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656

  “这又如何?”彭荣笑着丝毫不在意,缓缓扇着手中折扇道:“白莲一脉,历来都是朝廷大患,清廷真有如此大度?清廷就算真如之前刘荫枢所言封赏贵部,贵部就不担心后果如何?别忘了当年平西王之事。何况,刘荫枢此人我清楚的很,虽略有才能,但也仅限于此,他一来并非建兴皇帝亲信,二来又不是云贵总督,第三又不是满人,他的话也能信?”
  见张淼微皱眉头,彭荣继续加了一把火:“何况我今日前来就是谈的合作,既是合作,为取信于贵方,表示我方诚意是自然的,这并非我一人本意,同样也是我家大帅的意思。实际上,你我双方一无旧怨,二又有共同目标,在这乱世之中无非都是想保全自己罢了,与其把命运任人把握,倒不如抓到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两部联合,贵州一地就再无抗手,等到拿下贵州全境,赵大帅还能助高王爷南下安南、缅甸……。”
  话说到这份上,不仅是张淼动了心,就是一直站在一旁的高进同样有些心动。
  彭荣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而且他所说的那些话的确也和高进之前的顾虑相同。说白了,高进根本就不相信清廷,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一个资深造反专业户,高进太了解清廷的那些嘴脸了,早在最初的四明山起义中他就领教过清廷的无耻,而且这么多年来,高进看得太多,感受的也太多,所以从来不会相信清廷半分。
  在之前,高进就从来没有相信过刘荫枢,更不用说他提出的所谓建议。之所以没有直接反对,只是让张淼以去信的名义拖延时间,仅仅只是权宜之计,同时做的另外安排罢了。
  而现在彭荣的突然拜访倒让高进看到了另一个可能,那就是如同彭荣所说的和赵弘灿合作,在他看来,彭荣的那些话可信度较高,虽然高进部没和赵弘灿打过什么交道,但这些年来赵弘灿拥兵自重割据广西却也是事实,更重要的是赵弘灿的部队入贵以来的确也表现出同云贵清军之间的矛盾。
  但是高进却也不会全信彭荣,彭荣毕竟是赵弘灿那边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为赵弘灿考虑。两军合作,对于赵弘灿来讲更有好处,但如果赵弘灿真的借此拿下贵州的话,对方是不是会直接撕毁条约反而对自己下手呢?
  这点,高进不能不考虑到。可不管怎么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建议同样对高进有着巨大的诱惑,不由得他不动心。
  张淼迟疑了好一会儿,叹了一声:“赵总督的诚意的确不小,说实话假如真的如此,对于你我双方而言是再好不过,但彭先生又如何保证贵部能履行诺言呢?”
  “我无法保证。”彭荣出乎意料地回答,见张淼诧异的表情,他笑着又道:“不仅是我,就连赵总督也无法保证。换而言之,假如是张相您的话,您又能保证?恐怕高王爷也是如此吧。”
  “这天下大变,可给予我们双方选择并不多,但依我看来这是最为合适你我双方的选择。至少眼前是这样的,就算之后有所变化,那也得看我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假如贵部最后实在不堪的话,我部自然不会当个老好人,到时候向贵部出手也是未知。但话又说回来,反之同样如此,张相您觉得呢?”
  彭荣不愧能言善辩,更善于把握人心,他这番话说的实在,虽然不怎么中听却更令人信服。
  在一旁的高进不由得默默点头,承认彭荣说的没错。换而言之,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实力的基础上,只要实力足够,双方在平衡情况下自然能取得合作,如果一方的实力远超过另一方的话,这种所谓的合作就没丝毫基础了。
  当即,张淼也表示赞同,但他同样也表示这件事太大了,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对此彭荣表示赞同,而且他今天来拜访也没有奢望一口气就谈成合作,主要的目的只是初步接触并表现出他这一方的诚意罢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再说就算最后谈不成的话,他也借此在高进部和清廷那边打了一个钉子,使其对于受清廷招安有所顾虑。只要高进部不同刘荫枢联手,就算他谈不成也没关系,大不了贵州局势依旧是原来的样子,这对于赵弘灿并没什么损失。
  彭荣并未久留,在得到张淼会尽快向高进汇报的答复后他笑盈盈地起身告辞,在离开之时,彭荣的目光有意无意地向一直站在角落的高进那边扫了一眼,随后走了出去。
  等张淼亲自送走彭荣回到堂中,高进已坐在了之前张淼所坐的位置上,静静沉思着什么。
  “王爷……。”
  不等张淼说完,高进摆了摆手,径直问:“依你看来,赵弘灿那边的诚意有几分?此事是否可为?”
  对此,张淼在之前就仔细想过,当即说道:“这位彭先生所言并不为虚,虽然言语中还有些其他想法未能透露,但表面上来看倒也算是真诚。而且同赵弘灿合作,从眼下来看对于我部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假如真的能借重他部军力,打通贵州并不是太难的事。”
  高进点头表示赞同,当即道:“既然如此,这事就交给你了,先等上两日,随后就按你的意思去办吧。”
  “王爷,难道不需多等几日?”
  高进摇头道:“这彭荣可不是普通人,恐怕早就猜出我是谁了,离开之前那一撇中分明带着意味深长,同聪明人打交道无需故弄玄虚,等上两日只是态度而已。”
  说到这,高进心中还有一句话未说出,那就是他一直觉得这彭荣有些熟悉,但却一下子回想不起来,但这只是小事,等日后慢慢回忆也许能记起往事。
第732章
众商云集
  南京城。
  几日前,无数商人从全国各地突然涌往南京,一时间南京城中的客栈爆满一房难求,就连城中物价都一下子涨了不少,各酒楼中更是处处可见腰缠重金的商人,令得原本就繁花似锦的南京城更热闹了几分。
  这么多商人,尤其是各大商号的当家人全部来到南京,着实有些意外。外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为何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但知道内情的人却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工部的原因。
  大概是近一月前,工部突然间新建了一个司,这司号称铁道司,顾名思义负责的就是铁道事宜。
  对于此司的建立,原本并不起眼,毕竟这些年朝廷所建的部门不少,尤其是朱怡成改革官制后,一些原本没有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所谓的铁道司恐怕也就是如此吧。
  可谁都没有想到,铁道司成立没几天,工部铁道司就以朝廷的名义给各大商行包括几家银行发去了公函,这个公函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准备开建一条铁路,并且以此成立一个以铁道司为主的半独立商号机构,这个机构将以商业的性质进行运作,也就是说所谓的铁路运营由官方主导,朝廷和民间一起出资修建完成,在修建完成后运行,根据其入股份额和收益进行分配。
  说白了,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工部牵头成立一个铁路公司,然后对各方进行募股,然后用募股的资金来建造铁路,等铁路建造完成后再由这个铁路公司进行运营,按照各自股份所占比例从这条铁路获取利润。
  这种操作方式在后世并不少见,比如说中国,遍布全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网的建造往往就是如此,由政府贷款和企业投入在各地兴建高速公路,随后再把高速公路的收费权交由专门的高速公路公司,然后再用所收取的过路费来还贷和收回投资,甚至包括后期的获利。
  这种模式在后世已经很常见了,可在现在却是一个新兴事物。就连朱怡成也没想到,当他把这件事丢给蒋瑾后,这蒋瑾会无师自通想出这么一招来,也不由得让他出乎意料。
  不得不说,这一招倒是比最初朱怡成意图用债券来筹款的方式更好,以国家进行投入,虽然有着一定优势,但同样也有着无法避免的弊端。
  首先,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兴建铁路所耗费的资金是极其庞大的,就算在和平时期以大明如今的财力恐怕也有些吃力,更何况眼下大明还未平定四方,各地还在继续打仗呢。
  其次,国家进行铁路的修建后再进行具体的营运,也就是后世常见的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的弊端比比皆是,比如效率底下、服务差、吃闲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帐目不明、甚至亏损严重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未来铁路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大明要想真正把各地的铁路建立起来,仅仅靠朝廷的难度极大,而且铁路修建还会牵涉到许多地方的因素,如果全部由朝廷来出面固然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由商人出面就完全不同了,商人为了利益趋势,自然会有办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而那时候朝廷不需要直接出面既避开了麻烦上身,又能以第三方的角色介入协调,以掌握全局。
  不得不承认,蒋瑾的这一招的确漂亮,也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看来,朱怡成给到蒋瑾的承诺使得他超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从而想出了这个办法。
  何况,自公函发出后,蒋瑾还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在各商行中大力吹嘘铁路的重要性和便利性,至于铁路的未来收益,他也画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蓝图。
  这些年,工部同各商行的合作不少,作为工部尚书的蒋瑾在各商行中的影响很大,再加上朝廷为此项目所做的背书,还有有些大商行的当家人知晓些铁路的内幕,更亲眼见过之前铁路在矿山的运行和科学院对于火车实验的结果后,顿时就对这个项目起了兴趣。
  商人,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消息最灵通的一群人,在某些程度上商人的嗅觉甚至比锦衣卫还厉害,当然这首先是要牵涉到利益,也就是钱才行。
  当大商行表现出对此事的兴趣后,中小商行顿时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件事的潜在的好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商人开始不断向南京聚集,所有人全摩拳擦掌打算在这铁路项目上分一杯羹。
  “周兄,你家老爷子向来行商谨慎,没想到这一次居然会把你派来南京。”在南京的一家酒楼的包房内,五个商人模样的人正聚集在一起,桌上摆着丰盛的酒菜,其中一个三十来岁的商人忍不住对坐在主位的中年人笑道。
  那姓周的商人顿时一笑,也不隐瞒道:“此事要说起来倒是我家老爷子做的决定,他老人虽一生行事谨慎,可眼光却不差,此外王兄可别忘记,我家做的是什么买卖。”
  “对!周兄不提我们倒差一点儿忘记了,怪不得老爷子有如此大的魄力,对于铁路这物事,老爷子恐怕早就了解了吧?”边上一人顿时拍着额头叹道,同时又带着好奇的表情追问道。
  姓周的商人笑着点点头,他周家的确比别的商人更了解铁路,因为他周家最初就是炼铁出身。
  周姓商人的爷爷、太爷爷,以前是有名的铁匠世家,周家的铁匠铺在当地小有名气,当家业传到他父亲的时候,这铁匠铺就更兴旺了,周老爷子不仅懂得炼铁,更有不俗的经营才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把家业扩展了数倍,成了当地的殷实人家。
  但不管怎么说,铁匠做的再大那也是铁匠,而且要在之前这属于匠户,社会地位非常底,周家虽说不算真正的匠户,而且经营有道家中有些钱,但同样因为职业的原因被人看不起。直到大明复兴后,朱怡成下旨取消了贱户户籍,转为平民,周家这才真正挺起了腰杆子,同时对大明和朱怡成的恩典感激不已。
  由于周家很早就在大明治下,自然得到了大明兴起的红利。再加上周家拥有铁匠铺和炼铁技术,在后来朱怡成逐步鼓励工商,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周家趁着工部分割作坊寻求合作的同时拔了个头筹,由此开始了家族产业彻底的转变。
  如今的周家早就不是当年经营几个铁匠铺的时候了,现在周家拥有三家规模不小的炼铁厂,不仅每日可炼数十万斤的精铁,甚至还能直接炼出好钢来。此外周家还有一个中型军械厂,主要做一些接工部下的军械加工单,当然所产的军械并非是火铳、火炮这些高技术武器,仅仅只是常规冷兵器和盔甲等等,再加上一些海军方面的战船铁制和钢制零件等等,但这足以令周家一飞冲天。
  正因为如此,周家和工部之间的合作极为密切,再加上无论是炼铁还是炼钢都需要矿石资源,所以周家对于朝廷所开建的矿山也非常熟悉。
  铁路这玩意,最早就出现在矿山那边,周家对于铁路自然很了解,也知道铁路的好处。而现在,朝廷突然宣布要开建铁路,并且透露出科学院那边已经研制成功了以蒸汽机驱动的火车时,消息灵通的周家马上就证实了这消息的真假,这才会派出周家的接班人周姓商人赶来南京洽谈此事。
第733章
周家的目的
  周老爷子因为经营的原因知道铁路,同时又因为同工部和合作明白火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作为一个商人,无论是否是行商都非常清楚从一地至另一地的难处。比如江南、直隶还好些,这些靠近繁华之处或者紧要大城的地方,除了官道外还有水路连接,通行便利。可其他地方就不怎么样了,所谓的官道难走的很,更不用说一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官道可言。
  这就导致了从一地前往另一地的难处,假如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那么走上十天半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奇怪。除了路难走,一路上不确定的因素更多,比如说天气、地形甚至因为人的因素所导致的各种问题,都能让一些意外发生。
  运气好的,一路艰难抵达谢天谢地,运气差些的折人损物,假如再碰上些天灾人祸,那么甚至在路上丢掉性命也是有的。
  就算是在江南之地,道路制约运输成本的因素也是存在,所以假如铁路建成,那么连通各方,朝发昔至,不仅能大大缩短来往的时间,更能使其一路安然无恙。更重要的是,铁路运输的运载量远非普通车马可比,周家早就打听过了,如今的火车头一下子就能拉动数十万斤的人物,从中足以可见铁路的优势。
  周姓商人同大伙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火车和铁路,在他的讲解下在座几个对此只知皮毛的商人终于搞明白了何为铁路,何又为火车。
  “周兄,这铁路真的有如你的那么好?”一人依旧有些不放心地追问道。
  周姓商人笑呵呵地吃了口菜,点头道:“好不好,我说了也不算,等到时候你们亲眼见一见就明白了,据说科学院和铁道司已在联手对之前矿山的铁路进行改造,弃之前车马换以火车,如各位有路子的话可以亲自跑去瞧瞧,等瞧完就自然清楚。”
  大家连连点头,对于周姓商人的这个建议他们自然不会不信,毕竟周家的信用摆在这里,大家和周姓商人也不是第一天认识,各自都是合作了好几年的伙伴,既然他如此说,那么这事就是真的。
  但也有人觉得奇怪,倒不是不信他的话,而是觉得周姓商人今日所言有些太爽快了,当即半开玩笑半好奇地询问,既然如此,周姓商人为何要直言相告,如此好事何不藏着掖着,以周家的财力再加上同工部合作的关系,在铁道司中多占些不是更好么?
  听了这句话,周姓商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说话那人连连摇头,不仅是说话人不明白他笑些什么,就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一头雾水。
  “你们呀,你们。”周姓商人笑着道:“铁道司给众商行发文,邀天下各商前来合作,难道此事是我周家一家能瞒得住的?各位不就早就前来南京了?再者,我周家虽薄有家产,这些年在皇爷和朝廷的照顾下更是兴旺不少,但相比那些大商行,比如叶家、包家、王家、严家甚至蒋家等等远远不如,除去这几大家外,还有南边的十三行各贾商,虽说如今是我大明当政,十三行早就是昨日黄花,可随着香港如上海一般大兴,这些贾商这些年获利甚厚,远不是普通商行可比。如果在之前,还得加上福建那边,只可惜……。”
  说到这,周姓商人就不再讲下去了,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他话中的意思。的确,如今大明的各大商行基本在宁波、广东、福建三地,假如把天津和直隶那边也计算进去的话倒也可以,但因为大明是在江南复起,自然得到红利更多的就是南方各商了。
  只是福建商团,原本属于天下三大商团集团之一,其财力在大明开海后更是暴增,但可惜的是那些福建佬不思君恩,胆大妄为,同地方勾结上下其手,最终酿成了福建案的发生。
  福建案后,福建官场基本被一扫而空,而福建商团也遭受了重大打击,几家福建商团中的头面人物被砍了脑袋的不在少数,而幸存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而已。
  所以,眼下的福建商团已没了往日的辉煌,再加上广东、浙江各商由于离得近,在福建案后很快就联手瓜分了犯事的商团成员的商路,并取而代之。也许再过些年,一个新的福建商团会再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但至少如今是不可能的了。
  不去说福建商团的事,周姓商人继续解释,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这铁路的事原本朝廷就要大张旗鼓,他如何可能瞒得住?何况周家历来诚信,也不会去这样的事。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周家虽然有钱,可要同能拥有香港的包家和经营上海的叶家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就算像包家、叶家、严家、王家还有蒋家这些豪商大族,他们也根本做不到独揽铁路一事,根据周家打听的消息,这铁路修建耗资巨大,不是百万就能搞定的,根据铁道司前期披露的消息,朝廷准备先建一条由南京至镇江的铁路,随后再把这条铁路进行延伸,过常州、无锡、苏州、太仓直至上海。
  这么一条铁路,不仅要修路架桥,更牵涉到地方土地的征用等等,再加上铁轨的铺设更是耗费巨大,这算下来仅南京至镇江一段恐怕就要数千万的投资,继续延伸下去,等铁路全部修建完毕,其投入何止数亿?
  周家虽然殷实,在铁厂获利甚多,在商人中不算大商也相差无己,但一口气要拿出五十万来也差不多到砸锅卖铁的程度了。至于那些豪商大族,一家恐怕最多也就几百万之数而已,如此大的资金但对于铁路的投资几乎是九牛一毛。
  所以,铁路的投资其实对于各家来讲根本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占得大头,再说朝廷早就料到了这些,也绝不可能把大股股份交由一家来。按照目前的情况,最终的可能性就是朝廷占了一部分,随后其他股份分别由各商认购的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