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656

  同时,蒋瑾又对赵弘灿的狂妄自大和一系列的想法感到可笑,在他看来这赵弘灿还真是疯了,好好的日子不想过,居然想自己找死,那么也不怪彭荣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此事重大,本官得上奏皇爷让皇爷亲自定夺。”蒋瑾先把这件事定了下来,随后又道:“希文你在南京不便久留,尽快转回广西,之后静侯本官的消息,耐心等待时机。如果此事成,以皇爷的英明定不亏得希文,对了,希文如今是桂林知府,本官以为以希文之才仅为一知府实在是屈才了,本官定会大力保举希文,你就放心吧。”
  “部堂如此恩德,下官粉身难报!”这时候彭荣不再自称草民,连忙站起身来感激万分地行礼。
第880章
京营
  随着朱怡成移至北京城有些时日了,再加上后宫诸人逐渐到来,朱怡成也渐渐找回了在南京的感觉。
  相比南京皇宫,北京的紫禁城自然更加雄伟,占地面积也不是南京可比的。但经过了这一段时间,朱怡成对紫禁城的新鲜感也逐渐消退,再说他本就不是那种安于享乐的皇帝,除了每日抽出些时间在后宫锻炼一下身体,或者散散步,又或者去皇后和妃子那边坐坐,关心一下他几个子女的教育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处理公务。
  就像今天,朱怡成正同几人坐着说事,说事的人中有着军机处的廖焕之和董大山还有总参谋部的庄岩,除去他们三人外,另外还有三人,那就是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
  这六个人可以说是现在除在南方的史贻直和王樊外大明中枢的最重要人物,廖焕之和董大山就不用说了,他们两人原本就是军机大臣,其中廖焕之是首席军机,而董大山的排位一直都是第二。
  至于总参谋部的庄岩,虽然他本职比较尴尬,但实际在如今的大明,总参谋部已隐隐有已取代五军都督府的迹象,所以虽然庄岩身上仅仅只是挂了右都督的衔,但对于军事方面的发言权仅次于董大山和海军的王东,甚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朱怡成还能用五军都督府的名义直接让总参谋部插手军事。
  至于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这三人中孙嘉淦升吏部右侍郎并依旧领顺天府,何显祖是礼部尚书,曾逸书现在是户部右侍郎。这三人的本职最低的也是正三品。
  如果说品级的话,朝中比他们品级高的人不是没有,但他们却能出席这场会议其实和他们的品级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他们三人现在都是军机行走。
  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也就是说他们三人实际就是候补军机大臣,这和后世的候补中央委员差不多的级别。再加上随着大明的地盘扩大,原本朱怡成以五人组成的军机处有些忙不过来了,军机处的扩大将来是肯定的,但暂时在这任军机大臣未到任期的情况下,朱怡成并没有直接扩大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人数,而只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军机处的人员结构。
  “关于京营设立之事,大家说说吧。”朱怡成端起面前的茶喝了一口,悠悠开口说道。
  话音刚落,董大山就微微抬了抬头,不过他却没有马上说话,而是把目光移向了左在他边上的廖焕之。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在这种场合之下廖焕之是推脱不了的,只有他才能第一个开口。
  沉咛了下,廖焕之这才开口道;“皇爷,京营又叫京军,当年太祖所设,隶属大都督府,后归于五军都督府。成祖迁都北京后,京营分为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这才形成定制……。”
  廖焕之一开口就说起京营的来历,朱怡成微微皱了皱眉却没有打断他的话,只是静静继续听着。
  京营最初是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组成,这支部队是大明的精锐所在,但在后来土木堡之变中主力损耗殆尽。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于三大营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
  之后十团营增为十二团营,分别由十二侯分掌,正德时,武宗皇帝因为京营战斗力衰退,所以调动边军入京师重设,又称外四家,从而形成后来的京营模式。
  其实到前明末期,京营虽然号称十数万精锐,但实际上却毫无战斗力,非但没有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反而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烦。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京师的北京,必须要有一支中央部队进行拱卫,也就是卫戎部队。这支部队的设置是不可缺的,凡是历朝历代都有这样一支部队,只不过部队的名称不同而已。
  廖焕之说了一大堆话,最终他表明态度,他是支持建立京营的。只有京营的编制确立,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北京城,同时一支直接以中央指挥的中央军,同样也是压制地方的必须军事力量。
  “其他人怎么看?”廖焕之说完,朱怡成不置可否地把目光投向了其他人。
  董大山这才开口道:“京营设置一事臣没有异议,其实此事臣和廖中堂一样都是赞同的,不过臣又有另外一些想法。”
  “哦,那你说说。”朱怡成饶有兴趣地问。
  董大山迟疑了下说道:“当年太祖、成祖设置京营,其原因刚才廖中堂已经解释过了,臣就不再说了。臣只是讲当年京营设置后来的一些事,京营初设,国力强盛,再加上京营中无论将领还是士卒都是从各军中精挑细选,其战斗力自然不用说,可之后几朝京营却日渐衰败,虽然其中经历了武宗皇帝的以九边强军充京营的措施,但也仅仅只限于一朝而已,到前明末,京营成了什么模样,皇爷也当知晓。”
  董大山话说到这里,众人微微点头,朱怡成同样也表示赞同,其实今天讨论这件事大家心里都清楚,实际上朱怡成并不是反对设置京营,而是要想和他们讨论如何设置京营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才能避免前明京营的情况。
  如今大明国力强盛,正如董大山说的那样,现在设置京营肯定是在各军中挑选精锐,然后以良将进行统帅。
  这样组成的部队自然是战斗力极强的,再加上京营的特殊性,其待遇和装备肯定比地方部队好上许多,这种中央军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谁又能保证当这一代人逐渐凋零的时候,京营不会发生变化呢?朱怡成可不愿意看见前明的情况再一次重演,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他原来的初衷。
  “对此,你有什么良策?”朱怡成开口问道。
  董大山直言不讳道:“其实此事皇爷之前已在做了,但还未能彻底,臣以为如皇爷的兵制能够彻底推广,那么不仅只是京营一事,整个大明的各军都再无后忧也!”
第881章
理想和现实
  董大山这句话算是说到朱怡成的心里去了,其实在南京的时候,朱怡成就着手开始改革兵制,如今大明的兵制和之前有所不同,但因为一直战争未能停息,尤其是眼下神州没有全部平定的情况下,这个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
  按照朱怡成的设想,未来大明的军队是一支职业军队,但这种职业军队却和原来朱元璋的想法是不同的。
  当年太祖朱元璋开国,之所以设立军户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想打造一支职业军人。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他是采取的把人分户管理方式达到目的,比如军户就是军人,只要你是军户那么一生下来就是当兵吃粮的军人,所考虑的不用别的,只要他们能够好好训练做好本职而已。
  至于农户,理所当然那就是安心种田,搞好生产了。匠户同样如此,做好自己的工匠本职,打造武器以满足军队需求。至于其他的户籍同样也是如此,人人按部就班,根据规划来各司其职。
  朱元璋的出发点不错,可是他恰恰忘记了人性的问题,天下事哪里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在他开始设置这些规矩的时候,一切按着他的意愿在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一代人换了一代人后,这种方法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再加上一些内外的各种因素,这套规矩在百年之后就彻底崩溃。
  而朱怡成所希望的军人职业化却不同于朱元璋,他的方法基本和后世的征兵制度类似,而不是把人的一生甚至包括他们后代子孙全部限制在一个行业中。
  在初期,这种制度朱怡成推行的有些成果,毕竟随着大明的复起,军人的地位开始上升,征兵也比较便利。但随着大明的地盘扩大,再加上这仗越打越大,部队也越来越多后,这种制度的弊端同样也显露了出来,考虑到这些问题,朱怡成无奈只能采取征兵和募兵并用的方式,再加上收编清军的汉军和团练进行整编等手段,以满足大明在军事力量上的需求。
  所以直到现在,大明的军事改制朱怡成依旧还未完成,作为军中大佬的董大山自然是明白这点的。所以他建议不管是设置京营或者是大明的其他军队,如果想要彻底解决问题,仅仅治标是不够的,必须要治本。
  “董中堂说的没错,臣也赞同这点。”庄岩这时候开口道:“依皇爷的设想,如能成功的话这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不过皇爷,如今天下未能全定,此事只能徐徐图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庄岩这句话让众人表示赞同,尤其是廖焕之当即点头道:“依臣之见,如今还是按原来的规矩设置京营,至于之后的事慢慢来。”
  朱怡成微微点头,心里同时叹了口气,这的确是急不来的事,如果要彻底改变制度问题那必须等解决掉满清的问题再说,再加上征兵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是有弊端的,朱怡成这些年也正是因为碰了钉子才明白过来。
  后世的时候,无论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征兵制是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一个相同的制度,甚至有些国家采取的是全志愿兵役制度,以保证国防力量和军事实力。
  但要知道后世的国家生产力和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在后世科技发达,生产迅猛,个人所创造的财富是如今的几倍甚至百倍之巨。而现在的大明别说达到后世的最低标准了,在未经历过产业革命的大明眼下依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其生产力依旧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年男子在一个家庭中就是顶梁柱,如果失去了这个顶梁柱,那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而不是像后世那样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所以征兵的难度和对社会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在,朱怡成的兵制改革只能进行一半而无法全其之功。
  对于京营的设置,基本就这么定下来了,朱怡成让军机处尽快完成对京营的编制,责令总参谋部进行配合。
  由于现在大明已经进入火器时代,朱怡成特意指出,未来的京营无需按之前的规矩来生造硬搬,至于规模也不用那么大。
  整个卫戎区可包括北京城及北京周边地区,总人数以不超过三万人足以。其中之前满清在丰台设置的大营倒是可以拿来一用,以作为之后京营的所在。当然了,对于北京城的保护,京营也是重要工作,所以京营部队还会有一支几千人的精锐直接在北京城进行驻扎,但其指挥权如何设置也需要军机处拿出具体方案以供朱怡成阅后再定。
  这件事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说完京营之事,接下来谈的是马功成攻略山西一事。在几日前,马功成已经开始准备进攻山西了,等待了这么些日子,大明终于要向山西下手,而这一次军事行动也代表了大明开始对满清在关内的势力最重要的一击,同样也是彻底把满清解决掉的前奏。
  这次的战略部署极其重要,其战术目标也非常明确。大明上至朱怡成,下至廖焕之、董大山、马功成等人丝毫不敢怠慢,因为他们都清楚这场仗打完后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马功成这一仗不仅是攻击山西,同样也是逼迫关中的清廷。为了这一仗,大明调动了好几支精锐部队,再加上前期的准备投入甚大。
  作为总参谋长,庄岩当即汇报了一下马功成部的情况,其中包括各部的兵力配置,进军路线和后勤保障等等。
  朱怡成仔细地听着,同时目光在地图上游走,心中暗暗计算着马功成部的情况。
  在庄岩的讲解中,他特意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山西进攻后蒙古各部的反应,其中还包括在漠北的罗刹国可能做出的举动。对此,总参谋部经过反复推演已出了几个方案,以供面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对于这点朱怡成还是表示很满意。
第882章
大明的银子
  对于京营一事,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三人并未说话,明显就是打着酱油。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他们三人在这件事上没有发言权,不仅是因为他们只是军机行走,更重要的是他们三人中前两者可以说是纯粹的文官,而曾逸书在众人中资格最弱,再加上他的本职是户部右侍郎,在军事问题上不便说话。
  不过对于马功成部的战略部署,曾逸书就无法沉默了,毕竟这么大的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后勤压力是极大的。虽然现在大明的国力异常强盛,可要准备并支持持续如此之久的全盘计划,户部的压力不小。
  王樊如今人在南京,所以在北京真正主持户部日常工作的其实是曾逸书。实话说,曾逸书是进士出身,他当年考的是进士科不是明算,作为读圣贤书的他原本对经济可以讲是一窍不通。
  不过曾逸书在担任军机中书之后,平日里都在军机处坐班,同各军机大臣时间呆的长了,尤其是有些时候代军机处理事务的时候渐渐学了不少。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好友兼妹夫黄履庄平日来往密切,从黄履庄处明白了不少书中未有的道理。
  同其他读书人相比,曾逸书原本就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要不然他当年也不会和黄履庄这样的人成为好友了。正是如此,再加上如今大明的商业风气,曾逸书早就明白了要做一个能臣仅仅靠读几本圣贤书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官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所考虑的问题和判断能力必须要全面,其中就包括经济之道。
  正是这样曾逸书在军机处的时候和王樊走的比较近,也从王樊处学了不少关于经济的知识。这也是朱怡成后来准备重用曾逸书,同时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的主要原因。
  在庄岩讲完后,曾逸书开始汇报物资的准备情况和后续的一系列准备方案。他不愧在军机处锻炼了这么多年,汇报起来条理分明,准备充分。对于一些资金上的问题曾逸书只是一笔带过,因为他很清楚这场仗是必须要打的,朝廷的财力虽然因为这仗会有些吃紧,可这绝对不能影响到全局的部署。
  再说了,随着吕宋的拿下,大明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南海,而现在大明海军已经按计划准备攻占柔佛,只要打下柔佛,那么南海就成了大明的后花园,这对于大明海贸的飞跃和获利是极其有利的。
  因为这些原因,就算有短时间的经济压力户部也能解决,所以这时候在朱怡成面前叫苦是件不明智的事。聪明的曾逸书仅只简单地提了两句,随后就把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随着他的讲述,在场众人都心中暗叹。
  “后生可畏啊!”半眯着眼,廖焕之心中不由得轻叹了一声。曾逸书他自然是不陌生,毕竟在军机处担任中书这么多年了,同样也在廖焕之手下干了那么久。
  原本,廖焕之就觉得曾逸书是个可造之才,但却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短短几年内就会被朱怡成提拔到如此高度。他不得不承认,朱怡成的眼光过人,能够看出曾逸书的不凡之处,更为朱怡成现在安排曾逸书作为之后军机处的接班人选而感觉到佩服万分。
  相比其他人,廖焕之年龄最大,资格除了董大山外也算最老。他以当年七品知县的身份一直做到如今大明的首席军机,可以说位及人臣。随着任期的将至,廖焕之心里已经没有了什么进取心,只想着安安稳稳到时候退下来,然后得一个三师的职位安然度日。
  至于爵位的问题,廖焕之丝毫不担心,以他的地位到时候一个公爵是稳稳跑不了的,这点其实不仅是他,满朝上下都是如此想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廖焕之近两年做事越来越稳,但他的眼光和心机却在,许多事看得明明白白,却不说而已。
  对于这点,朱怡成心里也清楚,君臣两人私下心照不宣,就等着到时候军机处平安交接即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