亲王之手的消息给立即传出去,但是这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就连朱怡成也没有把握。毕竟这位雍亲王不是普通人,恐怕早就料到了这点,但眼下朱怡成能做的已不多,无论如何也得试上一试。
第957章
夕阳
  建兴被软禁,清廷内部必有动荡,这自然是一定的。不过按着雍亲王如此果断来看,他早就有所谋划,再加上现在关中和山西的清军已经后撤,由此判断,雍亲王是成竹在胸。
  但这不代表大明把消息传递出去就没用,要知道清廷虽然西撤,可是在云南依旧有着不少军力,尤其是除贝和诺部外,诚亲王部也在云南,这位诚亲王可是建兴的铁杆兄弟,一旦他得知建兴出事,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再者,西域那边之前建兴把郭亲王派了过去,而如今清廷西迁,未来西域必定是清廷赖以生存的地方。郭亲王同诚亲王一般,同样也是建兴的铁杆兄弟,一旦他得知建兴情况那么清廷内部必然有乱。
  只可惜,大明现在的手伸不到那么远,云南也就罢了,凭着锦衣卫的渠道很容易就把消息传递过去。可是西域,想到这朱怡成无奈的摇了摇头,锦衣卫虽无孔不入,可也只是限于大明内部或是之前的清廷控制区域,至于西域那边情况特殊锦衣卫是鞭长莫及。
  而通事处,眼下注重的依旧是南洋和新明各处,也没有办法把手伸到西域那边,所以想把消息直接传递到西域处根本不太可能,而且从距离来讲,恐怕等消息真能传过去后也早就晚了。
  除去这些,今日王樊的那番话也在朱怡成的心头浮现,王樊如此所为明面上是为朝廷排忧解难,但实际上却也有着深意,这深意朱怡成心里也很清楚。随着军机处的几位军机大臣即将到任,王樊过不多久也将退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替他的应该是曾逸书。
  说起来,当初把王樊提到这个位置并委以重任,那和当年朱怡成手下没什么人才有关,而现在不同,随着大明如今已成了神州之主,大明并不缺乏人才。
  自然,王樊战战兢兢,无论是主持户部或是担任军机都干得不错,而且在起初大明困难的时候,如果不是王樊尽心竭力为朱怡成筹集资金,调度粮草的话,大明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发展顺利。
  王樊这些年功不可没,这点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就连和王樊一直不对付,甚至有些瞧不起他这个商人出身的蒋瑾同样也是如此承认。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王樊退出军机后虽不再有之前的权利,但朱怡成绝对不会亏待于他,爵位自然不用说,至于在朝中同样会给予他一个合适的位置。
  可是随着王樊的退出军机,军机处内部的平衡也将打破。这个平衡是当初朱怡成特意设置的,廖焕之代表的是传统文人和投靠势力,董大山和王东代表的是义军老班底和军方势力,之前的邬思道或者是后来的史贻直代表的是清流和大明复国的科举正途,由此来看,王樊在军机处代表的就是另一股新兴力量,也就是商人阶级。
  在大明重兴以来,朱怡成就直接打破了之前的四民之分,然后以提供商人地位来开展商易,尤其是海贸的发展。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商业气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再加上大明大力发展海军,利用海贸之利把触角伸往神州之外,这才有了现在的气象。
  其中固然有着朱怡成的推波助澜,当同样也得承认王樊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换句话来说,正是有了王樊在朝中的支持,这才使得朱怡成的设想得到了推广,从而使得大明有如今的面貌。
  但是,传统力量依旧强大,就算朱怡成已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又更改了科举,在进士科外增加了明算和明法两科,以用来减少对传统文人士子对大明的影响力。可是这仅仅只是改变了部分而已,从国人内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来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依旧深入人心,就算是巨商大贾之家,在培养后人的问题上也同样以把后人培养成读书人,以摆脱商人的身份,以加入到士子的行列为荣。
  这点,之前还好些,可随着大明逐渐光复神州,民间的看法也开始越来越向这方面倾斜,反而在海外地同本土有所不同,这也是因为海外之地有着特殊原因,不能一并而论。
  王樊之所以会提出那种建议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更是因为王樊深知朱怡成的想法。其实所有军机大臣,包括朝中重臣来讲,要论地位是廖焕之最高,要讲资格是董大山最老,要说前途是曾逸书最为光芒四射,可真正要论亲信的,除了那位早就退出军机不问政事,只是担任太傅的邬思道外,恐怕也就是王樊了。
  说起来,王樊名义为臣,其实是朱怡成的家奴,自王樊当年在宁波第一个举家投靠朱怡成之后,他就是同皇家站到了一起,对于朱怡成不仅是皇帝,而是主人一般,这也是朱怡成一直信任王樊,并把他提拔到如此地位的主要原因。
  说句心里话,朱怡成其实是不打算让王樊离开军机处的,因为他这么一离开自己之前搞出来的平衡的各方代表力量就被打破。可是规矩是自己定下的,朱怡成却不能破坏自己的规矩,因为他很清楚一旦破坏了这个规矩,那么规矩自然就不再成为规矩,而会给后人带来极坏的影响。
  从这点来讲,王樊退出军机已成定局,但王樊退出后军机处就没了代表商人利益的人,这对于朱怡成对大明未来走向的推动是极为不利的。倒不是朱怡成注重商人,又或者对商人有极大的好感,其实在朱怡成看来,商人群体虽有值得信赖和重用之人,可同时也有许多只顾利益私心极重的人。
  老话说的好,无商不奸,无利不起。朱怡成抬高商人地位,无非是出自于政治考虑,要不然随着代表商人利益的王樊退出,朝中逐渐又会被传统势力和军方两方所占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演变成勋贵阶级和文人阶级的争夺,最终不就走向了之前前明的老路么?
  这是朱怡成绝对不愿意看见的,他要打造的是一个千年帝国,是一个能够彻底摆脱中国历朝历代重复怪圈的新王朝。所以,把大明由最初的封建逐渐转向资本,再加上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这才是朱怡成所愿意看见的结果。
  王樊也正是看到了点,这才会提出之前的那些建议,他是打算用这种方式再一步提升商人阶级的地位,同时打开一个商人主动参与政治的口子。他的用意朱怡成是看明白了,虽然这方式并不是最妥当,可朱怡成还是默认了下来,同时他心中也早就考虑着这个问题,琢磨着如何更好的平稳过渡。
  “江公公……。”
  一个太监轻声对小江子唤道,小江子顿时冷冷地回头扫了他一眼,吓得这太监连忙低下了头。
  “何事?”小江子声音虽轻,却带着严厉。
  “天色已晚,皇爷应该用膳了,可是……。”那太监轻声回答道,却不敢继续说下去,而是目光朝着远处看了一眼。
  整整一个下午,朱怡成都在殿后的那片地方,小江子远远地伺候着,却因为朱怡成不让任何人靠近,所以只能站在远处。
  一开始,朱怡成在那几颗古树下慢慢笃步,似乎在想些什么,可过了会儿后,朱怡成直接在树下的石凳坐了下来,双目凝神望着一处,不知在考虑着什么问题。
  在远处的小江子远远守着,丝毫不敢怠懈,时间就如此一分一秒地过去。就连小江子都没注意到,这天色已经渐渐夕阳西斜,再过半个时辰太阳就要落山了。
第958章
先查一查
  在外人看来,董铭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一个小小的光州知州居然凭着一份奏折上达天庭,直接入了朱怡成的眼,摇身一变就成了监察御史。
  虽说原本的知州是六品官,监察御史只不过是七品。可他的调任却引来无数人的羡慕不已,要知道监察御史和地方官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官职只有七品,可权利大的吓死人,更何况军机处的命令明确指出,由董铭直接负责一道,这等于就从一个小小的地级市长摇身一变就成中央驻派的巡视小组的组长。
  作为读书人的董铭自小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他最为敬佩之人正是前明的海瑞,做官后的董铭也一直以海瑞为榜样,刚正不阿一心为民,无论是之前当知县或是后来成为光州知州,董铭都是如此要求自己的,这也是董铭在这种情况下敢于直言上书的原因。
  在上书之前,董铭曾经预料到自己这份奏折会引来极大波澜,但他却不担心自己会落得和海瑞同样的下场。毕竟朱怡成不是嘉靖皇帝,如今的大明也不是当年的嘉靖朝,何况董铭也未在奏折中同当年的海瑞一般把皇帝给骂的狗血淋头,更是报着必死之心直言不讳,甚至买好了棺材坐在家中等着皇帝派人来要他的命那种姿态。
  在董铭看来,朱怡成是不折不扣的明君,更是再造神州的天下之主。虽然大明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整体而言眼下的大明却是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