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3/656

  这也是周姓商人根本不隐瞒的真正原因,因为他知道没有丝毫隐瞒的意义。当然,他对于此事其实也是有些私心的,但不在于股份的多少,前来认购是周家看好铁路这个新兴事物的前景,另外也是用这方式表示周家报效朝廷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别忘记周家是干什么的了?有了铁路的股份,他周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铁路项目从工部取得铁轨甚至火车的建造订单,这对于周家的未来是极为有利的。
第734章
捐弃前嫌
  其实不仅是周家这样打算,周姓商人口中所提到的那些豪商大家的确也远比普通商人看得清楚。
  在周姓商人同好友们在酒楼喝着酒谈论着铁路的一事时,在南京城的一处豪华宅院里,几位豪商大家同样也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中,有从上海赶来的叶家叶荣柏,也有从香港坐船而来的包家的包宏辉,至于严家虽然经过当年范翊畴一案的牵连,导致一落千丈,不过毕竟之前严家属于宁波几大家之一,同各家不仅有着百多年的交情,同时还有着姻亲关系,再加上朱怡成当时也未赶尽杀绝,只是严惩了几个当事人,严家的主支依旧有人未在其中。
  事后,其他几家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提携一二,严家在低调中渐渐又恢复了些家业,虽然凭其财力早就不算豪商大家了,但这一次依旧也来到了南京。
  不过相比这豪宅的主人叶荣柏,还有包宏辉,严家当今的家主严世群就要显得低调多了。不仅是因为严家不同往日辉煌,根本无法和叶、包二人相比,同时也是因为虽然他是严家的现在家主,可要从辈份上来讲,年龄相差无几的严世群却是叶荣柏和包宏辉的晚辈,从亲戚角度来讲,他要称呼叶荣柏为姨父,叫包宏辉表舅。
  不提这些,仅仅是他们现在的官职和爵位也不是严家可比的,而且这些年来,叶荣柏主政上海,包宏辉开发香港,两人一南一北联手合作,上海和香港这两个新兴港口城市已逐步超越了一些名城,其繁荣远超其他城市。
  对于他们的功劳,朱怡成自然是不会看不见,虽然朝中曾有人上奏,建议朝廷把他们二人从上海和香港调离,重新安排官员为政,但却被朱怡成直接留中了,丝毫不为所动。
  对此,朱怡成心里清楚的很,所谓的尾大不掉,以商人身份行地方之权一地为官不符朝令等等,无非就是有些人见了上海和香港的繁华后开始眼红了,打算借此捞取些好处。何况,朱怡成当年开发上海和香港之时,早就同叶、包二人做了承诺,如今出尔反尔又如何取信于人?更重要的是,叶、包二人在两地干的的确不错,其成绩卓著,如换人代之,放眼满朝又有谁能能做到这些?
  至于他们的忠心,朱怡成更是不担心,在之前范翊畴一案,这两家就表现出了其态度,令朱怡成异常满意。何况大明如今鼓励工商,正要打造典型的时候,朱怡成如何会做杀鸡取卵的事?
  不仅如此,就在不久之前,朱怡成还特意下旨嘉奖了二人,用实际态度表明了他的看法,这才使得一直盯着上海和香港的各方彻底打消了念头。
  除了他们三家外,其实还有王家和蒋家,但这两家由于身份特殊却没有在场。
  王家,自然是王樊的家族,至于蒋家也新兴之家,也就是蒋瑾的家族,由于这次工部的铁道司进行铁路招商,作为户部大佬的王樊和工部尚书的蒋瑾,自然早就叮嘱过其家人,为了避嫌这两家人就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来到叶府了,但私下通气还是有的。
  “明日铁道司的招商正式开始,大家的准备都做好了吧?”叶荣柏作为主人,笑眯眯地开口问道。
  包宏辉自然是点点头,至于严世群的脑袋也如小鸡啄米一般,不过他点头后迟疑地问了一句,其意无非是如今严家今不如昔,拿不出多少钱来,他这一次最多也只能掏十万元而已。
  “无妨。”包宏辉摆手道:“朝廷办事,看得是心而非财力,何况严家的情况朝廷一清二楚,这时候钱拿得多了倒不一定是件好事。”
  “包兄说的极是!”叶荣柏在一旁赞同道:“世群呀,正是如此我才未掏什么银子给你,其实无论是我还是包兄,以我们的财力就算借你几十万根本不算什么,但你可想过,一旦你严家明日一下子拿这么多钱出来,万一被有心人盯下会如何?”
  听到这句话,严世群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起身对两位长辈道谢不已。其实在之前,严世群对他们二人是有些看法的,觉得自己曾经婉转地询问过他们能否借些钱给他,却未有答复。而今日,他们直接告诉了自己的真正用意,得知原因后严世群只觉得后怕不已,同时也彻底去了心结。
  “怪不得两位如今能做得如此之大,哎,如不是我严家当年一步走错,何至今日呢?”看着气度不凡的二位长辈,严世群不由得心中感慨。
  只可惜,这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而现在严家百业待兴,一切都要重头来起,希望能借这一次铁路之事成为严家再一次兴起的契机吧。
  对于铁路的情况,叶荣柏和包宏辉并没聊太多,仅仅只是简单地提了几句罢了。
  这商人和官员做到了他们现在的程度,可以说这天下能瞒得过他们的事没有多少,更何况铁路这样的大事呢?
  对于铁路的情况,这二人都是心知肚明,更知道朱怡成才是真正推动铁路的后手,至于冲在前面打头阵的蒋瑾其实就是朱怡成的马前卒罢了,正如他们两人一样,虽然他们各自在上海和香港呼风唤雨,俨然一方王侯一般。可实际上,无论是叶荣柏还是包宏辉心里都清楚,他们是为谁在做事,而上海和香港的真正主人又是谁。
  当年,包宏辉去香港之前途径上海,曾经和叶荣柏有过一次会面,但那次会面说句实话却不怎么友善,甚至两人还起了些矛盾,导致叶荣柏事后暗自恼怒不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香港飞速发展起来后,叶荣柏也真正明白了包宏辉当年同他说那一番话的真实用意了。
  之后,上海和香港两地既有合作,同样也有着竞争,但无论那种,在他们两人的默契之下都摆在明面,让人丝毫都挑不出毛病来。更重要的是,随着他们的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让上海或者香港利益受损,反而使得两地的发展更为蓬勃,这也是朱怡成对此满意的基础,更加重了朝廷对他们的重视。
第735章
认购
  为了入军机处,蒋瑾对于铁道司一事极为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他这么些年头一回对一件事如此上心。
  铁道司对于大明第一条铁路的招商,从开始就是蒋瑾定下来的,并且得到了朱怡成的支持。但他也没想到,铁路一事披露后,来到南京的商人会如此之多,当下属向他进行汇报之时,蒋瑾心中极为高兴,对这件事更多了几分把握。
  这一日,铁道司正式开始招商,一大早蒋瑾就来到了地方,早于他先一步抵达的的是工部右侍郎江道蠡,铁道司建立后,蒋瑾指名让他兼铁道司司长一职,以提高铁道司在工部的地位。
  一来,江道蠡原本就是蒋瑾心腹中的心腹,用起来放心。二来,让一个右侍郎直接兼铁道司长之职也能体现他对铁道司的看重,并且把其地位同工部其他司提升半格。
  “今日事关重大,可安排妥了?”蒋瑾见了江道蠡直接问。
  “回大人,一切全安排妥了。”江道蠡胸有成竹地说道,同时大致汇报了一下安排情况,蒋瑾听后微微点头,随后抬头看了看日头,时间差不多了,蒋瑾示意可以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大门打开,紧接着等候在外的商人不断开始涌入。
  亏得铁道司安排的地方宽敞,可就算如此这么多商人来到这也显得有些拥挤。幸好,铁道司这边早就做好了安排,按照名单的排列把各自引入,随后在指定的位置分别入座。
  半个多时辰后,蒋瑾望着面前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暗暗点头,随后示意江道蠡可以开始了。
  江道蠡当即上前,先清了清嗓子,随后开始说起了话。这些话无非先是大致讲一下工部和铁道司邀请大家前来的原因,同时简单介绍了一下铁路这个新兴事物的特点和好处。
  紧接着,江道蠡又讲起了大家都最为关心的事,那就是对于铁路的招商一事,并且讲解了一番。对于这,前来的商人中有提前知晓的,也有不是很清楚的,不过都没关系,除了讲解之外,铁道司已印发了一些小册子,在江道蠡讲解的同时逐一分发大家,以搞明白这些。
  最后,江道蠡告诉所有人,大明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命名为“京沪铁路”,第一段为南京至镇江,随后将继续延伸至上海。这段铁路根据工部初步统计,总长七百余里,耗资甚大,铁道司按照其总造价的七成,也就是银元一亿五千万元公开招商。
  这一亿五千万元,一元为一股,一百股起认购,称为京沪铁路股票。在正式认购登记后,其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可转让,可继承,并且所有持有股票者都是京沪铁路公司的股东。
  这家京沪铁路公司,将由工部铁道司同部分股东按照股权多寡等因素组成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并实际营运,其公司设总理、协理、分理等各项职务,财务公开,利润透明,将来会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分红和获利……。
  从江道蠡口中所讲出的这些,尤其是所谓的公司、股份、董事会、职务等等,假如是普通老百姓恐怕根本就听不懂,但是在场的商人中却绝大多数人都是明白的。
  随着大明商业的兴起,如今大明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商贸发展迅猛,更重要的是许多商人中还有不少海商,就算不是海商的商人,他们平日经营中同海商或者国外商家直接、间接打交道的情况也不少。
  所以,对于江道蠡所讲述的这些他们还是比较了解的,虽然所有人心中都清楚,所谓的工部铁道司招商的七成,极有可能是全额,也就是朝廷方面对于剩余三成股份根本不会出一分钱,而是由招商各商行股份来进行抵消。
  但对于这个情况,大家都不会在意,毕竟铁路一事除了朝廷出面任何商家都是无法独立操作的,所以朝廷直接占了三成股份,并由朝廷方面来任命第一任公司总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何况这么多年来,大明在对商业中的态度和表现也使得天下商人对朝廷有了浓厚的归属感,大明哪里骗过大家?朝廷更不会在这样大的事上出尔反尔。何况有些人更知道,既然是一家公司,那么最终还是要以股份的多寡来决定这公司的控制权,眼下虽然不可能,但未来呢?
  想到这,一些豪商大家忍不住心中热了起来,但表面上却如同常人,继续细听着江道蠡的讲述,同时暗暗琢磨。
  好半天,讲得口干舌燥的江道蠡终于把长篇大论说完了,随后他下意识地向蒋瑾那边望去,只见蒋瑾冲着他微微点头,他才彻底放下心来。
  接下来,就是正式认购股份的程序,对于如何认购的程度之前有所安排,江道蠡在刚才的话中也讲述了一二,而且现场还有皇家银行的人员在场,能够为各商家进行资产确认和转帐事宜,这些蒋瑾也都提前想到了。
  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繁琐。等正式认购开始后,原本平静的场合一下子变得喧闹无比,许多商人有的早就打好主意,有的还有些迟疑不决,另外还有人在听完了讲述后对于之前所设置的认购金额有些增加的想法暗自琢磨的。
  还有一些平日走的近的,关系比较好的中小商人,他们深知自己的财力及不上那些豪商大家,但为了能在这家铁路公司中有一定的话语权,顿时私下商议了串联起来,意图打消之前各自出面的想法,用联合的方式认购股权,以争得一席之地。
  叶荣柏和包宏辉作为天下闻名的豪商,自然是头一个认购的。他们两人之前已经商议好了,各自出资认购了一千万股,以作表率。
  当他们二人领头认购时,许多中小商人听得其认购数额,顿时惊叹不已,同时又露出无比羡慕的表情。但无论是叶荣柏还是包宏辉,却神色平静,仿佛仅仅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罢了。
第736章
准备还都
  叶荣柏和包宏辉的身份不一般,他们除了是豪商外,各自还有着爵位和朝廷官职,对于他们两人蒋瑾自然是要另眼相看的,当即上前同两人交谈了几句,并感谢他们支持朝廷的铁路计划。
  叶荣柏和包宏辉自然也说了几句客气话,同时婉转地向蒋瑾表示,由于叶家和包家的特殊情况,他们最多派人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席,至于具体的运营不会进行插手,这其实也是蒋瑾想知道的答案,听到他们承诺后,自然心情更好。
  叶荣柏和包宏辉并未在此停留,交谈了一会儿后各自找了个理由就分别离去。但有了他们两人的开头,接下来认购的进展就更畅通了许多,紧接着一些豪商也陆续进行了认购,自然后面人所认购的数额就没叶荣柏和包宏辉那么多了,尤其是代表王樊的王家和蒋瑾的蒋家,为了避嫌,他们所认购的数额仅仅刚过百万而已,可就算这样也不是普通商人能够相比的。
  时间飞快流逝,铁道司那边的认购还在继续,等到下午时分京沪铁路的一亿五千万股份就已被认购的七七八八了,虽然还有些剩余,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全部认购完毕也就是这一两日的事。
  铁道司那边的情况,自然有人在第一时间就报给了在皇宫大内的朱怡成,作为铁路计划的始作俑者,朱怡成不会不关心这件大事,早就派了人去打听消息。
  “叶荣柏和包宏辉各自认购了一千万?”朱怡成听到数额后不由得挑了挑眉。
  “回皇爷,正是如此,而且听说他们向蒋大人表示,两家仅仅只会派人入董事会,不会参与具体经营。”一个锦衣卫千户当即回道。
  朱怡成顿时就笑了,他自然明白叶荣柏和包宏辉的想法,其实以他们的财力认购再多也是没问题的。不过只拿一千万出来,而且还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这倒是另有用意,分明就是想借这个机会向朱怡成和朝廷表明态度,以示忠心罢了。
  忍不住摇了摇头,朱怡成心中有些感慨,看来叶家和包家还是可以信任的,这人必须要有自知知名,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而不是像当年福建的那些商人那样在拥有大量财富后被冲昏了头脑,从而自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后世,金钱之上的时代,同样也有些商人在拥有大量财富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最后被政府分分种种教做人的情况存在,何况在如今时代呢?
  商人这个阶级,在中国古之就有,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年的诸子百家中,商人就是其中一支,甚至那时候的商人其能力和地位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兴旺。
  比如说早些时候的范蠡,或者是后来奇货可居的吕不伟,甚至还有那位不得具体姓名,在国家危难只时,仅以一群羊和机智替自己国君人民消除一场兵祸的商人等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汉朝之后,商人所作所为就不被为统治者所喜,这其中固然有商人重利而轻义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商人从眼界和大局观的缺陷,导致给世人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
  其实,朱怡成很清楚,随着他消除四民,解放工商,大力推广商业的同时,作为拥有资本力量的商人阶级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一旦有了这片适合的土壤,这些都会应之而起。
  不过,对于商人的控制和引导,这也是朱怡成一直在做的事。之前杀了一批福建豪商,固然是因为福建案的引发,同样也是用来敲打天下商人的一种手段。
  而现在,无论是叶荣柏还是包宏辉,他们分明很清楚这一点,同样也担心自己的财力和权利过大导致皇帝的猜忌。做商人做到他们的程度,甚至比后世的红顶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用这种方式表示态度是很自然的。
  对此,朱怡成也不去管,接着细看起了锦衣卫打听得来的名单,其中也注意到了王家和蒋家的情况,并且微微点头。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朱怡成心知肚明,也不再多问,等初步看完后合上了这份名册,心中有些得意。
  一亿五千万的巨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基本被认购完毕,这表示蒋瑾当初安排的一切还是靠谱的,更表明他这个皇帝作为掌舵人的英明。
  有了这么大的一笔钱,京沪铁路很快就能开始建造,想来用不了多少年,自南京到上海就能一日走完,而这条铁路的建成也将开始成为彻底改变大明的一个开端。
  至于京沪铁路,这个名字的命名,包括京沪铁路公司的名字都是朱怡成拍板定下来的。外人只知所谓京沪只是指的是南京和上海,可实际上朱怡成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其实有更深的含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