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656

  李卫,朱怡成对于这个人名很是熟悉,后世关于李卫的电视剧可不少,尤其是山争哥哥当年演的李卫当官电视剧更是风靡一时,朱怡成当年也跟着追剧的父母蹭过几集。
  片中的李卫胆大心细,阴差阳错得到了雍正的重用,随后扶摇直上当了大官,留名青史。当然,电视剧的内容是戏说,和真实历史肯定不同,不过李卫这个人的确存在,而且是雍正朝的名臣那是一定的,对于这点朱怡成当年看了电视剧后曾经去度娘搜了一下这才得知。
  但时间已经过去很长了,对于李卫这人的经历朱怡成早就模糊不清,只记得他是徐州人,至于其他都想不起来了。
  仔细看此人的简历,名册上的李卫籍贯写着丰县,丰县曾经属于凤阳府,满清时期被划归徐州,现在徐州和凤阳已都落入大明手中,只是行政划分暂时未有调整。
  李卫年龄并不大,也就三十不到,家里比较殷实,李家是当地的富户。
  李家经营田地也是商人,早几年前就有人到南边做生意,李卫跟随长辈干过行商,也在家族店铺里当过一阵子二掌柜,甚至还到过南京。
  这其实在现在是件很常见的事,随着大明复国大开商贸后,跑到南方做买卖的北方生意人并不少,随着大明同满清之间的实力变化,尤其是大明占领了北京城后,来南方找寻机会的商人也就越发多了起来。
  就算是大明和满清在中原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南北商界也未中断互通,就如同李家一般,虽然当时丰县处在清军的控制区域,可李家依旧和大明方面做着买卖,不仅是南方的生意,北方同样如此,李家通过关系搭上了直隶那边的渠道,生意做的风声水起。
  当中原大战从江北最初揭开帷幕后,李家就知道满清在中原的统治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为了给家族找寻出路,李家通过经商积累的渠道暗中投靠了大明,随后又为明军北进和南下出了些力。
  江北收复,紧接着就是拿下凤阳,凤阳一下后徐州自然无法坚守,等山东的清军从徐州西撤后,李家作为当地的大家第一时间就联络上了明军,随后协助明军异常顺利地拿下了丰县。
  丰县光复后,李家在其中出力自然需要表彰,这时候朱怡成想起当初他曾经批复过对于中原之战各战场中为大明出过力的地方大族和商人。这些人中有些还被封了民爵,至于民爵是怎么一回事之前有过介绍,民爵不属于正式爵位,但又拥有部分正式爵位的特权,更重要的是获得民爵后,其爵拥有着可以举荐一人为官。
  当然,大明的官位可不是满清的官位那么不值钱,虽然现在大明对于官吏两种级别已取消了限制,也就是说吏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父子相传,并且一生吏。
  朱怡成改革官制中其中之一就是打破了这条界限,取消了为吏不可为官的规定,打开了官吏之间始终存在的那条无形界限。不过,对于捐官这种操作,大明是严厉禁止的,同样也杜绝了花钱买官的路子。想当官只有三条路,第一条自然是科举,科举包括文举和武举,无论是为文官还是武官都凭自己的本事,只要中了举,就有了当官的资格。
  第二条路就是从吏员中选拔,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人才提拔机制,打破界限后,给予吏员能够成为官身的上升通道,同样可以彻底解决历史上流水的官铁打的吏这种怪圈。
  至于第三条路就是举荐了,不过这种方式相比前两者来讲有着限制,首先举荐者需要一定的地位,起码拥有民爵,其次被举荐人需要经过朝廷相关部门的审核,最后授官时往往也不会授于实职,一般都是八九品的虚职,并在相关衙门呆上一段时间,在评定其人能力之后再行安排。
  这种方式就和后世入职的试用期差不多,而且一旦评定不合格,被举荐者的官位也会相应收回,至于之前的举荐名额也随之取消,这也避免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而李卫当官就是这种举荐官,李家授了民爵后,这个名额就落到了李卫头上。原本按李卫在李家的地位,李家自然是想把他培养成家族的接班人,等老爷子退下后接管李家家业的。
  可偏偏李卫这小子对于做买卖没什么兴趣,更不高兴在老家窝着,从小到大不安分的他满脑子就想着当官。家里老爷子挨不住他的磨,最终把这个名额给了李卫,由此李卫摇身一变就由李家大少成了一县主簿。
  成了主簿,按大明制度,当地人肯定是不能在当地为官的,所以李卫被调至罗源县,也不知道是他的运气好呢还是运气不好,刚刚抵达罗源县没几天,李卫还没搞明白这县有几个城门呢,福建案就事发了。
  福建案一发,由福州为中心,福建上下落马的官员不计其数,罗源县属于福州府,自然也不可避免,从县太爷到县丞,再到典吏和下面的衙役,差不多被一网打尽,转眼间整个县衙就剩下刚刚到任的李卫和下面小猫小狗两三只。
  整个县里班子几乎被一扫而空,接下来罗源县最大的官员就只有李卫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卫躲无可躲,只能领了上命担负起了罗源县的治理和对于贪腐案的伸挖。
  对于县内情况一无所知,身边又没有得力的人手,刚刚接手的李卫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不过李卫这人虽然出身富家,为人也有些纨绔子弟的臭脾气,但他却又有着一股韧性,再加上李卫脑子活,人聪明,胆子又大,接手县衙后第一件事就是自行招募手下,以充实班底。
  从小就跟着长辈行商,李卫有着丰富的江湖经验,在罗源县他很快就打听到了当地有名的混混是谁,随后亲自前往拜访。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见面第一天就和对方称兄道弟,打得火热,随后“领头大哥”就成了李卫的小弟,至于那些平日里不务正业却没有什么大错的混混全摇身一变成了李卫的手下。
  依靠这些人,李卫用了两天时间就平息了罗源县的动荡,把因受案情形象的罗源县安抚了下来。随后,李卫一边治理县内,一边协助上官对贪腐案进行深挖和调查,这时候他所用的那些人也发挥出了作用,没用多少时间就搜集到了许多铁证,从而得到了上面的夸赞。
  接下来,李卫因为在罗源县的工作成绩突出,被直接借调至福州,到了福州后他再一次展现了天生的办案能力,为福建案立下汗马功劳。
  正是因为这些成绩,李卫才上了这份名册,不过由于他的职位太低,所以被摆在名册的最后一页。
第675章
收入
  这时候,朱怡成有些怀疑这个李卫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李卫了,不过究竟是还不是,暂时还无法确定。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肯定的,这个李卫的确是个干员,仅凭他在罗源县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了难题,之后又在福建案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个人就着实不简单。
  仔细看了一下名册中对于李卫的安排,根据福建那边报上的名单和举荐,吏部对李卫的安排是直接由正九品主簿升为七品知县,一下子就升了四级,更重要的是把他由罗源县直接调至了福州长乐县,成为福州最大也是最重要一县的主官。
  这次升迁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也代表着李卫直接渡过了试用期,而且还成了七品主官。
  说句实话,这时候的朱怡成甚至起了调整李卫官职的想法,把他招来南京见上一见,看看这人是否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李卫。可想了想,朱怡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李卫眼下只是个芝麻绿豆官,皇帝下旨召一个还未正式任命的七品知县入京,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可不是什么好事。
  何况,无论李卫是否是那个李卫,现在的他对于朱怡成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他真是历史上的李卫,那么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朱怡成的心中暗暗记下了此人名字,随后提笔在上面画了个圈。
  处理完这事后,朱怡成把名册交还给廖焕之,让他按照规定去办。廖焕之答应了一声,随后朱怡成又询问起福建案收尾的情况,对此廖焕之也早有准备,当即一一汇报。
  至于那些官员和入案的富商判决,这已是定论了,廖焕之汇报的基本都是查抄和对于地方因为此案之前被夺去田地和家财的人员发还情况,朱怡成静静听着,边听变微微点头,这件事是他特意交代过的,因为贪官和富商勾结,许多地方受难百姓不少,既然已经结了案,针对案情当初被占的田地和家财自然都要发还,这也是朝廷的补救措施。
  除了这外,查抄后的收获倒是让朱怡成有些高兴,根据廖焕之所说,除去发还的田地和家财外,对查抄的结余数额进行了统计,一共有九千多万元财产被没入国库,当得知有这么大一笔数额时,虽然朱怡成提前有过预料,可同样感到吃惊。
  “这些人,真是要钱不要命,九千多万元,呵呵……。”
  廖焕之苦笑一声,当即点头称是,财产最终统计出来后他也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一笔数额几乎要顶得上几年前整个大明全年的财政收入了,就算在如今也占大明全年财政收入的大半。
  朱怡成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历史上大贪官和珅最终被查抄,其家财抵得上清朝二十年的税收,当时的皇帝嘉庆一口气就吃成了个胖子,看来朝廷没钱查抄贪官倒的确是一条不错的法子,就如同百姓家养猪一般,这猪养肥了就可以斩了吃了。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哑然失笑,自己可不是满清的那些皇帝,他要打造的是一个全新的大明。朱怡成情愿整个大明找不出一个贪官来也不愿意看见这些钱被查抄入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钱到了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原本在中原大战后,大明财政就极度吃紧,王樊为了银子每日里发愁,之前因为凤阳之事就连朱怡成都动用了私库拉了户部一把,要不然缺钱的王樊非得被逼疯了不可。
  眼下这大一笔款子入项,户部的缺口顿时就没了,而且之前制订的中原救灾计划也能比较充裕的事实。再加上前些天从新明那边传来的消息,同样让朱怡成很是高兴。
  福建案后,各处每年的收入将暴增许多,想来到明年时候朝廷收入突破二亿甚至更多应该不在话下。此外,随着新明的逐渐稳固,一直以朝廷补贴的新明也逐渐开始反哺大明,其他的不说,仅仅是新明那边金银矿吧,望海城的金银矿山已经投入开采,每日里出产不少,而且随着太阳城的向外扩张,新明政府居然在太阳城几百里处也发现了金山的存在,这一下更让新明上下欣喜若狂。
  这些金银矿山,为新明提供了大量财富来源,按照西方国家的惯例,这些金银自然是要就地铸造货币,或者做成金银条后装上大船运回本土。不过大明却不是这样,之前提过,西方国家对于本土外的领地一向是以殖民地的方式来经营的,也就是无限度地获取殖民地的财富,然后把这些财富运回国内以供国内享受。
  可是大明不同,作为汉民族,向来就有极强的土地意识,还有其民族为外民族所没有的同化文化。在决定开拓新明的当初,朱怡成就打算直领海外领土,让这些地方和神州大地一般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而不是仅仅只是获得财富来源的殖民地。
  这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以前者来看,获得财富的速度会很快,也能利用殖民地的无秩序剥削使得本土在极短时间内强盛起来。至于后者却需要长期的经营,也许在短时间内非但看不到任何收益,甚至还需要本土不断提供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的各项支持。
  后者的投入和需要的时间是前者无法相比的,可能需要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这种做法,对于欧洲各国来讲是不太现实,因为和中国相比,欧洲各国历来都是小国寡民,他们的地域政治和贵族结构再加上国王和神权的矛盾等等,根本不可能花大力气去经营这些,所以只能选择前者的做法。
  这也是中国历来大一统和欧洲各国的本质区别,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大明可以做到这点,而西方的欧洲各国却做不到。
  原本朱怡成是打着在新明持续进行长期投入的念头,可没想到望海城和太阳城的连续金银矿发现,再加上新明总督府对于新明扩张的速度出乎意料,仅仅才没过去多久,新明就开始有了自身造血的能力。
第676章
章程
  为了确保新明的良好运行,大明没有采取殖民地剥削的方式,而是安心经营的策略,这也使得所开采出来的财富不像欧洲各国那样装船运回本土。
  相反,这些财富全部属于大明政府,眼下仅仅只是摆在总督府的帐上而已,同时在新明初建的时候,皇家银行就已经前往新明设至分行,以保证地方财政的收入支出运行。
  这些财富的获得,一方面使得大明对新明的投入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新明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财富以正常贸易的方式从大明获取所需要的一切。这样一来,也就变相刺激了大明和新明之间来往贸易的发展,如今整个太平洋上来往大明和新明的船队是越来越多,而随着这条航线的不断繁荣,同样也带动了航线上的琉球、朝鲜、日本更处港口的繁荣,其中北海道是受益最为巨大的,要知道北海道是这条航线上最重要的中转一环,根据从北海道传回来的消息所说,如今的北海道早就今非昔比,已成了东北航线中不亚于江户的大港口。
  贸易和航线的繁荣不仅加深了大明和新明之间的联系,更同样促进了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明向新明,或者反之,两边都是从中获得巨利。
  至于那些金银货币,也同样随着商业的流通进行交换,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这种方式相比直接掠夺后装船运输本土远远来得高明许多,而且根据现在预测,等到明年的时候,贸易金额还将翻上几番,而大明也能从这方面获得巨额收益。
  当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朱怡成的心情澎湃,他甚至有想过有一日能够远渡重洋,去新明那边看一看,看一看这片已经属于大明的海外国土,看一看这片焕发着生机的地方。
  可是这最终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远渡重洋,风险重冲。虽然太平洋相比大西洋显得宁静许多,这也是太平洋这名字的主要来源。可是大海却是多变的,谁都无法预测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海洋后一刻就变得风浪汹涌起来。
  来往两处的船队,几乎每月都有船失事的情况,如果不是来往大明和新明能够获得巨大利益,这利益甚至远远超过了损失的话,恐怕也没有敢于冒如此风险横渡大洋。
  朱怡成作为皇帝,他的安全性必须要保证,所以他就算有远渡重洋的想法也不可能实施,恐怕他一提出所有的臣子甚至包括百姓们都会反对他这样做,至少在无法确保航行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他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也许当科学不断进步,至少大明能够建出来用蒸汽动力推动的铁甲大船那时候,作为皇帝的朱怡成或许才有这种可能吧。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想起了研究院一直都在研制的蒸汽机,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也不知蒸汽机研制的究竟如何了,对了!还有那条朱怡成曾经提议修建的实验性质的铁路,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廖爱卿,此案过后,军机处可有何建议供朕参谋一二?”朱怡成的思绪散发,最终笑了笑把这事放到一旁,打算过些日子去研究院看看。随后他回到了现在的场合,询问廖焕之和军机处对于福建案后的看法。
  廖焕之当即讲了起来,朱怡成的询问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原本这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就是一直在考虑的。尤其廖焕之还执掌吏部,更是重视这件事。
  在军机看来,接下来对于吏治的监督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巡察制度和考核制度,原本大明就有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朱怡成对于这套机制也进行过进一步的调整,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制度还是有漏洞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
  廖焕之提出,巡察制度绝对不能流于形式,都察院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并且对于监查御史的人选、工作考核、运用都要有一套更规范化的流程。至于锦衣卫那边,这不属于军机处管,但军机处建议在这方面加强和锦衣卫的合作,而且希望锦衣卫专门抽调一批人来负责这一块工作。
  朱怡成想了想道:“这倒是可行,这样吧,朕让张冉在锦衣卫内直接设一个反腐司衙门,由指挥同知担任衙门主官,直接向锦衣卫和军机会负责和汇报,如何?”
  “如此是再好不过,臣谢过皇爷!”廖焕之闻言大喜,顿时笑逐颜开。
  这个反贪司衙门其实朱怡成之前已经有过考虑,三法司虽然各司其职,不过对于有些情况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果反腐吏治仅仅依靠都察院的话,恐怕有些力不从心,朱怡成很清楚都察院的那些人,虽然许多御史有着一腔为国之心,可这些人一来经验不足,二来都察院的目标太大,三来朱怡成也不能完全放心这些人,凭着他们恐怕做不好这些工作。
  至于锦衣卫,作为皇帝亲卫和情报机构,属于朱怡成的夹带,自然是放心的。而且锦衣卫无孔不入的能力也远远超过那些御史,更重要的是锦衣卫是皇帝手里的刀,直接对他负责,福建案最初就是由锦衣卫察觉后这逐渐揭开的面纱。
  可锦衣卫虽强,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虽然锦衣卫有监察之职,可是这个监察之职却摆不上台面,毕竟他是情报机构。所以朱怡成一直在琢磨这个事,这一次借着福建案在锦衣卫内部直接再建立一个机构,由这个机构来直接向自己和军机处负责,而且这机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吏治和反贪腐。
  换而言之,这所谓的反贪司衙门就等于后世的中纪委加反贪局的合体,有了这么一个机构,对于吏治的控制就能够加强许多,而且还能变相地刺激都察院等相关机构,促使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作用。
  “此外,臣以为对于地方官员的考核和京察制度也该改一改了。”廖焕之接着继续说道。
  “哦,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可有章程?”
  “臣大致写了一个,还请皇爷过目。”廖焕之从袖中取出一个折子递上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