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656

  当这个旨意正式宣布后,整个淮安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均兴奋异常。要知道这些年江北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运河停运后,运河两岸数十万靠着漕运吃饭的人一下子就断了生机。
  如今,大明拿下江北,虽说因为山东未复,整体漕运暂时无法恢复,可至少恢复了由淮安向南的一段。这样一来,这些人自然就能重操旧业,就算无法和以前那样,但至少活下去应该没有问题。
  其实最为兴奋的还不是这些普通百姓,而是江北的商人。大明重商,这已是天下皆知的,这些年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商人飘扬过海,把买卖做到了极远之处。再随着大明的科技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凡有些能力和魄力的商人无不借着这股东风赚得盆满体满,肥得流油。
  这些,江北商人早就看在眼里,为之羡慕不已。只可惜,身在大清统治之下,他们根本无法同大明商人一般进行大肆贸易,最多也是借着些渠道搞些走私,暗搓搓地赚些钱罢了。
  路子广的,可以派家中子弟去南方开分号,而且这种手段还千万不能让人知晓,一旦清廷追究下来,一个资敌的罪名无论如何是逃不了的。
  现在,明军拿下江北,最为高兴的自然是这群人。而且还有件事外人并不知晓,其实这些人中有些之前就通过赫寿和文栋在私下搞走私,之所以赫寿和文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淮安,这些人同样了出了不少力的。
  作为商人,唯利是图是其本质,还有一句话就是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在满清治下不仅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还得受清廷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和剥削,同样在大明治下,不仅能正大光明地靠本事牟利,而且大明的商税虽高,规矩虽严,可是大明却和满清不同,无论是商行还是行商,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要你不去破坏这个规矩,朝廷非但不会找你麻烦,反而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商人撑腰。
  两者相比,投靠谁更有利可想而知。这些商人早就巴不得明军打过来了,眼下能成大明子民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皇爷,朝廷给江北的钱户部已拨了下去,如今已入专项户头。”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禀报道。
  正坐着翻阅奏折的朱怡成嗯了一声,随后指指摆在前面的椅子让他坐。王樊谢了声恩,这才入落。
  看完手中的折子,朱怡成抬头向王樊瞧去,当他见到王樊一张脸皱着眉头,神情中有些肉痛的模样,当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怎么?你还在心痛那些钱?”
  “臣不敢。”王樊当即起身道:“臣只是觉得如今用钱之处太多,江北归服,皇爷免其二年赋税已是天大恩德……。”
  说到这,王樊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话他虽没说出口,但朱怡成也知道王樊的意思,他是认为这笔款子数额有些过了。
  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王樊可以说是任劳任怨,他虽在军机大臣中的排名是最后一位,但朝中谁都清楚,王樊可以说是朱怡成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王樊不仅为朱怡成把着大明的钱袋子,而且这些年为了大明开源节流更是愁白了头发。以王樊当初在宁波商界的地位,如果不当这个官的话,恐怕早就富有四海成为天下闻名的巨贾了。
  可而今,宁波王家虽然地位不低,但相比其余几家反而家产是最少的一个。这也是王樊为官之后特意所为,因为他很清楚,作为户部尚书,又是朱怡成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低调,如果王家的财富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富可敌国的话,就算朱怡成不在意,仅仅是朝中对自己的攻击和弹劾就能令他焦头烂额。
  王樊是个聪明人,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如今王家已逐步从商界中抽出身来,除了为朱怡成经营皇家商行之外,自己家的产业也开始陆续转型。他这样做是准备让王家从商界彻底脱身,从而使王家由商转士,同时也是对朱怡成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583章
君臣对答
  从忠心来讲,王樊没有任何问题,要论能力,商人出身的王樊在户部这个职位上也算合格。不过,王樊和这个时代的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眼界,毕竟他未见识过后世资本的威力,在他看来钱不是赚出来的就是省出来的,天下财富皆有定数,花一文少一文,也正是这个思路使他无法彻底明白朱怡成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此,朱怡成也不多做解释,说实话,就算他做解释朱怡成也只能拿出一些不成熟的理论。毕竟朱怡成自己也未受过专业的经济系统学习,但以他后世的眼光来看,一些基本操作还是懂得的。
  比如说,这一次拨款给江北,不仅是为了尽快恢复江北的生产,同样也是为了收拢江北的民心。更重要的是,钱这玩意花出去才有作用,江北人口基础不小,这些钱看似很多,但分到每人身上却是极其微小。但朝廷这样做,尤其使这笔资金集中运用在各项基础建设中,却能使得整个江北在极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同时因为资金的集中运用,使得江北的商业、农业、工业等各方面可以快速发展。
  资金流通产生资本效应,这钱转一圈就又会回到朝廷的手中。换句话来讲,这笔资金只不过是大明用来激活江北经济,使其复苏的引子,只要江北恢复,将来大明就能从江北获得更多的利益。
  “江北百姓受清廷压迫已久,这些年为了光复神州,朕有些对不住这些百姓,每每想起此事,心中难受呀!”朱怡成装模作样地感叹一番,王樊顿时心生感动,他觉得自己作为朝廷大员,眼界只看到小小的一片,而不像朱怡成那样胸怀天下,更重要的是,朱怡成对百姓的仁德和感慨,这样的明君简直古之罕有,不由得为刚才自己的想法而羞愧难当。
  “皇爷之德恩泽天下,臣未能体会皇爷深意,还请皇爷责罚。”王樊跪在地上,真心诚意磕头道。
  “王卿何必如此,快快起身。”朱怡成似乎吃了一惊,连忙主动搀扶他起来,还板起面孔责怪他行如此大礼,大明一向不讲究这些,除在盛大场合之下,臣子对皇帝不行跪礼,何况像王樊这样的重臣。
  同时又感叹道:“之前户部提出废除漕运之事,朕之所以驳回同样也是出自于此心。要知江北靠运河生活者何止数十万?如果这些年来由于南北隔绝,漕运中断,这些百姓已是过得苦不堪言。假如朝廷再废了漕运,不就等于彻底断了他们生机么?所以朕思来想去,这漕运暂时废不得,留着总比废了的好,就算真有那么一天,那也得徐徐图之,至少等给那些百姓安排好另外出路方可啊!”
  听到此话,王樊更是心中羞愧莫名,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今日朱怡成特意招自己面圣的原因。自己的眼光太多短浅,那里有朱怡成看得长远,更重要的是朱怡成这么做不仅是为仁,更是为天下百姓啊!
  作为户部尚书,王樊只看到了漕运耗资极大的弊端,何况如今大明海运已异常发达,别说来往近海的南北了,就连横跨大洋来往新明都已不在话下。
  之前历朝历代,之所以使用漕运主要因为向北方运粮和物资的问题,可是现在海运不仅同样可以承担起南北调运的能力,还从运力和耗费各方面来看远远超过了漕运。
  也是因为如此,户部从这方面考虑提出索性取消漕运,以海运替之的建议,但这建议却被朱怡成否决了,为此王樊心中很是不悦,而现在当他明白朱怡成的深意后,为自己的短视无比羞愧。
  其实朱怡成也知道漕运不如海运,可问题在于眼下取消漕运还不都时候,再说了就算漕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毕竟漕运还是有其优势的。
  首先,漕运位置地处内陆,连接南北,相比海运可以减少运输的距离。其次漕运不像海运受天气影响大,运河除了每年的低水期外,其余各季都能发挥运输作用,再者漕运的存在繁荣了运河两岸各州县,使得许多百姓能够通过运河为生……。
  这些原因,足以使朱怡成保留漕运,不立即以海运替代。而且就算是在后世,在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大运河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内支线同样是近洋线的补充,依旧在发挥着运输补充的作用。
  似乎了却的心结,王樊接下来的神情变得轻松多了,他向朱怡成汇报了一下户部近期的情况,其中还包括各海关的收支。
  这些资料,朱怡成虽早就从军机处每月递交的报告文件中得知,不过当一个个数字从王樊口中说的时候,朱怡成心依旧为之自豪。
  短短数年,随着大明的扩张和贸易的增长,商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原本朝廷以地税和人头税为主的格局如今已完全改变了。现在,大明岁收中商税的比重已超过了一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例将越来越大。
  “学院那边如何了?”听完王樊的汇报,朱怡成随口问道。朱怡成所问的不是科学院,而是皇家学院,也就是为太子和皇子入学的学院。
  这个学院从立项到开始修建至现在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主持学院修建的当然是工部,之后负责学院的是邬思道,不过王樊作为户部尚书,朱怡成不仅让户部进行拨款,同样给了他资金监督和运作之权,所以问他并无不当。
  “秉皇爷,学院已完成十之八九,如臣预料不差的话,下月初就能完全建成。”
  “哦,这速度不慢呀,朕原本还以为再得等上一月呢。”朱怡成饶有兴趣地笑道:“明日王卿陪朕瞧瞧,如何?”
  “皇爷有命,臣自当随从。”
  “哈哈哈,这就说定了,到时候喊上邬先生一起去看看,毕竟他是学院祭酒嘛,这以后可是他的地盘。”朱怡成心情极好地大笑起来。
第584章
王樊的苦恼
  学院,也就是对外宣称的皇家学堂的建成代表太子开始就学,但同样也代表着邬思道退出军机处,从而离开中枢。
  说起来,直到现在朱怡成还没考虑好究竟以谁来接替邬思道军机大臣的职务,虽说他对此事考虑了许久,可依旧还未最终确定。
  看着面前的王樊,朱怡成心中微微一动,当即问道:“学院建成后,邬先生就将担任祭酒一职,至于军机处那边的差事就交了,此事你可知晓?”
  王樊心中一颤,他没想到朱怡成会问他这事,不过皇帝问话作为臣子的又不能不答,当即硬着头皮道:“此事臣已听说了。”
  朱怡成微微点头,叹道:“这些年邬先生陪在朕身边出谋划策,可谓是劳苦功高,原本朕是想让邬先生替朕多分些担子,这样一来朕也能轻松一些。奈何邬先生的脾气你也清楚,向来闲云野鹤惯了,再加上他腿脚不便,受不得俗事。这不,邬先生几次向朕推辞,朕都没有答应,这一回学院祭酒一事还是朕硬塞给他的,要不然他连这个祭酒都不想当,只愿辞官归去,从而留恋乡野之间。”
  朱怡成对邬思道的看重王樊心中自然是一清二楚,其实不仅是他,整个朝堂上谁不清楚邬思道是朱怡成的心腹重臣?如果不是邬思道的性格使然,也就是朱怡成说的那样不热衷于权利的话,恐怕如今军机处第一大臣的位置早就落在他的头上了。
  这一次邬思道退出军机,从而去担任一个所谓的学院祭酒,这足以看出邬思道的选择。同样,在这个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廷表面平静,但暗流涌动,但凡有点资格的人都暗中使着劲,以期望自己能够挤进军机成为替代邬思道的人选。
  其中,最有资格也是地位最高的当然是工部尚书蒋瑾了,原本蒋瑾就是下任军机的热门人选,而现在邬思道一退,无论从那方面来看,蒋瑾都是最合适的接替人选。
  王樊作为军机大臣之一,当然非常清楚这事,不过王樊和其他人不同,一来他不是文官出身,二来也并非武将,虽然他官居高位,执掌着户部,可真要轮起来,王樊这个军机大臣和户部尚书来的极为侥幸。
  这主要是因为当初朱怡成初任监国,立足未稳之时为了拉拢宁波商界,所挑选出来的人罢了。而且之后,由于王樊自己的能力也不差,再加上大明对商业的支持和需求,这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地位。
  所以说,在整个军机处中,王樊的地位是最低的。他比不上作为首席军机的廖焕之,更无法同董大山和王东相比,至于邬思道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五大军机中,王樊的地位一直是垫底的。
  平日里,王樊也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凡事都以大明和朱怡成的角度出发,议事也往往就事论事,只要牵涉到钱财方面,王樊从不以个人喜好和厌恶角度出发,至于其他从来没有不多掺合,所以从这点来讲王樊的确是个聪明人。
  听着朱怡成的感慨,王樊心中暗暗叫苦,果然不出所料,接下来朱怡成笑呵呵地对他道:“邬先生这一走,军机那边就多了空缺,不知王爱卿有无合适人员举荐?”
  让自己举荐军机大臣人选,王樊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好生生地在军机处里做自己的事,平日里就当个小透明,可现在朱怡成一下子把这个事直接甩到他的身行,这让他如何作答?
  “怎么?王爱卿难道无人可荐?还是有什么顾虑不成?今日你我君臣私下议事,并无外人,爱卿有什么要说的但说无妨。”
  “这……。”王樊叫苦不迭,皇爷啊皇爷,你可是给了为臣一个大难题啊!
  可是皇帝已经话说的这份上了,作为臣子的王樊不回答是不可能的。王樊当即回道:“回皇爷的话,臣哪里有什么顾虑,臣只是觉得此事为臣子的并不合适讲,还当皇爷乾纲独断才是……。”
  说到这,王樊偷偷看了一眼朱怡成,见朱怡成神色不动,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道:“不过既然皇爷问起,臣自然要为皇爷分忧。”
  “这就对了嘛。”朱怡成笑着鼓励道:“朕说了,但说无妨。”
  王樊定定神,开口道:“工部尚书蒋瑾蒋大人这些年功劳不小,而且做事稳妥,又是朝廷重臣……。”边说,王樊边留意朱怡成的表情,当见到朱怡成并没露出首肯的表情后,他心中不由得轻叹了一声。
  其实对于蒋瑾是否能够接替邬思道为军机,朝中议论颇多,虽然许多人都认为他入军机是十拿九稳的事,但是王樊虽在军机中排名最后,可对于朱怡成的脾气却比许多人更了解。
  在他看来,以朱怡成的性格,如果要蒋瑾如军机的话恐怕早就做安排了,毕竟邬思道离开军机的日子已没多少天了,在这种情况下朱怡成依旧不宣布接替人选,那么肯定是另有想法。
  从这点来讲,王樊更清楚的认识到蒋瑾没戏。不过无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可皇帝问他这种话,无论如何也要先举荐蒋瑾,虽说是私下问话,可谁能保证未来这问话的内容不会被传出去?一旦被蒋瑾知道自己第一个就没推荐他,得罪了蒋瑾这可不是件好事。
  而现在,王樊已经确信无疑蒋瑾不是朱怡成选择的人选,而且朱怡成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蒋瑾。这时候,王樊话锋一转,又道:“所以依臣看来,蒋大人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其他合适的人倒还有几个。”
  朱怡成微微一笑,也不追问,继续静静地等着王樊往下说。
  接着,王樊提起了几个人选,不得不说王樊所提的人选倒也合适,和朱怡成之前考虑的差不多,其中不仅有远在琉球的何显祖,顺天府尹孙嘉淦,或是主持新明移民的汪景祺,要说能力和资格来讲,这些人都不差,可惜的是他们暂时都抽不出身来,一旦任命其中任何一人为军机大臣,他们手上的差事又谁来接呢?
第585章
候选人
  “还有呢?”朱怡成心中暗骂一句,这王樊看起来忠厚,谁想也是个滑头,尽挑些这些人来糊弄自己,难道他就看不出王樊在想什么么?
  当感受到朱怡成两道锐利的目光向自己扫来时,王樊心中更是发苦,原本他想就这样随便说几个人糊弄过去算了,可谁想朱怡成硬逼着自己要答案。对于这位皇爷,王樊知道一旦真惹恼了他可没好果子吃的。
  所以,王樊最终暗暗一咬牙,得罪其他人总比得罪皇帝来得好,再说事到如今自己不拿点干货出来也不可能了,当即开口道:“此外,还有一人臣觉得倒是合适人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