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656

  “王爷,大明会不会在我部南下时对我们动手?”高进部整体开始南进,前进的路上,王玲儿有些担心地问道。
  高进微微摇头:“按理应该不会,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路上还是需多加小心在意。”
  “张叔已带先锋在前开路,如有问题我中军即可能做出反应,再说,这朱皇帝自誉大明正统,拥有四海,如真做出此等事来,又如何取信于天下之人?”王婉儿倒是放心,在一旁说道。
  “这朝廷哪里会有什么好人,朱皇帝要真如你这么说的如何讲信,之前又会如此?如不是王爷果断,以出兵相逼,恐怕这岳钟琪也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去,假如真到了那一日,我等哪里还有离开的机会?”王玲儿撇撇嘴,一脸不屑的道。
  这话一出王婉儿顿时就笑了,在一旁嘻嘻说是,还是你聪明什么的话,这倒是给枯燥乏味的行军路带来些趣意。
  说笑了一阵,两个女子情绪又不免得低落起来,王婉儿有些叹息道:“如此一去,恐怕今生再难归故土……。”
  这句话,令高进心中也未免升起了惆怅,是啊!如此一走,就是远离神州,此生再也难归,恐怕就连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回不来了。可作为统帅和所有人的主心骨,他却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愁思,反而笑笑道:“心在所处,及是家乡。神州虽好,但非乐土,如此一走倒是海阔天空,任其逍遥,你们说呢?”
  听着高进的话,王玲儿和王婉儿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是啊!白莲教讲究的什么?不就是讲究寻找乐土么?无论神州或是海外,只要寻到乐土,就是家乡。再者,如此一走,离开神州倒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些年来战乱不休,虽是为了理想和目标,可自四川起义以来到如今,转战三千里,纵横五六省,其中虽说表面威风,但也甘苦自知。
  早些年一起起事的那些兄弟姐妹们,如今还在的又有几人?那些熟悉的面容和身影早就离开了人世,而如今他们又葬在何处,同样无人得知。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如今大明如日中天,白莲一脉如不是当年高进拼死救援,恐早就被清军所灭了。能支持到今日,已是侥幸,广西之变后,高进绞尽脑汁,更是冒险同岳钟琪会晤,这才争来如此一线生机,如此从他们来讲,能够有现在的结果已是极大的幸运。
  高进部的位置很是尴尬,贵州更是夹在广西和云南之间,按照之前同广西方面的约定,原本是打算攻下云南后放高进部由云南而出,随后进入缅甸之地。可是如今却不同,由于彭荣的出手,导致广西和贵州赵军已归顺了大明,而现在从名义上来讲,广西和贵州两省已是大明的地盘,但恰恰高进部又直接就在贵州。
  之前的计划完全行不通了,高进也不可能在明军打下云南后再南下。高进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只有一线生机,更明白白莲和朝廷无法和平相处的现实。
  之前高进之所以不给大明拖延时间就是看准了这点,假如等到大明彻底消化了两省,把赵军各部全部整编完成的话,那么大明绝对不会再和自己有丝毫商谈,接下来就是直接向高进出手了。
  这也是高进冒着同大明彻底撕破脸,直接出兵搞冲突的原因,他这么做是让大明看清楚自己的决心,更提醒大明自己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幸运的是,高进赌对了,他赌中了大明暂时没有力量也不想在这种情况下和高进彻底翻脸,大明方面权衡利弊之下终于同意了高进的条件。不过高进却拒绝了大明方面邀请他共击云南,继续由云南出境的方式,反而提出了直接借道广西,入安南,也就是交趾的要求。
  安南一地,原本属于百越,中原五代十国之时,安南脱离的中原统治从而自行建国。先后建立了吴朝、丁朝、黎朝、陈朝、后黎朝等各朝,如今的安南正处在后黎朝时期。
  说是黎朝,可实际上安南国内分为两大势力,其中一支势力是以郑氏为主,另一支是阮氏为主。这两大家族各控制安南南北,郑氏在北,阮氏在南,而黎朝国君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名义上被奉为共主,实际上却掌握在郑氏的手里。
  按理说,掌握着国君的郑氏力量应该更为强大,就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般,可实际上阮氏反而更强,尤其是十几年前阮氏出兵吞并了高棉之地,其实力更是大增。
  对于安南一地,自大明复国之后,安南国王向大明上表称臣,看起来似乎态度恭敬,也有些知趣,可实际上所谓的上表称臣那是因为掌握国君的郑氏在南方阮氏的咄咄逼人之下有些扛不住,打算借着大明为靠山以同阮氏抗衡而已。
  再者,朱怡成对于安南并无什么好感,无论是在前明永乐年间时期,原本属于大明的安南因为后来反叛,导致最后永乐大帝死后安南又死灰复燃,从而脱离了大明的统治。
  这原因固然有着当时大明内部的政治原因,可安南一地的自身原因也是主要的。至于后世,地球人都清楚天朝同安南之间的恩恩怨怨,面对如此一个国家,朱怡成又怎么会有好感呢?
  不过现在的大明强则强也,也不是可以随意地使用国力,尤其是大明内部还有满清这个敌人还未彻底解决。再加上大明复兴后,之前的藩属陆续上表称臣,大明作为共主,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却不能随意做。
  比如说安南就是如此,同大明出兵吕宋不同,大明出兵吕宋有着正当的理由,这叫是师出有名,无论是西班牙又或者吕宋当地土人的所作所为,大明无论如何做都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对于其他属国就不一样了,想出兵再怎么样也得先找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只是自欺欺人。这点不要说是大明,就连放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西方国家同样也是如此,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西方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两个争风吃醋的家伙为了个美女而打起来的战争,但真正开战的原因是如此简单么?当然不是!
  所以说,高进提出借道广西,南下安南的要求原本就是落在朱怡成的算计之中的。对于安南,等大明腾出手来自然要处置,这只是早晚的时间而已。何况现在让高进进入安南对于大明来讲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就算安南那边对此也无法说什么,毕竟高进部不属于大明,作为战败的地方势力,逃入安南境地从理由上来讲也无法对大明带来半分损耗。
  无论高进在安南如何折腾,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整个安南定然实力大损。等过上几年,大明可以再找理由直接出兵安南,以绝此后患。说白了,这等于是驱虎吞狼之策,虽然简单却极其有效,而且高进就算心里清楚也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其次,借道广西虽然高进的大军要过境广西,由广西境入安南。可是在接收广西后的大明对于广西全境的控制也是有好处的,西南各省其实大同小异,地方力量和关系复杂,虽说广西一地相比贵州和云南要好得许多,可广西大山中一些当地势力依旧桀骜不驯,借高进之手清理一番,同时大明在广西所部可以在其后收拾残局,何乐而不为呢?
第951章
西行漫道
  “主子,殷泰来了。”赵忠小心翼翼地轻声说道,过了片刻,车内回了一声:“让他进来。”赵忠连忙应了声,过了片刻殷泰在赵忠的引领下上了车驾。
  “奴才殷泰,给主子请安……。”
  进了车内,殷泰跪下磕头道,坐在车内的雍亲王放下手中的奏折,抬眼看了看殷泰这才淡淡道:“起来吧,坐下说话。”
  “奴才谢主子……。”如是平常在宫中,殷泰自然不敢直接就坐的,不过如今的场合同宫中不一样,他们身处是在车驾内,而且车驾还在继续向前,一路摇晃,人在其中除了盘坐根本不可能站稳。
  靠着车帘出,殷泰盘膝坐下,这才道:“按主子的意思,兰州那边均已安排妥当,各处城防也重做了处置。”
  雍亲王点点头,道了声辛苦。此次离开关中,甘肃是未来大清重整旗鼓的关键,而兰州作为甘肃首府,自然也是雍亲王同大清朝廷之后的立足之地。
  相比关中,甘肃除了地处西北外倒也有它的好处,眼下的甘肃首先是足够大,康熙时期,甘肃并不只拥有后世的面积,其实按照行政划分,如今甘肃包括了后世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部分地区,其面积抵得上后世的两倍有余。
  再加上之前建兴皇帝派兵西征,大清朝着西域开疆拓土,所占之地如今也暂时全划归于甘肃管辖。所以说,殷泰这个之前的陕甘总督早就成了甘肃总督,其重心移至甘肃。
  说起殷泰,此人是康朝的老臣,之前在王致清叛乱中更是立下大功,而在清廷西迁至关中,殷泰作为陕甘总督也算是清廷依重的重臣,只可惜建兴皇帝对于他却是又拉又防,再加上清廷迁至西安后,为了防备他这个地方总督,直接就把陕西之权给归于了中央。
  按理说,建兴这么做也是正常的,毕竟皇城所在,其治同其他地方大不一般,就如同当初的北京周边直隶一般,凡是出任直隶总督的无不是皇帝最信任之人,更是位于天下督抚之首。
  而当清廷迁至西安后,整个陕西自然也就成了类似直隶的地位,再加上殷泰在陕西多年,为保证清廷在关中的安全,消弱殷泰手中的权利也是必然的。
  就这样,殷泰在关中并没有呆上多久,之后很快就被建兴打发去了兰州,而再后来,由于建兴出兵西域,更是利用这个机会把殷泰手里的兵权给夺得七七八八,导致最后殷泰几乎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后勤官,为西进清军筹集物资,稳固后方。
  所以这些年来,殷泰过的其实并不如意,他名义上的地位虽然依旧,可实际上手中的权利已小了许多。再加上之后岳钟琪投明,建兴皇帝恼怒之下更是严厉训斥殷泰,毕竟殷泰是岳钟琪的老上司,岳钟琪当年崭露头角更是他殷泰所举荐,如不是有人相劝,再加上殷泰平日为官谨慎低调,还有他旗人的身份的话,恐怕当时暴怒之下的建兴直接就夺了他的官职,把他下狱了。
  “老十那边如何?”听了听殷泰在兰州的安置,雍亲王表示还是满意的。他之所以有底气发动政变,殷泰的投靠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陕甘总督,殷泰这两年虽不为建兴待见,可是殷泰在西北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了他的支持,雍亲王这才有胆量作出继续西迁的决策。
  “郭亲王远在迪化,前些时候同准噶尔汗的部队打了一仗,郭亲王斩敌千余,俘虏无数,眼下已把西蒙古的势力赶到了西南边。”
  “现在的准噶尔汗可是策妄阿拉布坦?”雍亲王问。
  “主子圣明,正是此人。”
  雍亲王点点头,想了想道:“看来这老十之前倒是小瞧他了,自朝廷西迁后,老八派老十去了西域,倒也算是知人善任,而这老十也算是能征善战。自大军西处到现在,他在西边前后打了不少仗,说句灭国无数也不为过。如今居然还能打得策妄阿拉布坦退兵,这倒是让人意外,这可是先皇当年西征时也未做到的。”
  雍亲王如此说,殷泰坐在那边并不答话,只是眼观鼻,鼻观心。郭亲王是建兴的铁杆兄弟,这是天下所有人都知道的,而现在面前的这位爷却是他们的死对头,再及上雍亲王此人性格阴沉,气量也不大,如果这时候凑上去无论说什么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殷泰索性一言不发。
  但嘴上不说,殷泰心里却承认雍亲王这话说的有理。的确如雍亲王所言,这位当年的十草包谁都没有想到居然还有领军之能,要知道当初康熙的那些阿哥们,如果要说知兵的也就是三人,那就是少年时期就随着康熙出征并当过前锋的大阿哥,还有十三和十四阿哥两位了。
  可是这世间之事偏偏就是那么奇怪,大阿哥暂且不提,当年如果不是他在江南没有彻底剿灭反贼,这天下也不会到现在这地步。至于后面两位,都曾拥重兵征战,可是要从战绩来看,无论是十三还是十四阿哥,却都比不上如今的十阿哥,也就是郭亲王。
  “老十那边依旧按之前吩咐的做,他那边打的好,对于大清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如今我大清现在这个样子,更要同心协力,上下拧成一股劲。老十这些年算是干的不错,假如能收敛他的臭脾气,忠心于王事,倒也是一件好事。”
  雍亲王话锋一转如此道,这时候殷泰没办法装聋作哑了,只能连声称圣明。不过他心里却是很清楚,一旦郭亲王知道建兴出事,哪里会善罢甘休?而雍亲王所言也根本不可能成立,要不郭亲王也就不是郭亲王了。
  “鄂尔泰那边可有动静?”雍亲王开口又问道。
  “鄂尔泰似乎是知道了些,前些时候已调了部分兵力进入甘肃,不过山西那边还未完成安排,所以接下来他会如何做奴才也不得知。”殷泰实话实说道。
  雍亲王点点头,叹道:“鄂尔泰是个聪明人,当明白朝廷的苦衷。这样吧,你去同张廷玉、马齐商议一下,拟个旨给他,具体的意思你们几个看着办,山西不是久守之地,只要他按着朝廷的意思去做,亏不了他。”
  “奴才明白,奴才这就去办。”殷泰连连点头,随后朝着雍亲王磕了个头,就准备下车。
  这时候,雍亲王似乎想起了什么,在殷泰正要下车时候突然开口说道:“耿额坏了事,这是他咎由自取。不过他这事一出,上书房倒是人手有缺,眼下用人之时,你同张廷玉还有马齐讲一声,就说从今日里,耿额在上书房的差事由你来兼,记得!要好生地做!”
  殷泰先是一愣,紧接着心中狂喜,连忙又叩首谢恩,雍亲王冲他摆摆手,然后继续拿起奏折看了起来。
第952章
突破关中
  这几日,明军对关中的战局一片大好,原本一直僵持不下的几处要地,清军抵抗力量明显消弱,使得明军已有了突破关中防线的迹象,这让明军上下欣喜万分。但是,作为主将的杨勖得知消息后却紧锁着眉头,没有丝毫喜悦之色,仿佛他这边才是落入下风的一方。
  “奇怪,这不应该啊!”杨勖翻来覆去看着前线送来的军报,眉目之间的川字变得更深了几分。
  虽然从局势来看突破关中就在眼前,但杨勖却没有丝毫兴奋之色,反而忧虑万分。
  “杨帅,此乃喜事,您为何如此担忧?”见统帅如此,副将忍不住在一旁询问,自岳钟琪率部攻入四川后,杨勖就成了进攻关中的主帅,关中战局一旦突破,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
  如今清廷的皇帝就在关中,只要打破清军在关中的防线,明军就根本不需要等待马功成在山西的结果了,直接就可由此直接攻入关中,切断清军关中和山西的道路。
  到这时候,关中平原就可任凭明军驰骋,以明军的机动力,只需几日就能直接攻到西安,等到那时候,把清廷一举歼灭就在眼前,如此大好局势,为何杨勖不喜反忧?
  “此事没那么简单。”杨勖摇了摇头道,他原本是清军出身,虽后来成了明军统帅,但对于清军和清廷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其他的不说,仅仅是现在统帅清军在关中大军的敌方将领,那是隆科多,这家伙可算是明军老对手了。
  自当年隆科多替代大阿哥,也就是现在的直亲王作为清军在江南的统帅后,这些年来隆科多同明军交战不下百回,虽说之后在中原决战,清军不敌明军丢失了中原,可是谁都不能否认隆科多在统兵作战中的能力。
  可以说,清廷中谁同明军交战最有经验,也最了解明军的,非此人莫属。这也是建兴皇帝为了保证关中安全,特意把隆科多由四川调至关中的原因。而岳钟琪之前能够突出奇兵,直入四川,从而打了个清军措手不及,那也是因为隆科多被调离四川的原因。
  对于这个老对手,杨勖从来不敢小看,更不敢大意。再者,自明军攻击关中以来,杨勖一部并非是主攻力量,他的主要任务是牵制住关中的清军力量,为北方的马功成和南方的岳钟琪制造机会。按照军机处和总参谋部的谋划,只有等山西战局已定的情况下,杨勖才会真正发动对关中清军的猛攻,以雷霆万钧之势联合南北两支力量一举攻入关中,从而达到彻底解决清廷的目标。
  但现在却远不到时候,马功成的主力在山西依旧还在同鄂尔泰交战,战局虽对明军有利,可鄂尔泰却还有抗衡的力量。至于四川的岳钟琪,现在主要目标在南方的贵州、云南之地,并抽不出力量调头对付关中清军,仅仅只是遏制住四川同关中的几处要道以作牵制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关中的清军依旧有不弱的战斗力,再加上隆科多的指挥能力和关中地形所至,远远没到败退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杨勖的明军这些日子也未对关中清军发起大战,双方虽然接战已久,可这种攻防战并未有大多改变,所以这时候明军居然明显占了上风,甚至有了突破关中防御的迹象,这不免得令人觉得奇怪。
  “锦衣卫那边可有关中动向的军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杨勖开口对副将问道。
  副将对此并不太了解,他连忙跑了出去询问,过了片刻后急急赶了回来,说是随军的锦衣卫回报,这些日子关中清廷封锁极严,暂时未有消息传出。
  “这不对!”杨勖一听顿时就站起了身,脸上神色更是凝重了几分。
  清军一方面在关中防线的力量明显削弱,而另一方面却有对关中同对外的消息进行封锁,这分明就是欲盖弥彰的举动。情况绝对不像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说明清廷那边肯定字谋算着什么,再联想到之前从北京锦衣卫衙门传来的消息,杨勖猛然全身一震,仿佛明白了什么。
  “立即传令下去,全军整备对关中发起猛攻!”这时候杨勖已来不及再从其他地方打听消息再做求证了。作为统帅,最忌的是临阵迟疑不决,杨勖身经百战,更是明军有数的名将,他在这时候果断做出了决定。
  “杨帅,这……是否先知会朝廷一声?并联络下马帅和岳帅那边再作决定?”副将一听顿时吓了一跳,全军猛攻?这等于是把他们这部以原来的牵制调整为主攻方向?从而使得朝廷对关中的整体战略部署完全打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