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656

  “为何不试试呢?”阿扎兰倒不以为然,开口道:“关外比不上关内,资源缺乏,更无良匠,如需仿制难上加难。我看这罗刹国一向唯利是图,是极其贪婪之辈,再者关外乃我大清祖宗之地,直接向罗刹国购入火器也是理所当然的,就算西边知道了又如何呢?”
  “这个……。”十三阿哥依旧有些迟疑,毕竟他在关外的情况现在还瞒着西安那边,因为他手上的力量不足,眼下不仅是大明,就连满清中枢也无法抗衡,假如此事被建兴皇帝知道,天知道他会如何办。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打算把雍亲王接来关外,奉其为主,十三阿哥有自知之明,这天下如果说谁能和建兴皇帝抗衡的,在满清中也唯一只有他这个深不可测的四哥了。
  “王爷,如果您信我的话,这件事我来替你办,如何?”看出了十三阿哥心中的顾虑,阿扎兰在一旁建议道。
  十三阿哥仔细想了想,最终还是答应了阿扎兰的建议,同意让他出面私下去办,但必须要保证不能泄露秘密。
  几日后,吉林将军孟俄洛悄悄来到盛京,同十三阿哥等人见了面,关起门来几人深谈了几日,之后孟俄洛如同来时那样又悄悄地离开了盛京返回了驻地。
  再过几日,朝鲜那边的物资终于过江运到了,这一天十三阿哥亲自带人去接,当看见一车接着一车的物资,还有连同运输物资的几千朝鲜人随之同来的时候,十三阿哥心中极是兴奋,这些物资的到来不仅缓和了他目前的极需,更让他看到了以朝鲜作为后盾的战略部署成功的可能性。
  只要这样一步步下去,效仿当年太宗之举,大清就能再一次在关外兴起,别忘记这可是祖宗之地,更是龙兴之地,大清气数尤在。
  而在关外十三阿哥等人忙忙碌碌的时候,汪文已经从北京启程,就如同来时那样先抵达天津,然后再由天津登船前往济州牧,随后再直达朝鲜本土。
  这一次返回朝鲜,汪文是有些疑惑的,原本在见了朱怡成后,那时在听完汪文对朝鲜情况的讲述,朱怡成是愤怒中带着欣喜,同时又有着一丝雀跃。
  在汪文看来,朝鲜的大逆不道是自寻死路,以天子的脾气和性格,必然会出兵讨伐朝鲜。朝鲜小国,其全国兵力不过数万,而且战斗力极弱,再加上现在大明又在朝鲜驻有舰队和陆军,要拿下朝鲜并不是什么难事。
  原本汪文以为很快朱怡成就会下达讨伐朝鲜的圣意,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京中等待了半个月后,第二次入宫面圣时朱怡成却改变了主意,不仅丝毫不再提要出兵朝鲜的事,反而让他尽快返回朝鲜,同时告知驻朝鲜大臣黄滔涣,令他约束在朝明军,只需牢牢控制住目前所占的济州牧和朝鲜南部几个港口外,对于朝鲜的举动不必干涉和过问。
  当时汪文差一点儿怀疑自己听错,怎么突然皇帝就改了主意了呢?直到确认朱怡成说的意思没差后,汪文这才反应过来。
  就这样,汪文借了旨意出了宫,出宫之后他依旧有些晕呼呼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不过很快通事处那边就给他传来口信,让他必须把此事做好,千万不要大意,这才让汪文感觉到这事的变化不寻常。
  所以在回程的一路上,汪文都在琢磨着这件事。可不管他是否能够理解,君意难测他算是领会到了,正如通事处那边提醒他的一样,理解要办,不理解也要办好,这是皇帝的意志,作为臣子只需按皇帝的意志去执行即可。
第861章
杂记
  汪文在天津登上返回朝鲜的船时,远在厦门的港口,一个年轻人也登上了一条前往吕宋的武装商船,这个年轻人穿着虽然似乎普通,可他身上的衣物如果是懂行人的话就能看出都是上好的丝绸,再加上他比南方要高一些的身材,站在那边有些玉树临风的样子。
  “少爷,船上风大,您小心。”年轻人站在甲板上,饶有兴趣地看着船员忙来忙去。
  这艘武装商船属于广东商行,说起广东商行比较复杂。在之前广东商行主要在广州一地,其中以十三行为主,168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两广总督奏请康熙同意,在广州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而这十三家行商就是十三行的初型。
  实际上,十三行并不是指这十三家行商,随着时间推移,十三行的行商逐渐增多,其中也有退出和新进者,到大明复国时,十三行已运行了近三十年,经历了近两代人,成为广东甚至中国最有名的行商之一。
  在大明拿下广东后,十三行中有些行商投靠了大明,也有些行商因为和满清勾结太深导致被大明清算。之后,由于大明对外贸易采取的是自由贸易的政策,彻底改变了原来满清对于外贸的指定和垄断模式,从而十三行也就自然解散了。
  十三行解散后,广东商行却未就此萧条,反而因为大明的兴起越发兴旺起来。尤其是香港建立市舶司,包家效仿上海开始经营香港一地后,广东商行开始蓬勃发展,再加上广东地处天南,离南海比宁波、上海更近,如今以包家为主的广东商行已成了仅次于宁波商行的巨大势力。
  包家出自于宁波,但现在整个包家已分成两部分,民间俗称北包和南包。北包自然指的是在宁波的包家主支,而南包就是包宏辉了。之前由于一些原因,包宏辉直接就在宁波分了家,而这些年来,包宏辉已把自己的产业全部设在了香港这边,在接纳了广东行商后,以包家为龙头的新广东商行集团就此兴起。
  “少爷我的身子骨可没你那么弱,再说了,在南方这些年,你小子怎么还这样怕水?这一回我们去的可是南洋,这船起码得走上好几天,你小子要害怕直接去舱里躺着吧,少爷在这瞧会儿。”这年轻人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口音中带着明显的凤阳官话,双手背在身后,船上虽然有些颠簸却站得极稳,瞧着那些爬上爬下忙碌的水手甚有兴趣。
  “我……我陪着少爷……。”年轻人身边是一个穿着长随的小伙子,看起来和年轻人差不多年龄,不过和年轻人相比,这小伙子脸色显得有些白,这白不是他的脸原本就白,而是有些吓的,没见他的小腿情不自禁哆嗦着么?
  年轻人也不去管他,继续望着那些水手。如今大明的武装商船已和之前的大不相同,最初大明商船都是用福船或者沙船等,随着朱怡成搞到了西方战船的制造方法和样船后,在宁波的造船厂就开始仿造西方船只,甚至包括战舰。
  如今大明战舰中赫赫有名的雷霆舰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大明战舰的越造越大和不断完善,大明海军中的老舰逐步退役,这些退役的战舰大多都是被各商行给买去然后改装成武装商船,就像现在他们所在这艘武装商船,原本就是一艘大明海军的西式战舰。
  西式战舰的船帆和传统中国战舰的船帆是不一样的,横帆纵帆硬帆软帆,各有不同,所以在操纵中也有所讲究。年轻人虽然见过这些,却从未能仔细目睹这些帆的操纵,所以今天趁此机会他看得尤其仔细。
  看着那些水手矫健地在高高船帆上爬来爬去,年轻人甚至觉得有些心痒,他的神情中有了些跃跃欲试,从小和年轻人一起长大的长随瞧见他如此神色,哪里还不知道自己少爷在想什么?
  “少爷,您可千万别折腾!”长随一把抓住了年轻人的胳膊:“当年出来时老爷就吩咐过,少爷在外绝对不能弄险,再说如今少爷您的身份不同,您可都是堂堂六品官了,而今再如此万一被人知道了太失体统……。”
  “你……撒手!”年轻人皱眉道。
  “只要少爷答应小的不乱来,小的就放手。”长随耿着脖子道。
  年轻人又气又笑,没错他的确是想试试,可是想想而已,又没真的去试,谁想刚这么想边上这小子就瞧出来了,还拿自己的老爹来压自己。
  “行行行,你撒手,我就瞧着还不成么?你也说了,少爷我现在都是当六品官的人了,这体统总要有着一二。”年轻人无奈道。
  听年轻人这么说,长随仔细瞧瞧他的脸,好一会儿这才松开了手,不过依旧寸步不离地站在他边上,就算因为怕水双腿发软也不离开。
  见如此,年轻人很是无奈,同时也没了继续瞧下去的心思,哼了一声后转身就朝着舱室走去,瞧着年轻人下了甲板,那长随终于松了口气,抬手擦了下额头的汗,急急跟着年轻人走了。
  年轻人的舱室算着商船舱室中不错的一间,像这样经常来往固定地点的武装商船,除了运输货物之外,往往也担负着载人的服务。年轻人一看就是不缺钱的,再加上他又有着官身,自然坐的舱室是一等。
  到了舱室,年轻推开门就朝着椅子上一坐,狠狠瞪了一眼跟随进来的长随,同时喝道:“还不给少爷我沏壶茶?”
  “我这就去,这就去,少爷您稍等。”长随笑着连连点头,赶紧沏茶去了,不一会儿一壶好茶就摆在了年轻人面前。
  给自己倒了杯茶,有些无聊的年轻人从放在一旁的包袱中取出一本册子来翻看着,这被册子并非印刷品,而是手抄册,册上写着四个大字“吕宋见闻”,说起这本册子还是年轻人之前在民间找人弄来的,写这东西的人名不详,据说是一个在吕宋居住过多年的行商写的,里面写了不少吕宋地方的事,内容很杂,文笔也很是普通,充其量就是一本普通人的杂记,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讲却是令他感兴趣的书。
第862章
同知
  翻开册子仔细看,年轻人看得极为入神,如果边上有旁人的话就能发现这本册子已经有些卷边了,里面空白的地方也被年轻人用小字写了密密麻麻的注,还有的地方特意划了线。
  看来,年轻人不是头一回看着本册子了,也不知道看了多久,因为在船舱内,船行大海有些颠簸,再加上光线的问题,看东西有些吃力,年轻人这才把册子合上重新放到了一边。
  “吕宋真是书上写的那样?”年轻人虽然放下了册子,但脑海中依旧回忆着其中写的一些内容,忍不住琢磨着。
  对于此次的调任,极是出乎年轻人的预料之外,原本他在福州长乐县当知县当得好好的,就在大半月前突然间就接到了由吏部发来的公文,着他由长乐县令调任马尼拉为同知,同时还给他升了官,由正七品一下子升到了正六品。
  公文中写的很是简单,就写道长乐知县李卫政绩卓越,经吏部考核现调任马尼拉为六品同知,其长乐县公务限期交接,一月内启程前往马尼拉赴任……。
  这份公文让李卫又惊又喜,惊的是他莫名其妙之间就被调离了长乐县,按照任期他离着还有几年呢,怎么会突然调任。至于喜,那是他升官了,原本作为七品知县,李卫仅仅只是百里候而已,而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了同知。
  同知的官位可不低,在大明本土同知是五品官,也是知府的副手,换在后世来讲就等于是地级市的副市高官兼市长职务,妥妥的二把手。
  由同知再上去,不是当知府就是入六部为官,这已经进入了准中层干部的行列。就算是任职吕宋,因为是在海外,再加上李卫原本仅是七品,如果直接升到五品的话有些不妥,所以只给了他正六品官位领同知之职,这对于普通人来讲也算是极为了得的了。
  李卫是商人家出身,家境极好,少时就经常周游四方,却从来没有出过海,更何况是在海外的吕宋。在福建这几年,他对于南海之事倒也不陌生,毕竟他的长乐县就在福州,而福州又是福建首府,同海贸经常打交道,再加上李卫这人又好于民间人士交流,所以经常会听说一些海外的情况。
  大明攻击吕宋,击败西班牙,从而占领吕宋一地,李卫自然是知道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极为兴奋,甚至还找来师爷、县尉等人在县衙里摆了一桌酒以做祝贺。
  甚至李卫还私下感慨过,自己当的是文官不是武将,假如当年自己能够入明军为将的话,恐怕就有机会参与这一次攻击吕宋的行动了。
  可李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说这句话没过多久就接到了吏部的调令,而这个调令恰恰就是让他前往吕宋赴任,这让他极为意外。
  不过去吕宋对于他来讲同样也感到兴奋莫名,别看李卫当的文官,实际上他这家伙胆子大的很,而且还喜欢冒险。
  在刚刚出仕当九品芝麻官的时候,李卫就敢和上官顶撞,后来当了知县,更在永乐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而得罪了不少人。
  不过李卫不是没脑子的人,更不是莽撞之人。别看他前前后后得罪了人,也在改革中和一些人硬碰硬,但李卫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之人,再加上他极为聪明,善于拉拢一派打击一派,更重要的是一直行事颇正,紧跟着朝廷的大方向走,根本让别人抓不到把柄。
  所以一直到现在,恨李卫的人不少,尤其是被他整过的低级官员包括地方富商大族,但感激他的人同样不少。不仅是地方百姓和一些乡绅,就连他的几个上级对于李卫的才能也是颇为赞叹,在福建他虽然仅只是七品知县,名气却已经传遍了整个福建官场,有着能吏之称。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吏部才会调他去吕宋吧。眼下吕宋虽然已是大明之地,西班牙人也彻底失去了对吕宋的控制,大明成了这地方的真正主人。但是大明想经营吕宋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需要人手和时间。
  想着吕宋的事,李卫静静思索着,等到了吕宋后应该如何行事。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去吕宋是当的同知,同知之位要比他原本的知县好了好几级,可相比之下却又不如知县。
  民间有一句话,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李卫这个人不是正途出身,身有江湖之气,行事又同普通官场之人有着很大不同,所以他为主官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可现在他身为同知,说白了就是知府的副手,平日里的工作是要协助知府来办,假如知府欣赏李卫的话或许还没问题,一旦双方脾气有冲,那么这个同知干起来就不是那么舒服了。
  对于马尼拉知府,李卫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对方,只是知道这个叫包德荣的知府并不是从内地调任的,而是直接由王东王帅奏请皇帝朱怡成后任免的。
  包德荣究竟是那路神仙,难道是王帅的亲信?又或者是那位大人的裙带?对于这些李卫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他一直担心是否能和包德荣合得来,万一对方是个草包的话,这个同知干的就极为无趣了。
  想到这,李卫忍不住皱了皱眉头,不过他一向就是个比较乐观的人,很快就把这想法抛到了一边。
  在他看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切等到了马尼拉再说。如果真的碰上一个不怎么样的上司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大不了他李卫找个理由避开一些,自己干自己能干的事,等熬上两年,再想办法调理马尼拉也不迟。
  想到这,李卫嘿嘿笑了几声,把桌上的茶一饮而尽,接着他也不再倒茶,反而翻身上了床铺,躺在床铺上,感受着船只在大海中有节奏地起伏着,不过一会儿,居然就睡着了。
第863章
初到此地
  李卫从来没有坐船出过海,但奇怪的是出海后他一点都没半点不适应的感觉,在船上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空的时候还会去甲板转上几圈。
  倒是他的那位长随就没这么好运了,那天进了船舱后没多久就开始起了反应,抱着马桶是吐得昏天黑地,接下来的几天里吃什么吐什么,最后吐的肚子里什么东西都吐不出来了,躺在床上只能哼哼着我要死了我要死了的这些话。
  这倒让李卫彻底摆脱了长随的监视,去甲板的时候他终于忍耐不住,主动和那些水手打起了交道。李卫少时就跟着家里做生意,走南闯北见人见得多了,再加上又当了几年官,这嘴皮子越发厉害,没几句话就同水手们打成了一片,然后主要提出要学些驾船的本事。
  原本那些水手见他一副大少爷样,都笑话他一个大少爷学这些低贱活有什么意思,不过李卫却笑嘻嘻地说自己见着希奇想玩玩,还特意掏出两块银元找到一个老水手,说是交的学费。
  就这样,老水手瞧着钱的份上就随便教了教他,可谁想这一教就了不得。谁都没想到李卫这家伙学了没多久就很像模像样了,等船即将抵达马尼拉的前一日,李卫虽然还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水手但是却已经懂了不少驾船的知识。
  用老水手的话来讲,李卫就是一个天生的好把式,如果能在船上呆上两年,这茫茫大海以后他哪里都能去,就算是海军中最好的舰长也不过如此。
  听到这话,李卫是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同时又洋洋得意。这些天,在船上的日子别人过的虽然枯燥,可李卫却每日都充实的很。不仅学到了驾船的本事,而且还从这些水手口中打听到了不少关于南洋的轶事。
  终于,马尼拉到了。当武装商船通过大明海军的警卫舰确认,并由派出的引航船开进马尼拉湾的时候,前几日一直短打装扮的李卫已经换上了一身道袍,站在甲板上眺望着越来越清晰的马尼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