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656

  “臣在!”
  “就由你来拟旨吧。”
  “臣遵旨!”张廷玉应了一声,起身走到一旁,取纸研墨,随后洋洋洒洒写了一道圣旨,旨意之中自然是建兴皇帝加恩隆科多的那些,至于其他的张廷玉酌情写了一通,等写完后,他取起读了一遍,建兴皇帝半闭着眼静静听完,随后点了点头,这才正式用印。
  做完这些,建兴皇帝询问还有何事,马齐这时候起身道:“皇上,奴才有事。”
  “哦,有事就说吧。”
  “谢皇上。”马齐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递上道:“西北各处近日来报,似有干旱之迹,山西那边也已近一月未雨,奴才得知后派人去查了查,发现各地情况严重,很不乐观。此事紧要,如此下去恐各地大旱将至,奴才恳请皇上尽早准备,以防灾变。”
  建兴皇帝顿时惊讶,追问道:“此事朕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报上来的消息?”
  马齐说道:“西北是半月前报来的,至于山西那边是前几天的事,皇上还记得殷泰要求调粮的折子否?正是此事奴才特意让人去查了查。”
  马齐提醒了建兴皇帝,他顿时想到了前些天看见的这个折子,陕甘总督殷泰上折要求朝廷调粮,说是西北有旱情,军中军粮不足,为以防万一请朝廷多拨些粮草。
  这折子当初建兴皇帝并没太放在心上,只以为是殷泰找借口索要写粮草罢了。毕竟这些年,自江南丢失后清廷就是王小儿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仅失去了财赋之地,就连粮食来源也去了大半。
  此外,随着连年征战,清廷的家底已被基本掏空了,上上下下都是勒着裤腰带在过日子,就连当皇帝的他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督抚出于一些考虑伸手向朝廷要钱要粮是常见的事。
  谁想到,马齐对此派人调查了一下,而调查下来的结果实在是触目惊心。西北几省很多地方已几个月没下雨了,就连山西那边也隐隐约约有干旱的苗头。马齐在上书房呆的时间最长,之前康熙朝时曾主持过多次拯灾,所以他在这方面是极有经验的。
  马齐判断,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各地大旱已不可逆转,如果朝廷无法尽快想办法,灾难一起地方定然大乱。眼下清廷已是摇摇欲坠,如果再雪上加霜的话,那后果可想而知。
  建兴皇帝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顿时问道:“由四川调粮,可否?”
  马齐把目光投向了张廷玉,张廷玉想了想道:“四川虽称天府之国,可之前川中白莲为祸,地方破坏不少。如今虽已归于朝廷,可时日太短,如调部分或许可行,可一旦数额过大恐难支持。此外,出川道路险峻,这路极不好走,损耗也是不小,所以臣觉得不能全希望于四川。”
  建兴皇帝顿时皱起了眉,他想了想问:“如四川无法满足,那你们觉得如何办才好?”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是在以前,这对于大清来讲并不算什么太难的事。西北干旱一直都有,早年间十年中有七八年都在闹旱灾,不过这几年倒是少了许多,其中有地方官员向朝廷谎报骗取银子粮食的事发生,这种事也不少见,直到后世也一直存在。
  但从满清江河日下后,这种谎报倒少了些,尤其是迁都西安后,朝廷就坐镇西北,地方官员再这样谎报就等于自己找死了。可如今却是真正的干旱,假如朝廷无能力救治的话,那么给清廷带来的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
  现在清廷控制的区域只是神州的边角,就算勉强占着的河南一部分区域,那也无济于事。中原早就打烂了,前线还在作战,自己的钱粮都不足如何能救济西北?而云贵和广西,眼下几乎是听宣不听调的局面,再说那边也是穷乡僻壤,能自用已是勉强,何来能力救济西北?
  至于辽东,倒还在清廷手里,可辽东太远,也不实际。所以想来想去众人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满面愁容。
第618章
多管齐下
  一个皇帝,三个上书房大臣居然对天灾毫无办法,真是莫大的讽刺。尤其是建兴皇帝,回想几年前的时候,那时候大清还是鼎盛时期,皇帝更被塞外各部称为博格达汗,可是现在,堂堂大清居然连救灾的钱粮都拿不出来了,心中不由得悲哀异常。
  “臣以为,可效仿先皇,由西北各地移民填充川中。”这时候,张廷玉开口说道。
  “不可!”马齐立即反驳:“如今钱粮紧张,移民川中朝廷如何安置?再者路途遥远,百姓众多,一旦激起民变不堪设想!”
  “不如此,马相可有更好的办法?”张廷玉反问道。
  马齐摇头:“暂时未有,但移民之策如今定不能用!这几年地方已是不稳,朝廷根本就没移民的能力,如果闹出大事,张相难道你能承担其责?”
  “虽是饮鸩止渴之计,但至少值得一试。再者,陕甘本就连通川中,川中地广,人口缺乏,此计再糟糕也能给百姓一条生路,有何不可?”张廷玉反驳道。
  但任凭张廷玉如何坚持,但马齐依旧反对。在他看来张廷玉这策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没错,当年顺治朝的时候,由于四川十室九空,清廷采取了移民填四川的策略,从各处移民以增加四川人口。当时移民来源包括了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江西等地,而湖广所占比例最多,因此通常称这次移民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前后历经两朝,从顺治开始直到康熙朝结束。可以说,在朱怡成崛起之前,湖广填四川的策略依旧还在陆续进行,当大明在江南复国之后,由于清廷把精力放在了各地作战之上,这才停了下来。
  张廷玉提出这个移民之策倒也不是没有根据,既然西北有大旱迹象,如今趁着还没到最糟糕的时候,把西北各省的人口移入四川,一来可以进一步增加四川的人口,二来也可以减少西北各省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川中水源丰富,地广人稀,再加上之前白莲教起义导致川中遭受破坏,这些移民完全可以在川中安置下来,以渡难关。
  用一句话来概括,既然粮食出不来,那就人进去,张廷玉这办法虽说有点笨,而且风险也大,但细想起来倒是有几分可行。
  不过马齐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张廷玉完全是异想天开。别说朝廷如今的财力根本就支持不了这样的移民政策,再者如今这情况一旦百姓集结起来,因为物资缺乏而闹起事,这可不就是什么小事。
  无论是最初的袁奇起义还是之后的朱怡成在宁波复明,又或者之前的川中白莲教大起义,这都是前车之鉴,马齐绝不想看见西北也乱起来,如果西北也乱,那清廷还怎么继续它的统治呢?
  其实,两人的观点都不能说错,各有各的道理吧。建兴皇帝听着他们争吵,越听心里就是越烦躁不安,最后忍不住喝止住。
  “堂堂上书房大臣,如此争论成何体统!”
  “奴才(臣)有罪……。”
  皇帝发了火,自然要请罪,张廷玉和马齐连忙打着马蹄袖跪了下去,就连边上没插话的耿额也跪下了。
  建兴皇帝看了看他们,好一会儿叹了口气道:“都起来吧。”
  “谢皇上!”众人磕头起身,垂手站立。
  “张衡臣的移民之策或可用……。”建兴皇帝开口道,刚说了一句话,马齐脸色就大变,忍不住要劝,接着建兴皇帝又道:“不过,马齐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
  听到这,马齐这才稍稍安了下心,不再开口。
  建兴皇帝道:“西北大旱将至,为了天下百姓,朝廷无论如何都是要救治的,这样吧,趁着如今旱情还未到糟糕的地步,由汉中、陇南两地百姓经广元入川安置,至于其余各地暂时不动,可否?”
  “皇上圣明!”张廷玉第一个开口道,紧接着是耿额,而马齐却没马上发话,想了想后这才道了声“皇上圣明”。
  点点头,建兴皇帝又道:“此外,着西北各官员尽力救灾,安抚百姓,川中收集粮食以备急需,此外蒙古那边让鄂尔泰尽量自筹粮草,还有之前准噶尔部故地西域也是个出路,着陕甘总督殷泰想办法,无论是迁民还是寻粮都可。藏地那边也是如此,依西域新疆之地类同,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想了想,不得不说建兴皇帝这一番安排也算得上是面面相觑,可以说想到了极至。多管齐下,各处筹集和安置,还是很有可行性的,只是如今朝廷的影响力已经不大如前了,尤其是西域新疆和藏地这两处,随着清廷退出北京后,就隐隐有些不稳,虽然名义上还在清廷治下,但控制力已有不足。
  可不管怎么说,建兴皇帝提出的方案已是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方案了,对此众人当即表示认同,见他们认可了这些,建兴皇帝点了点头,接着让张廷玉拟好了几份圣旨,看完后用了印,这才让他们退下。
  等他们三人走后,建兴皇帝只觉得头痛欲裂,不由得用手指紧紧压住双额,过了好一会儿这才感觉舒适了些。
  做皇子难,做太子难,做皇帝更难!
  建兴皇帝算是彻底体验到了这点,尤其是如今这大清朝的皇帝,真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如何,已经坐上了这个位置,再难也必须要干下去,何况建兴皇帝本就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绝不允许堂堂大清朝在自己手里就此沉沦。
  自登基以来,建兴皇帝可以说勤政异常,每日为了国事而操劳,导致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看上去老了许多,就连白发也渐渐出现了。
  可就算这样,局势也是一日比一日的糟糕,如今江北丢了,山东那边恐也保不住,假如隆科多在中原再失败的话,那么大清将会何去何从,建兴皇帝根本不敢去想。
  在他每日操劳国事之时,在同大明和各地反贼交战之外,自己内部也频频出事。刚才讨论的旱灾不提,自己几个兄弟和他貌合心离,着实令他心力交瘁。
  老三的事就不说了,老三私下传播他害死康熙的谣言,妄图颠覆他的皇帝之位已被夺爵圈禁,就说老十三吧,自战败后下落不明,据说已逃至蒙古,如今鄂尔泰就在蒙古查询此事,一日不查到老十三的下落,建兴皇帝心中就一日不安。
第619章
仿制
  说到老十三,就不能不提老四。老四这个人看起来平平无奇,可作为兄弟,建兴皇帝如何不知道自己这个四哥是不省油的灯?老十三能轻易去了蒙古,建兴皇帝肯定这背后有老四的影子,可是他却没有抓到任何证据,再加上老四这个雍亲王自他登基以来一直表现得极其底调,每日里除了公务之外就是在他的王府钻研佛经,似乎沉迷佛学,想当一个出家人一样。
  这些日子,建兴皇帝一直派人盯着老四,可怎么都没发觉异常,但越是这样,建兴皇帝就越不放心。
  眼下,他只希望隆科多能给自己带来中原之战的好消息,更希望鄂尔泰在蒙古能找到老十三,把这家伙带到自己的面前。
  还有,那就是鄂尔泰和罗刹国的合作,在不久前,鄂尔泰密折汇报,同罗刹国的合作已经展开,罗刹国的火器和战力的确不凡,在同明军交战之下丝毫不落下风,对此鄂尔泰提议全面展开同罗刹国的合作,如果清军能够像罗刹国的军队一样完成火器化装备,那么对阵明军就再也不会处于下风了,到时候战胜明军,夺回失地并非难事。
  不过,要做到这程度也不是容易的,除了火器的来源外还有训练。如今,清廷自造的火器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或者产量都远不能满足,锐利的火器只能从罗刹国处得到,如果要仿制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成功的。训练稍好些,可以让罗刹国的人来帮助清军进行训练,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罗刹国所提出的条件。
  虽然建兴皇帝早就知道同罗刹国合作不是那么容易,对方也定然会提出一些条件,但想不到对方的胃口居然如此之大,不仅要了蒙古大片草原,同时还把目标投向了辽东,妄图一口吞下大半个辽东以作酬劳。
  这简直于虎谋皮!不由得让建兴皇帝恼怒异常。蒙古草原也就罢了,毕竟那是蒙古王公的地盘,虽说大清控制着蒙古,但实际上蒙古各部依旧是各自为政,大清和蒙古的关系只不过是武林盟主和各个武林高手之间的关系罢了。
  所以,私下把蒙古草原作为筹码给予罗刹人,这对于建兴皇帝还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再多掏点金银,这也没问题,可是罗刹人要染指辽东,这就是不能接受的情况,要知道辽东可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是祖宗之地,建兴皇帝如何肯出让?
  再者,当年康熙和罗刹国大战,其目的同样也是如此。而他作为继承者,假如把辽东拱手相让,那么全天下如何看待他这个皇帝?就连大清内部也必然会起波澜,那些本就不满自己上位的皇亲贵族肯定要就此发难,大清到时候还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么?
  所以,建兴皇帝一直咬着这件事不答应,只是让鄂尔泰继续和罗刹国那边谈,其他的利益可以出让,辽东万万不可!这也是鄂尔泰一直按兵不动,未能对山西以东发起主动进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鄂尔泰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在同罗刹国谈判的同时,对于十三阿哥下落的找寻也在继续,从密折的上奏来看,他已安排人去了漠北土谢图汗部那边,只要十三阿哥在漠北,必然就逃脱不了他的耳目。
  此外,对于土谢图汗部的解决办法,鄂尔泰也提出了他的看法,对此建兴皇帝已表示同意,此外还有扎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两部,一旦解决了漠北土谢图汗部后,那么这两部也是解决的目标。
  甚至建兴皇帝授意鄂尔泰,等处理了漠北三部后,不仅能够把三部人口、牛羊和财富就地瓜分,朝廷取大部,其余蒙古各部各取一分。至于三部的草原等,除了分给其他蒙古部落外,也可以拿出来作为和罗刹国谈判的筹码,想来用这来换取他们对辽东的条件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同时,鄂尔泰还给建兴皇帝送来了罗刹国的火铳等物,以便造样研制。这件事建兴皇帝已经交给了大阿哥胤禔,也就是如今的直亲王,研制火器的工作是由直亲王在负责。
  丢失北京,再加上康熙暴死,建兴及位,清廷可用的人才是越来越少,而且由于老三的谣言,导致朝中许多官员对此有所顾虑,真正让建兴皇帝信任的人并不多。
  虽然在早年,建兴皇帝以“八贤王”之称笼络了许多人,可实际上建兴皇帝心里非常清楚,这些人中真正和自己一条心的没有多少,尤其是那些皇亲贵族们,许多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至于自己的兄弟就更不用说了,当初为了夺嫡就分成好几派,各自瞧各自看不上眼,而建兴皇帝上位时康熙又死的如此奇怪,更不得不让他们多想。
  真正能用的,也只有亲信的几个兄弟而已,再想来想去,也只有直亲王勉强可用。不管怎么说,直亲王在早年就彻底失去了皇位争夺之权,甚至被康熙圈禁了起来,经历这一系列的遭遇,再加上年岁已大,他现在倒也没了早年争强好胜的心态,变得沉稳的多了。
  尤其是在北京出逃之前,建兴皇帝利用太子之权把他给放了出来,同时恢复了他当初郡王的爵位,而且经过一番商谈,直亲王表示愿意投靠建兴皇帝,而且在之后无论是担任军中职务还有后来康熙死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他都站在了建兴皇帝这边。
  如今,建兴皇帝虽然未再给他实际的兵权,但在各兄弟中,除了老九、老十、老十四这三人外,直亲王算是比较受重用的亲王。建兴皇帝特意把研制火器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一直任劳任怨干的还算不错。
  就在不久前,直亲王入宫面见建幸皇帝,告诉他除红夷大炮和普通火铳外,已完成了对明军佛朗机炮的仿制,虽然佛朗机炮清军也一直都在使用,可是清军的佛朗机炮无论结构还是威力都比不上明军的,这次研制仿制成功的佛朗机炮已达到了明军佛朗机炮八成以上威力,而且撞填速度也大大增加,这令建兴皇帝极为高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