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656

第677章
考核
  朱怡成接过看了看,廖焕之对于此事还是很上心的,针对目前的官员考核和京察制度提出了他的看法。按之前朝廷的规定,三年一考,针对在京官员同样也是如此,考核以吏部进行主导,主要针对官员的施政情况再加上其他各方面进行评分,最终得出考核几等的结果。
  最终评分出来后,吏部将按照结果决定官员来年的升迁或者去职,这个制度一直都有,在朱元璋创建大明后对其又进行了更改和完善,随后形成了一套延续至今的制度。
  这种考核看起来似乎很不错,而且也能体现出官员能力、品德等各方面的效果,另外还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当年朱元璋之所以确定这个制度,应该也是如此想的,通过这种考核使朝廷能够更好地了解官员的情况,也给官员带来一定压力和动力。
  换而言之,后世企业中被吹捧的先进管理中“KPI考核”、“末位淘汰制”之类其实在中国早就有了,官员考核包括京察制度就是它们的祖宗。能者上,不能者下,领导岗位绝对不能一成不变,政府官员不是世袭,谁干得好就提拔,干的不好就下岗……。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经常在大会上那位领导的发言稿里能听到?其实只不过是如今这一套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可制度虽好,但也牵涉到一个执行的情况,这种问题从来就存在。再加中国历来就不缺少聪明人,更有一个所谓的关系网。前者是个体,后者是群体,至于关系网,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向来由同窗、同科、同乡,这三同为枢纽,从而形成了上至官场,下至普通百姓的庞大关系网。
  在这张关系网中,属于自己人当然要照顾一二,比如说负责官员考核的人和考核对象,假如对方属于这三同中的一员,考核时睁只眼闭只眼,手上松上一松,最终评分自然高些。如果不是“自己人”那么自然是公事公办,假如对方的关系网和自己的群体有矛盾的话,甚至还会苛刻一些,这样一来评分肯定会低。
  正是这种原因,原本看似公平的考核就会流于形式,再加上人在江湖漂哪里不会有得罪人的地方,就算你不得罪人,你的亲朋好友是否和别人有矛盾呢?说不定那一天就落到了有心人手里?这又怎么确保考核的公正?而且这种情况也会随着考核的结果进行演变,等到量变成为质变的时候,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党争。
  廖焕之是从基层官员做起,在遇到朱怡成后才一飞冲天,他自然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在这份折子中,廖焕之一针见血就指出了官员考核和京察的问题,同时提出针对这种问题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向首先是负责考核人员的选定,同时加强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并且进行双重甚至三重考核方式以确保考核的结果真实有效。
  这样做,从朝廷方面来看固然会增加考核的难度和强度,可也能极大避免之前提到的问题,就算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相对之前的方式却要公平许多。
  另外廖焕之还提出调整考核的时间,由现在的三年一期固定考核改为不固定考核,同时增加不定期地抽查考核,以防止官员因为应付考核特意搞出一些“政绩”或者找门路什么。
  “廖爱卿有心了。”看完这个折子,朱怡成很是满意地点点头,从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廖焕之的确对这件事上了心,要不然也不会写出这一份折子来。
  “这是臣应该做的。”
  “这些东西军机处其他大臣看过没有?他们有什么建议?”
  廖焕之迟疑了下,这才回道:“回皇爷,臣还未交各大臣讨论,如今仅是臣一家之言,而且如果要按臣的意思去执行,其中难度也颇大,臣担心……。”
  说到这,廖焕之没有继续讲下去,朱怡成已明白了他的想法,的确这个建议虽然是好建议,可有两个难处。一是调整之后朝廷的工作量将加大许多,第二是就算按照折子的内容去执行,最终的结果也无法做到绝对公正。
  不过朱怡成却不这么看,绝对的公正公平在后世都无法做到,何况是如今?眼下朝廷并不是要不要这样做,而是必须这样做,作为皇帝朱怡成需要给天下一个态度,并且拿出一个措施来告诉天下官员,皇帝和朝堂都盯着你们这些官员,不要以为福建案已经结束就万事大吉,大明绝对不会容忍类似的情况继续发生。
  “无需担心。”朱怡成摆摆手:“告诉军机处,这是朕的意思,好生去办,用心去办。”
  有了朱怡成的背书,廖焕之心中大定。这些日子廖焕之的压力极大,福建案后他明显感觉到朱怡成对他的意见,虽然朱怡成只是在朝会上敲打了他一下,并没有实质性的处罚,但在廖焕之这个地位来看,却已感觉到了危机。
  算算时间,他在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上已坐不了多久了,最多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就算退下去,廖焕之的政治生涯也未到结束的时候,他还将在朝堂上呆上很长一段时间。
  假如由于某些原因廖焕之失去了朱怡成的信任,那么等待他的极有可能就是彻底退休,到时候朝廷给他一个看起来地位不错的虚职,却再也没有丝毫影响力,这对于廖焕之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眼下,福建案终于尘埃落定,这让廖焕之松了口气,但事情虽然过去,根本却未解决,深知朱怡成想法的廖焕之这才绞尽脑汁拿出了这么一个方案,其目的就是要让朱怡成看到他的作用,并且用这来表示他是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态度。
  最终结果是令廖焕之满意的,朱怡成直接给他背书,不仅是认可了他提出的方案,而且还表示了他继续信任廖焕之的态度,所以离开偏殿的时候,廖焕之脸上情不自禁露出了笑容,脚步也轻快了几分。
第678章
惶惶的满清
  中原大战的结果在大明虽令人欣欣鼓舞,可大明百姓其实早就对中原大战有所期望,无论是朝堂上的诸公还是民间百姓,在开战之前就坚信大明必然获胜,所以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大明时,虽然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却没有太大意外。
  之后,朝廷紧接着又爆发了福建案,大明很快卷起了一阵清理吏治的“台风”,所有人的目光自然就把中原之战的结果转向了吏治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中原之战也就很自然地淡去了。
  但是中原之战的结果对于另一方,也就是现在日薄西山的满清来讲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中原战后,满清一下子就丢掉了山东、江北、安徽大部、河南之地,其军事力量直接被驱逐出了中原之地,可以说彻底失去了对天下仅存的控制。
  当初大明奇袭天津卫,随后拿下北京城,满清上下狼狈西狩,偏都西安时,至少中原大部的控制依旧还在满清手里,只不过那时候天下的力量刚刚开始转变,大明借此胜利从满清手里获得了主动权,开始咄咄逼人,争夺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直隶的彻底丢失,紧接着又丢了山东以北的地盘,可那时候满清依旧在中原有着几十万大军在,和明军相互抗衡。但现在中原之战满清惨败,若大的地盘和几十万精锐瞬间灰飞烟灭。当消息传到西安的时候,建兴皇帝听后顿时呆若木鸡,过了半天猛然喷出一口老血。
  中原大败,几十万精锐的丢失,标志着满清已彻底失去了天下,接下来满清只能在西北、西南、东北和北方草原苟延残息。这一幕,多么像当年朱元璋收复神州,一步步把蒙古人赶回大漠的时候?难道现在这一切历史就将重演了么?
  建兴皇帝心痛万分,祖宗传来下的基业要丢失在自己手里?受不住这打击的建兴皇帝吐血之后顿时就昏迷了过去,吓得上书房几位大臣连连呼天喊地,并急招太医救治。
  折腾了好半天,建兴皇帝这才幽幽转醒,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躺在自己寝宫里了,而在床塌前跪着三个人,分别是张廷玉、马齐和耿额。
  建兴皇帝转醒,让惶恐不安的三人顿时大喜,此时一直守在附近的太医连忙上前诊了诊脉,随后松了口气。
  “皇上刚才郁积过度,如今无妨了,臣开个方子调理一下即可。”
  太医这番话让众人彻底放下了心,眼下满清已到了危险关头,假如建兴皇帝就此撒手的话,那么满清就彻底完了。
  送走太医,张廷玉等人磕头请建兴皇帝不要太过伤心,要保重龙体之类的话,随后就打算跪安。
  “扶……扶朕起来!”建兴皇帝的确如太医所说是郁积过度,那口血吐出去虽然吓人,可实际上吐了口血后心里的郁积反而去掉了几分,也许以后多吐几口,这吐吐习惯后,说不定会更加精神焕发。
  虽然众人劝建兴皇帝先休息,有什么事待日后再说,可是在他严厉的目光之下,张廷玉等人只能按着他的意思去办,张廷玉亲自上前扶起建兴皇帝,马齐和耿额找了几个软垫给他垫上,接着三人齐刷刷地跪在了建兴皇帝床前。
  “中原之战,朕虽未抱太大期望,但也未能想会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四省之地不到一月就丢得干干净净,几十万虎贲丧尽……。”说道这,建兴皇帝忍不住就落下了泪,摇头道:“一直以来,朕总以为自己就算比不上太祖太宗,至少也能及得上先皇,可如今朕才知道自己差得先皇太多,如先皇还在,我大清如何会到现在的模样?”
  “奴才……臣等万死……。”皇帝说出这样的话,作为奴才和臣子的哪里敢接话?
  看看这三位大臣,建兴皇帝嘴角露出了无奈的苦笑:“中原之战是大势,并非尔等之错,大厦将倾,尔等又能如何?”
  建兴皇帝这番话让三位面面相觑,谁都听得出建兴皇帝心灰意冷,可在这时候,他们必须要让建兴皇帝重新振作起来,如果作为大清的皇帝都这样,那么大清也就彻底完了。
  “皇上,中原之战虽然失败,可我大清依旧拥有七省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关外龙兴之处,再加上北方草原,依旧能调集百万大军,鹿死谁手尤可未知啊皇上!”马齐忍不住开口劝道,三人中张廷玉的职位最高,可他是汉人却非满人,所以这话反而是由马齐来讲更为合适些。
  建兴皇帝听后非但没有丝毫喜色,反而神色中更为忧虑。马齐讲的虽然不错,眼下大清依旧拥有不少地盘,按行省来计算足足有七个行省,其中包括陕甘、云贵、四川、广西、山西,除去这七省外,还有辽东关外的祖地再加上北方的蒙古各部。假如再把当年击败准噶尔后占领的西域广阔地区也计算进去的话,大清的版图依旧是异常广阔的。
  可是地盘再大又有什么用?中原是神州的精华之地,眼下中原已经到了大明手里,再加上大明早就占领了长江以南各省,可以说整个神州最为富饶和人口最多的地方已经全部丢掉了。
  古往今来,一直有得中原者得天下所说,丢掉了中原就等于丢掉了天下。难道大清还能凭借着这些边边角角的地盘卷土重来么?要知道现在已不是当年明末的时候了,在朱怡成手里,现在的大明无论其国力还是活力都不是当初可比,何况大明也没有李自诚、张献忠这些流寇,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大明,大清又拿什么去翻本呢?
  再者,七省之地听起来似乎不错,可实际上这七个省真正能做得了主的又有多少?云贵和广西眼下已经不在清廷掌握之中,仅仅名义上暂时还属于大清罢了。四川在满清入关后就遭受了巨大打击,川中被杀的十室九空,虽然清廷后来捏造出所谓的张献忠屠川的谎言,却根本就骗不了天下人,为了增加四川人口,满清搞起了以湖广填四川的办法,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勉强使四川恢复了些人气,可是不久前白莲教在四川起义,又使得四川遭受了极大损失。
  至于陕甘原本就是穷地方,老百姓过得苦哈哈,山西也不过比陕甘稍好一些罢了,再加上今年这些地方频频受灾,满清连救灾就拿不出银子,何况依靠这些地盘来同大明对抗呢?
  至于辽东倒是龙兴之地,可是辽东离得太远了,眼下满清朝廷也无可能撤到辽东去。就算真撤过去又如何?当年满清能取得天下靠的是侥幸,现在还会有当年的机会么?
第679章
诛九族
  至于蒙古各部,建兴皇帝又不是不知道蒙古人是什么货色,这些游牧民族向来就是欺软怕硬,有奶便是娘。
  在大清强大的时候,自然可以压制住这些蒙古人,可一旦大清没了当初的力量,谁能保证这些蒙古人不会有三心二意?
  鄂尔泰眼下还在蒙古,也不知道他在蒙古怎么样了。之前送回来的奏折里说他打算向漠北出手,在解决漠北三部的同时统合蒙古各部的力量为大清所用,同时让罗刹国出兵协助,以南抗大明。
  这么多日子过去了,鄂尔泰的消息没有传回来,反而传来了中原大败的坏消息。建兴皇帝已想不出接下来怎么办了,难道真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清一步步继续向深渊滑去么?
  “是呀皇上,奴才以为皇上如今需保重龙体,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当年太祖太宗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最终席卷天下,造就我大清。而今我大清仅是丢失中原腹地而已,却依旧拥有七省之地,再加上千万子民,百万大军,以皇上之才定能力挽狂澜,重现我大清之伟业!”耿额跪在那边磕头道,接着张廷玉也开口安慰了几句,无非也是类似的话。
  建兴皇帝轻叹了口气,知道他们这些话是安慰自己,但作为皇帝眼下就算再难的确不能露出一副灰心丧气的样子。假如他都失去了信心,那么大清那里还有任何希望?
  勉强笑了笑,建兴皇帝点头道:“你们说的不错,朕的大清还远未到那一步,朕只是听闻中原之败有些焦虑罢了。”
  “皇上英明!”众人连忙磕头道。
  “起来吧……。”建兴皇帝终于恢复了常态,随后询问起了中原之战后的情况,对于军报他前面只是粗略看了一下,有些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
  当即,张廷玉作为首席上书房大臣说起了中原之战后的情况,静静听着张廷玉的讲述,得知依旧有几万清军精锐最终撤至四川,其中隆科多、郭亲王、诚亲王等人也安然逃了回来,建兴皇帝这才有些欣慰,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皇上……其实中原之战之所以大败同岳钟琪分不开……。”说到这,张廷玉迟疑了下,不过依旧继续讲了下去,岳钟琪反出大清投靠大明一事,他们这几个上书房大臣也是刚刚知道,还没来得及报于建兴皇帝。
  一开始,建兴皇帝的表情还算正常,可随着张廷玉的讲述,他的面容逐渐变的狰狞和扭曲起来,当张廷玉把来龙去脉全部说完,并且指出由于岳钟琪反叛大清,这才导致中原清军一方战线崩溃,致使情况急剧而下,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狗奴才!该死!该死!”建兴皇帝一张脸涨得通红,右手捏成拳头在床沿用力敲打着:“传……传朕的旨意!岳钟琪枉负君恩,大逆不道,满门抄斩,诛其九族!”
  “皇上不可!”建兴皇帝话音刚落,张廷玉脸色大变,岳钟琪叛出大清灭其族是应该的,可是诛其九族就过了。岳家世代相传,在军中威信颇高,更重要的是岳家有不少人在大清任职,再加上其亲族那人数就更多了。别的不提,仅仅是岳升龙的弟弟岳超龙和其子就是大清的将领,眼下在山西驻扎,官至副将,再加上岳家亲族中的其他人,有些在军中,有些在朝中,如果仅以岳钟琪一个人的原因把这些人全部杀了,那么定然大乱。
  “为何不可?”耿额在一旁冷笑道:“岳钟琪如此小人,至于我大清丢失中原,丧师百万,诛其九族那是自然!如不处置,我大清国威何在?国法何存?假如将来又有人效仿岳钟琪,张大人难道担负起这个责任?”
  耿额是满人,之前对于汉人的态度还算马马虎虎,可随着大清退出北京城后,他的态度逐渐向唯满转变,越发觉得汉人不是东西。现在又因为岳钟琪的原因导致满清丢掉了中原,这更让耿额对岳钟琪痛恨无比,甚至就连对张廷玉也有些看惯,觉得他作为一个汉人其职还在自己之上简直就是不应该,如今又替岳钟琪的家族说话,难道是见满清不行了,打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成?
  “耿大人!”张廷玉没想到耿额这时候会火上加油,顿时急道:“岳钟琪犯下如此大罪,皇上以国法处置自然是没问题的,可是牵连九族这就过了,要知岳家同其亲族可有不少人依旧为我大清效命,这些人忠心耿耿,都是我大清的官员和子民,如果无缘无故把他们全牵连进去,你能想象得出其后果么?”
  “哼!无非就是杀几个奴才,又能如何?”耿额不屑一顾道。
  “你……!”张廷玉瞪着双眼手指耿额道:“你说得轻巧!杀几个奴才?这刀子举起来就要出大事!如是平常时日也就罢了,可如今大明在旁虎视眈眈,一旦我大清内部大乱,明军乘虚而入,你就是大清的罪人!”
  “杀掉这些奴才,我大清才能决断后顾之忧,何罪之有?你张廷玉不要危言耸听,我看你是想自留后路吧?”耿额涨红着脸反驳,甚至把他心里猜测的话都脱口而出,这让张廷玉愤怒万分,两人也不顾建兴皇帝在场,当即就争辩起来。
  “够了!皇上当前,朝局如此,你们还吵吵嚷嚷,成何体统!”马齐突然大喝一声,平日马齐一直都是老实人的模样,可老实人发起火来是最为严重的,况且马齐虽然不是首席上书房大臣,但他的资格老,在上书房的日子也最长,他这么一喝倒是镇住了吵闹的两人。
  “皇上,奴才以为岳钟琪如此枉负君恩,大逆不道,满门抄斩自然是理所当然,如此小人反贼必将酷刑以镇国法。”马齐回头向建兴皇帝道,先定下了这个调子,以表示对建兴皇帝之前一番话的赞同,接着话风一转又道:“不过皇上,张大人所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岳家自我大清入关以来就为我大清效力,其亲族在我大清为官为将者不少,这些人中忠心耿耿有之,独当一面者有之,依奴才看,如今正是用人之时,倒不如夷其三族?”
第680章
强心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